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楊木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精巧絕倫的小型圓雕技藝而獨步藝壇。珍貴的黃楊木料以堅韌不拔的質地、細膩如絲的紋理、沉穩莊重的形態以及鮮亮溫潤的色澤而聞名遐邇。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楊木雕的色澤會由最初的淡雅逐漸變為深邃,仿佛歲月的洗禮為其增添了一抹古樸與端莊,彰顯出沉著而文雅的氣質。黃楊木雕的這份特質,使其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成為歷史與文化的珍貴載體,具有無與倫比的收藏價值。
[關 鍵 詞]黃楊木雕;木雕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3-0056-03
文獻著錄格式:葉柱.淺談黃楊木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J].天工,2024(23):56-58.
一、黃楊木雕的特色
黃楊木雕作為藝術與自然的結晶,以獨特的魅力在眾多雕刻藝術中獨樹一幟。它不僅承載著大自然賦予的原始之美,更融入了匠人的情感與智慧,成為一種超越物質的藝術表達。黃楊木,質地細膩,色澤溫潤如象牙,被譽為“木中象牙”,其緩慢的生長周期使得每一塊木材都彌足珍貴,這也讓黃楊木雕在藝術領域中更加稀有和獨特。
黃楊木雕的魅力在于對木材本質美的忠實呈現。無論是色澤的自然過渡,還是紋理的細膩流暢,抑或是疤節與洞穴的巧妙布局,都展現了木材本身的生動形象和豐富質感。匠人在創作過程中尊重每一塊木材的獨特性,巧妙地利用其自然形態,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藝術品。每一尊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此外,欣賞黃楊木雕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觸覺與情感的體驗。匠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帶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它們不再僅僅是靜止的藝術品,更是有溫度、有故事的生命體。這種結合了自然與人文雙重美的藝術形式,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同時也因為黃楊木的稀缺性和作品的藝術性,成了極具收藏和投資價值的珍品。
二、黃楊木雕的雕刻工序
制作一件精美的黃楊木雕,需要經過以下工序。首先,選材。選取形體平圓而直的黃楊木料,木料要鮮黃色純,內無疤節,這才是適合雕刻的優良木料。其次,在木料上構圖。草圖的構思十分重要,構圖是否合理巧妙,將影響到整個木雕最終的神韻。接下來就是打坯。依照鉛筆畫好的輪廓,將輪廓外的余木去掉,但不能去太多,要留有余地。再接下來就是粗雕和精雕,這兩道程序是木雕制作的主要工序,特別是精雕,是一道非常細致的工序,它要雕刻出木雕的細節和紋路,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差錯。精雕過后就是拋光。用磨砂紙進行摩擦,要先粗后細,這樣才會保持作品的光潔度。當然有時候為了讓木雕更加美觀,還要打蠟、上漆,使得木雕更加光潔亮麗。
三、黃楊木雕的類型
傳統的黃楊木雕都是采用圓雕手法。隨著時間的流轉,黃楊木雕在代代相傳中不斷革新與進化。現代黃楊木雕藝術家在堅守傳統精髓的同時大膽探索,將這一古老技藝推向新的高度。他們不僅延續了圓雕的傳統,更開創了根雕、群雕、拼雕、鏤雕、劈雕等多種新形式,拓寬了黃楊木雕的表現領域。根據黃楊木雕的造型理念、技藝及程序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群雕或拼雕類
群雕以宏大的規模與豐富的層次,講述著復雜而深遠的故事。雕刻家需精心布局,將多個角色、場景巧妙地融為一體。在這個過程中,選材的考究、構圖的精妙、技藝的精湛,無一不考驗著雕刻家的智慧與匠心。而拼雕則以獨特的創意與精細的工藝著稱。它要求雕刻家將不同材質、形態的元素巧妙地拼接組合,形成全新的藝術形象。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考驗著雕刻家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更要求雕刻家具備高超的雕刻技巧與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通過拼雕,雕刻家能突破傳統束縛,創造出既富有新意又不失和諧的藝術佳作。無論是群雕還是拼雕,都是雕刻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展現著雕刻藝術的魅力,讓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與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根雕類
以天然黃楊木根塊為材料,利用樹根造型。根雕創作運用傳統黃楊木雕雕刻工具,以“七分天然三分雕琢”為指導原則,根據天然黃楊木根材的造型特點因材施藝,保持樹根特有的造型、意味,達到巧奪天工的意境。
(三)劈雕類
劈雕是一種將自然與藝術巧妙融合的雕刻技藝。它另辟蹊徑,將那些看似平凡、無法直接雕琢人物的黃楊木塊,通過斧劈的方式,喚醒其內在的靈魂。劈開的瞬間,自然紋理展現在眼前,成為雕刻家創作的靈感源泉。雕刻家依循這些獨特的紋理,順勢而為,運用夸張而寫意的筆法,將黃楊木的古樸粗獷與生動自然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劈雕的世界里,黃楊木的選擇至關重要,需經驗豐富的匠人精心挑選。紋理盤曲、變化萬千者方為上品。并非所有黃楊木皆能承載劈雕之藝,故每一塊被選中的木材都承載著匠人的期望與自然的饋贈。雕刻家以斧為筆,以木為紙,將彎曲自然的木塊劈成抽象而富有韻味的面,再以形取神,構思出既寫意又具神似的作品。這種自然與朦朧的交織,不僅展現了黃楊木內在的結構美,更賦予了作品粗獷而真實的質感,讓人在欣賞時感受到一種自然之美。
(四)意雕類
意雕則是在不改變黃楊木天然形狀的基礎上,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雕琢,主要突出意境之美。與所有的意雕作品相同,黃楊木意雕更加強調自然形態,保持木質原本的厚樸之風韻。黃楊木意雕的美感不在于精細的雕琢,而在于運用了巧妙的藝術構思,讓人們能從工藝品中感受到藝術意蘊。
四、黃楊木雕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成就顯著,后繼乏人
黃楊木雕對技術要求很高。一般從藝人員需要三五年才能獨立創作,沒有十年以上的歷練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當前社會信息發達,年輕人很難靜下心進行木雕制作,很多人會放棄這門技藝。同時,隨著經濟發展,不少傳統藝人開始轉行。作為浙江三雕之一的樂清黃楊木雕,發展勢頭緩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窘境。
(二)工藝巧妙,但模式落后

黃楊木雕,這項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精湛的技藝,見證了時光的流轉與文化的傳承。其工藝流程繁復,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從選材到成品,每一個環節都要全神貫注、一絲不茍。黃楊木雕不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它在實用性、工藝技巧、題材表現及選材標準等方面,形成了一個既傳統又不斷創新的完整體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然而,盡管黃楊木雕的工藝水平令人贊嘆,但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尤其是家居、裝飾、旅游等市場日益繁榮的背景下,樂清地區的黃楊木雕面臨著新的挑戰。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能力顯得不足,缺乏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這不僅難以激發出黃楊木雕的市場潛力,也影響了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播與傳承。
(三)匠心獨運,但題材陳規
所謂“匠心”,蘊含了匠人對技藝的極致追求與獨特創意的巧妙融合,既展現了匠人深厚的專業功底,又閃爍著靈感與創新的火花。傳統的黃楊木雕以單一的人物造型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但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改變,黃楊木雕原來單一的創作題材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目前,在樂清市場上流通的黃楊木雕作品從題材上看,大部分還停留在佛教、古代人物等“老三樣”上,鮮有現代作品出現。

五、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黃楊木雕技藝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藝人、工藝、作品是黃楊木雕傳承與發展的三要素。要想實現產業化發展,藝人是關鍵,也是根本。黃楊木雕發展最大的瓶頸在于缺少人才。為此,首先,政府應當制定中長期人才培養規劃,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以職稱晉升、大師推薦、技工等級評定為核心的人才激勵機制,并將其制度化、規范化。其次,承擔起黃楊木雕高端人才的培養重任,通過業內選拔或者定向培養創意設計、市場開發等高端人才。最后,大力開展技能培訓、競賽,促進工藝美術行業員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從而助力行業發展。
(二)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相結合
從20世紀末開始,本土的黃楊木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因為黃楊木生長緩慢,十年可能才長1厘米,意味著黃楊木雕做一件少一件。作為一名木雕師,不能再按照老思路做下去,需要嫁接現代技術,利用機器將部分勞動力從傳統手工創作中釋放出來,這樣不僅提高了打坯效率,還極大地節省了成本。利用雕刻設備做一個整體框架,再進行批量化生產,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能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黃楊木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木雕,促進木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創作適應市場需求的作品
原來的作品可能更多是寫實的自然派,如一些放牧耕作的場景,但是這些場景距離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遠了。為了拉近與時代的距離,除了經常與業內人士交流外,還需要與職校合作,將學校教育和產業發展無縫對接。除了一些固定擺件外,還可以開發一系列具有實用功能的產品。比如加入了音響和藍牙技術的伴手禮、木雕外形的充電寶以及八音盒、香薰盒、手機殼等,這些創意作品頗受市場的追捧,成了人們喜愛的禮品。
參考文獻:
[1]胡志龍.黃楊木雕工藝的繼承與創新應相互并舉[J].浙江工藝美術,2013(11):90-91.
[2]高公博.楊木雕藝術的傳承、創新、發展與對策[J].浙江工藝美術,2010(1):81-83.
[3]楊宇全.略談魔術藝術的歷史傳承、發展現狀與創新對策[J].雜技與魔術,2015(4):54-55.
[4]陳小東.淺談黃楊木雕的創作和發展[J].神州旬刊,2017(5):167-169.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