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指的是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將大豆種植在玉米植株中間,最終實現玉米大豆雙豐收,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同時收獲2種農作物,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是現代農業新型的農作物種植模式。2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養分不同,不存在爭奪養分的情況,同時還可以避免單一種植玉米引起的土壤鈣化問題,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進一步提高2種農作物的產量。2種農作物同時種植在田地中,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病蟲草害防治措施,避免病蟲草害爆發影響2種農作物的產量。
1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模式的意義
簡單來說,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技術就是在玉米地中種植大豆,在種植玉米時,適當擴大種植行距,將大豆種植在玉米地的空隙里。該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了玉米地中地壟溝的空間,將土地資源的效益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在種植過程中,應用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技術,大豆的光照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玉米植株的產量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邊行單株的產量比內行單株的產量要高得多,同時,大豆的根系能夠發揮固氮作用,可以為玉米補充氮肥營養,提高土壤肥力,在此作用下,玉米的最終產量也會出現變化[1]。讓同一片土地里能夠收獲2種作物,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實現雙贏,為農戶增加了經濟收入。在應用該技術進行種植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大豆和玉米的雙豐產,種植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套作種植技術,做好選種工作,在適宜的時機開展播種工作,控制好大豆和玉米2種作物之間的距離,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將土地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起來,合理施肥等。其中,種植人員要重點關注作物的品種選擇,在選擇大豆品種時既要挑選抗病能力強、抗倒伏能力強的優良品種,又要選擇成熟度比玉米慢的種子,以利于在生長后期能夠更好的吸收大豆生長所需要的陽光和養分。
2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技術
2.1選擇品種
大豆玉米套作種植過程中,要保證2種農作物的高產優產,選好大豆、玉米的品種是重中之重。大豆玉米套種技術是在保證玉米產量的前提下運用的種植技術,因此選好玉米品種是該項技術能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挑選玉米種子時必須要挑選抗病性強、抗倒伏能力強的優良品種,套種時玉米植株之間的距離會縮小至10 cm左右,選種時還要重點考慮品種的耐密性[2]。在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時,大豆會占據一定的種植空間,因此選種時要考慮玉米的植株類型。通常玉米植株根據主莖和葉片的夾角分為:平展型、緊湊型、半緊湊型,在套種期間,為了確保大豆能接受充足的光照,要選擇適合密植緊湊型品種,并且生長周期較短的早熟品種。由于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土壤情況不盡相同,種植人員在選種時要因地制宜的選好玉米品種[3]。比如,西北地區適宜種植豐墾139、迪卡159,西南地區適宜種植正紅6號、仲玉3號。在選擇大豆的品種時,種植人員也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選擇抗倒伏能力強、蔭蔽性較強、產量高的品種。
2.2科學播種
播種環節是影響大豆玉米套種產量的重要因素,播種的時間太早或太晚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因此種植者要選擇適合的時間進行播種工作,為大豆玉米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針對2種作物的實際生長周期來說,玉米的生長周期比較長,大豆的生長周期比較短,所以大豆的播種時間要比玉米的播種時間晚。一般情況下,玉米每公頃的合理種植密度在4.5萬株左右,在進行玉米播種工作時,要適當的為大豆留下生存空間,在玉米播種工作完成后,7 d左右再播種大豆,大豆每公頃的合理種植密度在15萬株左右。進行2種農作物的播種工作時,種植者要科學合理的計算好寬行和窄行之間的比例,既能降低病蟲草害對玉米和大豆的危害,也能充分吸收前茬作物的殘余肥料,減少機械化種植成本[4]。需要注意的是,在播種玉米和大豆種子之前,2種農作物的種子都要在太陽下晾曬2~3 d,并剔除癟種、壞種,提高種子的出芽率。
2.3合理施肥
任何農作物的生長都離不開肥料,在玉米幼苗長出4~5個葉片時定苗,此時需要給玉米追肥,一般情況下每公頃地施用150~225 kg氮素化肥。玉米在大喇叭口時期需要的肥料量比較大,是需肥關鍵時期,要注意不能出現脫肥的問題,及時追加穗肥。如果發現玉米長勢不好的情況,可能是種植地的基肥不足,要盡早使用穗肥提升種植地的基礎肥力。具體使用多少肥料,要根據玉米苗的實際生長發育情況、拔節肥的施用情況、土壤肥力情況來確定,通常每公頃地施用尿素225~300 kg,或者每公頃地施用碳銨1 050 kg。在大豆種植方面,如果大豆的生長態勢和葉片顏色都正常,不需要對其施加提苗肥,反之,大豆生長態勢較弱,葉片顏色呈淡黃色,每公頃地要施加60~75 kg的尿素肥,如果種植地的土壤肥力不強,可以在大豆的出花期施加保花增莢肥[5]。
2.4控旺防倒
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模式下,隨著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植株高度增加,倒伏減產的風險也隨之增加,玉米植株倒伏會影響到大豆的生長,因此,必須對玉米和大豆的生長態勢加以控制,避免其生長過旺。為了適度控制大豆和玉米的高度,可以在玉米大喇叭口時期和大豆初花期噴灑胺鮮?甲哌鎓,提高大豆和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種植人員在配制藥劑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太濃,也不能過于稀釋,直接對上部葉片部位噴灑,如果噴灑完藥劑6 h以內遇到下雨的情況,雨后可以再噴1次,注意再次噴灑時藥劑要減量,以免藥物殘留對大豆和玉米產生藥害。
3病蟲草害防治策略
3.1大豆和玉米主要的病蟲害
大豆玉米套作種植對病害可以起到抑制作用,大大降低了病害的發病概率。玉米主要的病蟲害有:桃蛀螟、穗腐病、粗縮病、玉米螟蟲、紋枯病、蚜蟲等,大豆主要的病蟲害有:病毒病、根腐病、大豆食心蟲、斜紋夜蛾幼蟲等。
3.2做好雜草防除工作
大豆和玉米的套作生長環境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雜草,草害對作物生長的影響極大,雜草防除工作應該根據當地作物具體的種植情況、雜草的生長情況、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種植方式等,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進行處理。比如,先播種玉米后播種大豆的套種方式,在玉米種植區,可以噴灑草銨膦處理播種前種植地的雜草;在玉米播種后,出苗前,田地里長出的雜草,可以使用乙草胺藥劑;玉米苗長出3~5葉時,此時田地里出現的雜草,可以向莖葉定向噴施二氯吡啶酸。在種植大豆前,提前3 d觀察種植地的雜草情況,先對土壤進行封閉處理,可以使用乙草胺;當大豆苗長到3~4片復葉期,要對莖葉進行定向噴施,可以使用精喹禾靈藥劑。對于玉米大豆同時進行播種的情況,可以在2種作物播種后的1~2 d內,使用乙草胺殺死萌發的雜草;當玉米苗和大豆苗長出后,分區進行除草工作,對于玉米苗區域,選擇玉米專用的除草劑,需要注意的是,用藥時要同大豆隔開,不能噴到大豆苗身上。
3.3各個時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玉米大豆播種時,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情況選擇抗病性能強的優質種子,播種前給種子做好拌種或包衣處理,可以有效的預防病蟲害的發生[6]。在對種子進行拌種或包衣處理時,使用含有殺蟲成分的種衣劑,能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大豆根腐病、小斑病、地下害蟲,此類種衣劑有丁硫克百威、吡蟲啉藥劑等;
玉米抽雄期同時也是大豆的分枝期,要對大豆銹病、玉米螟、黏蟲、葉斑病、紅蜘蛛等進行防治;可以使用殺菌劑預防玉米、大豆病害,比如對大豆、玉米噴灑吡唑醚菌酯,對于此時的蟲害可以使用化學防治措施進行滅蟲處理,比如,使用四氯蟲酰胺、茚蟲威等殺蟲噴劑,也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措施進行防治,可以利用害蟲趨光喜光的特點,在種植地周圍布置殺蟲燈,將害蟲集中吸引到一起進行捕殺;或者使用可降解色板,在玉米田地周圍布置懸掛害蟲喜歡的顏色色板,對害蟲進行集中誘殺。
在玉米大豆進入成熟期時,要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加大力度,此時是玉米成穗、大豆結莢的關鍵時期,如在此時染上了病害、蟲害,直接會造成產量銳減。大豆玉米成熟期主要面臨的病蟲害有玉米灰斑病、大豆食心蟲、大豆銹病、豆莢螟等,此時選擇見效快的防治方式,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混合噴施達到治病滅蟲效果。
總之,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技術,可以使2種農作物都能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種植效益高,土地利用率高,既節省種植成本,又提高了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因此,種植者在大豆玉米套種期間,要選好種植品種,科學播種,做好施肥工作,預防玉米長勢過剩造成倒伏情況,為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種植人員要做好各個時期的病蟲害及草害防治工作,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科學防治理念,將病蟲害及草害對大豆玉米產量的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田奇峰,冉慶文.沿河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的多發型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3(10):68-70.
[2]彭景國.貴州地區大豆玉米復合種植中的常見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家參謀,2023(7):36-38.
[3]田永國.玉米與大豆2∶2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種遮陰試驗總結[J].農家參謀,2023(7):45-46.
[4]柳琪.中央1號文件指引下玉米大豆復合種植農機化機會分析[J].當代農機,2023(3):28-31.
[5]張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效技術應用研究[J].農家參謀,2023(8):46-48.
[6]陳海銀.寧南山區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6):28-30,41.
(臨邑縣農業農村局孫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