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是松溪縣主要經濟支柱產業,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態茶園建設,為進一步推進松溪縣綠色、優質、高效生態茶園建設,建立和實現茶園生態系統平衡,實現茶園不使用化學農藥,保障茶葉生產安全、品質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促進茶葉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茶葉生產管理中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以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實現茶葉生產零化學農藥投入,可以有效提升茶園病蟲害防治的科學管理水平,實現茶園生態系統平衡,并確保茶葉食品安全、提高茶葉品質。
茶假眼小綠葉蟬是松溪縣茶區最主要的害蟲之一,該蟲成蟲體長3.1~3.8 mm,體黃綠色至淡黃色,刺吸式口器,且由于其成蟲具有陸續產卵和分批產卵的習性,寄主范圍廣、繁殖力強、世代重疊的特點。茶假眼小綠葉蟬在松溪茶園發生8~12代,通過吸食茶樹嫩梢、嫩葉的汁液,茶樹被害后,葉片會發生褪綠現象,主、側葉脈或葉緣、葉尖逐漸變紅干枯失去光澤,芽葉卷曲,停止生長,受害茶園產量損失10%~20%,嚴重的可達30%以上,是茶葉生產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在實際生產中,為有效控制茶假眼小綠葉蟬的發生為害,又在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生態防治乃是一種較為重要的防治措施。生物農藥具有選擇性強,對人畜安全、易降解,低殘留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等特點,是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茶葉的適用農藥。應用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防治茶園病蟲害已是現代綠色生態茶園調控技術的措施之一。筆者于2023年8月選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聯苯菊酯25 g/L(100 mL)4種藥劑開展了生物藥劑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的田間試驗對比,旨在篩選出高效的生物藥劑,為實際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松溪縣茶平鄉黃屯村生態茶園示范區,土壤類型為黃壤土,中等肥力。試驗所用茶樹品種為松溪九龍大白,2017年種植。
1.2試驗材料
試驗藥劑有30%茶皂素(湖北綠天地有限公司生產)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楊凌馥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00 mL;對照化學農藥為聯苯菊酯(山東旺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25 g/L。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1)30%茶皂素(100 mL),每公頃用藥量為1 500 mL;(2)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每公頃用藥量為1.2萬倍液;(3)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4)聯苯菊酯25 g/L,每公頃用藥量為1 500 mL;(5)清水空白對照(CK),每公頃兌水量750 kg。每個處理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試驗小區面積50 m2。各小區間留2 m作為保護行,防止相互干擾。
1.4施藥方法
2023年8月5日,使用工農16型農用噴霧器將稀釋好的藥液噴霧于茶樹葉片正反面,至葉片開始有滴水。各處理種植方式、水肥管理水平一致。
試驗期間天氣以晴為主,最高溫30.8~38.0℃,最低溫23.5~25.4℃,日均溫26.4~30.7℃,雨量141.5 mm,相對濕度39.0%~99.8%。無影響試驗結果的不良氣象條件(數據由松溪縣氣象局提供資料)。
1.5藥效調查
1)調查時間。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藥后1、3、7、14 d各調查1次殘蟲數。在清晨露水未干前進行調查,陰天可全天進行調查。每個小區按照5點取樣法進行調查取樣,每個小區隨機調查100片,同時觀察藥害發生情況。
2)調查方法。嚴格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56部分:殺蟲劑防治茶樹葉蟬》(GB/T17980.56-2004)規定執行。晴天晨露未干時;采用百葉蟲數法調查,每小區隨機抽查100片嫩葉(芽下第2葉,或對夾第2葉),統計茶假眼小綠葉蟬殘蟲數,并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效[1]。
3)藥效計算。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第56部分:殺蟲劑防治茶樹葉蟬》規定執行。
蟲口減退率=(藥前活蟲數-藥后活蟲數)/藥前活蟲數×100%(1)
防治效果=(防治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平均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平均蟲口減退率)×100%(2)
1.6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處理,差異顯著性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2],如表1所示。

2結果與分析
2.1防治效果
從試驗結果(表1)可知,4種藥劑處理總體防效良好,藥后3~7 d期間,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聯苯菊酯25 g/L(100 mL)藥效隨時間延長均在提高,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兩者防效分別達到90.36%和89.11%,藥后7~14 d,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2個處理防效相當,而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和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防效略差。
(1)藥后1 d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二者之間差異顯著,二者與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和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處理間差異極顯著,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和每公頃用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二者之間差異極顯著。
(2)藥后3 d,4種藥劑處理防效均比藥后1 d高。其中,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處理較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防效更好,三者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與每公頃用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處理之間差異顯著。
(3)藥后7 d,每公頃用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處理防效均在提高,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二者防效達到最好,二者之間差異不顯著,與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處理間差異顯著。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30%茶皂素(100 mL)+ 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和聯苯菊酯25 g/L(100 mL)與每公頃用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處理間差異極顯著。
(4)藥后14 d,4個藥劑處理防效較藥后7 d均有下降。以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處理防效最好,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聯苯菊酯25g/L(100 mL)和每公頃用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三者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三者與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處理差異顯著。
以上結果說明,每公頃用聯苯菊酯25 g/L(100 mL)和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2個處理防治效果相當,優于其他2種藥劑,且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防治效果最好。
2.2對天敵的影響
藥前、藥后也觀察了田間瓢蟲、蜘蛛等主要捕食性天敵數量。使用生物藥劑處理的對瓢蟲、蜘蛛主要捕食性天敵沒有影響,反而增加了天敵的數量。使用化學藥劑的對天敵影響微小,未傷害害蟲天敵,但是數量未有增加趨勢。
3結論與討論
本次試驗中,4種藥劑在茶葉生產過程中未產生藥害癥狀,說明試驗藥劑在茶葉上使用安全;4種藥劑處理中,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防效最好,最高達到90.36%,每公頃用聯苯菊酯25 g/L(100 mL)防效良好,達到89.11%,二者持效性相當,但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屬于生物藥劑,聯苯菊酯25 g/L(100 mL)屬于化學藥劑,并且施藥后生物藥劑對瓢蟲、蜘蛛主要捕食性天敵沒有影響,可以達到保護天敵的目的。化學藥劑雖然對天敵影響微小,未能起到增加天敵的效果。根據試驗結果,生產上推薦每公頃用30%茶皂素(100 mL)+0.1%藜蘆根莖提取物(200 mL)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
近年來,茶假眼小綠葉蟬發生為害較重,可能與當地長期連續使用單一化學農藥劑種引起抗藥性有關[3]。茶農習慣于在發現茶假眼小綠葉蟬后甚至未發現時用菊酯類化學農藥進行防治,起初起到不錯的防治效果,但長期使用大量的菊酯類化學農藥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后期難達到應有的防治效果,茶農在未能意識化學藥劑產生的危害,在茶葉采摘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往往導致茶葉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茶葉的品質。因此,茶葉生產中應交替用藥,在茶園害蟲防治時,必須重視對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創新,通過使用綠色防控技術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源木.三種藥劑防治茶假眼小綠葉蟬田間效果試驗[J].南方農業,2023,17(4):127-129,136.
[2]劉春瑩.5種殺菌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效果比較[J].福建農業科技,2014(6):22-23.
[3]謝萬森.6種農藥對茶小綠葉蟬的田間防效[J].中國植保導刊,2019,39(11):75-76.
(福建省松溪縣植保植檢站范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