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照片檔案的利用在檔案展覽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在已有的照片檔案基本利用的基礎上,提出不斷通過公眾參與和擴大收集范圍的方式,逐步完善與優化現有照片資料,使其達到歸檔與存儲狀態,進而進行照片檔案的再利用工作,即“開放利用—公眾參與—擴大收集范圍—歸檔—再利用”過程。基于此過程,提出了加強服務導向意識、重視技術支撐能力、完善規則指導能力的照片檔案創新編研思路,以期為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不斷強化照片檔案在檔案展覽中的歷史再現與公眾服務功能。
關鍵詞:照片檔案;檔案利用;檔案編研;利用過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檔案局科技項目《情感價值視域下河南省檔案展覽優化路徑研究》(項目號:2023-R-007)階段性成果之一。
照片檔案是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檔案展覽中,合理使用照片檔案進行布置,可以增強展覽的敘事表達力與傳播能力。不斷對照片檔案進行完善和優化,改善利用的方式,主動向社會提供檔案信息服務,有利于提升檔案的價值與作用,實現檔案管理工作目標。本文著眼于照片資料的功能與作用,對檔案展覽中的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進行研究,以期打開照片檔案再利用的編研創新思路。
1 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概述
照片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以攝影影像為主要反映方式并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1]。照片檔案的優化再利用是在各類檔案展覽活動中有針對性地對照片資料進行編研,以促使其更契合檔案展覽活動主題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該活動涵蓋了照片檔案利用前的整理、利用中的問題記錄及利用后的優化完善等環節。在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作為承載個人記憶、集體記憶乃至社會記憶的一種媒介形式,是對歷史、文化、傳統等靜態的展現[2],能夠更好地傳遞載體背后的故事,充分發揮價值[3]。加之照片資料的極富視覺沖擊效果等優勢,在眾多的大型檔案展覽活動中,使用符合主題的照片檔案進行展覽仍是檔案展覽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檔案展覽過程中,照片檔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實性、形象性和瞬間性,已經成為社會各個領域征集、編研、展示的重要文獻資料。我國《檔案法》鼓勵通過開展專題展覽、媒體宣傳等方式,進行各類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作為時間空間化的產物,照片檔案具有顯著的時空屬性和主題屬性,可以提升公眾參與檔案展覽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實施展覽方的廣泛認可并付諸實踐。注重照片檔案資源的挖掘、組織與呈現,可以有效實現照片檔案更好地開發與利用。如何將展覽中的照片檔案編排的更符合主題、更易與受眾共情,讓參觀者互動進來,不斷優化和完善照片檔案庫,拓展照片檔案的服務空間,是當前所必須關注的重要內容。在檔案展覽中要達到照片檔案的最優呈現效果,須從根本上對照片檔案進行多次優化再利用的統籌整理,即從照片檔案形成階段一直到利用和再利用階段都必須加以重視。
2 照片檔案基本利用過程
2.1 照片檔案的形成與歸檔階段
照片資料收集是照片檔案利用的第一步,需要按照檔案管理規范進行,從而形成可用的照片檔案[4]。照片資料和文本資料不一樣,存在明顯的獨特性[5],照片資料需要收集者不斷尋找或挑選符合主題的照片進行歸集。這一階段,照片檔案涵蓋的種類或者數量可能不會齊全,但只要照片被攝制出來,就達到照片檔案的第一個利用階段——形成階段。照片資料在專業編研者的工作下,經過追根溯源,考證清楚圖片的最初來歷,詳細標記照片元數據等信息,最終形成照片檔案,這一階段為歸檔階段。照片檔案資料只有經過精心梳理歸檔保存后,才能更好地以數據化的方式為利用者提供利用途徑,才能使檔案資料最大限度地發揮并傳遞其背后故事的作用。
2.2 照片檔案的保存與利用階段
在保存階段,按檔案管理標準建立照片資料文件夾或者信息數據庫,統一對照片檔案進行保存。同時,照片檔案保存應采取有效的技術保護手段,確保有且足夠的存儲空間和合適存儲地址,妥善完成照片檔案的保護動作,并為后期實現科學有效地運用打好基礎,以發揮照片檔案的綜合利用價值。
在照片檔案的利用階段,除用于科學研究外,應多通過檔案展覽來實現照片檔案的社會服務與利用功能。通過檔案展覽這一活動載體,根據檔案活動主題,選取一定數量合適的照片檔案,進行綜合布展。通過主題活動展覽,照片檔案在社會公眾層面的利用功能得以實現。當前階段,為彌補內涵挖掘不足、展品類型有限的問題,一些檔案管理部門通過建造模型、多維投影等方式開辟新視覺景觀,但其效果仍需優化。資源與人的聯結多在視覺層面[6],結合現狀,檔案展覽內容形式多以圖片、文字表現形式為主,在一定時期內加強檔案展覽中的照片檔案利用仍具有重大應用價值。
2.3 照片檔案基本利用過程評價
照片資料從形成開始,經歸檔處理,并以合理的方式存儲于計算機等介質內,到后期在照片檔案展覽中的綜合利用,可稱為照片檔案的基本利用過程。這一“形成—歸檔—保存—利用”的利用過程,雖然滿足針對于特定主題檔案的照片展示需求,但仍存在明顯不足,其一是照片檔案受限于檔案工作者的思維觀念與行為意識的影響,導致高價值的照片資料有所遺漏;其二是照片資料的獲取途徑較為單一,獲取面不夠寬廣,可能會忽略重要線索,導致歸檔保存的照片資料不全面。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的完善應是不斷往復、更新的,故這一基本過程仍需要被補充和完善。
3 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過程
為彌補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基本利用過程中存在的資料遺漏、獲取面窄和獲取途徑單一等問題,提出基于傳統照片檔案基本利用過程的“開放利用—公眾參與—擴大收集范圍—歸檔—再利用”的循環模式,以滿足于當前階段照片檔案展覽的實際需求。
3.1 開放利用,拓寬照片檔案公眾參與渠道
照片檔案是檔案組成的重要部分,在相關檔案展覽中,可以大量使用照片檔案布置,以增強展覽的敘事表達力與傳播能力。通過對已經開放利用的現有照片檔案資源,舉辦某一主題檔案展,在展覽過程中,除公眾自主參與外,還可邀約檔案記錄中的相關人員參與,吸引該檔案展覽主題的目標群體參與到觀展之中。這一過程的目的是將個人對于特定事件的記憶轉化成社會記憶的一部分,使得照片檔案內容不斷被豐富和擴充。
不同社會主體手中擁有的大量照片資料是檔案編研工作者要利用和爭取的,而通過照片檔案的開放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從不同照片擁有者手中尋回可用的照片資料,以不斷完善照片檔案庫。也可以說,照片檔案的開放利用是該模式的必要階段,只有在這一階段的基礎上,后續整理與再利用環節才能順利開展。
3.2 公眾參與,深化檔案主題公眾共情路徑
最大化開通并優化公眾參與方式,征集散落在不同主體手中的同一主題照片資料。社會力量參與是照片檔案不斷發展完善的有效動力。新時代網絡技術也為公眾參與檔案事業提供了有效工具,照片檔案實施展覽方可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照片檔案的收集工作。照片檔案展覽須深化公眾共情的方式,吸引公眾參與檔案故事,但公眾自身具有局限性和個性,在參與照片檔案的完善過程中易摻雜個人情緒和喜好等,檔案施展方也應采取一定措施,避免公眾參與過多或參與異化而導致的照片檔案展覽受損等情況。
通過廣泛的公眾參與照片檔案的完善,深化照片檔案主題公眾共情途徑,公眾由傳統的“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參與者”。一方面,公眾參與可以豐富檔案的內容。另一方面,公眾參與照片檔案的再收集與再利用過程可以提高檔案展覽的質量和效果。主辦方應設置具體的參與渠道,讓公眾把自己手中珍貴的照片資源提供給實施展覽方的檔案館。相關渠道征集人員應真正懂得照片檔案收集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不斷提高參與檔案管理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將公眾提供的圖片資料整理出來,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為照片檔案的再利用積累資料。
3.3 擴大收集范圍,促使照片檔案多元完善
擴大收集范圍,可以促進照片檔案的收集多元化,拓展照片資料采編庫橫向內容,進而在照片檔案制作中有更大的素材選擇范圍,也滿足擇優選取符合某次主題檔案展覽的照片資料要求。在做好加強引導力度、吸引公眾參與的基礎上,通過擴大收集范圍、加大征集力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做好照片檔案的收集工作。收集的范圍可以根據特定主題檔案橫向或縱向拓展,如針對某一特定事件的檔案收集,除了該事件正在發生時的照片資料,也要拓寬收集范圍為事件前、事件后的相關照片資料,事件前后的照片資料可以反應某一事件的社會反應,亦具有一定的歷史評價價值。
同時,寬范圍、多渠道也有利于調動公眾參與的意愿,公眾在參與過程中可以增強社會貢獻感與歸屬感,達成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目的,以促成照片資料的多元化與完善化。在社會公眾中征集特定事件的照片資料時,要重視“人人都是自媒體”現象,當前短視頻、自媒體崛起,除了專門的拍攝人外,每個事件或活動的參與者、見證者都有可能是拍攝者。在可擴大的收集范圍內,如有重要照片資料也可采取內容付費的方式,收集有存檔價值的照片資料。
3.4 照片歸檔與存儲,促成照片檔案再利用
檔案工作者重視照片檔案的價值,結合現有開放利用的展覽中收集到的新照片資料,強化歸檔意識,使新一輪的照片檔案歸檔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圍繞當前照片檔案主題,將收集到的新資料進行選擇、刪減與組合,并最終整合進照片檔案庫。按照歸檔要求完善須歸檔的照片規格及描述等信息,伴隨著公眾的個人記憶不斷融入,照片檔案的再利用就有了良好基礎。在此階段,檔案從業人員要高度重視對收集到的照片檔案進行編研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斷提升編研能力和水平,以實現本次開放利用活動的照片檔案再利用目的。
在照片檔案的存儲上,除現有的紙質照片檔案外,應充分應用計算機技術環境,需要重視專業檔案的數字化乃至數據化工作。如建立專門的照片檔案管理系統,將收集來的照片檔案通過嚴格審核后入庫保存,不僅方便照片資料的保存,還方便后期的檢索查詢。同時,做好電子照片檔案安全存儲工作,尤其防止因訪問讀寫權限分配不合理,由誤操作導致的人為因素的文件損壞,防止因頻繁訪問或使用不當對照片檔案造成無法恢復的損害。
4 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再利用編研思路轉變
4.1 服務導向:從專業研究到探索滿足公眾需求的轉變
檔案工作的服務對象逐漸從專業研究者拓展到廣大公眾。隨著公眾對于歷史、文化和社會知識需求的日益增長,意味著照片檔案開發利用必須從滿足專業性與復雜性的研究需求,延伸至滿足多樣化、個性化與便利性的公眾需求。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過程,以開放利用的方式滿足公眾的照片檔案觀覽及共情需求。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將為公眾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照片檔案服務也相應的有所轉變,以服務為導向更多地滿足公眾需求。
4.2 技術支撐:從重視存儲到探索檢索優化利用的轉變
照片檔案管理應重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從重儲存到重檢索優化利用轉變。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為檔案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照片檔案的儲存基本突破了硬件瓶頸。當前,應從照片檔案的再利用角度出發,探索優化檢索方式,在上文優化過的照片檔案庫里,“快”而“準”地定位照片,從而不斷滿足檔案展覽中照片檔案的再利用需求,如此循環。這也要求檔案機構和檔案工作者跟上趨勢,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術技能,才能充分利用這些技術進行高效、優質的檔案展覽服務。
4.3 規則指導:從內部自建到探索公眾參與共建的轉變
規范的照片檔案優化再利用的過程,需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規則。結合本文提供的公眾參與途徑與收集范圍,有選擇性地進行實體資源收集、數字資源收集,并以制定規章規則的方式,確保公眾參與以提升交互頻率和質量。照片檔案建設應在規則的指導下,完成從內部自建檔案庫到探索公眾參與共建照片檔案庫的轉變,著力探索公眾廣泛參與式的共建共享行動,優化特定主題展覽項目的照片資料整理方式,滿足檔案展覽中的照片檔案展覽需求。
5 結語
照片檔案的“形成—歸檔—保存—利用”這一基本過程,完善到“開放利用—公眾參與—擴大收集范圍—歸檔—再利用”的循環上升模式,既是因為照片資料的特殊性,又是因為拍攝照片主體的特殊性。在綜合利用的基礎上,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擴大了收集范圍,將分散的照片資料進行集中,再進行有針對性地編研,照片檔案具有的歷史記憶與再現功能將不斷被加深、被完善。在照片檔案再利用編研的思路上,如加強服務導向意識、重視技術支撐能力、完善規則指導能力等均應該被視為一種新的嘗試,這樣,照片檔案的優化再利用過程才會被廣大學者所關注并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翟季,欒天浩.基層檔案館照片檔案數字化案例分析[J].蘭臺內外,2019 (33):19-20.
[2]孫信茹,楊星星.家庭照片作為:文化建構的記憶——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類學解讀[J].新聞大學,2012,(03):42-51.
[3]劉力超,曾靜怡.館藏照片檔案敘事可視化方法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3(05):36-42.
[4]顧偉.新技術環境下電子照片檔案內容真實性問題研究[J].浙江檔案,2021(11):51-53.
[5]陸紅.淺析照片檔案管理的實施策略[J].蘭臺內外,2020(11):35-36.
[6]方華.檔案展覽中的空間敘事探究[J].檔案與建設,2023(09):53-56.
作者簡介:孫翠麗,碩士研究生學歷,洛陽鐵路信息工程學校館員,主要研究紅色檔案資源開發與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