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提升學生在實踐創新過程中的能動性,完善與實踐相關的課程內容和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本文以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為例,選擇植物葉形態和光合作用的測定作為實踐課程范例,對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實操性和交叉學科的前沿性等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實踐課程教學創新建設途徑進行系統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具體包括增加創新性內容,豐富教學方法,融入多學科交叉思維。為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的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植物地理學;交叉學科;野外實踐;地理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S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11-0123-05
Innovation of Plant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course
SUN Jun" " YU Shutong" " YU Guangming" " GU Hongliang" " JIN Baoshi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52, China)
Abstract To enhanc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improve course content related to practice, and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ok the field practice course of Plant Geography as an example, selected the measurement of plant leaf morphology and photosynthesis as an example of the practical course,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practicali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forefron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practical course were analyzed, and systematically the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 were explor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increasing content innovation,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Its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field practice courses in Plant Geography.
Keywords Plant Geography;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practice; Geography
地理科學是一門綜合實踐能力較強的基礎學科,其實踐教學對于培養高素質地理學科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是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鍛煉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1]。植物地理學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這要求地理師范專業在組織植物地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時,要從課程內容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和學科交叉的前沿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提升實踐課程的創新性。董志成等[2]采用文獻分析法、實踐法和經驗總結法等方法,分析地理野外實習課程思政面臨的挑戰,圍繞地理野外實踐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進行思考和探索。陶國芳等[3]對高等師范院校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實踐教學進行研究,深化地理教學改革,實現了高等師范院校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本文以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為例,選擇植物葉形態和光合作用的測定作為實踐課程范例,對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實操性和交叉學科的前沿性等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實踐課程教學創新建設途徑進行系統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具體包括增加該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性,豐富其教學方法,融入多學科交叉思維等。為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的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1 植物地理學實踐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方面
在地理科學專業實踐過程中,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是非常普遍的課程設置。實踐中,群落樣方觀察、采樣分析、植物標本制作以及簡單的論文研究等部分常規教學內容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地理科學新的專業要求,不利于培養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亟待挖掘具有創新性的教學內容。馬丹煒等[4]強調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為使學生掌握植物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技術,須將實踐內容與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科學完善的教材體系和教學資源庫緊密聯系。王寧[5]認為,植物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合教師的科研內容,以提升學生參與野外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1.2 教學方法的實操性方面
目前,植物地理學部分野外實踐課程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樣方的設計與調查、標本的采集與壓制、植被帶劃分和植物圖鑒的制作等活動。這種教學方法偏重講授型,而信息化時代下,學生對信息化、實用化技術訓練的教學方法需求更大。曾小敏[6]以地理科學專業為例,認為植物地理學的實踐教學內容中,室內實驗和野外實踐教學環節有待進一步銜接,特別是適用于實驗和野外實踐的教材有待進一步增加,專業的野外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擴大。當下的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亟須更新適合在野外教學的方法,增加更具實操性的野外實踐內容,以提升其野外實踐課程教學質量。
1.3 交叉學科的前沿性方面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主要包含的教學內容:植物的分類鑒別,植被群落的地域分異規律,以及在地理環境演變中了解植物的適應性特征等。部分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偏重植物生理學的實驗,可能忽略了設計簡單的、在野外易操作的小實驗,如設計葉片形態功能指標測定、植物光合作用等。劉守江等[7]鼓勵、引導學生進行植物生態研究和植物生境研究,以拓展多學科思維。例如,開展生態自然觀視角下的地理研學旅行,是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植物地理學的學科發展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基本知識,還要了解植物地理學的發展前沿動態,學會用交叉學科的思維審視植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植物地理學是地理學和植物學的交叉學科,兼具生態學的學科發展視野。在高等院校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教學中,應思考如何將地理環境、植物生理生態等學科的研究熱點進行結合,實現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質”的提升,這也是課程創新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
2 植物地理學實踐課程教學創新建設途徑探索
萬志強[8]指出,植物地理學實踐課程的創新能極大地激發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首先,教師將最新的植物地理學研究成果納入實踐課堂,使學生能夠接觸到領域內的前沿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其次,引入創新性的植物地理學研究案例引導教學的方法,是創新性課程設計的有效途徑之一。最后,跨學科整合是增加植物地理學實踐課程創新性的途徑之一,主要是將地理學、植物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創造多元化的學科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拓展其學科發展視野?,F就其內容、方法和思維實踐分析如下。
2.1 增加內容創新性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的創新性體現在課程教學內容上。教學團隊以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為野外實踐區域,擬設定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教學內容“植物葉形態和光合作用的測定”。在研究區采集幾種常見的代表性植物,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木樨[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eiro]、木莓(Rubus swinhoei Hance)、野薔薇(Rosa multiflora Thunb.)、貓兒刺(Ilex pernyi Franch.)、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和樟(Camphora officinarum Nees)。植物樣本的葉片形態如圖1所示。
采集的植物葉片以向陽面為主,高處樣本可用高枝剪配合采集。對于采集完成的樣本,利用EPSON掃描儀進行掃描,經過Image J圖像分析獲取相應的葉片長、葉寬以及葉面積等數據。觀察、記錄相關植物葉片的表型數據,并選擇適宜的植物來制作標本。植物修整處理后,將其夾于吸水紙間,平放在標本夾上,并將植物標本擺放在吸水紙上,處理好后,將標本夾用粗繩捆緊,壓上重物,多次更換吸水紙。在室內將樣本裝訂制成標本。
本課程通過設計采集植物樣本,運用軟件和掃描儀器獲取葉片圖像和數據,制作植物標本,深入研究植物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等,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將植物地理學的理論知識與標本制作技能相結合。這種實踐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實際操作經驗,還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植物地理學知識,增強其觀察、記錄、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2.2 豐富教學方法
任國莉等[9]提出,在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中,科學研究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引導學科的教學方法朝著更科學、實用的方向發展[9]。教學團隊將部分先進科研儀器的使用設計融入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過程,學生在參與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集中注意力。這種參與學術研究活動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有利于增強學生專業能力。
以植物光合熒光測量儀器的使用作為實踐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將平整的葉片放入葉室,并在監測過程中保持葉室的密封性(圖2),根據游標卡尺測得葉片寬度在Li-6800光合熒光測量儀器相應頁面中輸入數值(圖3),得到進行光合作用監測的植物面積。在顯示屏中植物光合速率穩定后,開始記錄相關光合速率數值。在儀器使用過程中,向學生講解葉片光合指標(表1)的含義及應用。
顧洪亮[10]認為,植物地理學實踐課程結合植物學的實驗內容,既可以為課程教學提供新的測定方法和分析工具,又可以讓教師結合自身研究成果,設計更具創新性和實操性的實驗方案,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深刻理解植物的生理生態過程[11]。運用先進的測定儀器和軟件分析工具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更準確的實驗結果,還能培養其科學研究和數據處理能力[12-13]。同時,儀器的實操可以為教學提供技術支持,反哺教學。
2.3 融入多學科交叉思維
隨著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映射到教學上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14]。任國莉等[15]認為,多學科交叉思維不僅為本科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還為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提供重要契機。
植物地理學是地理學和植物學的交叉學科,除了從地理學的角度闡述基本的植被地域分異規律外,還需拓展地理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作為野外實踐學習的重要環節[16-17]。例如,課程基于CO2濃度和溫度升高的情況,通過設定光合儀器內部葉室內CO2濃度和溫度的變化梯度,模擬植物凈光合速率的變化特征(圖4—5)。以杉木為研究對象,按照步驟向學生進行演示,要求學生重復操作過程,在整理相關數據后,指導學生作圖并進行分析,有利于豐富該課程的交叉實踐內容。植物地理學作為一個跨學科的領域,涉及植物的分布、適應性和演化等多方面內容。拓展與生態學的交叉思維,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植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生態適應機制。同時,結合生態學理論,啟發學生探討植物對氣候、土壤和水分等要素的響應機制,為植物地理學教學注入更多的學術情景。
梁國付[18]認為多學科的交叉思維可以拓展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內容。例如,將生態學的數據處理軟件、植物學的實驗儀器等引入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中,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植物的生理生態過程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19-20]。因此,在更新教學理念的過程中,教學團隊考慮植物地理學和氣候變化,將生態學和植物學等進行交叉,將這些學科知識整合到植物地理學的實踐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跨學科綜合素養,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應用和社會需求。
3 結語
植物地理學的實踐教學在立足植物種類識別和植物樣本壓制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實驗儀器和數據處理軟件,對植物和地理環境間的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研學實踐。利用實驗儀器進行野外實踐操作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高等院校課堂教學內容與科學技術發展進步之間的聯系。通過植物葉形態和光合作用的測定等野外實踐內容建立了地理學、植物學和生態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實踐內容,拓寬了學生的學科視野。野外實踐教學,既能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又能兼顧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應用技能的提高,為新師范背景下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的創新提供參考。
本文以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課程為例,選擇植物葉形態和光合作用的測定作為實踐課程范例,對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的實操性和交叉學科的前沿性等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實踐課程教學創新建設途徑進行系統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具體包括增加內容創新性,豐富教學方法,融入多學科交叉思維等。
參考文獻
[1] 靳少非,吳永紅. 高等院校自然地理野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115-117.
[2] 董志成,張麗娜,郭溢婷,等. 新時代師范背景下地理野外實踐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初探[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22):11-12,16.
[3] 陶國芳,蔣兆恒. 高師院校綜合自然地理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5,36(6):78-79,99.
[4] 馬丹煒,李群,李維,等. 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 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8167-8169.
[5] 王寧. 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存在問題和對策[J]. 教育教學論壇,2016(10):128-130.
[6] 曾小敏. 地理科學專業植物地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20,7(38):30-33.
[7] 劉守江,胡翠華,張橋英,等. 高師地理教學中植物地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 高師理科學刊,2019,39(5):107-110.
[8] 萬志強. 地理科學專業植物地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初步探索[J]. 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3):42-44.
[9] 任國莉,羅志文,黃秀英. 植物地理野外實踐教學中探究性考評環境的構建[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3):36-37.
[10] 顧洪亮. 地方高校植物地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中國市場,2016(1):177-178.
[11] 葛緒廣,陳理志.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3):87-91.
[12] 麥麥提吐爾遜·艾則孜.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教學探討:以博格達山北坡為例[J]. 高教學刊,2019(17):123-125.
[13] 馬大龍,王璐璐,李森森,等.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3):238-240,244.
[14] 劉春紅,張有明,林洪羽,等. 土壤地理與植物地理野外實習改革探討[J]. 高師理科學刊,2017,37(2):107-110.
[15] 任國莉,劉書敏,羅志文,等. 探究性教學在植物地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1):191-193.
[16] 俞筱押. 《植物地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34(4):57-59.
[17] 孫艷麗.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 現代農業科技,2012(23):338,341.
[18] 梁國付. 連云港市植物地理學野外實踐教學改革[J]. 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514-18515.
[19] 張學霞,張建軍,王茂軍. 野外實習多元化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J]. 科技咨詢導報,2007,4(30):203-204.
[20] 霍孟杰. 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內容的創新:以連云港市為例[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4(3):52-53,56.
(責編:楊 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