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是想以一個寫作者的身份,再談一談我的小說的,但動筆時,我就不想那么做了。我想談一談別的東西。比如,我故鄉的那條河。
我的老家辰溪縣,在湖南省西部,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古稱,叫辰陽。傳說屈原游歷沅湘大地時,來過這里,駐足河邊,久久不曾離去。今人修的防洪堤上,還立有屈原的人像,兩三米高,通體白皙。從這里往上游走,大約二十公里的路程,就能看到小說中的那條大河。在地圖上,它叫柿溪,河面寬近百米。我記事起很多年里,要外出,只能靠渡船慢慢搖槳。夏天河水清涼,是最熱鬧的。一幫半大孩子,從岸上一個猛子扎下水,水花四濺,有人故意用手拍擊河水,濺濕岸上人的衣服。我那時不會游泳,就在岸上看,心里暗自發誓,以后一定要在河里洗一次澡。或許是我缺乏天賦,到現在,我也沒有學會如何游泳。
九歲時,我跟著父母遠赴浙江念書,后因學業返鄉,但多數時間都在縣城里消磨,很少回去。兒時那個充滿水汽和木質香的世界漸漸離我遠去,模糊起來。縣城的住處附近有一條人工河,到夜半,流水嘩啦啦作響,有聲音但無生氣,不如大河可愛,只覺得吵鬧。讀研時,我偶爾到湘江邊的小路走走,吹吹江風。湘江江面寬闊,兩岸燈火輝煌,我卻最喜歡往上游望,一直望到河流來處被黑暗裹挾的地方。有一天,心里生出一股要寫點什么的沖動,于是我開始動筆。
就這樣,我一邊回憶,一邊寫作,像在濯洗落了灰塵的老物件。火坑塘里燃燒的干柴,桐油門板上扁平細長的年輪,撒上鵝卵石的小路,沁入河水中的柳枝條,拴在河邊黢黑的渡船……那些在小說中出現的,沒出現的,幻燈片似的在我腦海里找到各自的位置,故鄉不再是印象碎片,我逐漸建構起一個明晰、真實、富有生命力的故鄉。又聞到了清爽濕潤的河水味道。
我想,這就是小說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所在。通過文字,我能向讀者呈現我眼中的世界,一個無關對錯、好壞,一個我想記錄、分享的世界。讀者與作者將在文字中溝通交流,成就一個更加真實的第三世界。這是我想做的,也是我會一直去做的一件事情。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