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看著身邊一片又一片春色,我不禁想起老師平日里講的“春風象征著希望”。生在紅旗下的我們此刻回首,新中國成立的艱辛路程好似冬天,而革命先輩們就似那驅散寒冬的溫暖春風。
臨沂,我的家鄉,它是禮儀之邦的一角,是擁有近3000年建城歷史的文化古城,是世人瞻仰的諸葛亮的故里;是人盡皆知的蒙山屹立之地,是扒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千古之謎的偉事之地,也是東夷文化的核心發祥地。當人們回味起那噴香的煎餅卷大蔥和十里飄香的蘭陵美酒時,當人們唱起高昂的《沂蒙山小調》時,當人們談起革命時期團結的六姐妹時,大家心中想的都是臨沂。
提起臨沂,哪能不想到那悠久的歷史。
歷史的云煙回蕩了百年,如今撥云見日,我們無不為逝去的先烈和無辜者們感到悲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們歡喜的背后是一個個英雄的逝去,他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沂蒙精神的評價。
沂蒙抗戰時期,沂蒙區有20多萬人參戰,戰爭結束后,至少有3.1萬沂蒙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聽過的最感動的話是沂蒙六姐妹說的:“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沂蒙山的人民個個都是戰士,他們的無私付出成就了偉大的沂蒙精神。生在臨沂,我感到自豪!
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回頭看,是過往的幕幕艱辛歷程;向前看,是未來等待我們去攀登的未知高峰;低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已踏入新時代,我的家鄉便是我夢想啟航的地方。在時代的發展中,沂蒙精神不能忘,要讓紅色沂蒙精神刻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我們要做新時代好少年,繼承并弘揚博大的紅色沂蒙精神,牢固掌握學科知識,將宏愿變為現實,讓臨沂的山河換新顏,讓世界驚嘆。
作為沂蒙精神傳承者的我們,必將譜寫出未來更美好、更絢爛的篇章!
【山東平邑縣金銀花實驗學校七·3班】
◆點評
習作以“沂蒙精神”為切入點,主題明確,內容充實,對沂蒙精神的贊美和自豪感引起讀者的共鳴。表達上,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進一步挖掘出沂蒙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