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錦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學習任務群既涉及科學理論論著閱讀,又涉及文化普及論著閱讀;既涉及科學研究,又涉及史學研究。對于科學與文化論著,考生要理解概念、梳理邏輯、辨析理論、評析學術表達、跨界比較、撰寫心得。根據近年來高考的命題重點,著重講以下兩點:
1.理解概念。我們需要準確理解論著中的術語和概念,才能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對于概念內涵,考生需要從文本中提取、歸納,并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信息完善。
2.梳理邏輯。閱讀科學與文化論著,不僅要理解概念本身,還要理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作者在闡明自己的觀點時,離不開科學思維和邏輯推理過程,邏輯、理性、實證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思維,因此在梳理、推理過程中,需要時時扣住推導結果,理清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去除旁枝,明晰主干,然后用精簡的語言將內容要點表達出來。
把握主要概念及其關系,梳理文章內容要點,有三個要點:一是簡要說明作者想要解決什么問題、運用了什么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結論是什么;二是注意從整體把握論著內容,提綱挈領,提煉出作者的核心觀點和論證邏輯,回避常識性內容、引用性內容以及與題目重復的信息;三是思路清晰,表意明確,語言簡練,術語規范。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隨著語料庫持續更新與算法不斷完善,未來AI(人工智能)寫作全面趕超人類并非絕無可能。不過從當前狀況來看,AI寫作還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寫作。
AI寫作本質上是數據算法支配下的符號自動生成,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類文學特征,但卻無法真正實現對人類情感與想象的編碼。而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數理邏輯還有情感與想象等。人類的情感與想象也并不是不能編碼化,而是無法在AI的運行機制中實現無差別的兼容。因為AI只能以數理邏輯的方式運行,任何超出數理邏輯規范的存在都會被視為錯誤而被排除。對AI而言,語言只是符號本身;但對人類而言,語言不僅僅是符號,更承載豐富的意義。
人工智能寫作無法實現現實性超越。人類寫作可以通過想象超越現實,提供精神慰藉和審美愉悅;而AI寫作則被限制在算法范圍內,淪為事件記錄,無法滿足人類對超越性的渴望。單純對AI自動生成的文本進行審美評判,難以否認其具有審美價值,甚至某些方面達到普通創作者難以企及的高度。但問題在于,真正引發讀者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的,并非AI自動生成的文本本身,而是它依托的人類經典創作語料庫。AI寫作只能以不斷消耗現有人類審美資源的方式來維系虛假的審美幻象,不但無法產生真正偉大的作品,而且在審美資源的持續消耗中,必定走向枯竭,淪為空洞、虛假的機械復制。對AI數據算法而言,人類創作素材與AI自動生成素材之間不存在任何區別。這就意味著,隨著AI生成文本的指數級增長,那些真正承載人類鮮活生命體驗的文本比重將越來越低,逐漸消解于機械復制文本的重重包圍之中。
AI寫作還消解了寫作對現實的介入力量。人類寫作雖然以虛構性的方式展開,但卻對現實有著強勁的介入力量,作品中所呈現的完美性虛構,構成對現實世界不合理的批判依據,作品中所承載的對完美性的憧憬與追求,構成改造現實的內生動力。而AI寫作在數據算法支配下自動生成的文本,與現實世界之間不構成任何實質性的關聯。AI寫作專注于算法的持續優化與需求的最大限度滿足,現實世界則遵循自身應有的運行規律。簡而言之,AI寫作是一個懸浮于現實世界之上的空中樓閣。
令人擔憂的是,AI寫作依托大數據,可為人類感性需求提供精準而全面的滿足,從而不斷趨向于一種反智主義的娛樂化、平面化與庸俗化,可能導致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偏離理想的健全人性。因此,我們應該將人工智能嚴格限制在輔助性工具的范圍內,防范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異己性的存在反客為主,參與到人類的觀念認知建構中。
(摘編自趙耀《人工智能寫作的局限性》)
材料二: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機器學習系統,缺乏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它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這是一個笨重的模式匹配統計引擎,狼吞虎咽地處理數百兆字節的數據,并推斷出最為可能的答案。相反,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極為高效甚至優雅的系統,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運作。它尋求的不是推斷數據點之間的粗暴關聯,而是創造解釋。
舉個例子:你放開手中蘋果,觀察結果后說:“蘋果掉下來了。”這是一種描述。預測則可能是這樣:“如果我張開手,蘋果就會墜落。”兩者都是有價值的,而且可能都是正確的。但解釋則不僅于此:它不僅包括描述和預測,還包括超越事實的猜想,如“任何這樣的物體都會墜落”;以及“如果不是因為引力,蘋果就不會墜落”之類的因果解釋,而這就是思考。機器學習的核心是描述和預測,它沒有提出任何因果機制或物理定律。當然,人類式的解釋不一定正確,但這正是思考的一部分:智能不僅包括創造性的猜想,也包括創造性的批評。人類式的思考基于可能的解釋和糾錯,這一過程恰恰實現理性的力量。就像夏洛克·福爾摩斯對華生醫生說的:“當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剩下的無論多么不可能,都一定是真相。”ChatGPT在設計上可以“學習”(即記憶),但它沒有能力區分可能和不可能。人類理性推測的解釋是有限的,而ChatGPT不存在這一限制。它可以同時學習相互矛盾的觀點,如“地球是圓的”和“地球是平的”,只是根據隨時間變化的概率進行交換。
機器學習系統也無法解釋語言的深層規則,因為語言的正確解釋是非常復雜的,無法僅僅通過沉浸在大數據中來學習。例如,它們將句子與從其他句子中推斷出的模式進行類比,而不考慮語言的正確解釋和深層含義,因此可能錯誤地預測句子的含義。例如,ChatGPT可能將“約翰太固執了,沒法和他說話”誤解為“約翰不愿意與人交流”,而不是“沒法與約翰講道理”。
機器學習愛好者對他們的作品在不需要解釋的情況下產生正確的“科學”預測(例如,關于物理物體的運動)感到自豪,但這種預測是偽科學。真正的智力體現在思考和表達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見的事情的能力。蘋果掉到地球上是因為質量使時空彎曲(愛因斯坦的觀點)這一理論看似極不可能,但它卻告訴了你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
真正的智力還體現在能夠進行道德思考的能力。這意味著用一套道德原則來約束我們頭腦中原本無限的創造力,決定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ChatGPT等機器學習程序無法在生成新穎輸出和避免背離道德準則之間加以平衡,因為它們缺乏根據道德原則進行推理的能力。程序員只能粗暴地對ChatGPT進行限制,禁止它在有爭議的(也就是重要的)討論中提供任何新穎的觀點。
鑒于機器學習系統的非道德性、偽科學性和語言無能,我們只能為它們的流行而感到哭笑不得。
(摘編自喬姆斯基《ChatGPT的虛假承諾》)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工智能憑借豐富的語料庫與先進的算法,將來有可能在寫作方面趕超人類,但目前它們仍然只能部分取代人類寫作。
B.AI只能以數理邏輯的方式運行,意味著它無法對人類的情感與想象進行編碼,更無法理解語言背后承載的豐富意義。
C.人類進行理性思考時,需要辨識矛盾,區分可能和不可能;而ChatGPT不加限制地接納各種觀點,其實遠離了理性思考。
D.機器學習系統的流行,反映了人們因對其局限性認識不清而對其地位作用明顯高估,這讓材料二的作者覺得好笑又可悲。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料庫的持續更新仍無法解決AI寫作的創新難題,這與AI自動生成素材的比重加大有關。
B.《西游記》以虛構方式對現實世界的不合理進行批判,而AI寫作缺乏這種對現實的批判性。
C.微軟聊天機器人因為被網絡污染而散播種族主義內容,表明其道德思考能力有待改進。
D.機器學習系統的預測是偽科學,因為它往往忽略那些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見的事情。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一第三段所說的“現實性超越”的一項是( )
A.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塑造了一個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桃花源。
B.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以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的生活經歷。
C.“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在小說中構想出潛水艇、月球登陸等現代科技的雛形。
D.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描繪了一個通過科技控制人類情感和欲望的未來世界。
4.材料二中所說的“真正的解釋和理解能力”主要指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
5.中央領導人曾說:“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材料一和材料二對人工智能的分析,對我們“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有哪些啟示?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