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的北京已漸入寒冬,但這絲毫沒有減少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赴京的熱情。
12月17日,在一年一度與內地媒體會面的記者會上,余偉文表示,未來香港金融政策仍將以“與內地聯通”“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為核心,但其工作重點略有轉向。
在離岸人民幣市場方面,余偉文表示,人民幣升貶都有周期。人民幣利率比較低時,市場融資行為較多。隨著中國人民銀行(下稱“中國央行”)降息及中美利差走擴,目前人民幣融資屬性增強。
他稱,當前國際貿易中有更多對手使用人民幣,這擴大了人民幣在跨境支付、結算中的使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在互聯互通方面,余偉文表示,一系列的互聯互通計劃,為國際和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投資渠道,讓他們可以沿用熟悉的市場慣例,配置內地或海外資產。
香港金管局表示,未來會繼續通過完善各種配套工具,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投資在岸資產。同時持續完善債券通機制,研究擴大債券通南向通合資格境內投資者范圍,支持內地機構多元化海外投資,也借此吸引更多國際發行人在港發債。個人投資者方面,該機構亦會探索優化跨境理財通。
除了與內地互聯互通,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亦是香港金融政策發力重點。
余偉文表示,香港銀行一直利用人工智能來提高運營效率并改善用戶體驗。但針對由此可能帶來的問題,香港金融監管部門正在創新與風險之間尋求平衡。此外,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亦是香港金融科技發力重點。
在綠色金融領域,香港金管局已于5月發布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其認為,一套清晰、透明并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分類目錄為業界提供一套工具,用以分辨何謂可持續經濟活動,從而應對“漂綠”的憂慮,并協助引導資金流向可持續項目,推動金融體系“綠色化”和“轉型”。
中國央行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稱,目前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提高,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進一步強化,雙邊貨幣合作持續深化、離岸人民幣市場穩步發展。
余偉文表示,人民幣升貶都有周期。經過20余年發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亦經歷了不同周期。“人民幣利率比較低時,市場融資行為較多。人民幣利率比較高時,市場投資行為較多。”
他進一步稱,隨著中國央行降息及中美利差走擴,人民幣融資屬性增強。目前,美元、港元的融資成本要高于人民幣,這促進了離岸人民幣貸款和發債行為,帶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在香港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點心債發行額約為7800億元,接近2023全年發行的7838億元。截至9月底,反映人民幣融資活動的債券和貸款余額分別為1.15萬億元和6500億元。
余偉文進一步表示,除融資屬性,當前國際貿易中有更多對手使用人民幣,這擴大了人民幣在跨境支付、結算領域中的使用。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顯示,2024年1月-8月,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41.6萬億元,同比增長21.1%。2023年,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52.3萬億元,同比增長24.1%。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此前披露的數據,1月-7月,香港處理全球約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
法國巴黎銀行大中華外匯和利率策略主管王菊表示,一般而言,跨境貿易產生的人民幣流出與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需求的變化相一致,這構成了離岸人民幣資金流動的循環。
香港金管局的數據顯示,從年初至10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額上升2.0%,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34.9%。
2024年,恰逢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聯通十周年。
“剛開始,沒想到互聯互通‘大家庭’會有那么多成員——除了滬港通、深港通,我們還開通了債券通、跨境理財通、ETF通,以及互換通。能想到的‘通’都來了,寬度非常不錯。”余偉文說道。
他表示,一系列互聯互通計劃,為國際和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投資渠道,方便其配置內地或海外的資產,也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進程,引進了更多高質量的國際投資者。
香港金管局的數據顯示,十年間,境外投資者投資在岸股票總余額增加超過5倍,達到9月的3萬多億元,其中有超過75%通過股票通持有。自開通以來,北向債券通的日均交易額增長超過18倍。2024年1月-11月,該數值超420億元,占境外投資者在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超過一半的交易。
展望未來互聯互通計劃,香港金管局表示,將繼續通過完善各種配套工具,例如離岸國債期貨、回購、抵押品管理等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投資在岸資產。
該機構還表示,將同時持續完善債券通機制,包括研究擴大債券通南向通合資格境內投資者范圍,例如納入證券、保險、資產管理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支持內地機構多元化海外投資,也借此吸引更多國際發行人在港發債。
個人投資者方面,香港金管局表示,亦會探索進一步優化跨境理財通,便利大灣區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
“在跨境理財通2.0平穩順暢推進的基礎上,我們會適時探索進一步優化措施。”該機構說道。
除了與內地互聯互通,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亦是香港金融政策發力重點。
香港金管局助理總裁(銀行監理)朱立翹表示,近年來,香港銀行在各個領域一直利用人工智能來提高運營效率并改善用戶體驗。
香港金管局發現,在客戶管理周期中的不同環節,即從開拓客源到維系客戶,再到相關風險管理,不少香港銀行都已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但與變革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了一定挑戰,包括可解釋性和模型管治等。對此,余偉文表示,為協助銀行在應用新科技的利處及風險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香港金管局采取互動和持續演進的監管方法,推出多種措施,比如金融科技監管沙盒。
8月,香港金管局與數碼港已正式推出GenA.I.沙盒,這使銀行能夠在風險管理框架內試驗其新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案例。
此外,余偉文表示,金融科技另一創新基于區塊鏈。目前,香港金管局已推出Ensemble沙盒,以支持該機構的代幣化及央行數字貨幣(CBDC)項目,并在初期運用代幣化存款和CBDC,探索代幣化應用場景。
在國際方面,中國香港金管局與巴西中央銀行和泰國中央銀行建立了新的跨境合作伙伴關系,在Ensemble項目下探索跨境代幣化用例。香港金管局亦以創始成員身份加入Linux Foundation Decentralized Trust,與其他成員就分布式分類賬技術(DLT)金融市場基建的互操作性方面合作,并在開發Ensemble沙盒的同時采納開源技術。
在綠色金融方面,香港金管局已于5月發布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第一階段的香港分類目錄針對“緩減氣候變化”的目標,涵蓋四個行業下12項綠色經濟活動,并旨在與共通綠色分類目錄、內地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及歐盟的《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接軌。
同時,香港金管局已展開下一階段工作,擴大分類目錄所涵蓋的行業和經濟活動,包括增加綠色經濟活動和加入轉型活動,使分類目錄更完整和可用,并借此促進區內綠色轉型。此外,香港金管局亦會加入“適應氣候變化”目標、其涵蓋的經濟活動和相關技術標準,以及“不得對其余目標造成重大損害”等元素。
余偉文還強調,在制訂下一階段分類目錄時,香港金管局會研究亞洲經濟體和中國內地的轉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