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篩選適宜高產需求的水稻品種,并探索其配套栽培技術,本研究開展了中禾優3號等14個雜交水稻品種展示示范試驗,對比分析各品種的生育期、抗性和產量等方面表現。結果表明,生育期方面,在當年氣候條件下,各參試水稻品種全生育期135~156 d;抗性方面,7個品種發生不同程度倒伏,各品種均未發生稻瘟病、穗頸瘟和紋枯病,另外品種甬優33、甬優69和嘉優8208稻曲病中等發生;產量方面,品種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和嘉禾優726的群體有效穗數較高,屬大穗型品種,結實率較高,實際產量分別為13.8、13.1和12.7 t/hm2。綜合各品種表現,品種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嘉禾優726、荃香優89和中禾優5號的產量較高、抗性較好,可作為高產品種在研究區推廣種植,并進一步研究其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水稻;高產;生育期;稻曲病;水稻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11-0024-04
安徽無為地處長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土壤肥沃,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1],氣候條件適宜作物種植,水稻常年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2-3]。近年來,針對不同生長區的水稻高產攻關[4],選育高產、優質和綜合抗性強的水稻品種[5],以及高產栽培技術措施[6-7]等方面研究較多。本研究開展了中禾優3號等14個雜交水稻品種的展示示范試驗,對比分析各品種的生育期、抗逆性和產量等方面表現,為篩選適宜研究區種植的高產、綜合抗性強的水稻品種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雜交稻品種共14個,分別為揚9優5009、中禾優6號、中禾優3號、嘉禾優726、楊9A/8612、甬優69、賽/楊9美香新占、嘉優8208、楊9優華占、楊秈優7810、甬優33、楊9A/8401和中禾優5號,其中,楊9A/8612、賽/楊9美香新占、楊9優華占、楊燦優7810和楊9A/8401為試驗品種。以市場成熟的荃香優89為對照品種。
1.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設在安徽無為市泥汊鎮三溪村某家庭農場承包田內,地下水位50 cm,耕層厚度15 cm,土壤有機質15.5 g/kg,pH值7.0,堿解氮110 mg/kg,有效磷26.6 mg/kg,速效鉀125 mg/kg,土壤類型為灰泥田,光照、水源較充足,排灌條件良好,土壤肥沃,地力均勻,一年兩熟,前茬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秸稈全量還田。
1.3 試驗方法
以每個品種為1個處理,共14個處理,參試品種按順序排列,大區對比,不設重復,每個大區面積792.72 m2(73.4 m × 10.8 m),各品種小區間隔60 cm左右,四周設保護行。
1.4 試驗管理
各參試品種統一播種,統一塑盤育秧,統一機械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移栽,統一肥水運籌,統一病蟲草害防治。
1.4.1 種子處理" 5月17日,用40%咪鮮胺2 000倍液浸種48 h后催芽。
1.4.2 育秧" 5月20日,上午采用盤育播種機播種(每盤播種量80 g,用種量約24 kg/hm2),運用毯狀苗育秧方式育秧。
1.4.3 移栽" 6月27日,移栽,采用機插秧方式栽插,秧齡35 d。行株距30 cm × 16 cm,穴數20.85萬/hm2,每穴栽插2~3棵秧苗。
1.4.4 肥水管理" 6月27日采用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方式施用51%(N∶P∶K=26∶10∶15)緩控釋肥600 kg/hm2;7月2日施尿素150 kg/hm2作分蘗肥;7月28日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鉀112.5 kg/hm2作穗肥。科學管水,薄水機栽,淺水促蘗,夠苗擱田,孕穗至揚花期淺水,后期濕潤灌溉,收割前10 d灌一次“跑馬水”。
1.4.5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除草采用“一封一殺”化除技術,即機插活棵后用53%苯噻·芐1.5 kg/hm2拌尿素撒施。7月16日、8月2和16日分別用20%四唑蟲酰胺、20%三氟苯嘧啶和24%噻呋酰胺等藥劑對水噴霧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紋枯病等病蟲害;分品種于破口前3~5 d用20%三環唑1 125 g/hm2、24%井岡霉素、20%烯啶·吡蚜酮180 g/hm2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稻飛虱等。
1.5 調查項目及方法
記錄各品種水稻的拔節期、抽穗期等生育期,計算全生育期;觀察記錄各品種倒伏情況,以及稻瘟病、穗頸瘟等病害發生情況;成熟期收獲并進行室內考種,測量各品種有效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等產量構成,各小區單收單曬,計算各品種單位面積產量。生育期、抗性及產量等的調查參照DB34/T 2356—2015《水稻苗情監測技術規范》規定的記載方法和標準執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14個參試雜交稻品種的抽穗期為8月20日—9月9日,揚9優5009和荃香優89抽穗最早,甬優33和甬優69抽穗最遲,兩者相差19 d。不同水稻品種成熟期為10月5—26日;全生育期135~156 d,生育期最短的品種為荃香優89(CK);生育期在138~140 d的品種有揚9優5009、楊9A/8612、賽/楊9美香新占、楊9優華占、楊秈優7810和楊9A/8401;生育期最長的品種為甬優33和甬優69,為156 d,較對照品種長21 d。
2.2 抗性表現
由表2可知,在抗倒伏方面,試驗田中有7個雜交稻品種出現不同程度的倒伏,其中,揚9優5009、賽/楊9美香新占和楊9A/8401有40%發生倒伏;荃香優89(CK)有5%發生倒伏;楊9A/8612、楊9優華占和楊秈優7810有85%發生倒伏。在抗病性方面,各品種均未發生稻瘟病、穗頸瘟和紋枯病,有3個品種中等發生稻曲病,分別為甬優33、甬優69和嘉優8208。
2.3 產量及產量構成
由表3可知,在研究區試驗田中14個水稻品種的產量表現及其構成因素存在差異。從產量構成來看,各品種有效穗數205.0萬~304.8萬/hm2,對照品種荃香優89有效穗數273.8萬/hm2,較對照品種有效穗數高的品種有嘉優8208(304.8萬/hm2)、賽/楊9美香新占(286.3萬/hm2)、楊秈優7810(280.0萬/hm2)和中禾優6號(275.3萬/hm2)。根據穗型來看,各品種穗總粒數188.4~320.6粒,對照品種荃香優89穗總粒數260.3粒,穗總粒數超過對照品種的有甬優33、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中禾優5號和楊9A/8612,分別為320.6、305.9、293.2、293.0和264.7粒;各品種穗實粒數158~262粒,賽/楊9美香新占穗實粒數最少;各品種結實率76.69%~88.15%,楊9優華占結實率最高,楊9A/8612結實率最低,其中,結實率超過對照品種荃香優89(87.59%)的有楊9優華占(88.15%)和揚9優5009(87.95%);各品種千粒重23.01~28.49 g,以荃香優89的千粒重最低,各品種千粒重均高于對照。
試驗田中,各品種理論產量9.5~13.5 t/hm2,實際產量9.2~13.8 t/hm2。對照品種荃香優89實際產量12.3 t/hm2,實際產量排名第四;中禾優3號的實際產量最高,為13.8 t/hm2,較對照品種產量高1.5 t/hm2;其次為中禾優6號,實際產量為13.1 t/hm2;再次為嘉禾優726,實際產量12.7 t/hm2;嘉優8208和甬優69實際產量均為11.6 t/hm2,排名第五。
3 結論與討論
影響水稻生產的自然災害包括春、秋兩季低溫和連陰雨,夏季高溫和初秋多臺風等不良氣候。本次試驗期間,5月20日—7月20日出現了23 d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氣溫17~26 ℃;8月20日—10月20日出現了25 d連續低溫陰雨寡照,給水稻生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8]。秦家樂等[9]研究表明,整個營養生長期若遭遇長時間低溫天氣可能會導致感溫性強的秈稻品種生育期推遲,感光性強的粳稻品種營養生長期縮短。本試驗中,參試雜秈品種平均生育期138 d,較往年延長了4~5 d,雜粳稻品種平均生育期147 d,較往年縮短了6~7 d。整體來看,參試品種之間生育期長短差異較大。楊世民[10]研究表明,秧田期進行遮陰處理明顯降低了水稻分蘗數,且分蘗數降幅隨遮陰程度增大而增大。插秧至孕穗期遮陰可使水稻分蘗數明顯降低[11];水稻生長環境具有多樣性,因而不同品種間耐陰性存在差異[12];耐陰性強的水稻品種對陰雨和弱光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相同栽培條件下要比不耐陰品種有更高的生產潛力[13]。本試驗結果表明,水稻品種甬優33、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嘉禾優726和荃香優89的耐陰性較好,整體表現較好、產量較高。
大穗型品種在群體穗數達到適宜水平的前提下,穗粒數增加,可提高群體穎花量,增產潛力更高[14]。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和嘉禾優726屬于大穗型品種,群體有效穗數較高,結實率均在80%以上,實際產量較高,分別為13.8、13.1和12.7 t/hm2;荃香優89是市場上的成熟品種,該品種生育較短,接茬油菜、小麥等作物時間充裕,且具有較高的增產潛力,但在本次展示試驗中出現部分倒伏現象,種植過程要加強防倒伏技術措施應用;甬優69和甬優33抽穗晚,生育期長,應適當早播早栽,確保后茬作物適時播種,這2個品種稻曲病中等發生,在其生長破口前應加強稻曲病等病害的預防工作;嘉優8208的有效穗數和千粒重高,但受穗粒數的限制,實收產量排名第五,在實際生產中應注重培育大穗,以提高產量。
綜上,本研究開展了中禾優3號等14個雜交稻品種的展示示范試驗,對比分析了各品種的生育期、抗性和產量等方面表現。結果表明,生育期方面,在當年氣候條件下,試驗點各參試水稻品種全生育期135~156 d,參試秈稻品種生育期延長,粳稻品種生育期縮短;抗性方面,品種揚9優5009、賽/楊9美香新占、楊9A/8401、荃香優89(CK)、楊9A/8612、楊9優華占和楊秈優7810發生倒伏,各品種均未發生稻瘟病、穗頸瘟和紋枯病,品種甬優33、甬優69和嘉優8208稻曲病中等發生;產量方面,試驗點實際產量排前三的品種有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和嘉禾優726,分別為13.8、13.1和12.7 t/hm2。綜合各品種表現,品種中禾優3號、中禾優6號、嘉禾優726、荃香優89和中禾優5號的產量較高、抗性較好,可作為高產品種在研究區進一步試驗推廣種植,并研究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
參考文獻
[1] 邢建國,王惠英,駱方明,等. 無為縣近年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及節肥對策初探[J]. 安徽農學通報,2017,23(6):99-101.
[2] 楊飛,吳文革,趙前進,等. 平衡栽培技術在沿江粳稻機插上的應用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8):11580-11581,11586.
[3] 倪偉,汪彬彬. 無為市糧食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基層農技推廣,2023,11(3):84-86.
[4] 張發麗,王榮基,張恒棟,等. 黔西南地區水稻超高產原因分析[J]. 中國稻米,2023,29(5):114-118,121.
[5] 李建武,唐文幫,彭甦,等. 雜交水稻新組合粒兩優8022百畝片單產18.77 t/hm2超高產栽培技術[J]. 雜交水稻,2023,38(6):147-150.
[6] 蘭英. 超高產全程機械化再生稻甬優1540的產量結構特征分析[J]. 福建稻麥科技,2023,41(2):11-14.
[7] 董立強,楊鐵鑫,李睿,等. 株行距配置對超高產田水稻產量及根系形態生理特性的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2023,37(4):392-404.
[8] 張芳. 2020年巢湖市優質水稻品種展示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22(9):23-27,32.
[9] 秦家樂,劉怡,曹玉洪. 長江流域夏季低溫對水稻生產造成的危害分析及應對技術措施[J]. 農業科技通訊,2022(7):181-182,221.
[10] 楊世民. 雜交水稻對生態環境和弱光脅迫的適應性研究[D].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1.
[11] 劉奇華,周學標,楊連群,等. 生育前期遮光對水稻灌漿期劍葉生理特性及籽粒生長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09,20(9):2135-2141.
[12] 傅春霞,譚秀云,邵紅寧,等. 廣幅光強適應種質的篩選[J]. 江蘇農業學報,1995,11(2):16-21.
[13] 杜彥修,季新,張靜,等. 弱光對水稻生長發育影響研究進展[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1):1307-1317.
[14] 楊武廣,王君,溫凱,等. 揚州市丘陵地區水稻品種適應性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43-45,65.
(責編: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