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概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術論著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要求考生根據個人的閱讀興趣、平時積累、思維特點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選擇適宜的學術著作深入研討,并將研討中生成的關注點、問題點、質疑點等進行梳理概括,撰寫研討筆記、寫作“學術性小論文”。
活動一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價值體系和精神結構在共享中內化、保持與發展,是國家和民族作為共同體存在的靈魂與紐帶,它不僅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也是人性主體意識的自然回歸。
《管子·牧民》中提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論語·顏淵》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些古人的觀念與馬克思的觀點殊途同歸。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這一觀點彰顯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辯證統一性。費孝通在《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癥》中提出,“所謂文化,我是指一個團體為了位育處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個團體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當一致性的個人行為……團體中個人行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們接受相同的價值觀念”。費先生所說的“位育”即為適應,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正是人類處于集體生活的凝練。費先生認為,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匱乏經濟的時代,對于物質滿足的追求成為第一要務,而當豐裕經濟來臨時,人們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層面的需求。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物質生活的滿足已經日益乏味,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不想被物化和異化,需要追求更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潤,以實現人的真正的全面發展。由此,除了物質文明,如今的人們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都給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都伴隨著人類文明的一次升華,現代化的本質要回歸到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正是在文化繁榮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豐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臘哲學認為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外來力量統治著人,人們習慣用外在需求的滿足來定位個體的存在。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在對外在的關系中逐漸趨于主體,人們開始追求內在真實的需要和生命的靈性,希望充盈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擺脫自我物化和對物的依賴性。個體不再希望成為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愿意成為具有主動運用文化和建構文化知識的能動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描繪和感悟生活,欣賞和創造美,贊美和推崇善,抒發和交流情感,啟發和傳承智慧。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大發展,整個國家從文化自主發展階段走向文化產業形成和迅速發展階段。之后,隨著公共文化事業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快速建設,我國開始朝向文化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朝向文化強國邁出堅實一步,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國人對文化深層次追求的主體意識的復歸。新時代人們主體意識既包括思想也涵蓋行動,既抽象也具體,主體意識的決定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感,人們希望通過勞動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財富,也希望隨之而來的是豐盈的精神財富,這是人作為主體價值的進一步顯現,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須。
(摘編自管健《新時代國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趨向》)
材料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需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爸袊浆F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命題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體現在文化建設上,就是要在實現物質富足的基礎上,更加關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尊重人民主體,滿足人民愿望,建設人民參與、由人民享有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進入新時代新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幅提升,積蓄了豐富的物質力量,為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時代是一個物質與精神共同發展、共同豐富的時代,而文化是促使人民精神富足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社會群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知識體系和社會習俗的總和,為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內容。文化建設就是通過各種形式與載體,對民眾個體和群體起到思想引領、價值導向和意義追求的作用,從而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推動精神文明、實現精神富有,一方面強調滿足文化需求對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強調在滿足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對人民群眾精神力量的滋養和增強。精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并外化出來,表現為品格、氣質乃至行為。精神力量是通過學習和修養后表現出來的正向的、積極的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氣等。人民群眾從文化中汲取養分從而聚合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引領社會歷史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動力。
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關,共同構成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和支撐要素,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人的所有行為的動機都源于“需要”,需要的滿足才會使人產生精神動力,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動力。精神領域的變革是更深層和持久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增強能夠進一步調動人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和旨歸。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的過程,就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需求對接、文化供給、教育引導、精神內化和實踐轉化是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向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轉變的基本環節,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和優質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助力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提升。
(摘編自張潤枝《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訓練】
1.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希臘哲學認為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習慣用外在需求的滿足來定位個體存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內在真實的需要。
B.我國文化建設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要求在物質富足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精神的富有,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C.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關,它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動力,精神力量的增強是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
D.促進了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相統一,也就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標。
2.請結合材料二,談談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
答:
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人民精神的富有”,但闡述的內容有同有異。請簡要分析其異同點。
答:
活動二
材料一: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雙翅膀。自然科學往往引導我們尋找唯一正確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藝術,答案常常是不確定的、開放的。藝術家們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們甚至鄙視輕率的結論,而更熱衷于呈現人性的矛盾和人類的困境。藝術干預生活的方式就是提出問題,而宗教和哲學試圖回答問題。
哲學家們忙活了幾千年,試圖回答對于世界和人生的種種拷問。我們的意識從何而來?有沒有天賦的知識?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肉體與精神是什么關系?……他們竭盡一生,試圖從不同角度解答這些問題。而他們也因此用各自的方式回答了亞里士多德的那個提問:最要緊的問題是,你將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質疑權力常常是叛逆的開始。青年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馬丁·路德·金設問:“我們為何不能再等待?”并且自答道:“因為忍耐的杯盞已經溢出,人們再不愿被投入絕望的深淵。”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往往來自一個個不肯向常規就范的倔強的提問。
(摘編自楊瀾《〈提問〉序篇》)
材料二:我采取“階梯式”問題處置策略,使學生從提問開始,經歷問題探究的完整過程。閱讀文本是學生接收信息的過程f1252105e3eb4abc913681027f5dee7e,在閱讀文本之后,讓學生拋開思想束縛,暢所欲言地提出自己的真實問題。教師和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語言表述上的修正,培養學生凝練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對修正后的問題,基于語文學科特定的視角判斷其研究價值,篩選出研究價值較高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探索有效方法予以解決。至此,學生形成了符合自身思維特點的問題解決路徑,對感興趣的問題也有了自己的認識。最后,要求學生按照規范把探究過程和探究結論撰寫成文,形成問題處置的學習成果。
(摘編自李煜輝《探索和發現的旅程》)
【探究】
1.楊瀾在《〈提問〉序篇》中寫道:“屈原寫下《天問》,一口氣問了170多個問題,沒有一句回答?!薄耙粋€人因為愛提問而送了命,罪名是‘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他的名字叫蘇格拉底?!鼻吞K格拉底的提問的意義何在?請結合材料相關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答:
2.請根據材料二完成“‘階梯式’問題處置策略”圖形。
答:
(參考答案見本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