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轉型金融發展,可以考慮基于一定的標準,加大對轉型貸款的激勵力度?!?/p>
1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財經》年會上介紹了全國性轉型金融標準以及相關支持政策的最新進展。
王信表示,央行正在研究已有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進一步擴大規模和適用范圍。下一步,隨著轉型金融發展,可以考慮基于一定的標準,加大對轉型貸款的激勵力度。
早在2021年,央行已啟動轉型金融研究工作。2022年末,央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已初步明確了轉型金融的基本原則,并組織開展了鋼鐵、煤電、建筑建材、農業等四個領域轉型金融標準研究。
王信表示,目前首批四項轉型金融標準技術上已較為成熟,第二批七項標準已啟動開發,涉及領域包括:水上運輸、銅、鋁、化工、石化、紡織、陶瓷。
同時,央行鼓勵各地根據自己的行業特色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遵循共同的轉型金融標準原則,制定相關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
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有上海、河北、浙江、重慶等1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20多項轉型金融標準或政策文件。覆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等八大重點碳排放行業。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現在宏觀經濟的重點是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率,但社會投資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包括我主要報告的綠色低碳轉型領域。”王信表示,在傳統高碳行業低碳轉型、氣候適應,以及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仍有巨大的投融資缺口。
以氣候投融資為例,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2021年-2022年,全球氣候投融資需求約4萬億美元,實際投資規模僅約1.27萬億美元。
而若要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5℃以內,到2030年氣候投融資規模應達年均9萬億美元。據彭博基金會預測,到2030年,全球平均每年須投資4.55萬億美元用于能源轉型。
據王信介紹,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氣候減緩,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二是氣候適應,即應對氣候變化引發極端自然災害,以及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在氣候減緩方面,相關投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低碳或者零碳領域,但在傳統高碳行業低碳轉型方面投資遠遠不足。
比如鋼鐵、煤電、水泥、化工等領域,過去在相當大程度上被視為“兩高一剩”行業,金融機構向這些行業投資時面臨很多限制。但在轉型過程中,很多新技術得到應用,也能實現廣泛的綠色低碳轉型。然而這些領域的投融資遠遠不夠,不利于努力推動氣候減緩。

王信認為,目前綠色低碳轉型相關投資3q6jqCfdD4monq0hqDObVL9uLXKr7EBSlm/E2zaO7PA=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缺乏可持續金融的標準,導致相關金融支持缺乏有效依據。
二是碳核算尚未充分展開。相關信息披露不足,不利于金融機構有效評估相關收益和風險,進而做出科學的金融決策。
三是缺乏激勵和約束。在項目初期,往往面臨回報期較長、商業模式不清晰、缺乏常用抵押品、技術上存在不確定等問題。前期投入大、風險高,在沒有財政金融激勵政策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通常不愿意投入大量資金。
四是能力建設跟不上。這方面技術性很強,專業性很強,企業、金融機構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認識。
目前,中國正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可持續金融標準制定和使用,大力推動可持續信息披露,強化轉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強化政策的激勵約束等方式,推動低碳轉型、氣候適應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投資。
在強化政策激勵約束方面。王信表示,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強化。比如利用近期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政策,包括發行超長期的國債、地方專項債,可設立更多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基金、生物保護基金,以更好分擔風險,撬動民間資本投入。
“近期采取了逆周期的財政貨幣政策,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但業界有不少反映,現在好項目的儲備并不是很多,有時候資金層面比較寬裕,但由于缺乏更多的優質項目,國債和地方債發行的資金以及銀行貸款不能快速有效地流入實體經濟領域。”王信進一步表示,“通過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并在前述領域加大投資力度,會更有效地促進消費和投資。在這個過程中,完全可以將短期的促增長、穩就業和中長期的綠色低碳轉型有機結合,促投資、消費和提高氣候韌性、維護人民安全健康相結合,更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