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結合綠色鍛煉心理效益的相關理論試析體育研學旅行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闡明體育研學旅行從哪些方面與如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得出,體育研學旅行可以幫助青少年的增強自我意識與自我認知、培養情緒調節能力、改善注意力與疲勞、增進社交能力與人際關系、獲得運動成就感與滿足感,從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綠色鍛煉;體育研學旅行;青少年;心理健康
A Study on Promo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through Sports Research Tra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Exercise
CHEN "L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321004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green exercise, this study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 of sports research trave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mental health, and clarify the aspects and how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eenagers' mental health from sports research travel.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ports research travel can help teenagers enhance their self-awareness and self-cognition, cultivate their emotional regulation ability, improve their attention and fatigue, enhance their soci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obtain a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sport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Green exercise;Sports research travel;Youth;Mental health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報告顯示,高中生抑郁檢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檢出率超30%,小學生的抑郁檢出率超10%。相比于以往的數據,各年齡階段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只增不減,這表明當代青少年正面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2023年,教育部下發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的通知,并發配了《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改革攻堅任務清單》,其中第十三條任務—學生心理健康提升行動,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1]。
研究證明,綠色鍛煉可以為個體帶來諸多心理健康效益[2],是個體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之一。體育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體育素質教育的創新模式之一,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身心協同發展。因此,體育研學旅行與綠色鍛煉在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效益方面具有較高的相似性與契合度。
體育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但缺少相關研究為其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因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結合綠色鍛煉心理效益的相關理論試析體育研學旅行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闡明其從哪些方面與如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為體育研學旅行將青少年心理健康融入課程設計與開展中提供理論指導,幫助青少年從體育鍛煉方面改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1 相關概念界定
1.1綠色鍛煉
2003年,Pretty首次提出綠色鍛煉(green exercise)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在自然綠色環境中進行身體鍛煉,強調自然環境與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協同效應,這種鍛煉方式有更好的身心健康效益[2]。包括在有綠色植物的環境中或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認為鍛煉環境會影響鍛煉效益,強調環境的重要性[3]。
1.2體育研學旅行
體育研學旅行將體育旅游和教育有機融合,以體育元素為依托,以運動項目為基礎,以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理論為依據[4],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場地參觀和各類實踐體驗,是承擔體育課堂教學補充作用的體驗式教育[5],是集體育、旅游、教育、文化等一體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綜合化體育素質教育新模式[6]。
2 青少年心理健康
2.1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目前,在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焦慮,導致過度憂慮、緊張不安、恐懼等心理問題,甚至惡化為焦慮癥;抑郁,導致情緒過分低落、興趣減退、自責自罪等心理問題,自我接納程度低,希望感不足,自卑感強,甚至產生自閉、自殘、自殺等行為[7];挫敗感,遭遇挫折、失敗或失望等情況從而導致的失落、絕望、沮喪、無助的身心感受,是誘發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之一[8]。除此之外,由于長期沉迷于社交媒體導致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導致青少年社交心理問題日漸嚴重。長時間缺乏線下實體交流,致使青少年在真實場景社交時產生恐懼、焦慮,甚至排斥,這嚴重阻礙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長。因此,社交心理問題也成為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9]。
2.2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運動因素
2021年3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4093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調查發現,僅兩成多青少年每天運動,有5%甚至從不運動,揭示了青少年缺乏運動鍛練的現狀[7]。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運動參與與積極心理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與消極情緒負相關。相關實驗證明,體育運動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身體自尊、自我概念、心理堅韌性、同學人際關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產生間接正向影響[22],是促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3]。運動可以轉移注意力、增強心血管機能從而有助于保持神經纖維的正常傳導、促進神經遞質類化學物質分泌量的增加等,運動對這些方面的影響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抑郁、焦慮等消極心境[24],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運動鍛煉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缺少科學規律的運動可以被考慮為除了“壓力大”、“遺傳”等因素導致青少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之一。
3綠色鍛煉的心理效益
綠色鍛煉心理效益常用的測量指標有:心境、自尊、情緒、幸福感、注意、應激、狀態焦慮、主觀用力感等。在諸多的先行研究中,研究者們根據指標進行實驗并得出的研究結果表明:綠色鍛煉可以帶來諸多心理效益。第一,減輕壓力[10]、焦慮[11]和抑郁[12]。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鍛煉可以幫助人們放松身心,減輕壓力和焦慮感,并降低抑郁的可能性;第二,改善情緒狀態[13]。綠色鍛煉有助于釋放身體內的內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減少消極情緒,增加積極情緒,提升情緒狀態,從而增加愉悅感[14]和幸福感[15];第三,改善注意力[16]和疲勞[17]。自然環境和多樣化的鍛煉可以吸引個體不同類型的注意力,在進行體育鍛煉時也是鍛煉個體各方面的注意力。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有助于減少注意力疲勞和注意力缺陷,促進個體注意力恢復;第四,促進自我認知。在大自然中鍛煉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與自己的內在感受連接,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幫助人們如何正確看待自己,改善心境,形成自尊[18];第五,增強社交能力[15]。綠色鍛煉提供了與他人互動和社交的機會,促進了社交關系的建立和加強,有助于緩解孤獨和抑郁感。第六,引發鍛煉行為[19]。綠色鍛煉帶來的身體感受和效果是促使人們持續鍛煉的重要因素,人們在鍛煉后身心愉悅,這促進了人們參與鍛煉的興趣并為持續鍛煉提供心理動力[15],也可促進個體活力的恢復[20]。
5 體育研學旅行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體育研學旅行與綠色鍛煉強調了將自然環境與體育鍛煉相結合并對心理健康產生協同效應,倡導參與者置身于自然環境中,從而享受自然療愈、身心放松的過程并感受其帶來促進心理健康的效果。體育研學旅行轉變了傳統體育教學的環境,為學生創造親近自然環境的機會,鼓勵學生在體育研學旅途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在自然環境下開展體育學習、運動鍛煉等,讓學生在自然環境參與的前提下進行體育運動鍛煉,充分發揮自然環境與體育運動鍛煉共同對學生產生的心理效益,幫助學生調整并改善心理,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5.1增強自我意識與自我認知
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是個體心理健康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身體、情緒、思維和行為等的覺察和認知,有助于個體了解自己的需求、目標和動機,從而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自我認知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的特點、能力、價值觀、興趣和目標等的認知,使個體能夠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有助于個體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體育研學旅行為青少年創造各種不同的真實參與和學習的情境,青少年在此過程中參加不同的運動項目和團隊活動,展現出自己的特長和不足之處。通過這些經歷,他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更好地發揮優勢、改進劣勢,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例如在戶外團隊運動比賽中,青少年通過承擔團隊責任和分工的過程中逐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個人特點和在團隊中的作用(有的學生擅長統籌指揮、有的學生擅長技戰術分析、有的學生擅長實踐比拼),從而對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獲得較明確的認知。在個人運動的過程中青少年通過接觸不同的運動逐漸意識到自己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水平,在了解自身優勢劣勢所在之外也可以清楚自身對何種運動產生興趣。不管是在何種運動中,青少年通過戶外體育運動的方式更加了解自身的特點、能力、價值觀、情緒、興趣等,從而對自身各方面有較為明確的認知。
因此,與傳統的體育課程相比,體育研學旅行可以利用綠色鍛煉產生的心理效益為學生創造獲得多方面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的機會。學生在有充足的自我意識與認知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規避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如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而產生焦慮、抑郁等各種心理問題。
5.2培養情緒調節能力
綠色鍛煉強調自然環境與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協同效應,體育研學旅行強調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學習與鍛煉,青少年感受大自然與體育運動的舒緩和治愈的作用。青少年在欣賞風景的同時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與社交,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且親近自然的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青少年心理壓力[21],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不斷增強心理韌性和適應能力。
相比于在教室內學習心理健康的知識,體育運動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青少年的情緒與心理狀態,特別是在具有挑戰性或情境比較復雜(但運動強度不宜過大,應選擇中小等強度最好[21])的體育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克服緊張、害怕等不良的心理狀態,而且需要在復雜的情境中處理各種積極和消極的情緒,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從而逐漸提高學生情緒調節的能力,培養應對壓力與逆境的能力。例如在進行戶外強度較小的攀巖、登山等體育運動時,學生可能會對這類運動產生緊張與恐懼的心理,甚至在運動過程中由于身體的疲勞而產生消極心理,學生此時需要足夠的鼓勵與支持促使他們努力克服這些消極的情緒與心理,一旦能夠完成運動或任務,學生可以獲得諸多積極情緒,如快樂與自豪感。通過經歷這些困難和逆境,學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到情緒和心理的起伏變化,逐漸獲得情緒調控的認知。
因此,體育研學旅行可以通過自然環境與體育運動的協同效應幫助學生培養情緒調控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應對壓力與逆境,減少在逆境時容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5.3改善注意力與疲勞
體育研學旅行安排的戶外運動,如徒步、騎行、登山等,能夠讓青少年接觸到新鮮空氣和自然景觀,刺激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專注力。在自然環境中進行體育活動也有助于減輕壓力和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促進身心放松,使思緒更加清晰,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自然環境中與自然互動,如觀察植物、動物等也能夠幫助青少年增加注意力。
相比于傳統的學校課堂,體育研學旅行安排豐富的體育運動和研學內容,可以避免單一化和重復性的學習與體驗的內容,激發青少年的興趣與好奇心,增強他們主動參與各種活活動,從而產生更好的注意力。進行體育活動時,青少年將身心投入到運動中需要持續的注意力來調整各種身體姿勢與動作,對運動產生實時的身體反饋,這種同時鍛煉身體和注意力的方式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注意力水平。并且在團隊合作的體育活動和研學任務中,青少年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來進行交流與協作,這也是提升青少年注意力的過程。
體育運動會消耗一定的身體能量,使青少年產生身體疲勞,這就要求青少年學會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從而促進身體休息。科學合理的運動后得到足夠的身心休息可以幫助個體消除身心疲勞、恢復注意力,形成改善注意力與疲勞的良性循環,減少在心理疲憊和注意力低弱時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5.4增進社交能力與人際關系
隨著網絡、線上社交的快速發展,青少年過度依賴線上社交導致對真實的線下社交產生恐懼和排斥,這不利于青少年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體育研學旅行為青少年拓展了進行線下真實社交和共同經歷的機會,創造了集體活動與團隊合作的情境,這種活動與情境具有較高的趣味性與開放性。
在體育研學旅行中,青少年需要團隊協作完成任務和挑戰,這種合作可以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青少年和同伴們共同經歷挑戰、合作、失敗和成功,在社交時相互幫助、支持,交流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與收獲,通過相互協作與傾聽等過程,他們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在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同時學會如何與人交往。這種共同經歷可以促進青少年形成社交認知,并增近青少年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與情感聯系。
因此,體育研學旅行是促進青少年積極參與真實社交的創新途徑之一,可以有效地促進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與人際關系,增強與他人的情感聯系,消減孤獨感,提高個體存在感,更好地規避社交心理問題。
5.5獲得運動成就感與滿足感
挫敗感強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成就感低容易產生挫敗感。強烈的挫敗感使青少年對自己產生懷疑與否定,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與成就,也會導致滿足感和幸福感低弱,從而導致一些列心理健康問題。體育研學旅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青少年能夠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和快樂,體驗運動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
在體育研學旅行中,青少年也常常會面臨各種挑戰性(但強度不大)的運動,如攀登、登山、徒步穿越等,克服這些挑戰可以讓青少年產生成就感,更大程度地激發青少年的內在動力和運動成就感。在合作運動的過程中,青少年也可以體驗到合作共贏的快樂和成就感。青少年在運動與合作中提高了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和意志品質,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社交能力與人際關系,取得個人成長和進步,甚至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揚,這種正面的反饋和肯定可以激發青少年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提高運動成就感和滿足感。
因此,在運動方面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個體的挫敗感,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有可能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增強生活的愉悅感和幸福感,減少個體因挫敗感強、幸福感低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6 結論
根據綠色鍛煉心理效益的相關研究可以試析體育研學旅行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且體育研學旅行是從個體的多方面因素剖析如何對其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首先,體育研學旅行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與認知能力,幫助青少年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其次,體育研學旅行培養了青少年的情緒調節能力,幫助青少年逐漸提升情緒管理和應對壓力與逆境的能力。此外,體育研學旅行改善了青少年的注意力與疲勞,幫助青少年放松身體、恢復精力,提高注意力。同時,體育研學旅行促進了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與人際關系,鼓動青少年多進行真實社交,加強與他人的情感聯系。最后,體育研學旅行帶來了運動成就感與滿足感,幫助青少年增強自信心與自我肯定,消減挫敗感。對這五個方面產生的積極影響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青少年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從而幫助青少年減少在相關情況下而容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據此,體育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者、教師等相關人員可以加強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將心理健康融入體育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與開展中,運用體育研學旅行中自然環境和體育鍛煉的協同效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挖掘體育研學旅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大效益。本研究目前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在后續研究中可以設計并進行相關實驗獲得科學數據,進一步完善研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第三批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帶的通知[EB/OL].(2023-12-25)[2024-05-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401/t20240103_1097749.html
[2]PRETTY J, PEACOCK J, SELLENS M, et al.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of green exerci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2005, 15(5): 319-337.
[3]Pretty J, Griffin M, Sellens M, et al. Green Exercis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Nature, Exercise and Diet in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Policy[J]. 2003.
[4]霍珊珊,朱英偉.“四位一體”共同推進體育研學旅行活動[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21):189-191.
[5]丁穎.體育研學旅行:優勢、困境及發展策略研究[J].武術研究,2020,5(05):154-156.
[6]杜治華.“體育+”視域下我國體育研學旅行的運作機制探討[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4):53-56.
[7]孫宏艷.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2024(8):19-24.
[8]曾子豪,胡義秋,彭麗儀,等.挫敗感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壓力知覺與人際關系的作用[J/OL].心理發展與教育,2024(6):865-876[2024-05-21].https://doi.org/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4.06.11.
[9]董妍.科學構建新時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J].人民論壇,2024(8):25-27.
[10]BOWLER D, BUYUNG-ALI L, KNIGHT T,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or the added benefits to health of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s[J].BMC Public Health,2010,10(1):456.
[11]Mackay G J, Neill J T. The effect of \"green exercise\" on state anxiety and the role of exercise duration, intensity, and greennes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J]. Psychology of Sport amp; Exercise, 2010, 11(3): 238-245.
[12]Berman M G, Kross E, Krpan K M, et al.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improves cognition and affect for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 140(3): 300-305.
[13]BARTON J, GRIFFIN M, PRETTY J. Exercise-, nature- and socially interactive-based initiatives improve mood and self-esteem in the clinical population[J].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2012, 132(2): 89-96.
[14]楊俊峰,孫剛.“綠色鍛煉”視域下城市綠道體育的問題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9(1):22-26.
[15]Swami V, Von Nordheim L, Barron D. Self-esteem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and body appreciation in women, but not men[J]. Body Image, 2016, 16(Mar.): 41-44.
[16]KAPLAN R, KAPLAN 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楊勇濤,孫延林,吉承恕.基于“綠色鍛煉”的身體活動的心理效益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3):195-199.
[18]Dionne, Isabelle J, Brunelle, et al. Adherence to exer-ci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comparison between outdoor and indoor training[J].Menopause: 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2015.
[19]MITCH D, KERRY M. Psycho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ity dwellers in regional Queensland[J].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 40(4): 363-372.
[20]Mkab C , Smc D. Happiness is greater in natural environment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3, 23(5): 992-1000.
[21]婁虎,房立棟,蔣青霞,等.體育運動何以緩解心理社會壓力——交叉適應假說與拮抗抑制假說的整合[J].體育科學,2023,43(10):73-81.
[22]谷松.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心理機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36(02):16-24.
[23]顏軍,錢凱娟,陶寶樂,等.運動干預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身體自尊與自我概念的鏈式中介作用[J].體育與科學,2022,43(3):89-96.
[24]楊穎.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M].遼寧:遼海出版社,20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