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前董事長葛蘭姆女士曾說:巴菲特是我見過最吝嗇的人。比爾·蓋茨也吐槽:巴菲特請我吃麥當勞,竟然掏出了代金券。對此,巴菲特欣然接受。
他曾在給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他和他的投資人,都是永久儲蓄者。極致省錢、持續賺錢、堅持存錢,是他踐行一生的致富習慣,也是他養成“易富體質”的秘密。
2008年,巴菲特取代比爾·蓋茨成為新一輪全球首富時,有媒體向他表示祝賀。他卻幽默道:“如果你想知道我為什么能超過比爾·蓋茨,我可以告訴你,是因為我花得少,這是對我節儉的一種獎賞?!?/p>
雖是一種自謙,但縱觀巴菲特一生,他卻從未有過超前消費。他不借錢投資,也不過度消費。
他曾在圣母大學演講時說:“我一生中從未借過大筆錢。從來沒有,以后也不會?!?/p>
很多富豪坐擁多處豪宅,收藏系列名車。巴菲特卻只有一處房產,位于他的老家奧馬哈市,已經居住了60多年。只有一輛凱迪拉克,用了8年,實在不能開,才換新車。他不會為名牌奢侈品一擲千金。他衣著樸素,周末出門,通常是一件簡單的T恤衫。西服挑選的也是最保守的款式,因為這樣就不需要額外購買很多領帶進行搭配。所用的智能機,是2020年才買的,此前很多年,他用的是20美元的翻蓋手機。
這就是巴菲特的省錢法,絕不提前消費。但反觀我們身邊,充滿了太多誘惑。
到處都是消費陷阱、拿鐵因子,想要省下錢,真的太難了。但巴菲特有句話,我特別認同。“不要先消費后儲蓄,而是花儲蓄后剩下的?!?/p>
超前消費最根本的原因,是包里還有錢。如果你每天的花銷是20元,當你包里還有200元時,你便不會克制自己。但如果你全身上下只有100塊,可還有半個月才發工資時,你便不敢提前透支。
一個人錢包里的額度,往往就是他的消費態度。學會給自己的消費限額,每月只花固定的錢,便能省下不少錢。你要相信,世上沒有那么多一夜暴富,每個富人,都是從省錢開始發家的。
巴菲特12歲時,便展現出了投資天賦。他發現自己對數字和金融很感興趣,于是大量閱讀這類書籍。
大學畢業時,他已有過多次投資成功的經歷。按照原有經驗,只要一直做下去,他就能賺到不少錢。但他卻選擇了進一步精進自己。他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拜當時最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格雷厄姆為師。

在此期間,巴菲特不斷積累經驗,完善投資體系,還未畢業時,他的資金年增長率就超過了61%。
可此時巴菲特身上,也有一個巨大缺點——社交困難:“我是個社交低能兒,我很害怕發表公開演講。”
但他更明白,有時候他必須在人前發言,這對他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于是,他兩次前往紐約,學習卡耐基的公開演講課。
得益于這門課,當他回奧馬哈兼任老師時,能夠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即便后來面對五萬多人的股東大會,他也能應付自如。
這就是巴菲特的賺錢法,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
1939年冬天,巴菲特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巴菲特用手接著雪花,把雪花一起揉成雪球。雪球變大后,他推著雪球慢慢滾動,每推一下,雪球就會沾上更多的雪,變得越來越大。
這就是滾雪球思維:當下的每片雪花,都是未來雪球變大的基石。而巴菲特也一直是“滾雪球思維”的忠實實踐者。
巴菲特17歲時,就開始把錢存到彈子機上。他花25美元買了一個二手彈子機,并說服理發店老板把它放在店里供顧客消費,兩人進行利潤分成。隨后,他又邀請伙伴丹利入伙,負責彈子機日常維修。
第一個星期,除去工資和分成,他就凈賺了25美元。于是他用這筆錢買了第二臺彈子機,如法炮制放入第二家理發店。最后,他在鎮上七八家理發店都放上彈子機,每周收益近200美元。
后來,巴菲特從事股票投資,也會將每年的股票分紅收益再次投入股票中,獲取更多收益。
52歲時,巴菲特的身價只有3.76億美元,但此后,他的資產開始指數級增長。在他845億美元凈資產中,有841億美元都是52歲后賺到的。這就是復利的力量。
如果巴菲特把第一次的25美元花掉了,那他便不會有后來每周200美元的收益;如果他每次都將股票分紅裝進自己的口袋,那他也不可能有845億美元的資產。但在巴菲特眼里,現在的一美元,便是以后的十美元、百美元??缮钪?,卻少有人明白這個道理。有人把錢放在身邊有潛力的項目上,結果前幾年收益甚微,就草草撤資;有人強制自己儲蓄,結果存了幾個月發現還不如別人一個月的工資,就干脆放棄。但量變到質變,不僅需要量,更需要時間。有些事,或許一兩天看不到結果,但在時間的復利下,它定會給你帶來豐厚回報。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曾問過巴菲特一個問題:你的投資策略實在太簡單了,為什么沒有人復制你呢?巴菲特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變富。
養成易富體質,本質就是易富習慣的慢慢積累。一直用正確的方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成為富人,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