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廣泛用于中醫藥領域。重視中藥材黃芩、培育技術規程,對于提高黃芩質量、產量和可持續種植至關重要。技術規程可以確保黃芩種植、收獲和加工過程符合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要求,減少外源污染物的潛在風險,從而提高黃芩品質和藥效。
1苗床選擇
選擇合適的苗床是黃芩種植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會直接影響到種苗的生長和發育。黃芩育苗階段可以采用苗床培育,選擇溫暖、陽光充足的地方作為苗床,可以使用陽畦或溫床。苗床寬度通常在130~135 cm,長度根據需要而定。以下是關于黃芩苗床選擇的要求:
1.1地點選擇
黃芩喜歡充足的陽光,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作為苗床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苗床有助于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盡量選擇避風和防寒的地點,以減少幼苗受到寒冷風和低溫的影響。寒冷的氣溫可能會對黃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確保苗床有良好的排水系統,避免積水。黃芩對排水不良的土壤不適應,容易引發根部病害。
1.2苗床準備
整平畦面。在建立苗床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整平,確保表面平坦。
在苗床建立前,可以施入適量的有機肥料或堆肥,以改善土壤質量。這有助于提供植物所需的養分。
苗床尺寸。苗床尺寸應根據種植規模而定,一般來說,寬度通常在130~135 cm,長度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總的來說,黃芩的床選擇需要考慮土壤條件、陽光、排水和避風等因素。合理的苗床可以為黃芩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有助于獲得高質量的種苗。在實際操作中,還需密切關注苗床管理,包括保持濕度、控制病蟲害、適時通風等,以確保種苗健康生長。
2播種方法
播種是黃芩種苗培育的關鍵步驟。在每畝地上施入5 000 kg腐熟的廄肥或堆肥,然后深翻土壤,將土壤整平并澆足底水。通常在4月上旬~中旬,將預先催芽的黃芩種子均勻撒播在苗床上,然后覆蓋0.5~1.0 cm的過篩糞土,并使用塑料薄膜覆蓋,以保持溫度和濕度。
2.1播種時間
黃芩通常在春季進行播種。最佳播種時間是在3月中下旬~4月上旬。此時土壤開始升溫,有利于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
2.2種子處理
催芽處理。黃芩種子通常需要進行催芽處理以促進發芽。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完成:將黃芩種子放入溫水中浸泡6~8 h,這有助于軟化種子外殼;取出浸泡后的種子與濕沙混合在一起,保持適度濕潤,然后放在溫暖的地方,繼續孵化。待種子發芽后,即可用于播種。拌種。在播種前,種子可以與菊酯或甲胺磷類農藥等農藥拌勻,以防止地下害蟲的危害。黃芩通常采用條播方法。在大田中,行距通常為20 cm左右,每公頃播種量為30.0~37.5 kg。播種深度一般為3 cm左右。播種后,需要輕輕覆土并進行鎮壓,以確保種子充分接觸土壤,有利于發芽。播種后,需要澆透水,確保土壤保持濕潤,以促進種子發芽。特別是在干旱期間,需要更加密切關注水分管理。播種后,需要定期檢查苗床,防止雜草生長,保持苗床清潔。同時,應密切觀察幼苗生長情況,及時采取措施來防治病蟲害。播種是黃芩種植的關鍵步驟之一,正確的播種方法可以確保種子迅速而健康發芽,從而獲得高產和高質量的黃芩植株。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可能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確保成功播種和種苗培育。
3苗期管理
3.1通風管理
在幼苗期,確保苗床有適當的通風,以避免病害滋生。當黃芩苗齊苗后,適當通風以確保氣體交換,可減少濕度,有助于減少霉菌和病毒發生。
3.2溫度管理
保持適宜溫度,在幼苗期,黃芩需要適宜的溫度以促進健康的生長。確保苗床內溫度在適宜范圍內,通常在15~25℃。
3.3增溫措施
若種植地區的氣溫較低,可以考慮使用保溫設施,如塑料薄膜覆蓋,以提供額外的保溫效果。
3.4營養管理
在幼苗期,黃芩需要適量的養分以支持生長。可以考慮適時施入適量的有機肥料或液體肥料,但要注意不要施肥過量,以免對幼苗造成傷害。定期檢查幼苗,注意觀察是否有病蟲害跡象。若發現有害生物,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如噴灑有機農藥。定期檢查苗床,及時除去苗床上的雜草,以減少雜草對幼苗的競爭,拔除雜草,保持苗床清潔。同時,適當間苗,確保苗之間的生長空間足夠。根據幼苗生長情況,適時調整幼苗的間距,以確保充足的生長空間和資源供應。當苗高達3 cm時,可以逐漸去除覆蓋的塑料薄膜,以促進苗期生長和發育。幼苗生長至5~7 cm高時,可以考慮將它們定植到田地中。遵循適當的行距和間距,以確保每株幼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黃芩苗期管理需要密切關注幼苗生長和健康狀態。
4移栽到大田
當黃芩苗高達5~7 cm,可以按照適當的行距和密度將其移栽到大田中。通常,行距約為40~45 cm,每米長可定植25~30株,具體密度要根據土地和氣候條件而定。定植后要及時澆水,確保植株生長。
4.1選擇適宜的時間
移栽的最佳時間通常在春季,當天氣溫暖,土壤適宜,并且不會有嚴寒的寒冷天氣。通常在4月中旬~5月初是適宜的時間。
4.2地塊準備
在移栽前,確保大田土壤已經充分準備好。土壤應該疏松、富含有機物質,并且排水良好。進行必要的耕作和土壤改良以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4.3移栽前的準備工作
提前澆透苗床,以便容易將幼苗移出。同時,檢查幼苗的生長狀態,確保它們已經達到適宜的高度和生長狀態,通常在13~15 cm高度。
4.4移栽操作
在移栽當天,選擇陰天或早晨時段進行操作,以減少幼苗在轉移過程中的脫水和壓力。小心挖出幼苗,確保不破壞它們的根系。使用鏟子或移栽工具將幼苗挖出。在大田上根據適宜的行距和間距在事先準備好的土壤中開溝或穴,將幼苗根系嵌入其中,確保幼苗生長點位于土壤表面。
4.5穩固幼苗
將土壤輕輕壓實以確保幼苗穩固,避免根系暴露在空氣中。
4.6灌溉和保護
保持土壤濕潤,但避免過度澆水。適時澆水有助于避免土壤中的干旱和水分過多,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立即進行充分灌溉,確保土壤周圍保持濕潤,以幫助幼苗適應新的環境。若在移栽后出現干旱或極端氣溫,考慮使用遮陽網或農膜覆蓋以提供額外的保護和調節環境條件。
4.7針對天氣的調整措施
如有必要,考慮在嚴寒的天氣到來前提前移栽或采取措施來保護幼苗,如添加覆蓋物或搭建臨時溫室結構。
4.8管理和維護
在移栽后,繼續密切關注幼苗生長和健康狀態,提供適宜的養分和水分,以確保它們順利生長。成功移栽是黃芩種植的重要步驟之一,需要小心操作,以確保幼苗生長。注意細節和合適的管理將有助于獲得高產和高質量的黃芩植株。
5防治病蟲害
在整個黃芩種苗培育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病蟲害,以確保植株健康和高產,持續監測病蟲害情況,并在必要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保護幼苗免受害蟲和疾病侵害,保護黃芩植株健康。
5.1選擇抗病蟲害品種
在種植之初,選擇已知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品種,以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風險。
5.2輪作和合理密植
輪作種植可以降低土壤中病蟲害的積累,而合理密植可以減少空間中的濕度,有助于減少病害發生。
5.3衛生管理
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殘體、枯葉和雜草,以降低病蟲害的越冬和繁殖源。
5.4生物防治
使用天敵或益生菌來控制害蟲,例如引入掠食性昆蟲,如瓢蟲,以控制蚜蟲。
5.5噴灑農藥
在病蟲害爆發時,可以考慮噴灑合適的農藥,但要遵循使用說明和安全操作規程。避免過度灌溉,以降低濕度,高濕度有助于病害發生。避免過度施用氮肥,過多氮肥可能增加病害發生風險。另外,還要定期監測,定期檢查植株,以便在病蟲害出現初期采取控制措施。改進土壤質地和排水,以減少某些病害的傳播。將黃芩種植在多個地點,以降低病蟲害在整個種植區域的傳播。
6土壤管理
黃芩對土壤要求較高,喜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大田栽培時,要繼續保持土壤的適宜性,進行必要的施肥和土壤改良。
6.1土壤選擇
黃芩適合生長在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中,這有助于根系發展和養分吸收。最好的土壤類型是砂質壤土或壤土。土壤排水性對于黃芩生長非常重要,避免水澇和積水是關鍵。同時,土壤應該富含有機質,可以通過添加腐熟的堆肥或其他有機物來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
6.2土壤pH值
黃芩喜酸性土壤,pH值在6.0~7.0。若土壤過酸或過堿,都會影響植株生長。在種植前可以進行土壤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確定土壤pH值,若土壤過酸或過堿,可以適度調整土壤酸堿度。
6.3施肥
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提供植物所需的養分。在土壤中添加適量的有機肥料,如腐熟的堆肥或禽畜糞便,可以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此外,可以根據土壤測試結果,適量添加磷、氮、鉀等主要營養元素,確保植株生長需要。
6.4土壤改良
若土壤質地較重或黏土含量高,可以考慮進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透氣性和排水性。添加沙子、腐葉土等材料,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
6.5避免連作
避免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種植黃芩,這樣可以減少土壤傳播病蟲害的風險。實施合理的輪作制度,有助于保持土壤健康狀態。
基金項目:甘肅省科技計劃項目“隴中道地中藥材黃芩種子種苗繁育技術綜合研發與創新應用”(23YFNJ0002)
[1定西市安定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張文銀,張曉霞;2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人民政府馬莉(通信作者);3定西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趙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