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依據相關規程,教師需優化幼兒園的教育形式,以游戲為載體優化活動開展,促進幼兒自主參與和發展。民間游戲以材料簡單、玩法多樣、趣味性強、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對幼兒各方面發展都有著積極作用。民間游戲滲透到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可以作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弘揚、傳承,在讓幼兒獲得成長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使幼兒智慧、情感、能力、認知獲得全面提升。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原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教師在創設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應充分考慮區域活動的自主性、教育性、實踐性等特點,并遵循一定原則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區域活動。
發展性:幼兒園不同年齡班級創設的游戲區域,都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并圍繞學生興趣設計適宜的區域活動,還需從幼兒發展水平出發,依據幼兒發展特點,為幼兒創設適宜的區域活動,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快樂,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主題性: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前,教師應與幼兒進行談話,通過談話了解幼兒想玩什么、參與什么,協調好區域主題。以幼兒園的整體教育目標和當前的教學主題相結合,使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互動性:幼兒園區域活動需要為幼兒提供具有互動性、探索性、操作性的材料,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其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通過區域活動促進師幼互動,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主體性:幼兒園區域活動應允許幼兒根據自身興趣、需求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在尊重幼兒主體上設計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活動,以此激發幼兒主動性、創造力,營造充滿趣味性、教育性的區域活動環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價值
(一)強化幼兒民族認同感
民間游戲是對民間文化的重要體現,彰顯了不同地區生活特點、獨特風俗。通過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能有效強化幼兒對文化、游戲的感知。民間游戲通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其以趣味性、多樣性為主,讓幼兒能直觀地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氛圍,有效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二)促進幼兒協調性發展
民間游戲多以跑、跳、爬、鉆等多種形式呈現,通過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中,可促進幼兒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幼兒反應速度與身體協調能力。民間游戲也常常需要幼兒在團隊合作中完成任務,要求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觀察、判斷、配合他人完成,這能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空間感知能力的綜合發展,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策略
民間游戲是一種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游戲活動,體現著民族特色。它是融娛樂性、益智性為一體的游戲模式,符合幼兒好奇、實踐的特點,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幼兒。幼兒教師需發揮民間游戲教育優勢,合理將民間游戲融入區域活動創設,不斷發揮民間游戲對幼兒的各方面教育價值,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智慧、情感、能力的多重提升。
(一)民間游戲融入益智區,增強趣味性
1.編織游戲。
編織游戲本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該游戲的設計不僅能鍛煉幼兒手眼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幼兒耐心、細心的品質。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益智區域目的在于:提高幼兒參與益智游戲的熱情,讓幼兒體會到民間游戲的“趣味”,以激活幼兒內部創造力、發展力。教師在幼兒園益智區域活動創設中,可借助“編織活動”,為幼兒準備木條、藤條、茅草等材料,讓幼兒“編織”出自己想要的花樣。教師也應引導幼兒編織有創意的作品如圍巾、包包、手鏈等物品,鼓勵幼兒發揮想象積極參與益智游戲環節。與此同時,教師應與其他民間游戲素材相結合,如“放風箏”。幼兒需要根據風箏制作的材料,進行風箏的制作。教師也可鼓勵幼兒就地取材,通過發揮想象能力,讓幼兒在制作風箏的過程中體驗創作的樂趣。以此將民間游戲融入益智區,能激發幼兒游戲興趣,更能強化幼兒認知力、創造力。
2.棋盤游戲。
民間游戲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教師在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中融入民間游戲,可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更能培養幼兒思維能力、社交技能、解決問題能力。傳統民間棋盤游戲包括圍棋、象棋、五子棋等。教師需為幼兒挖掘民間游戲元素,圍繞這些元素優化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幫助幼兒在棋盤游戲中獲得感知與體驗。教師還可借鑒民間游戲的規則和玩法,增加游戲的多樣性和挑戰性。如,將民間游戲中的競賽、合作和策略等元素融入棋盤游戲,使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既能鍛煉思維能力,又能學會合作與分享。總之,教師應探索民間游戲與區域活動創設的銜接點,以綜合銜接豐富幼兒園區域活動內容、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助力文化弘揚與傳承,培養幼兒綜合素質與能力。
(二)民間游戲融入體育區,強化競爭性
1.跳皮筋。
處于幼兒階段的兒童需要通過具體、直觀的活動來理解世界、認知世界。跳皮筋作為一種具體且互動性較強的游戲活動,能幫助幼兒在實踐中掌握、學習各項技能。跳皮筋這項民間游戲融入體育區域活動開展,教師需設定明確的規則與目標,幫助幼兒在游戲環節中體驗到游戲、協作的樂趣。與此同時,跳皮筋還能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感,通過系統性的訓練,幼兒能在掌握技能的基礎上,逐步提升自身運動水平。總之,將民間游戲融入幼兒體育區域活動,可以在給幼兒帶來快樂、成長的同時,有效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更能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素養。教師應加強民間游戲與區域活動的教育融合,以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跳房子。
“跳房子”這一民間游戲可鍛煉幼兒跳躍能力和平衡感,還能在幼兒游戲環節幫助其掌握各項規范與技能。“跳房子”的游戲場地通常由一系列格子組成,幼兒需要在這些格子之間跳躍。通過這種方式,幼兒能夠鍛煉自身空間感知能力,增強對空間關系的理解。隨后,教師需為幼兒講解該游戲的規則,并通過競賽或者訓練,培養幼兒終身體育意識。實踐游戲環節中,幼兒需要單腳跳進第一個格子,然后雙腳落地在第二個格子,依次類推,直到跳完所有的格子。如果幼兒在跳躍過程中踩到格子的邊緣或者失去平衡,就需要重新開始。通過該項目活動的開展,幼兒能學會遵循規則,并在游戲過程中培養耐心和毅力。為了確保幼兒的安全,教師需要在游戲場地周圍設置一些軟墊或者海綿墊,防止幼兒在跳躍過程中摔倒受傷。通過民間游戲與體育區域活動相融合,能關注幼兒游戲進展,更能通過及時地指導鍛煉幼兒身心素養,促進幼兒認知水平的發展。
(三)民間游戲融入美工區,激發創造性
1.剪窗花。
剪窗花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將該藝術與幼兒美工區域相融合,可鍛煉幼兒手部精細動作,更能激發幼兒創造力與審美力。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各種顏色的紙張、剪刀、鉛筆和模板。模板可以是簡單的幾何圖形,也可以是復雜的花卉、動物等圖案。但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讓幼兒自主參與、自主發揮、自主想象。教師可以先示范如何使用模板和剪刀來剪出窗花,通過投影儀或大屏幕展示剪窗花的過程,讓幼兒更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步驟。并引導幼兒自主或者協作先從簡單的圖案開始練習,逐步增加難度,教師需從旁指導,待幼兒掌握基本技巧后嘗試設計圖案并進行剪裁。教師需將幼兒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墻上或窗戶上,讓幼兒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時,組織一個小型的“窗花展覽”,讓幼兒互相欣賞和交流彼此的作品。通過民間傳統文化與美工區域融合,激發幼兒創造性,幫助幼兒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助力文化傳承與弘揚。
2.寫春聯。
寫春聯是中國春節期間的一項傳統習俗,它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書寫能力,還能增強幼兒對漢字和文化的理解,以提升幼兒語言組織能力。教師需為幼兒提供紅色宣紙、毛筆、墨汁和硯臺,還可以準備一些現成的春聯模板,供幼兒參考。接著,教師應先示范如何使用毛筆書寫春聯。通過投影儀或大屏幕展示書寫過程,讓幼兒清楚地看到每一個筆畫的細節。并為幼兒展示幾幅經典的對聯,讓幼兒通過想象構思,采用繪畫、拼音等形式設計對聯。通過創意創想,激活幼兒想象思維,幫助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文化魅力,提高幼兒書寫能力、創造能力。總之,民間游戲與區域活動相結合,可以拓展幼兒想象思維,豐富幼兒審美素養,更能發揮幼兒主動性,促進幼兒潛能的激發。
(四)民間游戲融入童謠,培養閱讀性
1.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閱讀既能豐富幼兒語言積累,又能培養幼兒閱讀興趣。民間故事由民間創編,并在民間代代相傳,具有較高的文化意義和教育價值,可作為現代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補充。教師可選擇經典的民間故事,《梁祝》《白蛇傳》《牛郎織女》等,向幼兒介紹故事的背景和主要情節,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鑒賞民間故事內容。與此同時,為更好地開展童謠區域活動,教師需帶領幼兒演繹故事中的角色,設計角色扮演游戲活動,重現故事主要情節。借助互動增強幼兒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幫助幼兒直觀感受故事內容,培養幼兒實踐能力與創造力。教師可為幼兒在童謠區域設計圖書角,通過放置與民間故事有關的書籍和繪本,幫助幼兒在閱讀中體驗民間故事的魅力,加深幼兒閱讀理解。
2.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寓意和簡潔的語言,非常適合在幼兒園的童謠區進行教學。教師需結合幼兒興趣、認知選擇經典寓言故事。《龜兔賽跑》《狐貍與葡萄》等,借助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向幼兒講述寓言故事內容,引導幼兒探討其中的道理與寓意,加深幼兒對故事深層含義的理解。為更好地游戲化寓言故事,教師可組織一場寓言故事比賽,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選擇一個寓言故事進行改編,通過趣味化、游戲化的區域活動,幫助幼兒在閱讀理解中學習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在互動中培養幼兒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總之,教師應加強趣味化童謠區域活動開展,以游戲為引領在實踐中鍛煉幼兒想象力與表達能力。
(五)民間游戲融入藝術區,提高審美性
1.傳統戲曲。
傳統戲曲作為中國民間文化的瑰寶,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傳統戲曲融入幼兒園的藝術區,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還能讓幼兒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幼兒園藝術區域活動中,可設立一個專門的“戲曲角”,布置成小型的戲臺,配備簡易的戲服、頭飾、道具等。墻面可以張貼戲曲人物的圖片和簡短的故事介紹,并配備一臺電視機或投影儀,播放經典的戲曲片段,讓幼兒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戲曲的魅力。與此同時,教師需提供彩紙、顏料、剪刀、膠水等,鼓勵幼兒來制作簡易的戲曲面具或服飾。并準備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如鑼、鼓、木魚等,讓幼兒模仿戲曲中的伴奏。幼兒自主游戲環節,教師需組織戲曲故事會,由教師講述經典的戲曲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情節與戲曲技巧,并鼓勵幼兒穿上戲服,參與游戲扮演環節,提高幼兒審美素養,讓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培養幼兒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2.民族舞蹈。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融入民間游戲和民族舞蹈,可以豐富幼兒的文化體驗,增強幼兒身體協調與社交技能,更能培養幼兒興趣愛好,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在主題設定中應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游戲和民族舞蹈作為主題活動。例如,可以選擇蒙古族的“安代舞”或藏族的“鍋莊舞”;傣族的“孔雀舞”;延安的“秧歌劇”等素材。在活動區域內布置相關的文化元素,如民族服飾、樂器和圖片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教師需要提前學習相關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和民間游戲的規則,確保能夠準確傳授給幼兒。準備好所需的音樂、道具(如彩帶、手絹等)和服裝,以便幼兒更好地參與活動。通過民族舞蹈與區域活動相融合,有效提高幼兒審美素養,滿足幼兒個性化學習需要。
四、結語
總的來說,民間游戲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廣泛性,不僅能為幼兒帶來童年樂趣,更能助力文化傳承,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幼兒園教師創設、開展區域活動時,需要合理滲透民間游戲內容,并在尊重幼兒主體基礎上,給予幼兒更多的樂趣、體驗。讓幼兒在民間游戲中感悟傳統文化內涵、精髓,幫助幼兒獲得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實踐區域活動創設中,教師更需立足幼兒發展,培養其合作、自信、自主的品質。通過民間游戲區域活動設計,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助力幼兒形成優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