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出口管制、轉換成本與庫存效率

2024-12-31 00:00:00步丹璐胡中平王多仁
南方經濟 2024年9期

摘 要: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復雜的背景下,守成大國的技術封鎖已成為我國不得不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2018年以來,美國將我國大量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通過限制對被管制企業出口特定商品,切斷對被管制企業生產所需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零部件、機器設備的提供。由于關鍵核心技術不易于模仿掌握,出口管制可能導致企業生產環節由于缺失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材料而無法完成,使得其他用于生產的非產成品庫存滯留于企業內部而無法轉化為產成品,從而降低庫存效率。基于此,文章以美國將我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事件為外生沖擊,采用雙重差分方法探究出口管制對被管制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出口管制顯著降低了被管制企業的庫存效率,具體表現為非產成品庫存占比增多、庫存周轉天數拉長。面臨出口管制時轉換成本較高的企業韌性能力較弱,即對于供應鏈集中度較高、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更為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政府加強資金支持、企業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文章為合理應對貿易摩擦、維護產業鏈安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參考。

關鍵詞:出口管制 庫存效率 轉換成本 貿易摩擦

DOI:10.19592/j.cnki.scje.420189

JEL分類號:F14, F51, M11"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 6249(2024)09 - 094 - 23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1。出口管制帶來的技術封鎖已成為不得不面臨的新挑戰(王一鳴,2020)。2018年起,美國持續擴大對華出口管制范圍,不斷將我國大量企業列入實體清單2。自2018年至2022年,我國被列入清單中的實體數量由57家增長至594家3。出口管制即限制美國出口商向清單內的企業出口特定商品,切斷對清單內的企業生產所需原材料、零部件、機器設備的提供。而該類原料、部件、設備通常包含關鍵核心技術,不易于模仿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對國家或企業市場競爭地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技術,具有高度專業化的特點,如美國嚴密封鎖的芯片生產技術、導航和航空電子設備技術、傳感器和激光技術等(陳勁等,2020;韓鳳芹等,2021;單宇等,2023)。“中興事件”是美國實施出口管制、進行關鍵核心技術封鎖的典型例證:2018年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采購美國供應商的零部件,包括基帶芯片、射頻芯片、手機玻璃、光學元件等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產品,導致中興通訊生產遭遇重創,并發布公告稱公司主要經營活動已無法進行1,股票停牌近兩個月,不得不支付巨額罰金與美國“和解”。不同于加征關稅的貿易制裁模式,出口管制通過限制對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提供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零部件、機器設備,將貿易摩擦直接滲透至企業內部,意在阻斷企業正常生產活動,進而在宏觀層面抑制我國科技、經濟等領域發展。

出口管制是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表現形式。貿易摩擦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現有研究多將貿易摩擦作為背景探究其總體影響(Chen et al.,2023;Lee and Nguyen,2023;Long and Jia,2023)。相對而言,針對2018年以來新一輪出口管制經濟后果的研究還較少。目前已有的針對出口管制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領域:第一,從宏觀層面探究出口管制對中美貿易的影響(衛平和張朝瑞,2018;姜輝,2019);第二,探究出口管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余典范等,2022;干越倩和王佳希,2023;劉斌和李秋靜,2023)。還較少有文獻探究出口管制與企業生產運營的關系。本文擬從庫存效率的角度觀測出口管制對微觀企業生產運營的影響,以期在豐富貿易摩擦理論研究的同時,對降低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維護產業鏈安全有所啟示。

庫存量及庫存周轉天數是庫存效率的重要反映。庫存管理理論指出,庫存持有是資金耗用的過程,企業將承擔庫存直接成本、庫存機會成本、庫存風險成本等一系列庫存成本(Cannon,2008;Wu and Lai,2022)。因此,庫存周轉天數越長,表明庫存停留于企業的時間越久,其變現速度越慢,耗用的企業資源越多,意味著庫存效率低(Feng et al.,2015)。日本的準時制(Just In Time)和精益生產模式(Lean Production)甚至將庫存目標設定為零庫存(肖岳峰和劉枚蓮,2002)。從生產周期來看,企業庫存通常要經歷由原材料加工成為半成品,再由半成品加工成為產成品,最終通過銷售產成品變現的過程。可見,產成品是隨時可供銷售變現的庫存狀態,而非產成品通常不具有變現價值,非產成品庫存比例過多時資金回流的能力自然更弱,是庫存效率低的表現。Capkun et al.(2009)研究表明,相比于削減產成品庫存,削減非產成品庫存與企業績效提升的相關性更強。提升庫存效率需要保證企業生產環節暢通運行。如果非產成品占比過多,則很可能表明非產成品沒能如期合理轉化為產成品,生產環節不暢通,庫存停留于企業的時間較長,需要更長的周期才能變現,意味著庫存效率低。段文奇和景光正(2021)計算發現,我國制造業出口企業的非產成品庫存占比達65%,并指出降低非產成品庫存是提升效率的關鍵。可見,保證生產環節暢通、促進非產成品的有效轉化是降低庫存周轉天數、提升庫存效率的主要方式。

出口管制通過對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庫存的直接削減作用,造成對其他生產所需非產成品庫存的生產阻滯作用,降低了企業庫存效率。首先,出口管制直接削減了企業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庫存。我國企業從美國進口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和中間品,用以進一步加工成為產成品。例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長期采購美國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鎂光(Micron)等公司提供的半導體芯片,用以加工生產智能手機等產品。出口管制阻止美國出口商對我國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出口,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無法得到該類非產成品,其直接削減作用導致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減少。缺乏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等,則無法生產出完整可用的產成品。出口管制對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的削減阻滯了企業生產,導致生產所需其他原料部件都無法如期轉換為產成品,而是滯留于非產成品階段,導致非產成品庫存增加,意味著庫存效率降低。因此,從庫存效率的視角,本文更為直接地觀測了出口管制對微觀企業的實質性影響。

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是從一個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轉向另一個提供者時所產生的成本(Klemperer,1987;Jones et al.,2002;汪旭暉和徐健,2008)。在出口管制背景下,美國限制對我國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提供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實體清單內的企業則被迫面臨“轉換”行為。就理論而言,轉換成本較低的企業能夠更快地適應業務模式轉變,面對出口管制時表現出的韌性能力較強。因此,本文進一步考察了轉換成本對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的關系產生的異質性影響。

具體地,本文以美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事件為外生沖擊,運用雙重差分的研究方法,檢驗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出口管制顯著降低了企業的庫存效率,具體表現為非產成品庫存比率提高、庫存周轉天數拉長。轉換成本較高的企業面臨出口管制時的韌性能力較弱,即對于供應鏈集中度較高、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較強。進一步研究發現,政府對被管制企業加強資金支持、企業自身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

本文的邊際貢獻體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本文利用實體清單事件作為外生沖擊,為貿易摩擦對微觀企業的影響提供了更為直接明確的經驗證據,回應了業界和學界對貿易摩擦的關切。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豐富貿易調整援助、貿易救濟等政策工具,妥善應對經貿摩擦”1。突破已有研究將貿易摩擦作為背景探究其總體影響(Chen et al.,2023;Cheng et al.,2023;Zhang et al.,2023;王永進和楊璐,2023),本文細分研究出口管制的經濟后果,借助切實發生的實體清單事件進行雙重差分檢驗,在研究設計上能夠更清晰地識別貿易摩擦并觀測其微觀層面經濟后果。

第二,本文從庫存效率的視角觀測出口管制的微觀影響,拓展了出口管制微觀經濟后果的研究視域,同時豐富了外部因素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機理研究。一方面,不同于探究貿易摩擦對企業行為決策的影響,本文從企業內部庫存效率的角度更為直接地觀測貿易摩擦的影響,避免了更多不可見因素對研究結論的干擾。另一方面,庫存效率對提升企業績效具有關鍵性作用(Demeter and Golini,2014;Alnaim and Kouaib,2023)。現有研究多基于企業基本特征、供應鏈關系等探究庫存效率的影響因素(Feng et al.,2015;Kirshner and Moritz,2023;Liu et al.,2023)。本文系統分析了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機理,從外部因素視角對庫存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形成有益補充。

第三,本文通過對出口管制問題的系統分析,為政策制定者、政府及企業妥善應對貿易摩擦、有效破解“卡脖子”難題、維護產業鏈安全提供理論框架和路徑選擇依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3,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1。出口管制對上游產業鏈的封鎖已成為維護產業鏈安全不得不面臨的現實挑戰。本文分析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機理,同時探究轉換成本對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的異質性影響,并進一步探索緩解出口管制負面影響的有效舉措,為政策制定者科學引導產業發展、政府有效發揮支持角色、企業有效增強自身韌性能力以降低出口管制的負面影響、提高產業鏈安全水平提供決策依據,同時為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現實證據。

二、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

(一)出口管制特征事實

技術差距是美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干越倩和王佳希,2023),出口管制是美國維持技術差距、抑制后發國家“追趕”的重要手段(黎峰,2019)。實體清單是美國商務部頒布的《出口管理條例》的一部分,記錄了美國出口管制的對象。美國通過《出口管理條例》限制了本國企業向清單內實體的出口以及視同出口行為。出口管制由來已久,但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全面升級前,并未造成較大影響(劉斌和李秋靜,2023)。2018年以來,美國不斷將我國大量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擴大對華出口管制范圍。如圖1所示2,2018至2022年,無論是實體清單內的企業數量還是實體總量,都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清單中實體總量由57家增長至594家,其中企業數量由29家增長至382家。從增長速度上看,2019年和2020年是美國對華出口管制迅猛升級時期,清單內實體分別以268.42%和114.29%的增長率快速增加。自2021年起,出口管制增速有所下降,但仍然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可見,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并未因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離任而有所緩和,反而呈現長期性的特點(王一鳴,2020)。從出口管制的行業分布來看,2022年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上市公司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40.35%,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占26.32%,是受美國出口管制最主要的行業。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運輸設備制造業是關鍵核心技術集中產業,也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可見,出口管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意在對影響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高筑壁壘”。從產品層面來看,美國商務部發布的商品貿易管控清單(Commerce Control List,CCL)中受管控的產品分為核材料、導航和航空電子設備、計算機、傳感器和激光等十大類,均為涉及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可見,為維持其自身技術先發優勢,獲得技術收益,美國實施了嚴密的出口管制措施。如何有效應對出口管制,保證生產流程不“斷鏈”,是當今維護產業鏈安全的重要議題。

(二)文獻回顧

1.貿易摩擦的微觀經濟后果研究

出口管制是中美貿易摩擦的表現形式。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已久(龍向陽,2004),但自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呈現出明顯的擴大升級趨勢(黎峰,2019)。現有對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微觀經濟后果的研究表明,貿易摩擦提升了企業風險水平和運營成本、加劇了企業融資約束(葛新宇等,2021;黃新飛等,2022),進而影響企業行為決策,如導致股權質押行為增多(喬桂明和李梓旗,2021)、投資水平降低(Benguria et al.,2022)、企業成本粘性降低(羅宏等,2023)。

貿易摩擦對微觀企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包括促使實體企業金融化(孫江永等,2023)、抑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Chen et al.,2023)、降低企業銷售額(Song and Zheng,2023)。但也有研究發現了貿易摩擦的積極效應,如中美貿易摩擦促使企業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Long and Jia,2023;Zhang et al.,2023);貿易摩擦的反向激勵效應能夠促進企業提高創新投入(劉斌和李秋靜,2023),進而提高企業創新產出和創新質量(魏浩等,2019;林玲等,2022)。

當前對貿易摩擦經濟后果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現有研究多將貿易摩擦作為總體背景,對出口管制的針對性研究還較少;第二,現有研究多根據企業自身所在行業、進出口規模、產品種類等特征推斷企業受貿易摩擦的影響程度,也有研究直接根據時點判斷貿易摩擦是否發生。本文以更為具體的實體清單事件為外生沖擊,深析了出口管制對微觀企業的影響機理,能夠更為直接地觀測到貿易摩擦對微觀企業的影響并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

2.庫存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

庫存效率顯著影響企業財務表現(Zahran and Jaber,2017),有效降低庫存成本、提升庫存效率是提升企業整體績效的關鍵因素(Demeter and Golini,2014;Alnaim and Kouaib,2023)。目前對庫存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企業自身特性和外部環境特性兩個方面。

在企業自身特性方面,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和盈利能力(Roumiantsev and Netessine,2007;Capkun et al.,2009)、企業信用政策(Bougheas et al.,2009;Hasan et al.,2023)、內部控制水平(Feng et al.,2015)均會對庫存效率造成影響。同時,部分文獻探究了供應鏈特征對企業庫存水平的影響。Ak and Patatoukas(2016)發現穩定的大客戶關系減少了企業庫存,而Casalin et al.(2017)發現議價能力較強的客戶會對企業“敲竹杠”,導致庫存過多。鄭倩雯和朱磊(2021)發現與客戶共享審計師有利于庫存效率的提高。

在外部環境特性方面,研究表明,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利于降低企業庫存水平,提高企業庫存效率(劉秉鐮和劉玉海,2011;Li and Li,2013;張勛等,2018)。毛其淋和王凱璇(2023)發現互聯網發展有助于降低企業庫存。在貿易環境與企業庫存的關系方面,段文奇和景光正(2021)研究發現,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通過縮短企業的采購提前期、降低企業提前期的不確定性,顯著降低了企業非產成品庫存水平。羅奇和趙永亮(2022)發現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較強時企業非產成品庫存水平較高。

當前對庫存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較多文獻關注到企業總體庫存水平,而較少關注企業庫存結構變化及優化問題;第二,現有文獻多探究企業自身特性或整體外部環境對庫存效率的影響,較少有文獻從具體貿易摩擦事件的角度關注企業庫存問題。本文探究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事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直接影響,對現有企業庫存效率的研究形成有益補充。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

出口管制通過對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庫存的直接削減作用,阻滯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環節,造成其他生產所需非產成品庫存積壓,降低了企業庫存效率。技術優勢是美國在國際貿易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干越倩和王佳希,2023)。美國在較多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而我國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起步較晚,還沒有完全實現自主研發,仍需依賴進口(辜勝阻等,2018;黃群慧,2021)。例如,在高端GPU芯片生產領域我國仍存在技術缺口,被列入實體清單的海康威視、科大訊飛等企業均在高端GPU芯片采購方面與美國英偉達公司(NVIDIA Corporation)具有緊密的合作關系。在該分工模式下,美國對華出口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產品,而我國企業以該類產品為原材料、中間品,進一步結合其他能夠實現自行生產的原材料,加工生產成為產成品,最終實現對外銷售。出口管制限制了美國出口商向我國企業銷售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產品,如半導體芯片、手機射頻前端器件等,削減了我國企業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庫存。而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往往是商品的核心部件,缺乏該類原材料便無法生產出可供正常使用的產成品。由于實體清單事件具有一定突發性,美國商務部未必提前與相關企業溝通協商,而是直接將其納入實體清單1,作為中國企業,不易提前得知美國商務部的內幕信息。因此,企業未必事前能就出口管制事件進行庫存調整2。被列入實體清單后,企業由于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等被削減而無法完成生產。而企業生產不僅需要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還需要結合其他原材料等配合進行加工、組裝,才能最終轉化為完整可用的產成品。如果生產環節沒能如期完成,就意味著企業生產所需其他非產成品沒能轉化為產成品,庫存集中停滯于非產成品階段,非產成品庫存占比提高。非產成品并非庫存的可變現狀態,非產成品庫存增多表明大量庫存仍停留于生產的最初階段,是庫存效率低的表現(段文奇和景光正,2021)。從庫存周轉角度看,生產環節無法完成意味著庫存將較長時間滯留于企業內部,庫存流動性降低,周轉天數拉長,資金回流速度減慢。庫存的持有本身便是資金耗用的過程(Cannon,2008;Wu and Lai,2022)。庫存占用了企業有限的存儲空間,保持庫存不變質、不失竊等都將持續耗用企業的人力和資金。因此,庫存周轉天數越久,其成本越高,變現速度越慢,意味著庫存效率越低。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1。

H1:其他條件不變時,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顯著降低。

(二)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轉換成本視角的異質性檢驗

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原有的美國進口來源渠道被封鎖,不得不面臨“轉換”行為。轉換成本包含了企業從一種經營模式(如選擇某個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轉向另一種經營模式時所產生的一系列成本(Klemperer,1987;Jones et al.,2002;李先國和段祥昆,2011)。就理論而言,轉換成本越低,企業轉換其經營模式越為容易靈活,遭遇出口管制后,企業可以較為快速地形成新的生產周期,庫存效率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弱,表現出的韌性能力較強;反之,轉換成本越高,企業經營模式越難以轉變,遭遇出口管制后,企業生產周期更難及時恢復,庫存效率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強,表現出的韌性能力較弱。在出口管制背景下,企業可能不得不面臨轉換新的供應商、開展新業務、搜尋新客戶等問題,供應鏈集中度反映了企業在供應鏈維度的轉換成本,業務多角化程度反映了企業在業務經營維度的轉換成本,非美國進口渠道反映了企業在海外資源獲取維度的轉換成本。因此,本文預期,供應鏈集中度較高、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面臨出口管制時的轉換成本較高,生產周期更易長期停滯,庫存效率更易受到負面影響。具體理論分析如下:

1.供應鏈維度轉換成本:供應鏈集中度的異質性影響

在出口管制背景下,供應鏈集中度反映了企業供應鏈維度的轉換成本。結合資源依賴理論和社會網絡理論,供應鏈集中度反映了企業對上下游的資源依賴程度和資源獲取能力。供應鏈集中度較高的企業更容易依賴于少數供應商,資源獲取渠道較少,對供應鏈上下游資源的依賴性較強,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王雄元和高開娟,2017;孟慶璽等,2018;Jiang et al.,2023)。較高的供應鏈集中度反映了企業社會網絡豐富度不足,資源獲取能力較弱(Brass et al.,2004;劉善仕等,2017)。出口管制切斷了原有的中美供應鏈往來。“斷鏈”后,企業可能需要轉換供應商,也可能由于業務類型的調整而相應轉換客戶。由于供應鏈成員關系是比一般市場交易關系更為緊密的嵌入式協同關系,需要依靠長期合作逐步形成(曾文杰和馬士華,2010),企業不僅需要承擔信息搜尋成本,還需要承擔供應鏈協同成本,以上都屬于轉換成本的范疇(Burnham et al.,2003)。遭遇出口管制后,供應鏈集中度較低的企業具有較低的資源依賴程度和較強的資源獲取能力,可以較少地承擔建立新的供應鏈關系的轉換成本,更有條件轉變為更多地依靠沒有被封鎖的供應商,相應地更多地服務于購買非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的客戶,出口管制較難真正使其“斷鏈”。供應鏈的相對暢通則有助于維持從外購原料到加工銷售的生產周期,庫存效率更不易受到負面影響。相反,供應鏈集中度較高的企業由于沒有更多的上下游資源,尋找新的供應商、建立新的客戶關系需要花費較高的轉換成本,企業未必能夠承擔上述成本。在庫存層面,則表現為非產成品由于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缺失而無法轉化為產成品,亦無法進一步實現銷售轉化為營業成本。“斷鏈”引起庫存周轉停滯,庫存效率降低。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2。

H2:其他條件不變時,與供應鏈集中度較低的企業相比,供應鏈集中度較高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降低更為顯著。

2.業務經營維度轉換成本:業務多角化程度的異質性影響

在出口管制背景下,業務多角化程度反映了業務經營維度的轉換成本。Ansoff(1958)提出了多角化經營的概念,即企業涉足多個行業、銷售多種產品的戰略經營模式。多角化經營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呂越等,2023),具有較好的風險分散效應(楊興全和曾春華,2012;Wang et al.,2023)。開拓新業務通常需要進行市場需求調研、市場渠道建立等一系列前期投入(陳勇兵等,2014),轉換成本通常是巨大的。出口管制切斷了對原有業務生產所需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的提供。此時,對于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其本身涉足的行業較多,業務類型更為豐富,未必所有產品生產都需要依靠關鍵核心技術。遭遇出口管制后,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可以適當弱化原材料遭遇出口管制的業務領域,而將重心轉移至對關鍵核心技術需求較低的業務領域,其轉換成本相對較低。即使需要依靠關鍵核心技術的業務領域遭遇“斷鏈”,其他業務領域的填補作用有助于保持庫存流動性,庫存效率不易受到負面影響。相反,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的企業本身業務類型更為單一,遭遇出口管制后,未必能夠承擔開辟新業務面臨的轉換成本。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來源被切斷,其他非產成品由于與之相配的原材料缺失而無法轉化為產成品,造成生產周期停滯,庫存效率降低。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3。

H3:其他條件不變時,與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相比,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降低更為顯著。

3.海外資源獲取維度轉換成本:非美國進口渠道的異質性影響

在出口管制背景下,非美國進口渠道反映了海外資源獲取維度的轉換成本。我國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還存在短板(辜勝阻等,2018;黃群慧,2021)。由于關鍵核心技術高度專業化、不易于模仿掌握的特點(陳勁等,2020;單宇等,2023),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短期內緩解關鍵核心技術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方福前和邢煒,2017)。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諸多國家展開新一輪科技創新(易信,2018)。美國雖為發達經濟體,在多個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但也越來越無法維護其壟斷地位(王一鳴,2020)。例如,在美國重點管制的關鍵核心技術中,德國西門子公司可以提供重型燃氣輪機生產技術,法國索達航空公司可以提供航空設計軟件,瑞士堡盟集團可以提供觸覺傳感器,等等。因此,多元化拓展海外進口渠道有助于減輕對美國的依賴。由于與境外供應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存在差異(潘鎮等,2008),與新的境外供應商建立進出口合作關系需要付出的轉換成本不僅包括一般的供應鏈轉換成本,還往往包含與制度距離、文化距離相關的協同成本(賈鏡渝和李文,2016)。因此,對于擁有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其已經與境外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遭遇出口管制后,更有可能也更有機會從其他發達經濟體獲得進口,短期內生產周期未必會遭到較大破壞,出口管制對其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可能較弱。相反,沒有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遭遇出口管制后很難在短期內承擔尋找境外供應商的轉換成本,其現有交易局限于國內市場,很有可能無法較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短缺問題,導致生產環節停滯,庫存效率降低。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4。

H4:其他條件不變時,與擁有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相比,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降低更為顯著。

四、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為驗證假設H1,借鑒Beck et al.(2010)、Wooldridge(2010)、Moser and Voena(2012),本文構建如下雙重差分模型:

NFGoods/Turnover = α + β1Post + γ1Size + γ2Lev + γ3Age + γ4Growth + γ5Inst + γ6Mkt + γ7HH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ear FE + Industry FE + Province FE + ε (1)

其中,非產成品庫存(NFGoods)和庫存周轉天數(Turnover)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代表企業庫存效率;Post為模型關注的解釋變量,代表出口管制。模型采用雙重差分方法,以被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的上市公司為處理組,未被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的上市公司為對照組。其中,處理組樣本在被列入實體清單當年及之后的年份解釋變量Post取1,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的年份解釋變量Post取0;對照組樣本解釋變量Post始終取0。

根據雙重差分的思想,解釋變量Post表示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后庫存效率的變化相對于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庫存效率變化的差異。當被解釋變量為非產成品庫存(NFGoods)時,若Post的回歸系數β1顯著為正,則表示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比,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后,非產成品庫存占比顯著提升。說明出口管制對企業生產造成阻滯作用,使非產成品沒能轉換為產成品、完成生產周期,降低了企業庫存效率。當被解釋變量為庫存周轉天數(Turnover)時,若Post的回歸系數β1顯著為正,則表示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比,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周轉天數顯著增加。庫存周轉天數增加表明庫存在企業停留的時間延長,變現能力不足且占用了企業更多有限資源,意味著庫存效率降低。本文均使用公司層面的聚類穩健標準誤進行估計。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由于特朗普于2017年1月正式就任,為保持樣本期間中美貿易環境的一致性,減輕外部環境因素對研究結論的干擾,本文選取2017—2022年為樣本區間。具體而言,選取2017—2022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執行如下篩選程序:(1)剔除金融類樣本觀測值;(2)剔除ST、*ST類樣本觀測值;(3)剔除凈資產小于零的樣本觀測值;(4)剔除當年上市的樣本觀測值;(5)剔除關鍵變量缺失的樣本觀測值。為避免極端值的影響,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在1%和99%水平上進行縮尾處理。最終得到16565個樣本觀測值。實體清單數據通過《美國聯邦法規》(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官方網站手工整理獲得,企業庫存數據來自RESSET數據庫,其他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

(三)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

本文將從以下兩個角度對企業庫存效率進行衡量:

第一,非產成品庫存。出口管制削減了對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等的提供,其生產阻滯作用使其他非產成品因缺乏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等的協同配合而無法轉換為產成品,庫存過長地停留于非產成品形態。如果相比于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后非產成品庫存的比率顯著增加,說明出口管制破壞了企業生產進程,使企業庫存停滯于非產成品形態無法實現銷售變現,意味著庫存效率降低。根據以上具體研究情境,參考Li and Li(2013)、段文奇和景光正(2021),在基本回歸中,以非產成品庫存占庫存總額的比率(NFGoods)衡量企業庫存效率。其中非產成品為原材料、在產品及半成品、周轉材料、委托加工物資和消耗性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之和。若非產成品占庫存總額的比率增大,表明企業由于受到出口管制的生產阻滯作用而導致庫存效率降低。為增強研究結論的穩健性,本文進一步通過改變非產成品范圍(非產成品庫存2)、采用非產成品庫存占總資產的比率(非產成品庫存3)、非產成品庫存的自然對數(非產成品庫存4)衡量企業庫存效率。

第二,庫存周轉天數。庫存周轉天數代表企業庫存從原材料加工生產為半成品,并進一步加工為產成品,最終實現銷售轉化為營業成本這一整個生產周期所耗用的時間。庫存周轉天數越多表明存貨持有時間越長,代表庫存變現越慢,持有庫存所耗用的資源也會隨時間而增多,意味著庫存效率低(Feng et al.,2015)。在出口管制背景下,美國切斷了對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原材料等的提供,可能導致企業生產環節無法完成,庫存停留于非產成品而無法加工成為產成品并實現銷售、完成整個生產周期。此時,庫存周轉天數將被拉長,意味著庫存效率降低。根據以上具體研究情境,進一步參考Feng et al.(2015)、鄭倩雯和朱磊(2021),以庫存周轉天數(Turnover)衡量企業庫存效率。庫存周轉天數越長,代表企業庫存效率越低。在穩健性檢驗中,本文進一步以經年度行業調整的庫存周轉天數(Turnover2)衡量企業庫存效率。

2.解釋變量

出口管制(Post)為本文關注的解釋變量。本文采用雙重差分的研究方法,以本身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上市公司為處理組,本身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上市公司為對照組。處理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當年及之后的年份解釋變量Post取1,被列入實體清單前解釋變量Post取0;對照組企業解釋變量Post始終取0。根據雙重差分的思想,解釋變量Post表示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后庫存效率的變化相對于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庫存效率變化的差異。在穩健性檢驗中,本文考慮到可能的供應鏈傳遞效應,上游企業生產過程無法完成可能導致其下游企業生產受到負面牽連,故進一步將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的下游客戶重新劃分為處理組,構建解釋變量出口管制2(Post2),其取值方式與基本回歸中的解釋變量Post相同。

3.控制變量

為控制其他可能對庫存效率產生影響的因素,參考鄭倩雯和朱磊(2021)、Wu and Lai(2022),選取公司規模(Size)、財務杠桿(Lev)、公司年齡(Age)、成長性(Growth)、制度環境(Inst)、市場份額(Mkt)、行業競爭程度(HHI)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主要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四)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非產成品庫存占庫存總額的比率的均值為0.4415,表明平均來說,企業44.15%的庫存表現為非產成品;標準差為0.2918,說明企業的庫存效率存在一定差異,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因素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非產成品庫存占總資產的比率(非產成品庫存3)的均值為0.0520,表明平均來說,企業5.20%的資產表現為非產成品庫存;最大值為0.8023,說明在

樣本區間內,還存在非產成品庫存占總資產80.23%的企業,部分企業庫存積壓問題嚴重。非產成品庫存的自然對數(非產成品庫存4)的均值為17.6878,說明平均來說,企業非產成品庫存金額為48052272.14元(e17.6878-1=48052272.14),非產成品庫存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企業資源。庫存周轉天數的均值為179.1764,說明平均來說,企業庫存近半年才能周轉一次,庫存整體流動性不強;標準差為328.2262,說明企業間庫存效率差異較大,部分企業基本實現“零庫存”,而部分企業可能出現了生產環節中斷等問題。經行業中位數調整的庫存周轉天數(庫存周轉天數2)的均值為46.8608,該值大于0說明部分企業庫存周轉天數過長,拉大了平均值。可見,有必要探究更多影響庫存效率的內外部因素,以有效防范庫存風險。控制變量范圍與以往研究基本保持一致。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回歸結果分析

本部分檢驗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表3報告了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為被解釋變量,且無論是否包含控制變量,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估計系數均顯著為正。當以非產成品庫存為被解釋變量時,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比,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遭遇出口管制后,非產成品庫存占

比顯著提升。從經濟意義上看,以第(2)列結果為例,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比,平均來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遭遇出口管制后非產成品庫存比例提高了7.69%。可見,出口管制削減了企業包含關鍵核心技術的非產成品庫存,導致其他依賴進口的非產成品無法完成生產,繼而無法通過銷售為企業帶來現金流,意味著庫存效率降低。當以庫存周轉天數為被解釋變量時,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比,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遭遇出口管制后,庫存周轉天數顯著增加。從經濟意義上看,以第(4)列結果為例,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比,平均來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遭遇出口管制后庫存周轉天數增加了近36天。出口管制導致庫存在非產成品向產成品轉化階段被阻斷,庫存停留于企業的時間延長,消耗更多資源且無法變現,意味著庫存效率降低。綜上可見,出口管制降低了企業的庫存效率,假設H1得到支持。

(二)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轉換成本視角的異質性檢驗

1.供應鏈集中度:供應鏈維度轉換成本的異質性檢驗

本部分檢驗供應鏈維度轉換成本對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的異質性影響。供應鏈集中度是供應鏈維度轉換成本大小的重要反映。當企業供應鏈集中度較低時,說明企業已經建立了較為豐富的上下游合作資源,在現有供應鏈資源基礎上進行重心轉移的成本較低;當企業供應鏈集中度較高時,說明企業供應鏈資源較為單一,建立新的供應鏈資源的成本往往較高。參考江偉等(2017),本文采用前五大供應商采購份額計算的赫芬達爾指數和前五大客戶銷售份額計算的赫芬達爾指數的平均值衡量供應鏈集中度1。根據供應鏈集中度的樣本中位數,對模型(1)進行分組檢驗。

表4報告了供應鏈集中度的分組檢驗結果。可以看到,第(1)列和第(3)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不顯著,而第(2)列和第(4)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顯著為正,費舍爾組合檢驗(自體抽樣1000次,下同)表明組間系數差異均顯著。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衡量庫存效率,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應鏈集中度較高的樣本中。可見,與供應鏈集中度較低的企業相比,供應鏈集中度較高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降低更為顯著,假設H2得到支持。因此,在供應鏈維度,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對轉換成本較高的企業更為顯著。

2.業務多角化程度:業務經營維度轉換成本的異質性檢驗

本部分檢驗業務經營維度轉換成本對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的異質性影響。業務多角化程度是業務經營維度轉換成本大小的重要反映。當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時,說明企業已經擁有不同類型業務經營的基礎,進行業務重心轉移的成本較小;當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時,企業開辟新業務的成本較大。多角化經營是涉及多個行業、多種不同類型業務的經營模式(Ansoff,1958)。根據多角化經營的內涵并進一步參考周澤將等(2015)、馬忠等(2018),本文以企業營業收入是否來自多個行業衡量企業的業務多角化程度,并將跨行業經營的企業視為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將非跨行業經營的企業視為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的企業,對模型(1)進行分組檢驗。

表5報告了業務多角化程度的分組檢驗結果。可以看到,第(1)列和第(3)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不顯著,而第(2)列和第(4)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顯著為正,費舍爾組合檢驗表明組間系數差異均顯著。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衡量庫存效率,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的樣本中。可見,與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相比,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降低更為顯著,假設H3得到支持。因此,在業務經營維度,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對轉換成本較高的企業更為顯著。

3.非美國進口渠道:海外資源獲取維度轉換成本的異質性檢驗

本部分檢驗海外資源獲取維度轉換成本對出口管制與庫存效率的異質性影響。在美國大規模實施出口管制的研究背景下,非美國進口渠道是海外資源獲取維度轉換成本大小的重要反映。當企業擁有非美國進口渠道時,說明其更可能已經擁有海外較發達經濟體的供應商資源,進行海外進口渠道轉移的轉換成本較小;當企業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時,其開辟海外進口渠道的轉換成本較大。根據上述分析,本文以企業是否發生非美國進口業務衡量企業是否擁有非美國進口渠道1,并將發生非美國進口業務的企業視為有海外資源獲取渠道的企業,將未發生非美國進口業務的企業視為缺乏海外資源獲取渠道的企業,對模型(1)進行分組檢驗。

表6報告了有無非美國進口渠道的分組檢驗結果。可以看到,第(1)列和第(3)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不顯著,而第(2)列和第(4)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顯著為正,費舍爾組合檢驗表明組間系數差異均顯著。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衡量庫存效率,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樣本中。可見,與擁有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相比,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降低更為顯著,假設H4得到支持。因此,在海外資源獲取維度,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對轉換成本較高的企業更為顯著。

(三)內生性及穩健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參考Beck et al.(2010),本文通過事件研究法,構造模型(2)以檢驗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其庫存效率與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是否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

NFGoods/Turnover = α + β-4D-4i + β-3D-3i + β-2D-2i + β0D0i + β1D1i + β2D2i + γ1Size + γ2Lev + γ3Age +

γ4Growth + γ5Inst + γ6Mkt + γ7HHI + Year FE + Industry FE + Province FE + ε (2)

具體地,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一組虛擬變量Dxi(x={-4,-3,-2,0,1,2},i表示企業)。對于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若當期為被納入實體清單后x期(前-x期)則Dxi取1,否則取0;對于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Dxi均取0。以企業被納入實體清單前一期為基準組。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為被解釋變量,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Dxi的系數βx均不顯著。說明處理組企業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前,其庫存效率的變化趨勢與對照組企業沒有顯著差異,滿足平行趨勢假設。

2.安慰劑檢驗

本文采用隨機抽取實驗組的方式進行安慰劑檢驗。具體而言,隨機抽取與真實處理組數量相等的企業作為虛擬處理組,在樣本區間內為虛擬處理組企業隨機分配被列入實體清單的時間,由此構建解釋變量Post_persu(虛擬處理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當年及之后的年份取1,其他情況均取0),代替模型(1)中的解釋變量Post進行回歸分析,重復上述過程1000次。圖3繪制了估計系數的核密度分布圖。可以看出,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Post_persu的估計系數多集中于0附近,甚至略小于0,遠小于表3所展示的基本回歸估計結果。可見,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并非處理組隨機選取所致。

3.工具變量法

為緩解潛在的遺漏變量問題對估計結果的影響,采用美國對俄羅斯的出口管制強度作為工具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原因在于,美國對中、俄兩國的態度具有相似性,在出口管制背景下將我國和俄羅斯均列入“受關注的國家和地區”。我國與俄羅斯在經濟科技實力、社會制度等方面同樣具有相似性。而美國對俄羅斯的管制強度與我國微觀企業的庫存效率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以俄羅斯各行業當期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數量衡量美國對俄出口管制強度(工具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表7第(1)列報告了工具變量第一階段回歸結果,工具變量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與解釋變量出口管制顯著正相關,美國對中俄的出口管制行為確實具有相似性。識別不足檢驗顯示,Kleibergen-Paap rk LM 統計量為31.55(Plt;0.0001),說明不存在識別不足問題;弱工具變量檢驗顯示,Kleibergen-Paap Wald rk F統計量為46.90,超過Stock-Yogo檢驗10%水平的臨界值16.38,說明不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表7第(2)列、第(3)列報告了工具變量第二階段回歸結果,可以發現,無論以非產成品庫存還是庫存周轉天數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緩解了可能的內生性問題后,出口管制顯著降低了企業庫存效率,主要結論穩健。

4.其他內生性及穩健性檢驗1

(1)傾向得分匹配及熵平衡匹配。

為避免可能的模型設定和選擇性問題對研究結論的干擾,①采用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由于出口管制更傾向于針對研發需求較高的企業,故選取基本回歸中所有控制變量,以及上市公司當期研發投入金額(以總資產標準化)、研發人員占比、專利獲得量(加1取自然對數)作為傾向得分匹配第一階段的協變量,采用1:1最近鄰匹配方法進行逐年匹配。平衡性檢驗結果顯示,所有協變量在匹配后的偏差均不大于10%。本文對傾向得分匹配后的樣本進行回歸分析,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依然顯著為正,結論穩健。②采用熵平衡匹配的方法,對基本回歸中所有控制變量的均值、方差和偏度進行加權調整。平衡性檢驗結果顯示,所有協變量在匹配后的均值、方差和偏度在精確至百分位水平上均相同。本文對熵平衡匹配后的樣本進行回歸分析,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依然顯著為正,結論穩健。

(2)替換被解釋變量及解釋變量。

①將非產成品重新定義為原材料以及在產品及半成品的賬面價值之和(即去掉了周轉材料、委托加工物資和消耗性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以其占庫存總額的比值衡量企業庫存效率(非產成品庫存2)。②由于大型企業庫存往往相應更多,為進一步控制企業規模的影響,以非產成品庫存與企業總資產的比值代表企業庫存效率(非產成品庫存3)。③為更為直接地觀測非產成品庫存的變化,以非產成品庫存金額加1取自然對數代表企業庫存效率(非產成品庫存4)。④為避免庫存周轉天數受行業本身特征的影響,以經行業調整后的庫存周轉天數代表企業庫存效率(庫存周轉天數2),計算方式為企業庫存周轉天數減去除企業自身外同行業年度庫存周轉天數的中位數。⑤考慮到可能的供應鏈傳遞效應,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生產受到抑制,其下游企業可能繼而無法獲取生產原料,將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及其可識別的前五大客戶作為處理組,其他企業作為對照組。以上檢驗均表明本文基本回歸結論穩健。

(3)排除更多替代性解釋。

①排除庫存總額減少。為避免回歸結果是由于庫存總額(即被解釋變量非產成品庫存計算公式中的分母)整體減少所致,以庫存總額(加1取自然對數)替換模型(1)中的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相對于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庫存總額顯著增加,并未出現減少。②排除產成品減少。為避免回歸結果是由于產成品大量減少,倒推使非產成品比率提高,以產成品金額(加1取自然對數)替換模型(1)中的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產成品數量未見顯著減少。③排除銷售情況改善。為避免回歸結果是由于企業銷售情況改善而需要加大非產成品數量以擴大生產導致,以企業營業收入(加1取自然對數)替換模型(1)中的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營業收入未見顯著增加。

六、出口管制應對策略分析

前文實證結果表明出口管制會對企業庫存效率產生負面影響。本部分旨在進一步探究如何有效減輕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出口管制應對策略:政府資金支持

政府的“扶持之手”有助于企業化解危機(滕飛等,2020)。Zhang and Du(2023)發現與受貿易摩擦影響較輕的企業相比,受貿易摩擦影響較重的企業更為關心政府對貿易摩擦的態度以及媒體報道中隱含的政策支持信息。更為充足的資金支持有助于企業開展研發、調整生產線、開發新業務等。為探究政府資金支持能否緩解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參考陳維等(2015)、陳紅等(2019),以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率的樣本中位數分組,對模型(1)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到,第(1)列、第(3)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分別小于第(2)列、第(4)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且組間系數差異顯著。遭遇出口管制后,政府支持力度較強的企業庫存效率降低程度較小。可見,政府資金支持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

(二)出口管制應對策略:企業研發創新能力

提升研發創新能力、實現國產替代是緩解技術封鎖困局的重要手段(王昶等,2022)。研發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技術水平更為先進,即使短期內無法完全復制相關關鍵核心技術,其現有技術替代程度也更高、技術替代方案更多,受出口管制掣肘的程度更低。由于無形資產包含企業掌握的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企業研發創新能力(鞠曉生等,2013),以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率的樣本中位數分組,對模型(1)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到,第(1)列、第(3)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分別小于第(2)列、第(4)列解釋變量出口管制的系數,且組間系數差異顯著。遭遇出口管制后,研發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庫存效率降低程度較小。可見,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

七、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立足于中美貿易摩擦全面升級的重要現實背景,探究了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1)企業被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后,庫存效率顯著降低,具體表現為非產成品庫存占比提高、庫存周轉天數拉長,技術封鎖阻滯了我國微觀企業的有序生產;(2)轉換成本較高的企業面臨出口管制時的韌性能力較弱,具體地,對于供應鏈集中度較高、業務多角化程度較低、缺乏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較強;(3)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企業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

根據本文研究結論,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客觀理性看待貿易摩擦,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抵御庫存風險。本文研究發現,出口管制對企業庫存效率產生了負面影響,但其對轉換成本較低的企業的影響程度是較弱的,且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增強研發創新能力都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的負面影響。因此,應當以客觀審慎的態度對待貿易摩擦,既不應因自身經濟、科技實力的顯著增強而低估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也不必對貿易摩擦做出過于嚴重的負面預期。政策制定者、政府和企業應及時建立針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風險防范機制,時刻警惕貿易摩擦的再度擴大和升級。企業應建立健全緊急采購機制,提高庫存風險防范能力。

第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難題,維護產業鏈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1,并進一步指出應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2022)。自主創新有助于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可控能力,維護產業鏈安全(龐磊和陽曉偉,2023)。本文從企業生產的視角進一步證明提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有助于緩解出口管制的負面影響。為此,政策制定者應鼓勵引導創新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重點推進,進一步細分研發創新目標和相應的政策支持方案;政府應在給予資金支持的同時積極搭建創新合作平臺,為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提供有利條件;企業應意識到研發創新對抵御貿易摩擦、提升自身韌性能力的重要性,積極投身創新實踐。

第三,企業應注重提升自身轉換柔性、增強風險分散能力和多渠道資源獲取能力,抵御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本文發現,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依賴于企業自身轉換成本的高低,對于轉換成本較低的企業,出口管制對庫存效率的負面影響較弱。具體地,供應鏈集中度較低、業務多角化程度較高、擁有非美國進口渠道的企業不易受到出口管制的負面影響。因此,企業不僅需要提升自身研發創新能力,還應積極建立上下游合作伙伴關系、適度提升多角化經營水平、積極拓展海外交易渠道,降低自身轉換成本,防止經營模式僵化,以全方位提升自身韌性能力。

參考文獻

陳紅、張玉、劉東霞,2019,“政府補助、稅收優惠與企業創新績效——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3期,第187-200頁。

陳勁、陽鎮、朱子欽,2020,“‘十四五’時期‘卡脖子’技術的破解:識別框架、戰略轉向與突破路徑”,《改革》,第12期,第5-15頁。

陳維、吳世農、黃飄飄,2015,“政治關聯、政府扶持與公司業績——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經濟學家》,第9期,第48-58頁。

陳勇兵、王曉偉、譚桑,2014,“出口持續時間會促進新市場開拓嗎——來自中國微觀產品層面的證據”,《財貿經濟》,第6期,第79-89+99頁。

段文奇、景光正,2021,“貿易便利化、全球價值鏈嵌入與供應鏈效率——基于出口企業庫存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第2期,第117-135頁。

方福前、邢煒,2017,“經濟波動、金融發展與工業企業技術進步模式的轉變”,《經濟研究》,第12期,第76-90頁。

干越倩、王佳希,2023,“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對中國企業創新的影響與應對——基于全球創新網絡的視角”,《南方經濟》,第9期,第140-160頁。

葛新宇、莊嘉莉、劉巖,2021,“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如何影響商業銀行風險——對企業經營渠道的檢驗”,《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第133-151頁。

辜勝阻、吳華君、吳沁沁、余賢文,2018,“創新驅動與核心技術突破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中國軟科學》,第10期,第9-18頁。

韓鳳芹、史衛、陳亞平,2021,“以大戰略觀統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宏觀經濟研究》,第3期,第111-119+159頁。

黃群慧,2021,“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戰略內涵與政策體系——基于經濟現代化的視角”,《經濟研究》,第4期,第4-23頁。

黃新飛、林志帆、羅暢拓,2022,“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是否誘發了企業金融化?——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微觀證據”,《經濟學(季刊)》,第5期,第1659-1678頁。

賈鏡渝、李文,2016,“距離、戰略動機與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成敗——基于制度和跳板理論”,《南開管理評論》,第6期,第122-132頁。

姜輝,2019,“美國出口管制的貿易損失效應及對我國的啟示”,《上海經濟研究》,第3期,第120-128頁。

江偉、底璐璐、彭晨,2017,“客戶集中度影響銀行長期貸款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南開管理評論》,第2期,第71-80頁。

鞠曉生、盧荻、虞義華,2013,“融資約束、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創新可持續性”,《經濟研究》,第1期,第4-16頁。

黎峰,2019,“全球價值鏈分工視角下的中美貿易摩擦透析”,《南方經濟》,第7期,第1-15頁。

李先國、段祥昆,2011,“轉換成本、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基于移動通信客戶行為的研究”,《中國軟科學》,第4期,第154-160頁。

林玲、周永、余娟娟,2022,“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政府補貼與企業創新”,《統計與決策》,第5期,第170-174頁。

劉斌、李秋靜,2023,“美國對華出口管制與中國企業創新”,《財經研究》,第12期,第19-33頁。

劉秉鐮、劉玉海,201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庫存成本降低”,《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第69-79頁。

劉善仕、孫博、葛淳棉、王琪,2017,“人力資本社會網絡與企業創新——基于在線簡歷數據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7期,第88-98+119+188頁。

龍向陽,2004,“中美貿易摩擦的歷史分析”,《南方經濟》,第9期,第72-74頁。

羅奇、趙永亮,2022,“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采購前置期與企業存貨調整”,《國際貿易問題》,第7期,第87-104頁。

呂越、陳泳昌、鄧利靜,2023,“上游服務業開放與制造業企業產品多樣性”,《南方經濟》,第3期,第29-48頁。

馬忠、王龍豐、楊俠,2018,“子公司多元化、業務分布與現金持有——基于母子公司內部資本配置視角的分析”,《會計研究》,第1期,第75-81頁。

毛其淋、王凱璇,2023,“互聯網發展如何優化企業資源配置——基于企業庫存調整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第137-154頁。

孟慶璽、白俊、施文,2018,“客戶集中度與企業技術創新:助力抑或阻礙——基于客戶個體特征的研究”,《南開管理評論》,第4期,第62-73頁。

潘鎮、殷華方、魯明泓,2008,“制度距離對于外資企業績效的影響——一項基于生存分析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7期,第103-115頁。

龐磊、陽曉偉,2023,“中國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可控何以實現?——對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效應與技術創新的考察”,《南方經濟》,第5期,第107-126頁。

喬桂明、李梓旗,2021,“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股權質押與企業風險——基于3453家上市企業數據的驗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105-114頁。

單宇、劉爽、馬寶龍,2023,“國產替代過程中關鍵核心技術的適應性重構機制——基于海信集團1969-2022視像技術的縱向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第80-100頁。

孫江永、劉真、李淑云,2023,“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外貿易市場集中度與實體企業金融化”,《世界經濟研究》,第10期,第77-88+136頁。

滕飛、辛宇、舒倩、徐莉萍,2020,“股價崩盤風險時的政府‘扶持之手’——基于政府補助及產權性質視角的考察”,《會計研究》,第6期,第49-60頁。

汪旭暉、徐健,2008,“基于轉換成本調節作用的網上顧客忠誠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第12期,第113-123頁。

王昶、何琪、耿紅軍、周依芳,2022,“關鍵核心技術國產替代的邏輯、驅動因素與實現路徑”,《經濟學家》,第3期,第99-108頁。

王小魯、胡李鵬、樊綱,2021,《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2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雄元、高開娟,2017,“客戶集中度與公司債二級市場信用利差”,《金融研究》,第1期,第130-144頁。

王一鳴,2020,“百年大變局、高質量發展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管理世界》,第12期,第1-13頁。

王永進、楊璐,2023,“國際經濟新格局下中國企業進口再布局——基于量化進口貿易模型的結構式估計”,《南開經濟研究》,第4期,第3-22頁。

魏浩、連慧君、巫俊,2019,“中美貿易摩擦、美國進口沖擊與中國企業創新”,《統計研究》,第8期,第46-59頁。

衛平、張朝瑞,2018,“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及其對兩國貿易影響”,《工業技術經濟》,第1期,第76-85頁。

習近平,2022,“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知》,第5期,第4-9頁。

肖岳峰、劉枚蓮,2002,“供應鏈環境下的組織權力思考”,《南方經濟》,第3期,第51-54頁。

解學梅、朱琪瑋,2021,“企業綠色創新實踐如何破解‘和諧共生’難題?”,《管理世界》,第1期,第128-149+9頁。

楊興全、曾春華,2012,“市場化進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現金持有”,《管理科學》,第6期,第43-54頁。

易信,2018,“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多部門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定量分析”,《宏觀經濟研究》,第11期,第79-93頁。

余典范、王佳希、張家才,2022,“出口管制對中國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以美國對華實體清單為例”,《經濟學動態》,第2期,第51-67頁。

俞紅海、徐龍炳、陳百助,2010,“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與自由現金流過度投資”,《經濟研究》,第8期,第103-114頁。

曾文杰、馬士華,2010,“制造行業供應鏈合作關系對協同及運作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8期,第1221-1227頁。

張勛、王旭、萬廣華、孫芳城,2018,“交通基礎設施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綜合框架”,《經濟研究》,第1期,第50-64頁。

鄭倩雯、朱磊,2021,“與客戶共享審計師能夠提升企業的存貨管理效率嗎”,《當代財經》,第8期,第126-136頁。

周澤將、胡琴、修宗峰,2015,“女性董事與經營多元化”,《管理評論》,第4期,第132-143+166頁。

Ak, B.K. and Patatoukas, P.N., 2016, “Customer-Bas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Efficiencies: Evidenc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5(2): 258-272.

Alnaim, M. and Kouaib, A., 2023, “Inventory Turnover and Firm Profitability: A Saudi Arabian Investigation”, Processes, 11(3): 716.

Ansoff, H.I., 1958, “A Model for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 (4): 392-414.

Beck, T., Levine, R. and Levkov, A., 2010, “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5(5): 1637-1667.

Benguria, F., Choi, J., Swenson, D.L. and Xu, M.J., 2022, “Anxiety or Pain? The Impact of Tariffs and Uncertainty on Chinese Firms in the Trade Wa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37: 103608.

Bougheas, S., Mateut, S. and Mizen, P., 2009, “Corporate Trade Credit and Inventories: New Evidence of a Trade-off from Accounts Payable and Receivab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3(2): 300-307.

Brass, D.J., Galaskiewicz, J., Greve, H.R. and Tsai, W., 2004, “Taking Stock of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7(6): 795-817.

Burnham, T.A., Frels, J.K. and Mahajan, V., 2003,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A Typology,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1(2): 109-126.

Cannon, A.R., 2008, “Inventory Improv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5(2): 581-593.

Capkun, V., Hameri, A.P. and Weiss, L.A., 2009,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ntor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9(8): 789-806.

Casalin, F., Pang, G., Maioli, S. and Cao, T., 2017, “Inventor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ppliers and Customers: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3: 148-159.

Chen, Y., Zhang, S.,and Miao, J., 2023,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US-China Trade War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ICT Industry”, Technovation, 123: 102734.

Cheng, S., Hua, X. and Wang, Q., 2023, “Corporate Culture and Firm Resilience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Sino-US Trade War”,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79: 102039.

Demeter, K. and Golini, R., 2014, “Inventory Configurations and Driver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sembling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57: 62-73.

Feng, M., Li, C., McVay, S.E. and Skaife, H., 2015, “Does In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ffect a Firm's Operations? Evidence from Firms' Inventory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90(2): 529-557.

Hasan, M.R., Siddiqa, A., Roy, T.C.," Al-Amin, M. and Daryanto, Y., 2023, “An Inventory Model with Price and Credit Installments-Dependent Demand”, Management Systems in Production Engineering, 31(2): 111-127.

Jiang, H., Luo, Y., Xia, J., Hitt, M. and Shen, J., 2023,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Global Strategy Journal, 13(1): 3-57.

Jones, M.A., Mothersbaugh, D.L. and Beatty, S.E., 2002, “Why Customers Stay: Measuring the Underlying Dimensions of Services Switching Costs and Managing their Differential Strategic Outcom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6): 441-450.

Kirshner, S.N. and Moritz, B.B., 2023, “For the Future and from Afar: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Inventory Decision-mak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32(1): 170-188.

Klemperer, P., 1987, “Markets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2(2): 375-394.

Lee, J. and Nguyen, D.V., 2023, “The Impact of the US-China Trade War on Domestic 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China”, World Economy, 46(10): 2990-2998.

Li, H. and Li, Z., 2013, “Road Investments and Inventory Reduction: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76: 43-52.

Liu, X., Zhao, D., Ji, Q., Zeng, Y. and" Hu, X., 2023, “Managing Strategic Inventory Under Retailer Compet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308(3): 1206-1219.

Long, R. and Jia, S., 2023, “Foreground or Background M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mpact of the Trade War on the Readabi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4(1): 79-97.

Moser, P. and Voena, A., 2012, “Compulsory Licensing: Evidence from the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1): 396-427.

Roumiantsev, S. and Netessine, S., 2007,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Classical Inventory Models: A Cross-Indust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9(4): 409-429.

Song, H.S. and Zheng, X.Q., 2023, “Multi-product Exporters in US-China Trade War”, Applied Economics, 55(23): 2645-2659.

Wang, Q., Shen, J. and Ngai, E.W.T., 2023, “Doe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ffect Stock Price Crash Ris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58: 108794.

Wooldridge, J.M., 2010,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Wu, Q. and Lai, G., 2022, “The Effects of Stock-Based Incentives on Inventory Management”, Management Science, 68(7): 5068-5086.

Zahran, S.K. and Jaber, M.Y., 2017, “Investigation of a Consignment Stock and a Traditional Inventory Policy in a Three-Level Supply Chain System with Multiple-Suppliers and Multiple-Buyer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44: 390-408.

Zhang, K., Wang, J.J. and Zhang, X., 2023, “Trade War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55: 103823.

Zhang, W. and Du, J., 2023, “Trade War, Media Tone and Market Reaction Asymmetry”,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Foreign Trade Studies, 16(2): 153-171.

Export Administrations, Switching Costs, and Inventory Efficiency: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the Entity List

Bu Danlu" Hu Zhongping" Wang Duore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and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technology blockade of the great-powers has become a realistic problem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has includ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o the Entity List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s since 2018, restricting the export of specific commoditie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These kinds of commodities include raw materials, components and equipment containing key technologie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s the key technologies are relatively hard for other countries to imitate and master, export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 caus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hinese firms being involved in the Entity List unable to complete because of lacking materials with key technologie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s, other unfinished good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not impor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ave to backlog within the enterprise and unable to change into finished goods on time. Thus, inventory efficienc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being involved into the Entity List may be reduce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using the cases of Chinese firms being added to the Entity List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s as exogenous shocks, we conduct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inventory efficiency of firms being involved in the Entity List. We find that export administr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ventory efficiency of Chinese firms being involved in the Entity List. Compared with firms not involved in the Entity List, firms suffered from export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ore proportion of unfinished goods and longer days inventory outstanding.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firms with higher switching costs show less resilient in export administrations, namely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s on inventory efficiency is greater for firms with higher supply chain concentration, lower degre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fewer overseas import channel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government and stronge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firms can mitig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s on firms' inventory efficiency. Our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ak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ino-U.S. trade friction, maintaining the secur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chains and moving faster to achieve China's greater self-reliance and strengt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Export Administrations; Inventory Efficiency; Switching Costs; Sino-U.S. Trade Friction

(責任編輯:徐久香)

*步丹璐,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E-mail:budanlu@swufe.edu.cn;胡中平(通訊作者),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E-mail:hzp19990126@163.com,通訊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柳臺大道555號,郵編:611130;王多仁,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ail:wangduoren@outlook.com。感謝編輯部及評審專家的建設性意見,作者文責自負。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政府治理與國企改革經驗——基于中國政治經濟理論的智慧”(19FGLB045)的資助。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實體清單(Entity List)是《出口管理條例》的一部分,由美國商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下屬工業與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負責制定,記錄了世界各國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實體。所謂“實體”包括企業、政府機構、高校等科研機構、民間組織、自然人等。

3 數據根據美國聯邦法規官方網站(https://www.ecfr.gov/)手工整理獲得。

1 關于重大事項進展公告,巨潮資訊網,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plate=szseamp;orgId=gssz0000063amp;stockCode=000063amp;announcementId=1204928117amp;announcementTime=2018-05-10。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t20210323_1270124.html。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t20210323_1270124.html。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

4 數據根據美國聯邦法規官方網站(https://www.ecfr.gov/)手工整理獲得。

1 如2021年7月昌吉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公告稱“美國商務部在未提前告知且無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將昌吉溢達列入實體清單”。 溢達集團就其子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一案向美國法院提出初步禁令動議,溢達集團官方網站,https://www.esquel.com/zh-hans/news/esquel-group-files-motion-preliminary-injunction-lawsuit-against-us-department-commerce。

2 從 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關公告來看,企業多是在已經被列入實體清單后才開始評估其影響。如2021年被列入實體清單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關注到美國商務部網站于當地時間 2021 年 11 月 24 日公布信息,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將包括 12 家中國實體在內的 27 家實體新增列入‘實體清單’……將進一步分析和評估該事項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影響”。國盾量子關于公司及子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告,巨潮咨訊網,http://www.cninfo.com.cn/new/disclosure/detail?plate=sseamp;orgId=9900038967amp;stockCode=688027amp;announcementId=1211704468amp;announcementTime=2021-11-26。

1 計算公式為([5i=1]p[2i]+[5j=1]q[2j])/2,其中pi為供應商i的采購額占年度總采購額的比率,qj為客戶j的銷售額占年度總銷售額的比率。

1 由于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企業層面進出口數據僅更新到2016年,囿于數據限制,本文僅能根據2016年企業是否存在非美國進口業務作為分組依據。而采用2016年這一時間點恰能夠衡量在出口管制大規模實施前,企業既有的海外進口來源渠道多寡。

1 篇幅所限,未報告其他內生性及穩健性檢驗結果,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18-07/13/content_5306291.ht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国产99在线| 亚洲精品第1页|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1青草视频|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欧美爱爱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九九香蕉视频| 97综合久久|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a| 青青国产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自视频|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国产青青草视频|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天天摸夜夜操|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视频三级|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色婷婷久久|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爽爽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激情影院|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好吊日免费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a|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啪啪网|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一区| 免费高清a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