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在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提高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而制造業的發展也會受到產業本身生產能力稟賦積累的重要影響。文章通過產品空間理論研究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進步路徑選擇問題,并綜合考察產業之間的鄰近關系與技術進步路徑之間的適配問題。通過分析表明:不同產業由于所處產品空間中的位置不同,生產能力的累積狀況及相關產業生產能力的吸收應用也會有所不同。在產品空間的密集區域產業更適合以技術引進的方式促進產業的發展,而產品空間的稀疏區域則應采取創新式的技術進步路徑。
" 關鍵詞:產品空間;技術進步路徑;制造業發展;產品生產能力;產品空間位置
" 中圖分類號:F273" "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15.02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mproving social productivity has further emerg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also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endowments in the industry itself.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through product space theory, and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s the adapt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s. Through analysis, it is shown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product space, the accumula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the absorp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of related industries will be different. In the dense area of product space, the industry is more suitabl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by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while the sparse area of product space should adopt an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Key words: product spac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product production capacity; product space location
0" 引" 言
" 制造業的發展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采取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技術相對匱乏的前提下,積極引進國外企業及資本,憑借著資源與人口優勢,通過發展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等技術要求不高的產業以促進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制造之名響徹世界。而近年來我國長期依賴的成本優勢在東南亞等國更低廉的勞動力優勢面前迅速瓦解,以要素驅動為主的發展道路難以為繼。并且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為重振實體經濟借力于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促使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道路前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道路對我國業已形成的某些優勢產品和技術造成了嚴重威脅。具體表現為:我國盡管有新技術和新設備,但是許多關鍵的零部件仍然需要進口[1];外資企業在我國制造業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的生產中仍占據主導地位。要改變此種境地,必須加快技術進步,技術的進步會帶來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以及生產效率的提升[2],生產技術的提升是促進產業升級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但是技術進步路徑有多種來源,產業發展的道路會受到不同技術進步路徑的影響,進而走向不同的發展方向[3]。
" 技術進步的路徑有外源式的技術引進以及內源式的自主創新。創新式的技術進步可以使得在位企業取得持續性的技術優勢,為產品注入一定的先發優勢,獲取較多的利潤,進一步形成的示范效應,有助于后續企業積累相關知識,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原發式動力,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走向領導者地位[4]。引進式的技術進步可以使得產業積累相應的生產能力稟賦,較快地實現本來不能生產某些產品的愿景,利于培養新的比較優勢,為制造業的升級提供一定的方向性。但是由于產品之間的生產并不是獨立進行的,某一產業的技術引進可能會對其他產業產生較大的沖擊,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而創新成果只有通過產業化才能更好地促進產業升級,因此需要考慮產品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來衡量新技術與新產品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擴散、融合進程。
" 產品空間理論將產品視為地區綜合生產能力稟賦的載體,認為產品的生產并不是獨立進行的,每種產品或者是上下游產品生產的中間產品或者是中間產品投入之后的最終產品,因此產品之間存在一定意義上的技術關聯。產品空間利用產品之間的鄰近性來表達產品之間的技術關聯。產品之間的鄰近性越高,則生產兩種產品所需的生產能力就越相似。由于產品種類的不同,產品之間的鄰近性也會有所不同,因而產品空間是異質的,存在聯系較為緊密的稠密部分,也存在產品間聯系較小的稀疏部分,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在產品空間的現有位置,或者說初始的專業化模式,會對該國未來產業轉型的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產品空間不同鄰近性產業的技術進步路徑也會帶來不同的發展進程。
" 綜上所述,不同的技術進步路徑會帶來不同的發展路徑,進一步的會影響我國產業從制造到創造的進程。而由于制造業在第二產業中居于核心地位,又與其他行業有較為密切的聯系,所以研究制造業的升級發展不僅可以帶動整個第二產業的生產能力和整體實力,甚至可以對國家整體經濟運行的動力產生影響[5]。因此,探索制造業發展的不同技術進步路徑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文獻綜述
" 對于技術進步路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技術進步路徑本身進行研究,分別討論各種技術進步路徑的適用條件及其優缺點。如Mansfiled et al[6]提出技術引進可以有效縮小技術領先與技術落后國家的技術差距,但需要注意在引進過程中引發的“路徑依賴”效應;而Caselli et al[7]認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創新的成本要遠遠大于模仿或者技術引進的成本,并且依靠模仿也可實現較大的經濟發展,因此沒有必要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唐未兵等[8]也認為利用外資技術的溢出以及模仿可以起到正向的影響以推動經濟發展。
" 其次,隨著地區要素稟賦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顯現出來,因此后續集中于對以特定條件下技術進步路徑選擇的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為此還引發了“要素稟賦說”與“技術趕超說”的爭論。要素稟賦論的支持者認為后發國家應當依托自身要素稟賦優勢,技術選擇要與要素稟賦相匹配,提倡以技術引進為主,通過模仿創新快速實現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收斂[9],重點強調技術選擇與地區要素稟賦的適配性是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技術趕超論者認為長期堅持以技術引進為主的技術進步路徑,可能會導致技術引進者產生“途徑依賴性”從而增大與先發國家的技術差距,為避免陷入低水平收斂陷阱,后來者不能簡單遵循以前的技術發展路徑,應選擇技術趕超為基準目標,及時推進和不斷強化以自主創新替代模仿創新的戰略[10]。
再次,對于具體的要素及對制造業的影響進行相應的分析,林毅夫等[11]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適宜技術選擇進行了相應的分析,認為人力資本水平的不對等使得發達國家的技術并不一定適合發展中國家。除了人力資本水平之外,與勞動力密切相關的最低工資水平也會對技術進步選擇產生重要影響,最低工資的上升會導致企業為達到節約勞動力目的而轉向創新路徑[12]。而與技術進步相適宜的金融結構也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較大的作用[13]。此外,還探討了不同技術進步路徑對制造業發展的影響具有行業異質性和地區異質性[14]。
" 綜合來看,目前關于技術進步路徑的研究比較全面,不僅分析了技術進步路徑的差異性,還對宏觀要素稟賦的作用進行了分析,進而針對具體的要素進行了更為全面的分析。但是技術進步路徑的研究角度需要進一步深入。現有研究的技術進步路徑對于制造業的影響并沒有探討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現實生活中區域內產業之間在要素或制度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聯系,拋開產業之間的聯系去研究某種技術進步路徑對單獨產業的影響,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因此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利用產品空間理論將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納入技術進步路徑與制造業發展的研究框架之中,探討在產業升級發展的過程中具體的技術進步路徑選擇問題。
2" 產品空間理論對技術進步路徑的機理分析
" 產品空間理論將國家所生產的產品視為知識和能力的載體,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生產某種產品說明其擁有了生產該產品所包含的各項知識以及能力。而地區生產的產品由原來的產品向新產品的過渡過程需要具備生產新產品所需擁有的生產能力,基于產品之間生產能力的相似性使得舊產品向新產品的順利轉換出現了可能。兩種產品在產品空間中距離的遠近由其鄰近性所決定,鄰近性越大距離越近,鄰近性為產品間知識和技術的共享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當產品之間鄰近度較高時,說明生產兩種產品所需投入的結構差異較小(即產品的生產能力較為相似),則生產能力就越容易在兩產品之間形成跳躍,大大提高產品升級成功率。而由于各產品之間的接近程度并不相同,說明產品空間具有異質性,既存在產品之間鄰近性較高的核心區域也存在產品之間鄰近性較低的邊緣區域。
" 相比位于產品空間邊緣區域的產業,位于密集區域的產業面臨的社會約束更小。產業之間的技術引進需要有一定的認知基礎,而當產品空間稠密時,產品之間的鄰近性較高,產品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很近,產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能力較為相似,因此具備了技術引進的基礎。另外基于產業之間的高關聯性,產業能夠利用所在地區的社會資本以靠近新資源和機會[15],向著生產效率更高的產業擴張,達到發展自身的目的。并且每個產品相對應的生產能力是經濟系統的一個模塊,當經濟系統中某一模塊失敗時,核心區域由于產品之間的聯系較多,其他模塊會對該失敗模塊進行補充,從而能夠對具有相似功能的多樣化模塊進行重組以增強產品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進而提高地區生產能力推動產業的發展。此外,由于密集區域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較高,在某一產業技術引進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對關聯產業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關聯產業的技術發展。因此,核心區域逐步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的路徑應當以引進為主。
" 在產品空間的邊緣區域,在產業技術選擇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產品之間的聯系不緊密,產業之間的鄰近度較低,導致產業之間通過“干中學”機制承接成熟產業經驗知識的路徑受阻,而經濟主體在處理有關聯但是不完全相同的能力時,可以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術[16],邊緣區域的這種特性導致對相關優勢產業的知識溢出的吸收能力減弱,增加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成本,使得模仿成本進一步升高。另外,新產品的產生依賴于地區最初生產能力的演進以及對最初生產能力的交疊和重構,而在產品空間的稀疏區域,在企業依托自身生產能力跳躍可及的范圍內可能并不存在相應的新產品吸引企業發生跳躍,最終將導致比較優勢演化過程中斷,進而影響相關產業生產能力重組的概率,形成非相關多樣性的產業特征[17]。此種情況之下的技術引進路徑會面臨較高的風險。而創新式的路徑則有相異的表現,創新產品的出現會使得在位企業具備先發優勢獲得超額收益,此后在示范和集聚經濟的作用下,會吸引投資及相關產業匯聚,豐富相關配套設施,促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并且由于稀疏區域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較弱,產業的創新成果被搭便車的可能性較小,產業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領先優勢,這種情況之下會大大激發產業的創新動力以推動自身發展。因此,對于產品空間邊緣區域產業的技術進步路徑應當以創新為主。
3" 對策與建議
通過本文分析可知,產業所處產品空間中的位置會導致對于相關產業生產能力的吸收應用過程產生影響,具體而言:密集區域產業之間聯系緊密,可以更好地的利用其他相關產品的生產能力從而推動自身發展,而稀疏區域產業則應當充分發揮本身優勢通過創新達到跨越式的發展,由此提出以下政策啟示:
" 其一:準確識別產業所處位置,選擇適當技術進步路徑。盡管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依據自身稟賦,但也應當注意技術進步等外生力量對產業升級的重要影響。產品空間密集區域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較強,產業之間有較為接近的知識基礎,在此種情況之間下選擇引進式的技術進步路徑,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的整體發展。而在產品空間的稀疏區域,由于產業之間的鄰近性較低,生產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則應當轉換技術進步路徑,通過創新式的技術進步路徑跨越“干中學”的門檻阻礙。
" 其二:完善產業生產要素流動渠道建設,破除信息壁壘。積極利用并發展現代科技技術中介等工具,完善技術市場信息渠道,削弱技術交易活動中的信息不完全、不對稱程度,促成密集區域產業基于技術市場的買賣與合作關系形成,促進生產要素、產業知識等其他社會資本在更大范圍的流動。
" 其三:優化企業自主創新環境,促進創新成果落地。為此應當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預防搭便車現象等的發生削弱企業的創新動力;通過為創新企業提供相應的基金體系與創新補償、人才引進獎勵等方式,降低產品空間邊緣區域企業的創新風險及成本,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高制造業升級發展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 郭克莎,田瀟瀟.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J]. 中國工業經濟,2021(11):44-58.
[2] 張平淡,屠西偉. 制造業集聚、技術進步與企業全要素能源效率[J]. 中國工業經濟,2022(7):103-121.
[3] 韓松,習媛杰,趙進鋼. 技術進步路徑選擇——基于一般均衡的研究[J]. 經濟學(季刊),2022,22(2):677-702.
[4] 郭將,李洋. 技術進步路徑選擇對浙江省制造業升級的影響——基于產品空間視角[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23,44(2):189
-196.
[5]" DANY BAHAR, RICARDO HAUSMANN, C?魪SAR AUGUSTO HIDALGO. Neighbor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Evidence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diffus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4,92:111-123.
[6]" MANSFIELD E, SCHWARTZ M, WAGNER S. 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 An empiricalstudy[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1,91:907-918.
[7]" CASELLI F, COLEMAN J W. The world technology frontier[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96(3):499-522.
[8]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經濟研究,2014,49(7):31-43.
[9]" BREZIS E P KRUGMAN, D TSIDDION. Leapfrogging: 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83(5):1211-1219.
[10] 袁禮,王林輝,歐陽峣. 后發大國的技術進步路徑與技術趕超戰略[J]. 經濟科學,2021(6):38-55.
[11] 林毅夫,李永軍. 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J]. 管理世界,2003(7):21-28,66-155.
[12] 卿陶,黃先海. 最低工資與企業技術進步路徑——技術引進還是自主創新[J]. 經濟學動態,2022(8):61-78.
[13] 錢水土,李正茂. 金融結構、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跨國數據的經驗驗證[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12):24-32.
[14] 董景榮,張文卿. 技術進步要素偏向、路徑選擇與中國制造業升級[J]. 管理現代化,2019,39(4):26-30.
[15] 董一一,宋宇. 產品生產能力提升、生產結構復雜性與經濟增長——基于產品空間理論的實證分析[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6):14-32.
[16] 趙蓉,趙立祥,蘇映雪. 國內價值鏈、產品間關聯與制造業產業升級——基于要素稟賦視角的探析[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2):57-70.
[17] 劉君洋,朱晟君. 市場間鄰近性與廣東省出口企業的地理集聚[J]. 地理研究,2020,39(9):2044-2064.
收稿日期:2023-07-27
基金項目:上海市軟科學重點計劃項目(21692105000);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3ZR1444300)
作者簡介:郭" 將(1978—),男,山西太原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李" 洋(1998—),本文通信作者,男,山西大同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引文格式:郭將,李洋. 產品空間結構視角下制造業技術進步路徑研究[J]. 物流科技,2024,47(1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