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田野調查法、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廣漢市保保節的拉保保的緣起、民俗活動的演變進行調查,詳細地分析了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傳承中的問題提出新時期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路徑:地方民俗體育文化依靠政府主導,同時鼓勵引入體育社會組織的參與帶動地方的旅游產業發展;挖掘廣漢市保保節文化內涵,探索民俗體育文化與地方旅游產業的全面融合;全民參與,保護傳承廣漢市保保節文化。
關鍵詞: 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保保節
Research on Local Folk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 Take Baobao Festival in Guanghan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M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ghan "61830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folk activities of Guanghan Baobao Festival,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folk sports culture in detail.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inherita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local folk sports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local folk sports culture relies on the government to lead, and encourages the participation of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uanghan Baobao Festival, exploring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folk sports culture and local tourism industry; The whole people participate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e Baobao Festival culture of Guanghan City.
Key words: local folklore,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Baobao Festival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國辦發〔2019〕40號明確指出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加強優秀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推廣和創新[1]。民俗體育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古代民俗節日及農閑時節,舉辦眾多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主要以祈福盼豐、信神祈佑、驅妖避邪等為表現內涵,形成于婚喪嫁娶、祭祀祭奠等禮儀文化中[2]。廣漢市保保節是一項在川西平原廣漢市民間盛行的民俗文化,融合了踏青和拉保保等元素,其中踏青和拉保保是休閑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凸顯了重要的地方民俗體育價值。2007年,廣漢市拉保保民俗活動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其文化價值得到認可。
1.廣漢市保保節的緣起
被譽為華夏民俗一絕的廣漢市保保節,此俗源起清代康熙年間,由傳說可知,廣漢市保保節實則有兩個來源,一是游春游病;二是拜干親,各有各的說法。據《廣漢縣志》記載:正月十六游毛病,清代即已成俗,這天,剛過完元宵節,人們年意未盡,多著節日盛裝,四處游散,以祛百病,尤其喜歡到縣城城墻登高覽景以賞心悅目,同時去除一年晦氣、期望來年神清氣爽之意,還要在文廟前古柏林去折一枝柏椏帶在頭上,以望百病不生,富貴白頭。所以三百年來川西壩上有種說法:“正月十六游毛病,游了毛病不生病”。
相傳,拜干親就是認義父、義母,是流行全國的一種保育習俗。在古代,這些拜干爹的人也被稱為螟蛉。典故出自《詩經/小雅》“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螟蛉俗稱稻青蟲、粽子蟲,蜾贏又名土蜂、細腰蜂,蜾贏常常捕捉螟蛉,產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贏不產子,喂養螟蛉為子,故而得名。嬰兒時期拜認的干親可能是永久性的,終身保有這種關系,也有可能是臨時性的,多則三五年,少則匆匆一晤,從此各不相干。其目的:一是怕孩子嬌貴,不好生養,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無子,借拜干親消災免禍,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親來轉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為了讓孩子好養,拜干親一般都喜歡認兒女較多或貧寒的人家做義父、義母,因為兒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另外,貧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較多,又不嬌貴,反而容易養活、長大。
拉保保又叫拜干爹,是川西壩上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源于川西民俗游百病和拉保保,由兩個活動相融、發展、演變而來。歷經三百年,至今尤盛。
2 "廣漢市保保節的演變
2.1 傳統階段
正月十六是廣漢拉保保的日子,也是廣漢全民春游的好時節。民俗所謂拉保保,就是年輕父母在這一天,領著自已10歲以下的孩子,備上酒菜和香蠟錢紙,到廣漢房湖公園內的古柏樹前,看中一位游人,拉他為自已的孩子保關煞(俗傳,小孩在童年時期要闖過幾道關口才能長大成人,否則就有夭折危險)。如果被拉的游人接受了,便在古柏樹下,焚燒香蠟紙, 叫孩子向被拉游人行跪拜禮,并叫一聲保保。接著雙方大人互道姓名住址,以干親家相稱,就地舉杯飲酒祝愿。[3]廣漢市房湖公園里有十二株樹是明代所栽,其數目恰巧與十二生肖屬相吻合,當地人就稱這十二株古柏為十二相。在十二相前拉保保,除有請帶靈氣的十二相為他們作證的意思外,還有松垂常青之意,孩子也會如松柏長年百壽。
2.2 改革創新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為了給孩子拉到合適的保保,小孩的父母會帶上自己的親朋好友,合力同拉保保。拉保保主要是通過游人的穿著打扮和長相,來判斷這個人是否適合當保保,當發現合適人選后,五六個人一起將別人拉住。拉人是保保節最為熱鬧、娛樂、戲劇性的環節。廣漢市保保節發展到現在,已經發生了些微變化,“職業拉手”的出現,既然孩子的爸媽不愿意拉或沒有時間拉,那么有人帶拉也是一種辦法。被拉住的保保被扣上豬兒帽后,便“強迫”或“半推半就”成了陌生干女兒,干兒子的“保保”。當干爹的要給孩子另取一個含有“福祿壽喜”、“百年長壽”或“鵬程萬里”等吉祥祝愿的名字。這也許正是拉保保的樂趣所在。
拉保保樂趣就在這“拉”上,這種略帶強迫的性質正是保保節熱鬧、刺激的關鍵所在,也正是保保節延續至今更加紅火的原因。現在的廣漢保保節還結合了三星堆古蜀文化,邀請成功牽手的保保、寶寶們免費在三星堆博物館參加祭祀祈福活動等。
拉保保的傳統習俗從環節、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信仰、拉保保認干親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民俗節日。原來拉保保的目的消災祈福。而現在的拉保保則以休閑、娛樂、文化傳承為主。由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民眾物質、精神需求和文化生活變化,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如何深入民眾內心,這也是地方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方向。城市是旅游的支柱,是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但是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廣漢市旅游仍然缺乏競爭力。廣漢市擁有國家級4A旅游資源—三星堆,同時廣漢市保保節吸引廣漢及成都周邊大量的游客涌入,如何傳承廣漢市保保節文化,展示民俗體育文化內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3 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中的問題
3.1對民俗體育文化重視程度、保護力度不夠
地方政府從政策、組織、協調、宣傳等方面統籌對廣漢市保保節進行資源整合。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使拉保保習俗轉變為保保節,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但在訪談中得知現在的保保節存在不文明的現象,如職業拉手的出現,攬財之風。五六大漢其上陣,出現拉傷的情況。政府應在宣傳上正確的引導,政策導向上激勵群眾文明積極參與活動。
3.2 傳統的拉保保民俗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人們的健康觀念發生了積極的改變,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休閑娛樂時間持續增多,對精神文化活動有了更高的需求,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傳統的拉保保民俗文化活動形式單一,不能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此時,更需加強對廣漢保保節民俗文化多元化的開發,讓傳統與現代氛圍相結合,通過完善和豐富節日活動內容,讓人們體驗到開心,讓人們在參與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體悟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3.3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
如今大量的青少年對于現代體育文化的向往、追求和主動接納,使得他們基本沒有了學習體育習俗興趣和愛好[4]。現代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滲透,據調查大多數青少年兒童參加籃球、足球、跆拳道、舞蹈等運動項目培訓和練習,而對民俗體育文化了解甚少,很少接觸民俗體育,基本失去了參與民俗體育的興趣。由此可見,對民俗體育文化宣傳力度不夠。
3.4人口的流動造成地方民俗文化傳承的挑戰
民俗體育與其他非物質文化一樣,它們的傳承載體都是人,中國的民俗體育文化主要采用“言傳身教”這一古老的傳承方式,由老一輩傳給年青一代[4]。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范圍越來越廣。大量的人口源源不斷的涌向大城市,對流入城市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對流出地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忽視,從而造成地方民俗體育活動的傳承延續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文化娛樂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廣漢市保保節民俗活動舉辦日期為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活動節日固定,但并非都在節假日,參與人群的不確定性,其傳承發展勢必會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
3.5 缺乏體育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的參與
長期以來,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進行弘揚和發展。而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地方政府事務繁重,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對民俗體育文化活動進行管理,挖掘,開發,研究。體育社會組織在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這樣可以使政府職能轉移、糾正“市場失靈”,滿足民眾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多元化需求。社會力量參與解決公共體育服務領域政府供給不足等問題。優化體育配套資源,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4 "新時期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路徑
4.1 地方民俗體育文化依靠政府主導,鼓勵引入體育社會組織的參與
地方民俗體育文化不僅是在傳承民俗文化活動,而是在推進城市經濟和旅游發展的名片。地方民俗體育文化依靠政府主導,首先做好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加大宣傳力度,塑造民俗體育文化的品牌文化,打造民俗體育文化特色。政府主導并不是指政府全權包辦,由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讓體育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發揮在社會治理和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通過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利于民俗體育活動更有效的開展,滿足民眾多元化需求。體育社會組織完善廣漢市保保節文化的體制和機制,使民眾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有序參與活動。
4.2 挖掘廣漢市保保節文化內涵,探索民俗體育文化與地方旅游產業的全面融合
廣漢市保保節作為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不僅是讓游客觀看拉保保的熱鬧場景,更多的是讓游客參與,滿足游客的參與、休閑、娛樂等旅游需求。深入挖掘廣漢市保保節文化的內涵,適應時代的變化,通過引入現代化元素和創新活動形式,貼近人們的生活和審美,將文化活動和旅游產業相結合,通過旅游活動促進文化傳播。四川省廣漢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三星堆遺址坐落于此,三星堆遺址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著力發揮三星堆文化資源、人文地理資源的優勢。探索廣漢市保保節和三星堆文化全面融合,增加文化展覽,發揮民俗文化的特色效應,推動民俗體育文化資源向多維度發展,推動地方旅游多途徑發展。
4.3 加大教育和宣傳形式,全民參與保護傳承廣漢市保保節文化
民俗體育是在特定的民族,時間和地域環境中不斷的形成、演變和發展而來,取之于民、秉承于民、對人的行為、語言和心理起著規范作用的一種為集群生活服務的民俗體育活動,其民俗化特性為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廣泛的傳播載體。我們要尊重民俗體育文化的群眾基礎,實現民俗體育全民化傳授[5]。近現代社會以來,快速發展的經濟與日益開放的社會,形成了依靠盈利性社會組織和政府來推動,以節日慶典、文化展演為依托,借助電視、網絡等多媒體技術平臺,自上而下地推動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模式[6]。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宣傳活動,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和新媒體宣傳,讓學生和社區群眾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使民眾親生體驗民俗活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使參與者都成為廣漢市保保節的保護傳承者。
5 "結語
綜上所述,廣漢市保保節源起清代康熙年間,與現代文化相融、發展、演變而來,歷經三百年,至今尤盛。拉保保環節為核心內容,在幾百年的傳承中,結合了諸多歷史傳說,以其獨特的活動形式和富有價值的文化內涵豐厚了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這不僅是文化傳承,也是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美好祝福的期許。廣漢市保保節通過各種創新形式的文化活動,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地方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要依靠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宣傳活動,讓民眾了解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更好在地方上傳承和發揚光大,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其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EB/OL]2019-9-0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唐金勇.民俗體育在新型城鎮化體育文化發展中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 2015 年(第 5 卷)第 29 期:216-217.
[3]任運偉. 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淺探—以德陽為例分析[J].網絡財富,2010,(04):101.
[4]楊領航.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保護的思考 —基于民間廟會視角[J].西南師范大自然科學版),2012,37(09):122-125.
[5]徐國成. 伍廣津. 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廣西賓陽炮龍節為例[J].體育,2013,34(05):24-31.
[6]韓青松.冉令華.向云平. 我國民俗體育的“民俗性”概念特征模型—基于徐聞藤牌功班舞的扎根理論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年第44卷第2期: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