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傳授知識的能力與方法,從來不是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就已經融會貫通、駕輕就熟的。而是要在失敗中一次次爬起,總結經驗才能有所積累與突破。“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能在愈挫愈勇的道路上保持初心、不斷前行,才不失為一個好老師。
高中化學之于初中化學,更趨向于理論化、系統化,化學學習發生了質的變化——化學學習由宏觀入微觀。而“摩爾質量”作為連接宏觀和微觀世界的橋梁,理解和應用它成為高中學生學習化學的一個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入“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設計一個合適且引人入勝的導入方法,輕松地突破這個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為化學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我第一次教授這節課,想到了自己在學習摩爾質量時的場景,雖然在學習時不容易接受,但到了后來仍可運用純熟。我決定在教學中不過多解釋概念本身,直接給出概念反而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我的初始課程設計是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從多個方面考慮如何衡量物質的多少。期冀學生能夠在化學上建立起微觀粒子數量和宏觀質量之間的聯系,進而理解“物質的量”這一新的物理量。
但在課程結束時,我能從一部分學生的眼神中看到困惑。顯然,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理解。當時的我并不著急,根據經驗,學生們會通過課后習題繼續理解和應用。然而,事與愿違,接下來的兩周時間里,我明顯感覺到一部分學生掉隊了。只要涉及到“物質的量”這個概念,他們就會一頭霧水,交上來的作業質量也參差不齊。我感到困惑和焦急,于是找到了教研組長請教。組長問了我兩個問題:新課是否與舊知識有銜接?化學是需要想象力的學科,是否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重新開始了教學設計。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通過從已掌握的知識中引入新知識,可以更容易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新概念的學習;同時在課堂上創造出展示思維過程的情境,讓學生勇于思考、充分提問、多角度交流,并給予他們想象的空間,就能使學生更深入淺出地理解“物質的量”這一化學概念。有了這個思路,我制定了新的教學設計并開始執行:
首先,引入了一個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情境,讓他們能夠直觀地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
師:“這是一家餐廳為客人提供的食譜,現在的問題是需要準備多少食材才能制作足夠的菜品?”
生:“可通過菜品的食材比例!”“每天需提供的菜品數量!”
孩子們各抒己見。接下來,我將這個情境與化學中的“物質的量”概念進行聯系。結合初中已學過的簡單方程,引出在化學中我們也需要確定物質的量來進行化學反應和計算。為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化學中確定物質的量。我給出了一些具體的例子,如通過稱量化學物質的質量、使用容器測量液體的體積,以及使用分子式和摩爾質量來確定物質的微粒個數。鼓勵學生們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我通過平日里的觀察,刻意挑了幾位沒學懂的同學上臺參與已設計好的實驗。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隨著實驗過程的進行,讓學生親自動手于實驗中發現“攔路虎”,我再引入相關概念和方法,一步步解開他們思維上的疙瘩。臺下的其他學生也如同看了一場身臨其境的“話劇”。一時間,課堂上的氣氛熱烈了起來,學生的思維開始隨著實驗進程不斷延伸,期間拿試管的小劉慌慌張張地用試管夾“精準”地夾中了旁邊小王的拇指,小王一臉懵中還帶著不可思議,抬頭迎上小劉無辜的對視,逗的滿教室哈哈大笑。一向生澀嚴肅的化學課堂上也“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不知不覺一堂課畢,在學生的意猶未盡中我“勝利班師”。回到辦公室,教研組長看我一臉喜色,問道:“感覺怎么樣?”我興奮地跟他述說了課堂的氣氛,實驗的妙趣,以及新課程設計與學生間奇妙的化學反應。而從后續的作業中,我也察覺到效果可說是立竿見影——那部分對“物質的量”一知半解的同學終于“撥開云霧見青天”!所帶兩個班級在接下來的化學學習中明顯順暢很多。
一番波折后,我在教案總結中這樣寫道:在概念學習中不能簡單地拋出概念公式了事,或滿足止步于學生會用就行。而要盡量化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難處,不留知識障礙于學生,造成學生一步慢,步步慢的困境。科學合理地運用新舊銜接,情境融合之法,對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助益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