
作為一名從事微型小說寫作多年的作者,我常遇到一些文友,特別是剛剛開始微型小說寫作的人問:微型小說寫什么較好,微型小說素材從哪里來?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的問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問過自己。下面,我就以自己曾經獲獎的幾篇作品為例,說一說微型小說素材從哪里來。
一、關于素材
素材,顧名思義就是指我們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未經藝術處理的原始材料,可分為直接素材和間接素材。所謂直接素材,是指我們親身經歷或體驗過的人物、事件;間接素材是指我們聽過,或通過一定文字資料而掌握的人物、事件。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親身的經歷、體驗和觀察,這是微型小說創作素材的重要來源。
二是民間流傳的故事片斷,這種素材寫作起來是個重新加工和再創作的過程。
三是社會上流傳的新聞,是指在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使人們感興趣并競相傳播的新奇、有趣的真人真事。
四是報刊媒體上的新聞片斷,其他信息途徑得來的枝枝葉葉。
五是瞬間的靈感一動,就是古人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一篇微型小說的素材常常表明作者個人的學識、格局、層次和綜合素質,同時也是其個人經歷、閱歷和認知的宣泄。你的人生、過往以及價值觀往往會在不經意中流露,哪怕你想刻意地隱藏。
二、關于幾篇獲獎作品的素材
我個人堅持認為,寫好微型小說,首先要寫好或者說編圓一個故事。現在圈內有一種說法,即將微型小說分為三種寫法,即故事型寫法、情感型寫法和思想型寫法。這種說法從表面上看好像沒有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理解,就存在一個邏輯上的誤區,難道情感型寫法和思想型寫法就可以沒有故事了嗎?
故事不存,情感和思想焉附?從廣義的概念來說: 故事是一切文學創作形式的母體,微型小說寫作的前提也是要寫好一個故事。基于此,我想說的是,素材其實就是一個故事,或者說可以據此編成一個故事。
下面以我的五篇獲獎小小說作品為例——
《絕世珍品》:原載《小說月刊》2016年第10期,《小說選刊》2017年第1期微小說欄目頭條、《微型小說月報》2019年第9期“經典賞析”欄目、《小小說選刊》2019年第16期、《故事會》2019年6月下等轉載。先后獲2017年《小說選刊》“善德武陵杯”全國微小說精品獎三等獎、第九屆《小說選刊》年度大獎、改革開放四十年廣東最具影響力的40篇小小說、廣東省第二屆小小說雙年獎特等獎。入圍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收入《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短篇小說獲獎作品集》《新中國七十年微小說精選》等。
這個作品的素材來自一場飯局。朋友聚在一起,茶余飯后總要聊點什么。那天,大家聊起文藝圈的一些人和事,說到某知名攝影師為了追求作品獨一無二,他拍了一朵花,拍完就要毀掉;拍了一只鳥,拍完就要轟走;拍了個好看的天然水池,甚至不惜拿錢都要把它砸掉。就是說,他拍的好東西,一般不會再給別人機會去拍。這個故事大家當時聽起來,都頗覺夸張有趣,也讓我心里一動,因為這個素材具有超常特征,它具備一個微型小說創作的發酵點,或者說故事核。
于是我借助這個素材,設計了老游和小謝這一對師徒攝影師,其中老游為追求“絕世珍品”而不惜毀掉拍攝對象,以求自己作品獨一無二。后來小謝受其影響,也見招學招,導致老游發現的拍攝素材被小謝捷足先登,拍后也被毀掉,結果讓老游無景可拍。這個作品發表在《小說月刊》的時候,原名叫《傳承》。題目就是作品的主旨,即師父教徒弟,好的會傳承,壞的也會傳承。后來轉載時編輯將題目改為《絕世珍品》。我想,這應該是為了突顯作品的故事性,讓人眼前一亮,有閱讀的沖動和欲望。
故事素材的來源其實只是個由頭,就像面包里的酵頭,如何發酵出來呢?我從聊天中得到的素材中選了攝影師花錢去砸天然水池的情節,因為這個情節更反常,更能集中體現一個人的自私自利;作品開頭的另一個情節是老游將懸崖上生長的一棵樹拍完拔掉,關于樹的情節其實來自一張QQ圖片,我當時震撼于這棵小樹在巖石上生長的頑強,而因此獲得了靈感,將老游的獲獎作品起名為《生命的頌歌》,就是為了更好地達到反諷的目的。
當然,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至于光芒山、少哆哩(女人),冒多哩(男人)這些素材則來自百度,是為了彰顯作品在虛構上的真實性。
第九屆《小說選刊》年度大獎給予這篇作品的授獎詞為:為了攝影作品的唯一性,攝影師在按下快門之后一次次親手毀掉了作品中的絕世珍品,個體欲望的填充最終以大自然的毀滅作為代價。《絕世珍品》行文簡潔、質樸,在千字文章之中以小見大,直擊社會弊病和人性污損,以及節節后退的職業底線。小說觀照了現代社會新形勢下的義利觀,具有極強的社會警示意義。
《橋》:原載《百花園》2014年第10期,《微型小說月報》2014年第11期、《喜劇世界》2014年第12期、《黨員文摘》2014第12期、《幸福悅讀》2015年第3期、《幽默與笑話》2015年第4期、《領導之友》2015年第6期、《微型小說選刊》2015年第15期等轉載。收入《法治與良知——首屆中國太倉杯全球華人網絡法治微小說大賽作品精選》《2015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廣東小小說30年精選》等選本。獲第十三屆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優秀獎。
這是2014年發表的一篇作品,發表時間較早,之所以拿來舉例,是因為個人比較偏愛。
作品的素材是我和領導下鄉調研得來的。當時我借調到政府某部門搞宣傳,成天拿著相機跟著領導跑東跑西。有一次,當時的一位大領導到河邊搞治水調研。在調研中走到某處時,大領導說:“記得這里有個豬場的,現在怎么不見啦?”其實是大領導記憶有誤,因為那里從來就沒有過任何養殖場。但沒有人敢說領導記錯了,于是下面的一個小領導就將錯就錯,說:“哦,那個豬場我們責令遷走了。”事后,大家都夸這個小領導有急智,反應快。回到家后,我玩味再三,一方面體味到官場這些人和事的復雜、微妙,一方面覺得這也是很好的微型小說素材。于是設計了馬市長、張縣長和黃鎮長三個角色,將這個故事“添油加醋”寫了出來。本來我也是準備如實寫豬場的,但寫著寫著,思路發生了改變,便鬼使神差地想到橋,以一座橋來代替豬場,既可以避免后來重建豬場寫作的困難,又很有畫面感和沖擊力。這是一篇有著藝術夸張成分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曾經一度較為突出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以及為了迎合上意而弄虛作假,甚至不惜勞命傷財的舊弊端,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
《拼車》:原載2019年2月25日《羊城晚報》“花地·微型小說”欄目,《喜劇世界》(上半月)2019第4期、《小說選刊》2019年第9期“微小說”欄目頭條、《故事會》2020年1月綠版轉載。收入《2019中國年度微型小說》,獲2019年《小說選刊》“善德武陵杯”全國微小說精品獎三等獎、2019“武陵杯·世界華語微型小說年度獎”三等獎、第十八屆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二等獎。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兩次拼車經歷。那時,我在一家民營企業任副總。每天很早,我便從中心城區的家里驅車前往位于偏遠鎮的公司上班,往往要花上四十多分鐘。因為順路,一位小區里相識的男鄰居主動提出來要和我拼車。此后,公司一位漂亮的女同事因為搬了新家,也提出和我拼車上班。兩次拼車的時間不長,男鄰居一個多月,女同事也就三個多月。男鄰居是在小區論壇認識的,雖然是他主動提出的拼車,但直到后來不拼了,也沒付過一分錢。女同事很爽快,硬是給了車費,但后來找了個機緣,我還是全部退了回去。撇開男女間的那點微妙不說,畢竟我是她的領導,順路捎帶而已,卻正兒八經地將人家錢收了,以后在單位還怎么混?
兩次拼車稀松平常,卻帶來一些別樣的心理體驗,寫小說的人當然不能放過,這是一個作者與生俱來的敏感。但如果只是寫對男鄰居賴賬的憤然,或者與女同事間的那點曖昧又好像落了俗套。于是重點將兩次拼車過程中彼此心思的復雜、脆弱和猜忌挑起來,起起落落,扭扭轉轉,于是一篇《拼車》就這樣拼出來了。
剛開始寫的時候,因為幾乎全是對話,很怕寫成流水賬。但寫作過程中,原先的思路發生了較大的偏離,如何把握情節和節奏倒變得云淡風輕,了然于心了。從蹭車到拼車,從拼車到最后拼不成車,原生態的兩個拼車故事被我糅合在一起,通過再創作,戲劇化地發生了蝶變,生活真實演繹成了藝術真實。
近年來,我寫的作品很少,但多是聚焦人情人心人性,這最好寫,也最難寫,無所謂對錯,也無所謂是非,只不過基于的立場和想法不同。相信看過這篇作品的文友,從這對男女鄰居從相約拼車到最后形同陌路的過程,能夠體味當前人際關系的微妙和復雜,也可以從中對人性進行一番玩味和思索。
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小說選刊》原副主編李曉東2020年5月14日在《文學報》發表《小說領域的輕騎兵為什么是微小說》一文,其中對《拼車》進行了精準的點評:“劉浪的《拼車》,將關注點集中到‘共享經濟’氛圍下越來越普遍,甚至是時尚的‘拼車’現象,但和心靈雞湯式的暖心故事不同,小說直面友誼關系和雇傭關系之間的矛盾,寫出了經濟利益介入之后人心的微妙變化,每一步都是合理的、甚至理性的,卻導致了二人都無益處的尷尬結局。”
《世事》:原載《小說月刊》2019年第8期,后被《小說選刊》2020年第1期、《微型小說選刊》2019年第19期選載。獲2020年“善德武陵杯”全國微小說精品獎三等獎。
最早想寫這個作品的沖動來自報紙的一則新聞,說某地的市委書記因為貪腐被抓被判刑,在監獄里他遇到了同因腐敗而入獄的昔日下屬。那么曾經的上下級見面如何稱呼呢?這是一個新問題。新聞里說,下屬還是稱呼他為“書記”,因為叫習慣了,如果改口,倒不知如何稱呼了。這個情節我看了覺得頗有意思,因為這個也是異常,但異常之中又顯得那樣正常。其后不久,這種事在我的生活中也得到了驗證。同事相約和昔日的老領導吃個飯,這位老領導也是剛刑滿釋放。雖然犯過罪,但也付出了代價,人與人之間都有見面、相處之情,更何況還是老領導。于是我答應赴約。
果然和報紙寫的一樣,老領導雖然已是一介“平民”,但依然端坐C位,雖然他謙讓了一番,但他不坐,誰又好意思坐呢?這個想來也好解釋,畢竟他是今天的主客,但后來大家依然一致稱呼老領導為“某局”,讓我這個平時咬文嚼字,喜歡講邏輯、擺道理的筆桿子有點發蒙。但見到“某局”如常,大家如常,倒顯得我有點少見多怪了。
回家后仔細一想,這種事的存在也頗有一點道理,中國歷來是人情社會,如果改稱呼,一則不知如何稱呼為好,二則倒顯得一干同事勢利。于是想著要寫下這個事,畢竟這事新鮮,別人應該沒寫過。但如果只寫這個情節肯定構不成一篇作品,于是我想到這個稱呼掩蓋了身份的改變,圈內人知道,圈外的會不會誤解呢?于是設計了“利局”和“利小天”這一對角色,其中利局剛刑滿釋放,是出席前下屬聚會的老領導。利小天是一個小老板,因為小孩子上學的事急于找人幫忙。另一個人物廖志大相當于中間人,他既是利局曾經的下屬,工作又和利小天有過交集。將兩個主角設計為同姓,是為了使小說具有一定的戲劇性,情節和節奏能更快地進入。桌上那套對“利”姓的解讀,則是為了讓兩個“利”更有理由拉近關系。
當初給作品起名費了大心思,怎么都不滿意,后來就想到“世事”這兩個字,世事無奈,世事無常,世事可笑,我找不到其他更能準確概括整篇故事的題目。
《上不了桌面的桌面事》:原載《小說月刊》2020年第2期,《小說選刊》2020年第5期、《微型小說選刊·金故事》2020年第3期、《微型小說月報》(創意寫作版)2021年第1期“經典賞析”欄目、《小小說選刊》2021年第2期、2021年3月12日《文摘周刊》等轉載。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20年度中國小小說·微型小說排行榜。
這個作品的素材也是來自一個飯局,這事發生在外地。這個作品的真實性曾在廣東小小說微信群里引起熱烈的討論,雖然不少文友說這事不可能發生,但是我對著蒼天發誓,這事真的就是這樣的。
副校長李清荷跟著沈市長去母校談聯合辦學。為了表示對市長的恭敬,上菜伊始,他便主動給沈市長搛了一塊色澤鮮亮的當地名菜“脆皮燒鵝”,不料由于緊張且相隔較遠,燒鵝掉到餐桌上,李清荷不知所措之下,猶猶豫豫地將燒鵝放到市長的碗中。沈市長并沒有說什么,但后來李清荷看到市長始終沒有吃這塊燒鵝,于是心頭壓力頓生,惶恐不已。這件事寫到這里都是真實的,只是人物角色、單位職務作了變化。
這確實是件上不了桌面的桌面事,大家遇到后,可能笑笑就忘記了,大不了成為今后飯桌上的談資。但作為一個微型小說作者,如果這個情節被放棄了,定然可惜。于是我想從李清荷的心頭壓力做文章,作為一個也算了解官場規則的人,我知道這事對李清荷的影響不會是短時間的。于是我虛構了下半部分,李清荷因為這事背上了包袱,得了抑郁癥。當然,在寫作之前,我肯定要搞清楚,給領導搛菜,不慎將菜掉到桌上要如何處理為當。這事對我來說也是新事物,我一樣拿不定主意。于是回來后,我請教了多位人士,小說中劉主任的處理是目前可選的唯一正確答案。
這篇作品能進入中國小說學會2020年度小小說·微型小說排行榜,對我來說是個意外之喜。著名評論家劉海濤代表中國小說學會撰寫了推薦語:這篇作品用小小說特有的“斜升式文學渲染方法”寫出了下級官員因“畏官心理”而錯失了職場進步的遺憾故事,這個悲喜劇實際上概括了長期以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不正常的干群關系、上下級關系中的隔膜和疏離現象。李副校長為給沈市長留個好印象,特意主動給市長搛菜,但一塊最好的羅川脆皮燒鵝沒有送到市長的碗里而是掉在桌面上弄臟了,這一件根本就上不了臺面的小事,卻讓他從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而沈市長并不因這件小事影響對他的基本看法和評價,但人性的深層劣根生成的職場焦慮使他患上了抑郁癥,失去了自己渴望的進步的機會。這個帶點喜劇色彩的“斜升反轉”的敘事,啟發我們去思考李副校長的悲劇根源。追溯根源,會啟發我們對構建正常的職場生態和干群關系的深度思考。
這段話總結精當,但正是我寫作的初衷。
三、幾點建議
第一點,要獲得好點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現實中的一些新奇故事記錄下來。所謂新奇,就是故事要具備反常、超常和異常的特征。我手機里有個備忘錄,就是專門記錄這些素材的。它可能就是幾個關鍵詞,或者一段話。記多了,就會形成一個素材庫,我經常會翻出來琢磨琢磨,有時就可能在腦海里迸出“火花”,獲得一個創作的好素材。
第二點,創作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兩件事或者三件事、多件事拼接、改造或者更換背景,獲得微型小說創作所需要的素材。這樣一則可以避免發表后有人對號入座;二則文學創作原本就是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最終顯示功力和水平的還是在于虛構。小說創作追求的不是生活的本真,就是說不是生活的實錄,而是一種藝術真實。
第三點,要注意素材的出新,不要找一個陳舊、雷同或別人寫過的情節。微型小說篇幅很短,素材不出新,基本上很難發表,即便發表出來,也很可能被別人認為是洗稿或者直接說抄襲。
本文的副標題是“從五篇獲獎作品說開去”,為避免文友誤解,我想表明一點:千萬不要把獲獎太當回事,你的作品遠沒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這句話是一位著名作家說的,我深以為然。與諸君共勉。
劉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州市花都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俗事吾睹》《緊急任務》《兄弟是手足》等多部作品。作品入選《新中國七十年微小說精選》《中國微型小說讀庫》《中國當代微小說300篇》《過目不忘·50則進入中考高考的微型小說》等100多部中外圖書以及各種年度選本,獲第九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等全國性獎項十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