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轉土地,從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3年中央首次提出發展家庭農場,上杭縣高度重視,把扶持發展家庭農場作為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和實現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引導,規范管理,大力培育。到2023年底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達到3 964家,評為示范家庭農場602家,其中省級63家、市級126家、縣級413家,示范家庭農場年產值平均30萬元,全年總產值約1.806億元,每戶年均利潤約8萬元。作為新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農場不僅為食品供應提供了重要支持,還在就業、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家庭農場的發展也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市場競爭激烈、農村人口外流等多種挑戰。為了促進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十分必要。
1財政補貼政策對家庭農場收入的增進效應
財政補貼政策是政府向特定經濟部門、個體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或減免稅收,以達到特定經濟、社會或政策目標。增進效應則是指某一政策、措施或行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或結果。從2014年起,上杭縣每年評選20~50家縣級示范家庭農場,縣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每戶補助3萬元,用于完善家庭農場基礎設施。被評為省級、市級示范家庭農(林)場的,除獲得省、市的補助外,縣財政另外配套獎勵2萬元、1萬元。至2023年底全縣家庭農場從各級財政獲得示范補助資金達2 362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補助620萬元,市級財政補助362萬元,縣級財政補助1 380萬元。另外,通過強化金融信貸支持,對家庭農場進行信用評級,對誠實守信、效益好、有實力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貸款貼息,并優先享受政府出臺的農機具購置、土地流轉補貼等優惠政策。從上杭縣實施10年的情況看,財政補貼政策對家庭農場經濟收入和整體運營狀況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提供資金支持,降低生產成本
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其中生產成本是制約其盈利的一個重要因素。財政補貼政策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為家庭農場提供資金支持。比如,上杭縣陳進周家庭農場以種植優質水稻為主,2020被評為縣級示范家庭農場,獲得3萬元補助,種子、肥料和農藥等是其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近年這些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直接對其生產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財政補貼政策相對降低了家庭農場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新一代農業機械通常具備更高的效率和性能,但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財政補貼政策為家庭農場提供資金,促進了設備購置與更新。新機械的使用簡化了生產流程,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耕作質量,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與效益。
1.2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創新與改進
從上杭縣家庭農場的發展情況看,財政補貼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戶對于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和改進的積極性,從而在多個方面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財政補貼政策鼓勵家庭農場購買和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自動化設備、精準農業技術、遠程監控系統等。比如,上杭縣官莊鄉豐源家庭農場被評為2018年縣級、2020年市級、2021年省級示范場,共獲得補助資金17萬元。該場先后購買了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和粉干機等,通過引入這些先進機械,基本實現了生產流程的機械化,大幅減輕了家庭農場的人力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農戶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管理和監督上,從而更好地控制生產流程,提高產出。此外,財政補貼鼓勵家庭農場進行農作物品種改良和選育,以適應不同氣候和市場需求。通過引進高產、抗病蟲害的新品種,家庭農場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實現農業生產的升級。
1.3開拓全新市場營銷渠道
財政補貼政策在家庭農場開拓新市場中,提供市場營銷培訓,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銷售額,從而增進家庭農場的收入。比如上杭縣湖洋鎮陽陽家庭農場利用抖音直播帶貨銷售臍橙,比線下銷售量大價高,并幫助其他農戶銷售,同時引導當地的村民也做起了直播帶貨。財政補貼政策促進家庭農場向城市農貿、電子商務平臺、餐飲行業等新市場領域進軍,如上杭縣臨城鎮增和家庭農場,利用家庭農場養殖傳統優良品種河田雞,并進行深加工,通過網商營銷,實現產供銷一條龍,實現高效益。補貼政策鼓勵農戶改進產品包裝、提升產品質量、推廣綠色有機農產品,將產品銷售從傳統的就近農村銷售擴展到城市和網絡銷售,產品附加值更高,增加了吸引力,在近年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競爭力。
1.4嘗試多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
財政補貼政策為農戶創造了較大的空間來嘗試和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如農產品加工、農家樂、鄉村旅游等,幫助農戶增加收入,降低經營風險。比如,白砂鎮德馨堂家庭農場,從種植辣椒、生姜等1.33 hm2特色蔬菜大棚開始,發展為集餐飲、住宿、釣魚等一體的娛樂休閑農莊。在發展鄉村旅游中,上杭縣鼓勵家庭農場發展種植百香果、生姜、金桔和杭晚蜜柚等當地特色優勢農產品,并促進深加工成當地特產。通過深加工,延長了產品銷售周期,減少季節性波動的影響,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確保了較高的利潤。
2財政補貼政策實施中的不足
2.1精準補貼有待加強
財政補貼政策在實施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針對規模化經營,精準補貼不足導致未能充分發揮效應。家庭農場在規模化經營時,只有依靠農業科技投入和機械作業,才能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然而,現有財政補貼政策定位不準,導致補貼資金的分配不合理。比如,規模化經營只有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流轉補助。而不少農場的科技投入和機械化水平不高,即使有土地流轉規模,也難實現規模化經營效益。因此,補貼不夠精準,導致補貼資金無法充分轉化為經濟效益。
2.2受益條件不夠合理與規范
財政補貼政策將土地流轉規模作為補貼的主要依據,此項規定的不足,一是只注重流轉面積,使農戶只追求規模,而忽視了農業科技投入、管理水平和農產品質量提升,造成規模面積大而管理跟不上,糧食畝產較低,經營效益不高。二是補貼政策規范性不足,導致資金分配不合理。農戶的土地已流轉,但良種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相關的農業政策補貼,發放給未實際耕種的原承包戶,對實際生產經營的家庭農場沒有激勵作用,無法實現對優質農業生產的有針對性支持。
2.3補貼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家庭農場補貼主要依賴于各級出臺的相關政策,在下級部門的執行中,各地區的做法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補貼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穩定性受到一定的影響。以土地流轉補貼為例,政策強調對規模化經營的“統籌支持”和“優先扶持”,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找到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補貼策略,導致補貼政策的執行因地區和人為差異因素,使得一些家庭農場難以獲得應有的補貼。此外,對貼息貸款的申請,通常只規定需要符合國家金融政策,屬于產業化發展等項目范圍,缺乏具體的制度規范和明確的操作流程,導致農戶在申請貸款過程中遇到不確定性和難以跨越的壁壘。
3財政補貼政策實施的完善措施
3.1明確示范家庭農場評選標準,提高財政補貼精準性
為了完善家庭農場財政補貼政策,需要建立明確的標準,規范示范家庭農場的評選過程和條件,從而確保補貼的發放對象更加準確和合理,提高財政補貼政策的效果。
示范家庭農場評選標準,結合當地實際,從土地面積、養殖規模、種植品種、技術水平、市場銷售等多個因素而制定。縣級示范家庭農場種植面積規模要求:糧食作物3.33 hm2以上;經濟作物或果茶2 hm2以上;設施農業0.67 hm2以上(鋼架大棚);養殖年存欄規模要求:槐豬或官莊花豬100頭以上、羊150只以上、肉牛60頭以上、奶牛20頭以上、蛋禽或肉禽4 000羽以上、兔2 000只以上;水產養殖1.33 hm2以上;食用菌生產的達到1 000 m2或3萬袋以上。
3.2嚴格家庭農場評選程序,加強財政補貼項目資金的審核公示
需要確保認定主體的合法性,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取得家庭農場經營的法人主體資格,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常年雇工人數不超過家庭勞動力,可季節性、臨時性聘用務工人員。
申報示范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向所在鄉鎮提出申請,由各鄉鎮對上報的家庭農場進行初評,對鄉鎮擇優推薦的家庭農場,由縣農業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驗收,并將驗收擬定情況在“上杭縣政府網”網站進行公示,縣財政依據核定結果,對符合條件的下達補助資金。
3.3基建與技術補貼項目化,夯實補貼政策制度保障
通過項目化的方式,實施基建補貼與技術補貼,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促進其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投入,需明確補貼項目范圍。基礎設施包括灌溉設備、道路建設、倉儲設施、溫室建設等;技術投入包括農業機械、優良作物品種、農業科技培訓等。
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和實際需求,制定具體的補貼標準。設立補貼項目的申請和審核流程,確保農戶達到標準即能申請相應的補貼。申請材料需要包括項目計劃、投入證明、效益預期等,以便審核機構對申請進行核實和評估。在補貼項目實施過程中,設立監督機制,確保資金使用符合規定,要求家庭農場提供相應的進展報告和使用證明,確保資金不挪作它用。對補貼項目進行定期評估,了解其實際效果和存在問題,適時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補貼能夠持續有效地支持家庭農場的發展。
綜上所述,家庭農場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促進農村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財政補貼政策作為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有效手段,在促進農業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的發展中,政府應不斷優化和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充分考慮家庭農場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確保補貼政策更加精準、科學、可持續。同時,家庭農場經營者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和發展路徑,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大潮中。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農業農村局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