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活動是一種幼兒審美教育,主要以審美形態和美感熏陶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以達到提高幼兒綜合素養的目的。在幼兒園開展美育活動是提高幼兒身心發展素養,幫助幼兒深入感知周圍生活和自然美感的有效手段。《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將美育目標規范為“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明確美育活動的開展價值,認識到美育活動對幼兒的重要性,還要通過優化美育環境、開展音樂美育活動、開展美術美育活動、依托鄉土資源的方式,使幼兒在發現和實踐中不斷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一、幼兒園美育活動的開展價值
(一)有助于激發幼兒藝術天賦
美育本質上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旨在通過欣賞、感知和實踐,讓幼兒獲得對美的深層感知和體驗。但由于部分教師在開展幼兒園活動時,只注重美育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效率,忽視了對幼兒審美素養和藝術能力的發展,導致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幼兒園開展美育活動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象,能為幼兒提供多種美育資源,優化美育活動環境,使幼兒在實踐和欣賞中感受多種美感,體會美的多樣化表達,并且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融入自我創造和實踐,從而有效激發幼兒的藝術天賦。
(二)有助于培養幼兒審美體驗
游戲是幼兒獲取知識經驗的主要來源,培養幼兒的審美體驗也是幼兒園最常見的活動形式。幼兒園美育活動是一項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活動,能夠適應不同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建立與審美之間的聯系,提高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從而使幼兒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還能夠遵循美的規律,主動創造美,最終強化幼兒審美體驗。
(三)有助于發展幼兒身體機能
幼兒園美育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藝術天賦和審美體驗,還能夠促進幼兒身體各項機能的和諧發展。幼兒階段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身體機能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因此在幼兒園美育活動中,教師所創設活動內容多以實踐性、互動性為主,這種活動創設方式既能夠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激發幼兒的藝術思維,又能夠讓幼兒在實踐中鍛煉大小肌肉群以及手部精細動作,讓幼兒在實踐中享受快樂的體驗,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的發展。
二、幼兒園美育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優化美育活動環境,提高美育活動效果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和游戲的主要場所,也是幼兒身心發展最豐富的場所。幼兒園美育活動的開展,主要依托于教師所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和環境。基于此,教師要認識到美育活動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并且遵循美育活動創設的基本原則,不斷優化美育活動環境,不斷提高美育活動質量,使幼兒能夠在生動安全的活動環境中,主動感知與探索美育元素,從而有效提高幼兒的溝通能力與互動學習的內在動能。教師可以遵循啟發性原則與生活性原則,詳細闡述美育活動環境的優化途徑,切實提高美育活動效果。
啟發性原則是指教師所創設的幼兒園美育活動環境要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和活動興趣,能夠調動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幼兒能夠從環境中獲得對美的啟發。以中班美育活動《有趣的面具》為例,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兒動手制作能力和審美情趣,提高幼兒對裝飾活動的興趣和表演的欲望。基于此,教師可根據本次活動的主題“面具”為幼兒創設活動環境,在班級的空白墻面上為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面具素材,并按照中國傳統面具區與國外面具區進行劃分,為幼兒還原有代表性的面具形象,從而將幼兒代入活動場景中,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同時,教師還可將面具的一半涂上顏色,另一半留白,通過語言引導,激發幼兒的創造力,使幼兒能夠主動說出留白一半的設計思路和想法。此外,教師還可在班級外的展示墻中繪制多種多樣的面具形象,并根據當下季節進行有效融合,例如,教師所開展美育活動的季節為春季,則可在戶外搜集樹葉和小花等,通過膠水裝飾在面具中,充分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給幼兒靈感的啟發。
生活化原則是指教師在優化美育活動環境時,要與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相連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元素和場景,加強幼兒對環境的熟悉感和認同感,以此緩解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消極情緒。以中班美育活動《有趣的味覺表情》為例,本次活動是將表情與味覺相結合,讓幼兒學會用添畫的方式,設計與品嘗食物相關的表情,以此引導幼兒細致觀察和體會味覺變化。在環境設計方面,教師可將食物圖片以及品嘗后的表情圖片張貼在班級的墻壁上,例如檸檬所匹配的表情為皺眉、瞇眼;辣椒所匹配的表情為吐舌頭、流汗。通過與幼兒生活相關聯的布置方式,能夠讓幼兒在與生活相關聯的環境中激發參與興趣,增強自身與環境的關聯,為幼兒接下來的美育創作活動奠定基礎。
教師通過遵循啟發性原則和生活化原則,能夠為幼兒創設出更加新穎、貼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美育活動環境,使幼兒能夠切實在環境中獲得啟發和靈感,以此不斷提高幼兒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美育活動效果。
(二)開展音樂美育活動,渲染積極活動氛圍
1.借助奧爾夫音樂開展美育,鍛煉幼兒節奏感。
奧爾夫音樂是德國音樂家、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提出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強調將感性體驗、回歸人本,并將動作、語言、歌唱、舞蹈等元素融入教學活動。奧爾夫音樂教學模式的開展,能夠幫助幼兒培養音樂創造力,激發音樂學習興趣,以此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由于奧爾夫音樂模式的節奏感較為突出,通過有韻律的節奏不僅能夠讓幼兒了解音樂風格,還能夠以音樂、舞蹈、歌唱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進行美育活動,從而鍛煉幼兒的節奏感。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為鍛煉幼兒的節奏感,提高幼兒的節奏感知能力,教師可帶領幼兒進行簡單的節奏打擊訓練。對于小班的幼兒而言,能夠跟隨教師進行節奏打擊已經達成了教學的目標;而對于中班、大班的幼兒而言,教師可帶領幼兒打擊身體各個部位和常用生活物品等,運用趣味性的動作,對幼兒開展聲勢練習。以大班音樂美育活動《走路》為例,本首歌曲的節奏型是歡快的,因此教師可帶領幼兒開展一些節奏性較強的律動和擊打節拍,并與節奏型較慢的歌曲進行對比,以此讓幼兒感受音樂節奏的多元化。為切實鍛煉幼兒的節奏感,教師可組織開展節奏律動游戲,在活動中讓幼兒感受節奏型x|x—|。教師可為幼兒展示兔子、小狗、小鴨子等動物的圖片,并提出問題:“請你說一說小動物是怎樣走路的?”一名幼兒回答:“小兔子是蹦蹦跳跳走的。”教師根據幼兒的話可再次提問:“那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音樂符號表達小兔子走路的樣子呢?”“可以用上下的箭頭標識小兔子跳起來的樣子。”根據幼兒的想法將節奏符號展示在多媒體屏幕中“↗↘↗↘↗↘↗—”并組織幼兒跟隨節奏的起伏用手打節拍,加強幼兒對節奏的感知和理解。隨后,教師為幼兒播放音樂,讓幼兒跟隨音樂拍打節奏,幫助幼兒再次熟悉音樂節奏型。在幼兒對音樂節奏有基本的掌握后,教師組織幼兒圍成圈,學小兔子的動作即興自由律動,以此形成完整的奧爾夫音樂活動,有效鍛煉幼兒節奏感。
2.借助“智慧音樂盒”游戲,切實感受音樂之美。
“智慧音樂盒”是一種新穎的音樂教學形式,教師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音樂游戲中的音樂,為幼兒重新設計音樂內容,并嘗試將音樂與多個領域進行創意性融合,使欣賞、繪畫、節奏、演奏等活動融入一個音樂盒,最終呈現出“一盒多玩”的游戲形式,以此滿足幼兒的音樂發展需求。
“智慧音樂盒”游戲在開展初期需要教師介入和引導,這是為了轉變傳統音樂游戲中單一、刻板的知識傳授方式,而采用更加創造性、互動性的游戲活動,使幼兒通過主動探究、討論和實踐,最終達成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為了滿足班級內不同幼兒的個性化需求,“智慧音樂盒”中的每種玩法都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和互動性,例如,教師可在盒子中投放基礎創編卡片和圖譜設計卡片,還可以為音樂素養較高的幼兒投放高結構圖譜,并在其中穿插投放空白卡片用于游戲的留白,使幼兒的思維能夠得到發散,從而激發幼兒的創造性表達。基于此,教師在圖譜的設計以及游戲活動的組織方面都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智慧音樂盒”中的卡片進行難度分層處理,使每位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宜的游戲難度,形成更加符合幼兒興趣需WDQG6EfKZB0CGWo5cuKy6A==要和創造性發展的游戲形式,從而讓幼兒切實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和音樂游戲的趣味性、靈活性。
(三)開展美術美育活動,豐富幼兒審美體驗
1.開展傳統文化手工活動,增強民族認同感。
傳統文化手工藝術的很多技能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幼兒園美術美育活動中,教師可為幼兒組織中華傳統的手工活動,在實踐和操作中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也有效增強了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使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剪紙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手工藝品,主要是將紙折成各種形狀,并通過剪刀在紙上剪出各種各樣的花紋,最終形成一幅優美的圖案,傳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和對美的表達。在傳統文化手工活動中,首先,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幼兒播放動畫,讓幼兒了解剪紙的基本歷史和由來,使幼兒對剪紙文化產生興趣,也為接下來的剪紙活動奠定基礎。其次,教師為幼兒展示剪紙作品,引導幼兒結合動畫內容觀察和猜想:“小朋友們,請你們想一想,老師手里這一幅美麗的窗花是怎樣做出來的?”通過問題激發幼兒探究熱情,并讓幼兒了解剪紙需要依靠剪刀才能夠完成。再次,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展示多種多樣的剪紙類型,給予幼兒靈感,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在觀看完畢后,教師為幼兒提供剪紙材料,為幼兒傳授基本的剪紙技巧,鼓勵幼兒根據所學知識與想象力進行自主創造。最后,教師對幼兒的剪紙作品進行激勵性評價,讓幼兒認識到剪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提高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手工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操作能力、大小肌肉群以及精細動作,還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在實踐中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以此提高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2.開展美術作品欣賞活動,激發幼兒創作靈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類豐富,體系龐大,教師若想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和美育活動,可從欣賞活動入手,讓幼兒對傳統文化有初步的理解和認知,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審美體驗,提高幼兒的美術思維,以此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
以中班美育欣賞活動為例,首先,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幼兒展示我國名畫《迎春圖》并對圖片進行分析,為幼兒講解畫作的基本意境和創作背景,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切實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其次,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對本幅作品的看法,并能夠講述自己的理解,使幼兒體會到傳統國畫的獨特美感。最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創作,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幼兒通過實踐切實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此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切實提升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
(四)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美育,提高美育活動質量
幼兒園在開展美育活動時要立足于鄉土文化資源和地域特點,為幼兒開展針對性的美育活動。鄉土資源主要表現為優秀的文化、歷史、杰出人物、特產等,因此教師在美育活動中運用鄉土資源時,不僅要讓幼兒了解地區的特色和歷史,還要讓幼兒在活動中習得本地區的優秀文化,以此構建完整的美育框架,提高美育活動質量。
在陜北地區文化中,“腰鼓”和“舞蹈”是兩個重要的美育元素。因此,教師可將“安塞腰鼓”作為本次美育活動的重點,為幼兒介紹安塞腰鼓的制作過程以及舞蹈動作,使幼兒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到陜北文化的獨特性。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陜北文化系列活動,從木偶、說書、鳳翔彩塑、木版年畫、秧歌逐步延伸到安塞腰鼓中形成一個整體,使幼兒能夠在了解陜北文化主要內涵的同時,受到美育的熏陶和啟發,從而認識到鄉土資源對音樂、美術以及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切實提高美育活動質量。
教師通過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美育活動,不僅能夠讓幼兒深入了解地域文化,體會不同地域的人文風貌和歷史風光,還能夠讓幼兒更加積極地參與美育活動,感受不同地區的美育文化,從而不斷提高美育活動質量,實現美育活動對幼兒的教育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開展美育活動能夠提升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使幼兒能夠在教師所創設的豐富美育活動中不斷發現生活和自然中美的事物,并能夠通過實踐和欣賞培養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同時,美育活動還能夠開闊幼兒的知識眼界,促進幼兒智力發展,使幼兒在美育活動中,能夠不斷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性思維,在實踐中進行想象和聯想,最終達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基于此,教師在實際組織美育活動時,可通過優化美育環境、開展音樂美育活動、開展美術美育活動等方式,豐富美育活動形式,提高活動質量,最終達成“美育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