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是一種以農業科技期刊為核心,利用其資源優勢,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手段,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全面、高效、精準的知識服務的新型服務模式。采用文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等,摸清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特征、發展歷程(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從單一服務到綜合服務,從傳統服務到現代服務的發展過程)、主要模式(期刊數字化服務、提供農業科技信息、開展農業科技咨詢、組織農業科技活動),分析我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典型案例及存在的問題(服務內容的滯后、服務模式同質化、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效果低下、人才資源不足),展望農業知識服務未來發展趨勢(專業化、智能化、互動化、個性化、服務優、跨界融合、國際化發展)。提出促進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發展的對策:加強知識服務內容的建設;優化升級知識服務的手段;注重豐富知識服務的方式;著力提升知識服務的效果;促進知識服務模式的推廣應用;加強知識服務人才的儲備。
關鍵詞 知識服務;農業科技期刊;模式;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1.034
農業科技期刊是記錄農業科研成果、傳播農業科技信息的載體,承載著展示農業科研創新成果、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任,為農業從業者提供豐富的農業科技信息資源[1],也為農業政策制定者、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意義重大,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型經濟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知識服務”研究熱潮。我國知識服務產業蓬勃發展,出版行業開始轉型升級,一些農業科技期刊在知識服務領域開展了有益嘗試與探索。農業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是以農業科技期刊為核心,憑借本期刊的資源優勢和內容優勢,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手段,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和APP等服務平臺,搭建專家、編輯、作者、讀者之間交流的橋梁,進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全面、高效、精準的知識服務[2-3]。研究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特征、發展歷程、主要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主要特征
通過文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發現我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服務內容較豐富,包括文獻傳遞、知識咨詢、在線教育等;2)服務方式多樣,包括線上服務、線下服務等;3)服務對象廣泛,包括學者、研究人員、農業企業、大戶、農民等;4)服務機制靈活,包括收費服務、免費服務、會員服務等。
2"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發展歷程及主要模式
2.1" 發展歷程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經歷了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從單一服務到綜合服務,從傳統服務到現代服務的發展過程。一方面,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在內容上已經由傳統的信息傳遞轉變為以服務為導向,注重為讀者提供深層次、全方位的知識服務。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在形式上已經由單一的出版服務轉變為多元化服務方式,包括線上閱讀、下載、共享,提供科技信息、知識和技術指導、教育培訓、學術會議、政策解讀、產業咨詢、市場分析等多方面的服務。
2.2" 主要模式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主要有期刊數字出版、線上閱讀、下載、共享,提供科技信息、知識和技術指導、教育培訓、學術會議、政策解讀、產業咨詢、市場分析等多種形式。
2.2.1" 期刊數字化服務
數字化服務是當前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業科技期刊數字化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數字出版: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期刊普遍采用了數字化采編平臺,這些平臺為作者、讀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數字化服務,也提升了編輯、評審專家的工作效率。同時,傳統紙質期刊轉型為電子刊物,數字出版內容不斷增加,包括期刊全文、摘要、關鍵詞、作者信息等。2)數字化閱讀:數字化閱讀是數字化服務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期刊數字化閱讀終端已得到廣泛普及,如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同時,數字化閱讀體驗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如閱讀速度的提高、排版的美觀等。3)文獻資源檢索、下載、開放獲取。大多農業科技期刊都開設了過刊瀏覽、文獻資源開放獲取等版塊,為作者、讀者提供文獻檢索、下載、共享等服務。
2.2.2" 提供農業科技信息
農業科技期刊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為作者、讀者等提供各農業領域的相關信息、資訊、知識和技術指導,如作物栽培、品種選育、畜牧養殖、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通過閱讀農業科技期刊,可以了解最新的農業科技研究進展、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等信息,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2.3" 開展農業科技咨詢
農業科技期刊還可提供農業科技咨詢服務,因為期刊的編委、編輯和作者通常都是農業科技領域的專家,他們對某一農業領域的問題有著深入的了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可利用好這些專家資源,為讀者提供農業科技咨詢服務,幫助讀者解決農業實際問題。
2.2.4" 組織農業科技活動
農業科技期刊編輯部還可以組織農業科技活動,通過舉辦農業科技講座、研討會、培訓班等形式,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臺。例如,農業科技期刊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組織相關農業科技論壇,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農業從業者等參加,共同探討農業專業問題,交流農業科技創新的經驗和成果。
3" 典型案例分析
3.1" 中國農業科技期刊網
中國農業科技期刊網是中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在農業科技領域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中國農業科技期刊網是由中國農業科技期刊協會主辦,以農業科技期刊為主要內容,集學術研究、技術推廣、知識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網站。它擁有大量的農業科技期刊文獻資源,包括國內外農業科技期刊的全文、摘要、索引等,收錄了458本期刊、546個百篇專題、42 294篇優秀論文及多項國家政策、標準規范、法律法規、科研項目、相關報告等數據資源,涵蓋了農業科技的各個領域。同時,中國農業科技期刊網還提供了多種知識服務功能,如農業資訊、期刊檢索、文章推薦、關鍵詞搜索、文獻傳遞等,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全面、高效、精準的知識服務。
3.2" 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
中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是由中國農業科技期刊協會和中國農業圖書館聯合主辦,以農業科技期刊為主要內容,集文獻檢索、知識服務、數字出版于一體的綜合性數據庫。數據庫擁有大量的農業科技期刊文獻資源,包括國內外農業科技期刊的全文、摘要、索引等,涵蓋了農業各個領域的內容,提供多種知識服務功能,如文獻檢索、文章推薦、關鍵詞搜索、文獻傳遞、咨詢等服務。
3.3" 中國農業期刊集成服務平臺
中國農業期刊集成服務平臺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的農業期刊集群式發展服務平臺,共有了228種入駐期刊,5 815 910篇收錄文獻,192 413篇全文文獻,訪問量達到1 442 657次,可提供文獻檢索、下載、知識挖掘、熱點分析、組織學術活動、學術直播、論文查重、選刊投稿、期刊評價、精準推送、專題培訓、學術熱點、論文潤色、期刊年檢+雙語工程推送等服務。
3.4" 《中國乳業》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的《中國乳業》,打造集“媒體矩陣、研究咨詢、運營推廣、會展服務”為一體的全媒體平臺,服務于奶業全產業鏈各環節,為讀者提供最及時、最權威、最有態度的新聞報道、評論文章、技術指導和分析報告。每年組織奶業行業學術交流、市場調研、會展培訓、公益科普等活動,承擔主管部門、行業企業奶業相關的研究咨詢項目。微信公眾號“乳業資訊網”擁有近10萬名粉絲,單篇最高閱讀量32W+,期刊傳播力、影響力大幅提升。
3.5" 《西北植物學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陜西省植物學會主辦的《西北植物學報》除了提供作者投稿、優先出版、過刊瀏覽、文獻下載等基本服務外,還開設了特色文章、推薦文章展示版塊。此外,充分利用期刊編輯委員會的專家資源,策劃組織西北植物學報編委在線學術報告,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編委做主題報告,目前已成功舉辦了18場,包括《TMV-GFP在病原菌效應子功能篩選中的應用》《多倍化對植物生態適應和進化創新的遺傳貢獻》《甘藍型油菜耐鹽基因挖掘與利用》《植物碳氮營養信號調控細胞生長與適應性分子機制》《肌動蛋白解聚因子熱穩定性演變增強花粉萌發對高溫的適應》等專題報告,收獲了讀者和全校師生的廣泛好評,進一步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3.6" 《湖北農業科學》
《湖北農業科學》除了優化建設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提供在線閱讀、文章檢索、下載、專題報道、廣告等服務外,2018年7月加入OSID開放科學計劃,將重點論文通過OSID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為讀者和作者提供增值服務。OSID碼包含1 min的語音介紹論文、作者在線問答、精彩問答合集和學術交流圈4層交互作業,讓論文作者的科技、學術影響力大大提升;讓讀者理解得更快更清晰,節省查閱大量資料的時間精力,并能與作者直接交流,實現與同行業同領域科技工作者的在線探討、抱團合作[4]。
3.7" 《山西農業科學》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主管、主辦的《山西農業科學》利用自身的智庫、組織優勢,搭建了數字平臺和媒體矩陣,提供多種知識服務,多措并舉助力鄉村振興。例如,引導期刊編輯通過組織出版專題、構建融媒體矩陣、延伸期刊服務功能、承接產業發展服務項目等,探尋科技期刊服務區域農業的實踐路徑;每期遴選重點文章進行碎片化處理,制作小視頻,并通過公眾號、視頻號、農業知識服務平臺等分時段進行連續傳播,通過增強出版,加強延伸服務,大大提升了傳播效果;主辦協辦各類學術交流會議,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便捷、直觀的交流平臺,使其能快速了解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及行業動態,讓專家、學者、企業之間深入交流,加大“卡脖子”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共同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更好地服務區域農業發展和產業需求;組織農業專家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服務,引導科技工作者把科技成果應用在產業一線,為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5]。
3.8" 《福建農業科技》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福建農業科技》從數字信息服務、知識產品服務、知識解決方案3個層次構建農業科技期刊精準知識服務模式。期刊注重虛擬社區建設,構建學術交流圈,不定期進行單篇精選論文推介、期刊問卷調查及活動宣傳;與省級協會開展合作,利用期刊的品牌號召力,多次參與福建省農學會、福建省種子協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編輯部充分調動期刊的資源優勢,深入一線進行指導與交流,為基層科技人員提供論文寫作與發表方面的培訓支持;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服務團隊合作開展鄉村振興科普培訓[6]。
3.9" 《落葉果樹》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主管的《落葉果樹》雜志在加強新媒體傳播平臺建設基礎上,緊跟短視頻的快速發展趨勢,策劃熱點選題,并走進生產一線,進行專題視頻報道;跟蹤國內外聚焦的新品種、新技術;采訪專家,采用實景秀、采訪問答、行業科普等形式提供更為直觀的行業資訊[7],大大提高了期刊的黏性及流量。
4" 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包括服務內容滯后、服務模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后、用戶體驗不佳、服務質量不穩定、知識共享不足等問題。
4.1" 服務內容滯后
服務內容滯后是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由于各種原因,如技術更新速度快、文獻資源變化快等,農業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內容可能會滯后于實際發展需求,這會導致用戶在獲取知識時遇到一些困難,甚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研究工作。因此,如何及時更新服務內容,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是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4.2" 服務模式同質化
服務模式多元化不足、同質化現象突出也是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面臨的一個問題。當前,許多農業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模式大同小異,同質化現象突出,多元化不足,大多采用期刊數字化服務、舉辦會議、專家咨詢、組織培訓等形式。這些服務雖然可以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但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速度慢、形式雷同、效率低、應用受限等,難以滿足讀者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4.3" 服務手段較落后
服務手段較落后是限制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新的知識服務手段不斷涌現,如在線數據庫、知識圖譜、智能搜索、人工智能等,然而許多農業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服務手段上,沒有充分利用這些新興服務手段,難以吸引更多讀者用戶。
4.4" 服務效果不佳
服務效果不佳、用戶使用率不高也是影響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由于各種原因,如服務質量不高、用戶體驗不好等,農業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這不僅會導致用戶滿意度低,還可能會影響農業科技期刊的聲譽和影響力。
4.5" 人才資源不足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需有一定的綜合性人才儲備,專注于農業知識服務事業,才能保證知識服務的順利實施和進一步發展。然而,農業科技期刊通常受人員編制限制,缺乏專職人員,且人才引進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人才流失、招聘難度大、缺乏知識服務專業人才等問題,難以高效推進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高質量發展。
5"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專業化、多元化、智能化、跨界融合、個性化定制和國際化發展。只有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
5.1" 專業化
知識服務的專業化要求期刊在選題、內容策劃、編輯出版、咨詢、技術培訓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提高公信力和影響力。農業科技期刊應更加關注農業科技的細分領域,如生物育種、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等,為讀者提供更為精準、深入的農業科技知識。此外,專業化還體現在期刊的讀者定位上,如針對農業科研人員、農業企業、政策制定者等不同讀者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
5.2" 智能化
智能化服務是未來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期刊知識服務的自動化、個性化、智能化。例如,智能推薦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閱讀歷史和興趣愛好,推薦相關文獻和主題;智能問答系統可以解答用戶的疑問,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智能翻譯系統可以實現多語言之間的文獻翻譯,方便全球學者交流和合作;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用戶與農業科技期刊之間的智能交流,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和準確度。
5.3" 互動化
知識服務模式的互動化強調讀者與期刊、作者之間的互動,以提高知識傳播的效果。在農業科技領域,互動化體現在期刊的在線閱讀、評論、分享等功能上,讀者可以通過這些功能與作者、其他讀者進行交流,分享閱讀心得,提出問題和建議。此外,互動化還體現在期刊與農業科技領域的其他資源(如數據庫、實驗基地、專家團隊等)的整合上,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知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5.4" 個性化
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農業科技期刊需要提供更符合用戶需求的服務內容。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分析用戶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個性化的文獻推薦、閱讀體驗、交流互動等服務。例如,可以根據用戶的閱讀歷史和搜索記錄,推薦相關的文獻、期刊、主題;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和興趣,提供定制化的學術會議、培訓、講座等服務。
5.5" 服務優
農業科技期刊需要通過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期望。例如,農業科技期刊可以通過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準確度和完整性;通過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和便捷性;通過不斷強化服務手段,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及時性和全面性。
5.6" 跨界融合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的未來發展方向之一是跨界融合。農業科技期刊可以與其他領域的期刊、數據庫、圖書館等機構進行合作,共享資源,實現跨界融合。例如,農業科技期刊可與醫學期刊合作,共同推廣健康農業、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可與環保期刊合作,探討農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
5.7" 國際化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緊密。農業科技期刊可以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廣農業科技知識,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例如,可與國外農業期刊合作,推廣國際農業科技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可與國際農業組織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農業科技的發展。
6" 對策建議
在當前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和機遇。要進一步推進我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發展,可從加強服務內容的建設、豐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效果、促進服務模式的推廣應用、加強服務人才的儲備等方面著力。
6.1" 加強知識服務內容的建設
服務內容是知識服務的基礎,也是服務模式的核心。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應注重服務內容的豐富性和全面性。一方面,應加強對農業科技期刊的挖掘,提高服務質量。通過深入挖掘農業科技期刊的學術價值、實踐價值、指導價值等,為用戶提供更全面、更精準的知識服務。另一方面,應關注用戶需求,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內容。例如,可以提供針對某一領域的專業性知識服務,或者提供針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6.2" 注重豐富知識服務的方式
服務方式是服務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服務模式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應注重服務方式的多樣性。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服務方式,如文獻傳遞、參考咨詢、讀者互動等,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應積極拓展新的服務方式,如知識共享、知識管理、知識傳播等,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
6.3" 優化升級知識服務的手段
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應注重服務手段的優化升級,采用先進技術,跟上時代潮流。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服務手段,如數字資源、在線數據庫、知識圖譜等;同時,積極拓展新的服務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移動終端等,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例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農業科技期刊的沉浸式閱讀,提高用戶體驗。
6.4" 著力提升知識服務的效果
服務效果的提升助力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應關注用戶滿意度,通過用戶調查、用戶反饋等,了解用戶實際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同時,應關注用戶行為,通過用戶數據分析,了解用戶行為,開展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提升服務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用戶行為數據分析,實現用戶個性化推薦,提高用戶滿意度。
6.5" 促進知識服務模式的推廣應用
未來還需要促進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的推廣和應用。當前,盡管一些農業科技期刊已經嘗試開展知識服務,但知識服務的覆蓋面仍然較小,需要進一步擴大。同時,也需要加強對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的宣傳和推廣,以提高公眾對知識服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6.6" 加強知識服務人才的儲備
針對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人手不足的問題,需要高度關注知識服務綜合性人才培養問題。應引進、培養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的人才,但目前這方面培養機制尚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優化。
綜上所述,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現已取得不少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和加強合作,才能推動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琳君,王嘉萱,逯連靜.融媒體環境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應用探析[J].上海農業學報,2024,40(3):116-121.
[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3] 趙赟.融合出版形態下的學術期刊知識服務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3.
[4] 劉文君,王貴春,王曉芳,等.“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探索——以《湖北農業科學》實踐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9):280-283.
[5] 杜慧平,赫雪俠,趙赟,等.《山西農業科學》助力區域農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編輯學報,2024,36(3):318-322.
[6] 陳文靜,柯文輝.農業科技期刊精準知識服務模式構建與實證分析——以《臺灣農業探索》《福建農業科技》為例[J].出版廣角,2024(4):71-75.
[7] 王曉芳,周菲,李晨,等.農業科技期刊新媒體融合發展路徑解析——以《落葉果樹》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4(8):69-73,82.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