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探討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與實施路徑,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基于此,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探求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價值以及策略建議。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受到自身與外界環境雙重影響;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體現在調節情緒狀態、協調人際關系、塑造健全人格、矯正異常心理等方面。為進一步優化體育教學模式、科學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出對策建議:營造“體—心”協調發展環境、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優化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個性化的身心教育。
關鍵詞:體育教學 "大學生心理健康 "促進價值 "策略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value and strate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NG Junhui1 " SU Qingfu1* "ZHOU Li1 "LI Jianxin1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06)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 strategy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influenced by both themselve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embodied in regulating emotional state, coordin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haping sound personality, correcting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so on. In order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and scientifically solve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reat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body and mi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teaching mode, and carrying out personalized physical and 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 promotion value "strategy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體,當下高校學習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形勢嚴峻,不僅對大學生身體健康提出更高要求,也對心理健康產生沖擊。保持體育鍛煉的長期性,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緩解緊張狀態,消除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這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1]。因此,本文以師生共同參與的體育教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為依據,梳理大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著重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融合的途徑,發揮以“體”育人、以“體”強心之功效,以期實現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更好地落實高校體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強調,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發揮課堂教學作用,結合大中小學生發展需要,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學,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增強心理健康素質[2]。
我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顯示,4%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較低;39%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中等,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57%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較強[3]。并且不同教育背景的受訪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差異,尤其是18-25歲的人群,心理健康指數最低[4]。
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發展、個人成長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特殊功能與作用,不僅是響應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也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通過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教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建立強大的心理防線,預防心理疾病,并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減少負面情緒的困擾,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為人處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高校應高度重視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水平。
2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2.1 自身影響因素
2.1.1 情感態度
積極的情感態度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情感態度,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事物所持有的情緒反應和態度傾向。大學生的情感素質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涵蓋了多個方面,如道德情感、理智情感、人際情感、生活情感等。
首先,情感表達具有開放性。00后作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浪潮成長,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使得大學生在情感表達上更為開放,樂于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分享個人情感體驗和想法。其次,情感態度具有兩極性。他們的情感世界既豐富又敏感,時而志存高遠,自命不凡;時而妄自菲薄,自愧平庸。情感狀態經常會出現較大波動與不穩定。最后,情感體驗具有矛盾性。一方面自我意識增強,渴望擺脫家長的干預與束縛,獨立地以成人的方式看待以及處理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心智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且脆弱的社會適應能力無法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2.1.2 思維方式
在信息時代,大學生接觸到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但由于其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有限,可能導致信息矛盾與認知沖突。此外,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為任務,促進思維方式更加靈活多變。
第一,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能量充沛,思維迅捷,樂于嘗試新鮮事物。同時,對各種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自身思維方式。第二,以自我為中心。多數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里的父母、老人過度寵愛甚至溺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傾向于以“小我”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個人利益為核心解決問題。第三,競爭意識強烈。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較高,當代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就被灌輸競爭意識,有較強的勝負欲和自尊心,功利色彩濃厚,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5]。
2.1.3 個性特點
個性是多維概念,涉及個體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實現的,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具有多元化、自主性、探索性、開放性以及過程性的特點。
一方面,個性鮮明獨特。大學生群體多數追求與眾不同,不拘泥于傳統,可能表現出反傳統的傾向,不愿被傳統觀念及框架束縛,敢于挑戰權威,以多元化的視角與生活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態度,這也是他們探索自我、建立個人身份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個性化需求強烈。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認知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表征都烙印著互聯網時代的痕跡。“00后”這一代人接觸到了更豐富的信息和教育資源,從而形成了多維度的需求和思想,更加強調生活質量以及個性化的體驗,自主性得到發展,渴望自主選擇、自主決策,價值取向更加多元,主體自我化傾向越來越明顯。
2.2 外界影響因素
2.2.1 社會競爭影響
社會競爭對大學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但過度的社會競爭會導致部分大學生過于關注競爭結果,反而忽視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限制個人發展空間,可能由于擔心就業前景等問題而感到焦慮或不安,以此產生巨大心理壓力。
中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逐年遞增,然而這一趨勢與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的增長速度并不完全匹配,這意味著無論是就業又或是升學都將面臨著更多的競爭對手。許多大學生對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模糊性以及未來職業規劃的不確定性而感到迷茫。因此,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要學習專業主修課程,還需要學習其他技能以提高職業競爭力,建立個人優勢。
2.2.2 學業壓力影響
學業壓力可能影響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果。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無法充分吸收和掌握所學知識。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還可能對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打擊,進而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首先,大學的學業要求通常更為嚴格,課程難度增加,課程設計可能較為復雜,考核與評估標準也可能更具有挑戰性,需要大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其次,生生間的競爭也很激烈,過度關注分數和排名,為了獎學金、評優、保研等,逐漸在校園里形成“內卷”風氣,相互攀比導致價值觀扭曲。最后,家庭與自我的期望值較高,過于追求完美,同時中國式家庭普遍更加關注孩子的成就,無形之中增加了額外的壓力。
2.2.3 人際關系影響
若大學生遭遇如被孤立、排斥或誤解等人際困擾;又或是擔心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表現不佳而產生社交焦慮。上述情況都會減弱他們的交流欲望,甚至回避社交場合,不僅影響其社交能力發展,還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當代大學生主要的社交方式是通過社交媒體,往往展現出最好的一面,線上的溝通多于線下的交流,導致現實人際交往能力匱乏、社交技能退化,容易產生自我懷疑以及社交焦慮等心理問題。同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呈現出復雜多元的特點,在這個階段,面臨著與不同背景、地域的同學交流互動的挑戰。由于每個人的個性、習慣、價值觀等都有所差異,因此在日常交往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影響人際關系和諧。
3 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價值
3.1 調節情緒狀態
體育運動通過影響多巴胺和內啡肽水平,對人的情緒狀態具有直接作用。在體育教學中,積極的環境、友好和諧的氛圍能夠提高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能夠促進學生情緒穩定發展,勝利的喜悅催人奮發向上,面對失敗也能擁有重頭再來的勇氣。同時,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活動無疑是一劑良藥,能夠為負面情緒提供一個合理的“排泄口”,提升心境,維持心理平衡,從而達到改善不佳心情的目的。只有長期保持規律的運動,才能得到持久的積極效應。
3.2 協調人際關系
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需要交流和維系,而體育鍛煉具有開放性和集體性的特點,為大學生提供滿足交往所需的場所和平臺;提供更多的人際交往機會,增強學生人際互動頻率[6]。體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身體活動的主導性,具有不同于傳統教室授課的特點,允許學生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里進行學習。學生們需要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打破距離的障礙,使團體成員之間建立溝通聯系;通過語言、肢體等方式的互動,能夠減少身體和心理上的壁壘,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有效實現同學關系的進一步優化。
3.3 塑造健全人格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鍛煉對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和意志力培養的期望。在體育方面主要是形塑學生樂觀開朗的人格魅力與心理品質,以及樹立核心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功能[7]。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五育并舉的教學方針,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系統培育健全人格。以體養德,遵守體育規則、嚴守體育道德,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道德素質。以體啟智,堅持參加體育運動,提高學生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等,為學習活動提供有效保障。以體潤美,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強化身體機能,改善身體形態。以體促勞,在體育課程中加入勞動元素,提高大學生勞動意識與實踐能力,樹立勞動價值觀。
3.4 矯正異常心理
大學生異常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認知障礙與適應心理困難等,是產生心理疾病的一種癥狀或輕微的心理異常。通過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依靠運動的途徑合理釋放壓力,宣泄負面情緒,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產生自我效能感,能夠有效抑制異常心理狀態的蔓延。從而有助于消除長期的情緒壓抑和神經緊張等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心理由消極、扭曲向積極、正向的方向發展。有研究表明,學生在適當的體育活動中,會產生運動愉快感,這是一種在體育活動中所產生的最優化的心理狀態[8]。
4 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建議
4.1 營造“體—心”協調發展環境
充分利用體育教學更深層次的“無形”育人資源,即校園體育文化,拓展“體—心”融合路徑。首先,以課堂活動為載體,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利用學校場館設施開設新穎的體育項目,使學生能更好地選擇適合自身的體育活動,積極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實現自我超越,體現自身價值。其次,以規章制度為參考,引導學生合理疏解心理問題。組織多樣化的競賽活動,規范學生行為,采取合理合規的途徑宣泄情緒,促進身心交流與互補,為學生開辟一條心理慰藉的途徑。最后,以教學內容為媒介,促進體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滿意度,激發內在的動力和激情。
4.2 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新時代體育教師需兼具卓越的運動技能與深厚的素質修養。首先,我國教育部或相關政府部門要監管體育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采取高效的實踐方式下沉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高標準嚴要求監督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擴充體育教師心理學知識儲備。組織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講座、網絡心理知識宣傳專欄,以及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公眾號或APP,發布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在線咨詢和輔導。最后,體育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科學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在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要善于洞察學生心理變化,摸清學生心理脈搏,借助情感管理和心理輔導手段,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情緒。
4.3 優化體育課堂教學模式
體育教師應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幫助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實現良好心態與正確價值觀念的合理搭建,實現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補和提升。一方面,實行游戲化教學模式。將心理健康主題融入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中,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運動水平等,合理設置體育實踐活動,將枯燥的體育運動轉變為充滿趣味的游戲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促進學生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9]。另一方面,實行合作化教學模式。在指導學生參與團隊活動時,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凝聚力、合作意識等,并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反思自我,了解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和價值,從而加深學生的自我認知,讓學生在具體的體育活動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4.4 開展個性化的身心教育
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掘體育教育中的心理教育資源,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學生獲得和諧的心理體驗,促進教育效益最大化。首先,采取分層教學輔導方式。不同的體育項目對大學生產生的心理效應有所差異,根據學生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進行分類,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通過體育活動防范、矯治不健康的心理。其次,激發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心理動力。設置難度適中的目標,及時、真誠的肯定和反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積極的心理狀態[10]。最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采用平等、尊重和信任的態度與學生交流,充分提高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
5 結語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的心態有助于他們在學業、社交、情感等多個方面實現均衡發展。體育不僅是健身之道,更是優化心理狀態、改善心理環境的重要手段。伴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事件的頻發,如何合理運用體育教學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體育與教育部門亟待規制的重要議題。研究從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自身機理出發,探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多維影響,分析了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策略,期冀為心理健康教育科學高效融入體育教學提供理論參照,形塑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健全人格,賦能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憲斌.大學體育與健康-2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9.
[2]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05):4-9.
[3] 萬思唯.哈爾濱市低年級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與人際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24.
[4] 傅小蘭,張侃,陳雪峰.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3.
[5] 呂暢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的融合[J].西部素質教育,2023,9(22):131-134.
[6] 張勇,孫高峰.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56-57+69.
[7] 徐忠鳴,辛艷軍,張瑞云,等.新時代學校體育“四位一體”新目標實施路徑與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4,40(03):20-28+39.
[8] 劉洪全.體育運動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151+155.
[9] 郭卉娟.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9):166-169.
[10] 宮彩燕.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0):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