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在考察調研河南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河南要構建興利除害的現代水網體系;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河南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水系連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強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規劃建設區域性水網體系”。許昌市堅持以治水思路為指引,加強市縣鄉三級聯動,破解引入水源、水系連通、科學調控、資金投入和運維管護等問題,優化了城市水系格局,提升了防洪排澇能力,推進了用水方式轉變,從缺水之城蝶變為水韻之城,為城市打造了如詩如畫的濱水景觀,有效提升人民群眾水幸福指數,為高質量發展厚植了水生態優勢,在構建市域水網方面進行了先行實踐探索。
一、許昌市域水網基本框架
多年來,許昌市在堅持節水優先的前提下,抓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境而過這一時代機遇,精心謀劃了以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引領,包括水系連通工程和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在內的三大市域水網建設重點項目,南調丹江水、北引黃河水、蓄住天上水、攔住過境水、開發再生水,開源節流雙管齊下,豐富市域水網水源,市、縣、鄉三級聯動,加強規劃設計、調度配合、干群聯動,實現市內主要河湖水系水網連通。潁汝總干渠流經襄城縣、建安區、開發區共10個鄉鎮,通過潁汝干渠,許昌市實現了沙河、北汝河與許昌市區水系連通;通過潁河及白沙干渠,實現禹州市、建安區、襄城縣與許昌市區水系連通;清潩河在許昌市境內河道長79公里,通過清潩河實現長葛市、許昌市3xD/JSnHSXGusKxQoVkObA==區和鄢陵縣水系連通;許扶運河是許昌市東城區主要防洪、排水河道之一,市區段總長3100米,老潩河流經建安區、鄢陵縣,與許扶運河交匯,實現許昌市區、建安區和鄢陵縣水系連通;通過引黃入許、引賈入鄢、清潩提灌,實現鄢陵縣、長葛市與許昌市區水網南北貫通、雙向補源;全市境內全域形成“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水系格局。截至目前,許昌市已經基本建起“境內河流、農田干渠、城市水系”互連互通的市域水網,輔以河道干渠水閘節點調控,實現主要河流和高標準農田旱能澆、澇能排,河湖長制全面保障市域水網安全暢通。2018年,許昌市榮獲第一批全國水生態htBiovpvgTuQ0lmZnzUh2w==文明城市;2024年北汝河(許昌市襄城縣段)獲河南省2023年度省級美麗幸福河湖。特別是在今年夏季的抗旱保秋戰斗中,許昌市域水網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白沙水庫放水、潁汝干渠調水、引賈入鄢送水、清潩提灌泵水等聯網運行,保障了秋季作物按時播種、及時保苗,為確保秋季糧食安全夯實基礎,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打造市域水網主要做法
(一)堅持節水優先,實現水源匯通
許昌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10,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的困境。對此,市委、市政府在規劃設計和開源節流兩個方面加強謀劃,多措并舉豐富市域水網水源。一是完善規劃設計。先后編制了《許昌市供水及節約用水專項規劃》《許昌市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處置設施專項規劃(2015—2030)》等節水相關規劃,為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二是加強節水力度。積極開展節水宣傳進“機關單位、社區、校園、企業、廣場”的“五進”活動,營造全民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大力開展農業節水,深入開展工業節水,全面加強城鎮節水。2022年,順利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考核。三是引入穩定水源。許昌市把南水北調分配的每年2.26億立方米水用作城鄉居民飲用水,在中心城區建設7處人工濕地,對污水處理后的中水進行濕地深度凈化,統籌過境的北汝河水、調引的黃河水、提質達標的再生水作為城市水生態建設的保障水源。多次邀請有關專家進行咨詢論證,充分考慮市、縣、鄉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做到用好地表水、治清河道水、節約地下水。例如,鄢陵縣作為花木名縣和產糧大縣,單一的引黃水源已不能滿足全縣發展用水需求,引賈入鄢工程應勢而生,工程涉及開封市尉氏、周口市扶溝、許昌市鄢陵三個市縣,對本域內涉及的鎮村,黨員干部帶頭,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水系建設與維護。2021年6月正式通水,不僅為許昌新增了引水量,而且有效緩解當地水資源短缺、補充地下水、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通過實施清潩河、小洪河、老潩河、大浪溝等河道清淤疏浚、堤壩加固治理、病險水閘新建除險,增加河道平時蓄水補源容量和防汛調節力度,使境內河流變成帶狀水庫,為構建市域水網提供了水源保障。
(二)堅持空間均衡,實現水系連通
圍繞空間均衡,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大河流綜合治理力度,境內主要河流實現了市域水系連通,合理配置水資源,讓水系“活”起來。一是優化配置水源。加快建設農田水利綜合利用工程,強力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四化”建設,積極推動禹州沙陀湖調蓄工程建設,開展河湖生態補水,創新開展主要河流、水庫生態水量調度工作。從2016年開始,許昌市以中心城區為樞紐,一個龐大的城市河湖水系正式連通,一河清流開始在城市中暢行。二是河流綜合治理。對灞陵河、清潩河等市內的大流域河流實施全線截流減污,提升了河道綜合質量。采用“藍色海綿”的總體設計理念,構建具有“雨時吸水,旱時貯水”,兼顧旱、澇問題的彈性河道景觀系統,為河流提供排洪納洪、雨水滯蓄、氣候調節等功能。對河流沿線涉及鎮村,加快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推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美鄉村。三是開發利用再生。2021年,許昌市再生水輸送工程全面開始施工,對瑞貝卡污水處理廠出水及清潩河部分退水進行深度凈化處理,通過管道加壓送至潁汝干渠上游,補充市區河湖水系生態用水,沿途預留分水口,以滿足市政雜用水和重點工業用水需求。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市域水網,打通潁汝干渠、清潩河、小紅河、如意湖、老潩河,實現水系橫向連網,分級分區退水補水,穩定河流水源,豐富老潩河水量,保證灌溉水源有效調度,為高質量建設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試驗區提供水資源有力支撐。
(三)堅持系統治理,實現調節貫通
堅持河道水閘與濕地、湖泊聯動互通,共同調蓄水位,穩定河流徑流,將河道景觀功能與防汛抗旱功能相結合,促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一是河湖涵養生態。市縣兩級均把河湖生態作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例如,鄢陵縣以鶴鳴湖為核心,打造“∞”字形旅游環帶,將汶河、許扶運河與鶴鳴湖打通,積極探索“水+生態”“水+健康”“水+文明”發展模式,在鶴鳴湖周圍建設鶴鳴湖廣場、長壽山公園及配套基礎設施等,利用水系彰顯水清岸綠、風景優美、人水和諧的城市新氣象。二是閘壩聯動全域。中心城區河湖水系中,灞陵河建有坡張閘、永興路橡膠壩等7座中型閘壩;清潩河建有關莊閘、小黃橋閘等7座中型攔河閘壩;許扶運河建有許扶運河排澇閘、許州路攔河閘(壩);護城河沿河建有勞動路進水閘、北城河引水閘等4座水閘。鄢陵縣將大浪溝沿河水閘整修一遍,汛期關閉水閘有效避免河水淹沒農作物;枯水期農業灌溉時,可以通過鶴鳴湖放水、河流蓄水、提閘灌溉,保證農業農村水源,同時,還為沿途鎮村復蘇水生態、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提供支持。通過閘壩聯動,市、縣、鄉實現了流域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三是水系連通百景。在水系水網建設中疏浚河道80多公里,整治開挖濕地湖泊5個,增加優化環境水面400多萬平方米,整修與新建大小橋梁50多座。同時配套植樹45萬多株,新增城市綠地400多萬平方米;新建23處、總面積近90萬平方米的公園類公共場地,配套閘壩63座。通過調蓄徑流,河湖水系與周邊橋梁、景亭等遙相呼應,成為頗具特色的水上景觀。市域水網建設有效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創造了沿河美景,靈動了城市底蘊,多彩了人民生活,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四)堅持兩手發力,實現要素保通
堅持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協同發力,吸納社會資源,動員群眾參與,激發生機活力,積極破解水網建設難題,推動實現要素保通。一是積極利用債券項目。政府積極運用債券融匯資金,2023年以來,市水利局積極謀劃對接,潁河治理、淮河流域洼地治理工程成功納入國家重要支流治理項目,雙洎河治理項目納入省級大盤子,為水網建設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持。二是引導社會助力支持。積極開展企業慈善捐助和水系建設表彰活動,提升社會各界參與水網建設的積極性。例如,鄢陵縣以“紅旗渠精神杯”爭創活動,推進水系連通和水網建設,多次獲得“紅旗渠精神杯”先進縣;在社會層面,大加倡導開展企業愛心助力活動,對先進企業予以表彰激勵,形成愛心公益助力水網建設良好導向。三是以工代賑群眾參與。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并繼續擴大勞務報酬規模。許昌市有效利用省基建資金,專項用于支持市域水網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在縣級分支水網建設中,各(市、區)充分發揮鄉鎮黨委的基層組織龍頭作用,組織所轄行政村采取籌資籌勞、渣土置換、鼓勵義工等措施,打通難點堵點,使水網水系連接溝渠坑塘,通達田間地頭,打通了水網建設最后一米。
(五)堅持河湖長制,實現運維暢通
創新實施“黨建引領,河長同行”行動,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要求,保障水網水系運維暢通。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市、縣兩級河湖長簽訂問題、任務、責任“三個清單”,市級河湖長以上率下,縣、鄉、村三級河湖長積極履職。2023年以來,各級河湖長共開展巡河15.1萬次,巡河執行率100%,有效保證了河道溝渠水系安全,推動解決了一批河湖管護突出問題。二是實行多方聯動。在“黨建引領,河長同行”行動框架下,深化“河湖長+檢察長”“河湖長+警長”“河湖長+民間河湖長(監督員)”聯動機制,實施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實現區域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共治。三是提升數治水平。《2024年河南省數字化轉型戰略工作方案》明確指出,要推進生態環境設施智能化和數字孿生水利建設。許昌市印發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加強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對給水、再生水、雨水、污水、雨污合流管線及其附屬設施進行全面普查,治理隱患,實施智能化改造。充分運用“智慧水系”信息化系統,對中心城區63處“三高點位/區域”實時監測,實現對河道沿線設施的多層、智能網絡覆蓋,形成了“八位一體”的綜合管護格局。
三、構建區域水網有益啟示
(一)提升政治站位,踐行治水思路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十周年,許昌市始終將治水思路貫穿市域水網建設全過程、全領域,貫徹中央、省委一號文件水系建設有關要求,堅持節水優先,編制《許昌市供水及節約用水專項規劃》,因地制宜連通市內河湖水系,發揮水系治理綜合調控作用,助力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試驗區建設,實現市域水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實踐證明,高質量推進市域水網建設,必須切實提升政治站位,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十六字”治水思路,以市域水網良好的綜合效益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
(二)立足本地實際,打造特色水網
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許昌市結合中央和省級水利建設規劃,立足本地實際,統籌境內河流、引水干渠、農田溝渠、城市水系布局,運用系統觀念,實現市域水網水系連通、整體聯動,真正把水網建設與農業生產、群眾生活、產業發展、河湖生態等一體推進,使群眾可見、可知、可用、可受益,贏得了廣泛支持認可,實現了北方缺水城市到水韻城市的蝶變。實踐證明,推進市域水網建設,必須順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生產力的變化發展要求,立足當地實際,將構建區域水網體系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結合,打造城市特色水系水網,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三)構建長效機制,形成聯動合力
許昌市堅持黨建引領,完善制度保障,明確市、縣、鄉各級部門對市域水網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的職責,全面推動河湖長制各項要求落地落細。通過“以工代賑”、公益捐助、志愿服務、廣泛宣傳等多種方式,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市域水網建設和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匯聚起區域水網建設的強大合力,探索出了市、縣、鄉三級聯動推進水網建設和運營維護機制。實踐證明,市域水網建設必須強化黨的領導,突出群眾參與,堅持水利部門擔當作為和市、縣、鄉三級聯動推進,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使區域水網建得順、用得好、管長遠,實現水網構建和水利事業造福于民。
(四)善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許昌市在構建地面全域水網的同時,積極推動數字孿生水網建設,運用數字化加強市域水網科學精準調度,并依托“智慧水系”信息化系統,配備專用飛行器,實施高空監控、精準模擬、遠距離巡查等,實現水質監測、病害監測、浮萍監測等多種功能,充分滿足全市水系管護工作的需要。同時,還建成了城市排水防澇智慧指揮平臺和中心城區排水防澇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及時有效監測河流洪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踐證明,構建市域水網,要善用科技手段,強化數字孿生,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升市域水網精確、精細、精準的管理能力,提升水系治理效率,加快水利新質生產力發展。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