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軍隊的指揮員總是身先士卒,高呼一聲“同志們,跟我上”,沖在戰場最前線,這是共產黨軍隊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軍隊發起沖鋒前,往往會吹響沖鋒號,向作戰部隊發出向敵人發起攻擊的信號,它不僅是一種集合沖鋒的武器,更是激勵士兵勇往直前、不畏犧牲的精神支柱,可以說,“同志們,跟我上!”這豪邁響亮的口號就是人民軍隊最響亮的“沖鋒號”。
董振堂振臂高呼
水口戰役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著名的戰役,也是紅軍歷史上著名的一場硬仗和惡戰。在這場惡戰中,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脫掉外衣同敵人拼白刃戰,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中共總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毛澤東也參加了追擊戰。
1931年9月,中央蘇區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向中央根據地發動的第3次“圍剿”。蔣介石不甘心失敗,收買和任命廣東軍閥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鄂南路“剿匪”總司令,令粵軍入贛“助剿”。陳濟棠于1932年3月中旬派第一軍軍長余漢謀率兩個師進入贛南,直接威脅中央蘇區的安全。
1932年6月初,為了解除粵軍對中央蘇區的威脅,中央軍委命令紅一、紅五軍團回師贛粵邊,并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統轄紅一、紅三、紅五軍團,由朱德任總司令,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毛澤東則隨紅一軍團行動。1932年7月2日,紅三軍團首先在池江地區擊潰粵軍4個團,潰軍退守大余。7月4日,紅三軍團圍攻大余。粵軍一部向南雄集中,企圖夾擊紅三軍團,后敵一部退入水口。
7月8日凌晨,紅五軍團在向烏徑開進途中發現粵軍第四師向南雄逃竄,即改變行軍方向,向水口堵擊,打響了水口戰役。9日凌晨子時,余漢謀命令獨立第三師和獨立第二旅星夜趕往水口救援。當日正午12時,援敵到達水口;下午3時,敵人向在水口東面陣地上的紅五軍團發動反撲。
大敵當前,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始終站在部隊最前沿,當他看見敵人攻上來了,便大喊一聲:“是共產黨員的,都跟我上!”說完,他把外衣脫掉,朝遠處一扔,手持大刀率先沖向敵人,緊跟在他身后的都是共產黨員,普通戰士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也都奮不顧身地沖了上去。隨著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奮勇拼殺,陣地上尸橫遍野,戰士們渾身上下血跡斑斑。敵人一次次進攻,一次次潰退,戰斗達到了白熱化階段。據戰后統計,被紅五軍團戰士砍死的粵軍就有近千名。
10日拂曉,紅一軍團及紅十二軍從中站、里東、鄧坊等地趕到水口戰場。毛澤東、聶榮臻等人一起來到了設在水口橋北側無名高地的紅五軍團指揮所。毛澤東聽取了軍團長董振堂的匯報,了解了敵我兩軍態勢,又親自觀察敵軍陣地,部署戰斗任務。
上午7時,紅一軍團和紅十二軍按照命令開赴指定位置,會同紅五軍團和陳毅率領的江西獨立第三、第六師,向粵軍勇猛沖殺,戰至下午4時,水口戰場的粵軍10個團在紅軍強大攻勢下全部潰退。接著,毛澤東下達了追擊命令,并且身先士卒,對殘敵窮追不舍,再一次詮釋了“跟我上”的精神力量。此役共殲滅粵軍近3000人。粵軍遭此打擊,全部退出了贛南根據地,之后很長時間未敢輕舉妄動,使中央蘇區的南翼得以安寧。
水口戰役是一場著名的惡仗,聶榮臻后來回憶說,該戰役雙方傷亡之大、戰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在戰斗中,紅軍指揮員和共產黨員們喊的都是“跟我上”,率領著部隊沖鋒陷陣,而敵人軍官喊的都是“給我上”,拿著槍督戰士兵向前沖。這種“跟我上”的戰斗場景在水口戰役中不斷涌現,董振堂身先士卒的擔當精神,鼓舞紅軍戰士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現廣東省南雄市博物館水口分館內展陳的油畫《董振堂率部白刃戰》,描繪的就是水口戰場上,董振堂脫掉外衣、率領手持大刀的紅軍戰士們浴血奮戰的情景。隔著油畫,參觀者都能感受到當時戰場上激烈戰斗的場景和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舍我其誰的精神擔當。
王子固挺身而出
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在中國人民14年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這樣的英雄壯舉絕非孤例。1943年2月,在山東歪頭崮上就曾發生八路軍85位勇士為保護數百名群眾,力戰3000多名日軍,最后僅剩幾位勇士彈盡跳崖的真實故事。
1943年春,日軍集結重兵在沂蒙抗日根據地加緊推行“蠶食”計劃,所到之處實行罪惡的“三光”政策,八路軍沒有被敵人的囂張氣焰嚇倒,堅持進行敵后抗戰。2月25日夜,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二團一營營長王子固和副營長徐福分別帶領二連、三連戰士在沂水河畔同日軍周旋時,遇到逃難的二三百名群眾。這時,日軍發現了他們的行蹤,立刻向他們逼近。

面對嚴峻的形勢,王子固說,兩個連不能都往外沖,這樣幾百名群眾都會有危險,必須留下一個連斷后,掩護另一個連帶領群眾轉移,大家都同意了這一方案。接著,王子固提出,自己是共產黨員,留下斷后;副營長徐福搶著說,自己也是共產黨員,應該留下斷后;兩個連的連長和共產黨員也紛紛報名要求留下。
當時,第二、第三連都不滿員,加上炊事員在內仍各不足百人,對陣3000多人的日軍,這個斷后任務的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但看到營長、副營長沒有一絲猶豫,都爭著沖向第一線,戰士們很受鼓舞,都想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危險留給自己。敵情緊急,王子固和徐福迅速做出決斷:兩人共同帶領戰斗力較強的二連83位指戰員留下斷后,掩護三連和群眾向南突圍轉移。
王子固、徐福和二連連長齊之順待三連帶領群眾走遠后,立刻率戰士們朝敵人開火,把敵人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周邊,邊打邊向三連相反的方向撤退。天亮時,他們同敵人幾經周旋,沿張耿村旁的西山撤上了除北面緩坡,其余三面均是懸崖峭壁的歪頭崮。這時,三連和群眾已經得以安全脫險。

敵人依靠優勢兵力,在山北邊布置了兩道包圍圈,十幾門山炮一字排開,對準歪頭崮一陣狂轟濫炸。炮火一停,日軍步兵就開始了進攻。王子固、徐福、齊之順等營、連指揮員,看到敵人爬到了半山腰,為了節約即將打光的彈藥,決定出其不意來個反沖鋒。王子固大喊一聲:“同志們,跟我上!”說完,他就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居高臨下,第一個沖了出去,戰士們見狀,也都一起殺向敵人,敵人留下20多具尸體,倉皇退了下去。
日軍報復性的炮擊又開始了。山炮、步兵炮、迫擊炮一起向山上轟擊。同時,日軍從沂水縣起飛了兩架飛機參戰,對歪頭崮輪番俯沖轟炸,小小的山頂落彈近千發。徐福和齊之順等指戰員都在轟炸中犧牲,只剩下王子固和不到30名戰士,而且大都負了傷,彈藥也只剩下50枚手榴彈。
中午時分,日軍發起新一輪進攻。王子固率領戰士們用手榴彈、刺刀、槍托、大刀、木棍、石頭,能用作武器的都用上了……一陣殊死拼殺后,二連只剩下雙腿被炸斷的排長孫現明和戰士李興詩、亓榮友,彈藥也只剩下孫現明手中的一顆手榴彈。為了不當俘虜,李興詩、亓榮友一同縱身跳下懸崖,孫現明則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李興詩跳崖犧牲了,亓榮友則幸存下來。2010年春,亓榮友偕妻子和4個子女來到位于沂蒙歪頭崮一帶的烈士墓地,緬懷長眠于此的戰友。時隔多年,老人回憶起王子固等營、連指揮員高喊著“同志們,跟我上!”沖在隊伍的最前面的情形時,仍不禁淚流滿面。
覺醒的戰士王克勤
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員們,沖啊!”帶動的不僅是人民陣營的基層官兵,還有對革命持觀望態度的中間群眾,甚至還讓成千上萬名原來與人民軍隊為敵的國民黨軍人轉變立場,跟隨共產黨融入革命洪流,加速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被俘虜的國民黨士兵王克勤,就是他們中的一個突出代表。
1945年底,邯鄲戰役結束之后不久,晉冀魯豫野戰軍(劉鄧大軍)六縱一下子補充了2300多名新解放戰士(作戰中被俘虜從而加入解放軍的國民黨軍戰士),其中一名叫王克勤的戰士的被分配到十八旅五十二團一營一連一排。
王克勤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陽縣(今阜陽市)王冬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跟隨父母給地主種地。13歲那年,父親被地主欺壓致死,此后,母親領著他和幼小的弟弟四處乞討。1939年7月,他被國民黨用繩綁去當了壯丁,之后成為一名機槍兵,于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
王克勤在國民黨軍隊中當了許多年的兵,對于被俘,起初很不服氣:“國民黨有美國人幫助,地盤大,軍隊多,有飛機、大炮,解放軍人數少,就幾條破步槍,別想打敗他們。這次被俘,是不走運!”有一次,他生病了,副連長親自給他打病號飯,可他吃完一抹嘴,背后卻對別的解放戰士說:“解放軍的官,就會收買人心……”
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觀察體驗,王克勤逐漸感受到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軍隊。國民黨軍隊里,當官的待遇高,有特權,隨意打罵士兵,克扣軍餉,打仗時用槍逼著士兵沖鋒。解放軍部隊里,士兵尊敬軍官,軍官愛護士兵,戰士有了缺點和錯誤,干部總是耐心說服教育,而干部有了缺點和錯誤,戰士也可以提出批評,還可以向上級報告;連隊伙食由士兵選出的經濟委員會來管理,并定期檢查公布賬目;干部非常關心士兵生活,經常對戰士噓寒問暖,夜里還查鋪給戰士蓋被子,平時,干部與戰士總是同吃同住,一點官架子也沒有。
解放軍與百姓融洽的軍民關系也令王克勤耳目一新。部隊官兵對地方群眾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歸還,損壞了賠償,每到一地都把民屋打掃得干干凈凈,把群眾水缸裝得滿滿的。人民群眾也愛護部隊,解放軍來了都搶著給戰士們騰房子、備鋪草、送被子、燒開水、做鞋襪,部隊有任務時主動當向導,還義務組織運輸隊、擔架隊送糧和搶救傷員。這種軍民親如一家的魚水關系,與國民黨軍隊打罵欺壓群眾、群眾畏其如虎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令王克勤感動最深、影響最大的是他在隴海戰役中的經歷。1946年8月,隴海戰役打響了,這是王克勤等許多新解放戰士參加我軍以來打的第一仗。進入陣地后,連長發現新解放戰士帶有一些猶豫和畏縮情緒,王克勤也是如此。連長想起了王克勤曾說過的話:國民黨軍隊里的官長經常“告誡”士兵,共產黨的軍隊對俘虜起初很好,打仗時卻把俘虜放在前面當炮灰。新解放戰士們的表現說明國民黨散布的這些謠言還真起了些作用,連長想對王克勤他們說些什么,但還是忍住了,只有事實才能真正打消他們的顧慮。

沖鋒號吹響了,連長像往常一樣,高呼一聲:“共產黨員們,沖啊!”帶頭沖殺在最前面。不少新解放戰士卻遲遲不前,王克勤也呆住了,機槍也忘了打。這時,沖在最前面的共產黨員和解放軍干部有的光榮負傷了,有的壯烈犧牲了,指導員立刻又帶著第二梯隊毫不猶豫地撲了上去。突然,王克勤抱著機槍站了起來,向躲在后面的新解放戰士高聲喊道:“沖啊!”于是大家都勇猛地沖了上去。
戰斗的后一階段,王克勤打得很勇猛,發揮了那挺機槍的最大威力,有時地形阻礙了他,他便抱起機槍,站直身子射擊;敵人一逃跑,他便把機槍背帶往脖子上一掛,抱著機槍一面追趕一面掃射,打得敵人節節后退。戰斗結束后,營、連領導表揚了他,他說:“是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撼動了我。”
直到這時,王克勤終于徹底明白了解放軍才是勞苦大眾自己的軍隊。這支軍隊盡管裝備還不夠好,生活也很艱苦,但共產黨員和各級指揮員為了使窮苦人民翻身得解放,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帶頭沖在最前面,并得到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這時,他才從思想上解決了為什么人民解放軍能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敵人的思想疙瘩,決心在人民解放軍里好好干。
從此,王克勤在每次戰斗中都表現得很勇敢。他以一挺機槍先后殲敵232人,累計榮立戰功9次,并榮獲我軍“一等殺敵英雄”等稱號,逐漸成長為一名信仰堅定的人民英雄戰士。
后來,王克勤先后被提拔為班長、排長。通過不斷摸索,他還創造出了“思想互助、技術互助、生活互助”的“三大互助”帶兵方法,迅速提高了所帶班排的戰斗力。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野戰軍部隊總結推廣了王克勤的帶兵經驗,毛澤東也號召全軍:“向(劉鄧大軍)六縱學習,開展一個向覺醒的戰士王克勤學習的運動。”1946年12月10日,延安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了《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社論,“王克勤運動”很快在全軍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使千千萬萬個“王克勤”從蔣軍陣營投向人民軍隊的懷抱。
可以說,我軍的歷史,就是一部“同志們,跟我上!”的沖鋒史。從南昌墻頭的第一聲槍響開始,不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時期,沖鋒的姿勢一直未變,沖鋒的勁頭更是絲毫未減,沖在最前面的,永遠是我軍的各級黨員領導干部。
葉挺將軍有句名言:“共產黨員是什么?就是帶頭兵,是榜樣!”“跟我上”的沖鋒永遠比“給我上”的命令有力,躍出戰壕的雄姿永遠比背手叉腰的動作美麗,始終發揮共產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我軍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