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愛看一些革命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兩部電視劇反復看了多遍,其中兩處相近情節讓我印象深刻:《潛伏》里的左藍,是一個有知識、有思想的女性,本可以在國統區相對安逸地工作生活,卻毅然奔赴延安實現個人理想;《人間正道是滄桑》里楊立青的妹妹楊立秋,不顧家人反對,寧愿冒生命危險,也要去延安找尋人生方向。
后經查閱,那段時期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青年人通過各種渠道前往延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突破層層封鎖、排除千難萬險,不少人經過千里奔波,卻在離延安只剩百余里的他鄉與世長辭。即便如此,還是有無數青年人義無反顧、奔赴延安。站在今天,我們能夠深刻理解延安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意義;可在當時,前途和命運都是未知的,那些青年人為何不畏艱險、如此篤定?延安這座黃土高原上的偏僻小城又為何有如此魅力?
有幸來到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學習,開學不久便隨學員隊坐上開往延安的列車,帶隊教員告訴我們,這將是一次紅色之旅、信仰之旅、靈魂之旅。望著窗外不斷掠過的丘陵溝壑,自己仿佛就是當年無數奔赴延安青年中的一員,他們是在找尋黨的足跡,而我是在找尋他們的足跡。
四個小時的車程,列車終于駛進延安城。看,那是寶塔山,旁邊就是清涼山,它們高高聳立,俯視著這座古老城鎮多少年的滄海桑田。心靈的觸動從第一天教學開始。在革命紀念館展覽前追憶黨中央在陜北十三年的崢嶸歲月,在王家坪軍委禮堂里感受戰爭年代的烽火硝煙,在南泥灣革命大生產雕像下仰望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豐碑,在張思德“為人民服務”廣場中緬懷革命先輩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質……
你能想象嗎?——就在這狹窄的三山兩河間竟坐落了五十余所院校,沒有講臺、沒有課桌,黃土坡上掄鎬揮鍬鏟平一塊場地就是課堂,壘起一堆黃土就是講臺,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大批黨政軍人才從這里走向了全中國;你能想象嗎?——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有這樣一個地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領袖與普通工農一樣,俯身耕地、雙手紡織,兵與民團結一心,硬是在黃土高原開墾出一片塞上江南;你能想象嗎?——經過了二萬五千里的漫漫長征路,有這樣一支隊伍不但沒有累垮,反而愈發富有激情,愈發富有生命力,愈發能與長期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緊密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倘若不是親身來到延安,又怎能感受到這窯洞里、這溝渠間、這黃土高坡上默默流轉的革命史詩和不朽品質。當和同學爬上寶塔山,又爬上清涼山,俯瞰整個延安城、瞭望無盡的高原山脈時,仿佛自己就站在那個熱血的時代,沒有彷徨,更沒有迷茫,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前途就是自己畢生的奮斗之源,占滿了胸膛,浸透了靈魂!朝著遠方一聲最用力的吶喊,綿延山脈間響起的仿佛并不是回音,分明聽見一名青年最深情的呼喚——我親愛的祖國啊,您的兒女并沒有停止他們奔波的腳步,請您再等等,因為真理的曙光從這里出發,就要照亮整片神州大地,黑暗正在褪去,我們將用智慧和雙手托起您永恒的新生!
美國女記者尼姆·威爾斯是《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的妻子,她沖破層層阻礙于1937年7月前到達延安,歷時四五個月艱辛采訪,寫出了讓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刮目相看的《續西行漫記》,“這是一次發現新事物的旅程——發現了一種新思想,一種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恒的文明的中心所在,開辟著新天地”。延安如同一盞明燈,照亮黑暗籠罩的中國大地,指引無數漂泊的心靈找尋到夢的方向。延安,你是無數青年學子、志士仁人無比向往的革命圣地,你是中華兒女抵抗侵略、實現國家獨立的筑夢搖籃。而如今,你又成為我們這代人自信自強、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精神源泉。你的偉大永不泯滅,你的壯美永不凋零!
【作者單位:聯勤保障部隊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