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且對運動的興趣較高,可能會出現運動性損傷。運動性損傷不僅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還可能引發長期的慢性疼痛問題。因此,了解并實施科學合理的處理措施,可以幫助青少年有效應對運動性損傷及慢性疼痛。
青少年運動性損傷通常包括扭傷、拉傷、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等。青少年可能缺乏必要的運動性損傷知識,如打球時發生崴腳,認為只需休養幾天就能恢復,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崴腳是一種韌帶損傷,如果不經過有效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關節損傷,或逐漸發展成只要運動量稍大就會出現崴腳的情況,甚至可能在中老年階段引起創傷性關節炎。
運動性損傷若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損傷部位的組織可能會發生纖維鈣化,最終導致慢性疼痛。慢性疼痛通常表現為持續或反復疼痛超過3個月,會對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產生影響。
小創傷多,嚴重創傷少;急性損傷少,慢性損傷多;單一部位的損傷少,多部位損傷多;多與專項運動有直接關系。發生運動性損傷后,應盡早進行相關治療與康復訓練,以維護運動系統功能,預防再次發生損傷,從而快速恢復運動能力。
臨床將運動性損傷分為急性期、穩定期和恢復期。組織損傷后,其基本病理過程表現為局部軟組織腫脹、充血、滲出等,損傷部位成纖維細胞增生形成肉芽組織,肉芽組織機化最后形成瘢痕。
急性期:損傷后48小時內。此階段損傷組織斷裂處出血,在損傷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血腫:隨后出現炎癥反應,炎性細胞浸潤,局部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組織液外滲,出現組織水腫。常見癥狀為局部疼痛或組織壓痛、腫脹、皮下組織淤血或血腫、功能障礙等。
穩定期:損傷后48小時至6周。此階段出血基本停止,主要是炎性滲出、腫脹,肉芽組織增生。少數患者因制動時間過長,可能出現肌肉萎縮、關節不穩定等情況。
恢復期:損傷6周后(部分患者恢復時間可能更長)。局部腫脹、疼痛消失,瘢痕形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瘢痕攣縮、肌萎縮和肌力下降等情況。
有效的康復治療與慢性疼痛管理始于準確的評估和診斷,主要包括對病史的詳盡了解和對受傷部位的全面檢查。影像學檢查(如X線片、CT、磁共振成像)可以幫助確定內部損傷程度,有無傷及韌帶與骨骼。此外,疼痛評估量表可以用來衡量患者的疼痛強度和影響,并作為制訂后續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
盡早開展康復訓練是預防慢性疼痛的重要措施,有助于青少年恢復運動功能、提高肌肉強度和靈活性。
急性期:治療要點是制動、止痛、止血,防止腫脹進一步加重。損傷局部使用保護支持帶加壓包扎,并冰敷15~30分鐘,適當抬高患肢,這樣可以減輕損傷早期的滲出與出血,利于改善患者的癥狀。對于損傷嚴重,特別是有骨折或肌肉、韌帶、肌腱發生斷裂時,應選擇夾板或矯形器對患部進行外固定,以避免進一步損傷。
穩定期:治療要點是促進血腫和滲出液的吸收,可使用物理治療、按摩、中藥外敷等方法。同時,利用支具或矯形器保護損傷部位,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量運動。
恢復期:治療要點是針對存在的問題及功能障礙進行治療,如疼痛、粘連、瘢痕形成、關節活動受限,以及肌肉萎縮和功能減弱等,以促進功能恢復。漸進式開展損傷肢體肌力、關節活動度、平衡及協調性、柔韌性等康復訓練。
1.藥物治療
運動性損傷常會引起疼痛,而疼痛易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如情緒波動、焦慮和抑郁等。因此,應及時使用藥物緩解疼痛。鎮痛藥物可有效緩解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及骨關節損傷引起的疼痛。但需注意的是,藥物僅僅是整體治療的一部分,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是否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來輔助治療。針對運動性損傷引起的局部疼痛,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已逐漸成為常規治療選擇。
臨床常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骨骼、肌肉、關節類的疼痛,它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效果的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較高。其中,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在肌肉骨骼系統疼痛的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且療效顯著,但有胃腸道安全性和耐受性問題。而外用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改變用藥途徑,直接作用于局部皮膚,經皮膚滲透到達損傷組織發揮鎮痛作用,具有起效快、局部濃度高、系統暴露量少及全身不良反應少等優勢,更適合肌肉骨骼系統急、慢性疼痛的治療。
2.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密切配合,可有效緩解疼痛,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溫熱療法、經皮神經電刺激、干擾電、調制中頻、超聲波等方法,對于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及促進愈合具有積極作用。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制訂治療方案,以避免對受損部位造成二次傷害。
首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如運動前要充分熱身,運動過程中盡量減少突然發力或大幅度改變方向,同時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能也至關重要。其次,根據運動類型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裝備,如舒適的跑鞋、護具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運動性損傷的發生。最后,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如拉傷、扭傷或骨折等,應立即停止運動,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和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引發慢性疼痛。
青少年發生運動性損傷后,若不及時治療或未正確治療,可能會引發慢性疼痛問題。通過科學評估、康復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預防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預防和改善運動性損傷及慢性疼痛,促進青少年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