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將不同結構化程度的研學課程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半結構化研學課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并以“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研學課程為例闡釋半結構化課程設計與實施步驟,包括確定主題和目標、建立研學課堂公約、項目對應學科課標、細化探究項目計劃、有的放矢參與指導、階段性評價與反思、成果展示評估成長等,從而為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半結構化;研學課程;體育研學;非結構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9-0004-04
自教育部等11部門2016年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研學旅行倍受重視,它已成為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強調通過探究、服務、制作和體驗的方式提高學生跨學科實踐能力。研學旅行方興未艾,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如:結構化課程過于僵化,限制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非結構化課程缺乏系統性和目標性,難以保證學習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對半結構化研學課程進行探究。半結構化課程是一種介于結構化課程和非結構化課程之間的課程形態,它是一種既不完全遵循預設的教學大綱和步驟,也不完全放任學生自由探索的課程模式。它允許在保持一定教學框架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興趣點和實際需求進行靈活調整。該課程形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選擇和探索空間,便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當前,部分教師對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是什么、為什么開展、怎么開展”等問題還不清楚,研學課程的設計也急需進一步探究,以提高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為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一、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定義和特征
當前,研學旅行的課程類型以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為主;課程的結構程度主要有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三種形式,各種形式各有優劣。
(一)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課程比較分析
1.結構化研學課程授課難度小但不易激發學生創造力
結構化研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學習進度及評價方式都遵循嚴格的預設框架和計劃。這些規則雖然為教師開展有序教學提供了保障,確保了教學的高效性和系統性,但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1]。結構化研學課程的活動方案設計相對固定,知識系統邏輯性強,教學難度不大,但課程內容相對固定和單一,以教師為主導,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使學生限制在預設的框架內,不易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2.非結構化研學課程自由度高但不易激發學生深度思考
非結構化研學課程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過程與評價上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學生自由度高,教學難度較大。在非結構化“頭腦風暴”式教學策略下,學生在完全自由放任的交互中,容易天馬行空,出現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缺乏對觀點的聯結和升華,不利于深度思考。
3.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授課難度大但易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是一種預設性與生成性相對平衡、動態調整的課程。一般來說,半結構化研學課程具有基本預設主題、預設目標、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但相較于結構化課程,其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和探索權,靈活性和個性化較強。其要求研學旅行指導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指導能力,在實施活動主題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習情境和學生學習狀態進行動態調整,為課程的生成留出一定的空間。半結構化課程的實施過程被理解為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廣泛生成和存在于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動態開放的認知過程,而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正是這一過程的生動體現。它摒棄了傳統文本式教學的封閉性,讓學生在真實世界的活動中進行開放性學習。半結構化研學旅行的學習過程并非遵循既定規則和框架的預設路徑,而是一個不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它鼓勵學生跳出預設的界限,依據自身的興趣和發現,在具體的活動和情境中自由探索。隨著學習者思維的不斷變化和發展,他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理解、發現和構建知識,逐步實現自我發展[2]。
(二)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特征分析
1.解決問題真實
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把生活情境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活動。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項目式教學與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項目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探索現實世界,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來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探究的問題源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大自然的接觸,其中真實的情境、問題和任務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利用跨學科知識、技能對問題進行辨析和批判,引發深層次的思考。
2.解決方案開放
半結構化課程沒有固定標準的答案,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選擇感興趣的活動主題,在研學旅行指導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并親身經歷實踐過程。師生團隊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的目標與內容、組織與方法、過程與步驟等進行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以提高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分組進行體驗,最后針對問題解決得出相對開放可行的解決方案。
3.探究方式多樣
在半結構化研學課程中,學生的探究方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視研學課程的目標和任務靈活選用合適的方法。真實復雜的問題,需要學生深入思考,運用已學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分析,通過文獻資料查閱、網絡信息技術等手段獲取新知識,采用實地觀察、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和抽樣調查法等方式進行現場調研,開展邏輯分析,對收集的知識和數據進行批判性地篩選、比較、統計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深化對知識的學習、遷移和運用。
4.課程評價多元
半結構化課程立足于真實問題和挑戰的解決過程,課程評價采用質性評價方式,內容評價多維度、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性,突出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目標遵循SMART原則[它是一種目標設定和績效考核的方法,包括Specific(明確性)、Measurable(衡量性)、Achievable(可實現性)、Relevant(相關性)、Time-bound(時限性)五個關鍵要素],盡量做到緊扣核心素養,細化各項任務和研學成果的評價量規,做到可評、可測,對學生的技能、思維、品質等進行綜合評價。
5.團隊協同參與
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是學生與環境、教師和同伴互動建構的不確定的、個性化的動態過程。研學旅行指導師和中小學生形成了共同學習和創造的成長共同體。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研學旅行指導師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記錄和回顧,重新理解和建構學習經驗。研學旅行指導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課堂中的主導者,而是轉變為有方法、有計劃的協助者,授課方式從傳授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基本的指導輔助[4],綜合分析和評估學生獲得的發展和進步。
二、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教育價值
半結構化研學旅行課程以其獨特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新意識。它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深化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可行之路,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推動教育教學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較高的教育價值。
(一)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創新教育形式,其課程目標設置旨在促進學生自主發展,通過真實情境下團體性活動的開展、任務的達成和評價,實現寓教于行的教育理念[5],契合新時代對素質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如何引導學生利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社會、生活和學習中不同情境的問題,成為研學旅行培養創新人才的著力點和關鍵之舉。半結構化研學課程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踐體驗,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滿足新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抓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堅持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提升智育水平。著力培養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6]。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標[7]。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設置半結構化研學課程是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積極響應,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抓手。半結構化課程通過開放式的學習方式,允許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進行選擇和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內驅力,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三)是深化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些素養對于學生終身發展及社會進步至關重要,其目標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突出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視,為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8]。如何將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任務融入課程體系,使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是研學旅行亟待解決的任務。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教師團隊重視并維護每個學生的主體性,致力于維護和培養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熱情,通過提供豐富的自主探索機會,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應對和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精神。同時,研學旅行指導師激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團隊協作,促使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實施路徑
半結構化研學課程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動態特點,與項目式學習法的理念和做法不謀而合。項目式學習法從建立合適的課堂文化、進行項目的設計與計劃,到把項目的學習目標和課標對應起來,管理教學活動、評估學生的學習,再到為學生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參與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9],致力于為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促使學生運用各個學科知識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復雜的真實問題,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自我管理能力和創造力等。下面以“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研學課程為例,闡述半結構化研學課程與項目式學習法相融合的具體做法。
(一)確定主題和目標
半結構化課程需要基于學生的學情和興趣,確定大致的研學主題和主要目標,選擇合適的研學目的地和研學課程資源,預設驅動性問題,梳理出課程可能需要的關鍵知識點,搭建課程的總體框架、結構和任務,設計靈活多樣的學習路徑和評估方式,以便能持續調整和優化課程設計。南寧,古稱邕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南寧正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南寧某初中立足市情,引導初二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探索智慧城市的未來,把研學課程主題確定為“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南寧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分析建設智慧南寧過程中存在的挑戰,通過跨學科知識整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及發展批判性思維,增強學生對家鄉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建立研學課堂公約
研學課堂公約為研學旅行指導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套共同學習的指導方針,打造了一個包容的學習共同體。課堂公約的制訂需要師生共同完成,以海報或者小隊旗幟的形式呈現;鼓勵學生相互監督,根據研學實際情況對公約進行反思、復盤、討論和調整。如“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課程可選用T型表開展,每個人在左欄寫下干擾研學活動的具體事例和開展研學活動可能存在的風險,在右欄寫出防止問題發生的行為準則。研學旅行指導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總結群體的不同觀點。本著“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生態環保和安全第一”的原則,學生投票決定采用哪些公約并簽名。
(三)項目對應學科課標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有效途徑。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段教育目標,且課程主題、目標、內容和評價要與學科最新版的課標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對校內的學科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方能實現研學旅行課程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若想解決真實的問題就需要補充跨學科知識和項目管理技能。例如,調研市場(顧客需求、競品情況、政策規定)、計劃預算、了解工具方法、學習商業報告的制作[10]。總之,核心項目的學習目標、學習支架、階段性任務、批判性反饋和評價量規,自始至終都應指向并支持學生達成具體的學習目標。例如,“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的研學主題與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課標相結合,拓展學科知識,設定與學科內容緊密相關的研學目標和任務,讓學生了解智慧城市的概念、特點與優勢,分析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城市數據,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城市空間布局,形成研學成果。
(四)細化探究項目計劃
實施半結構化研學課程,設計開放、有挑戰性、驅動性的問題尤為重要。驅動性問題應與學生生活、學習、社會熱點等緊密聯系,是重要、急迫或有趣的,并與學校教師、研學旅行指導師希望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提升的能力有關。研學旅行指導師以系列驅動性問題為基礎,向學生詳細介紹可選項目和背景知識,指導學生進行選題。學生依據興趣組建興趣小組,自主進行選題;小組展開討論,細化目標,制訂階段性任務、人員分工、時間安排和研學成果計劃等。研學旅行指導師對項目所需資源有充分的預期,提前做好安排和計劃,設計研學“腳手架”和評價方案。例如,針對“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課程,教師設計驅動性問題:如何讓南寧成為更智慧且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研學旅行指導師設計“腳手架”時可使用“逆向設計”流程,即以學生項目的最終成果為起點,將成果進行拆分,列出完成每一項小的研學成果分別需要完成哪些任務。研學旅行指導師準備背景知識、資源和評價標準等,支持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完成研學成果。學生通過參觀南寧博物館和中國—東盟新型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南寧地鐵智慧車站、南寧三峰環保能源有限公司,了解南寧的歷史沿革和文化特色,了解智慧城市建設在南寧的實踐與應用,收集南寧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和數據,分析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學生分組選題,圍繞驅動性問題開展研究,如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教育等,制訂詳細的項目計劃,包括目標、任務、分工、時間表和預期成果。
(五)有的放矢參與指導
驅動性問題和具體任務聚焦探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貫穿項目的啟動和最終的復盤反思,并導向研學的總體目標。教師團隊需在提出問題、開展研究、實施調查、得出解決方案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深度探究。例如,在“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的研學課程中,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調研,引導學生記錄和分析數據,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讓學生利用魚骨圖、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工具對南寧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進行歸納總結,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論證,最后選出學生代表做總結性發言。教師團隊及時答疑解惑,促使學生在自評、互評和他評中,助推觀點的凝練和升華,最終形成研學成果。
(六)階段性評價與反思
學生在研學旅行體驗和研究性學習中,按照計劃開展調研、分析和總結。學生完成階段性任務后,通過答辯、報告或物化研學成果等形式進行展示匯報。教師團隊與學生形成評價共同體開展階段性任務的復盤和反思,指出存在的具體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學生提供具體、可行的改進意見,幫助學生糾正偏差,優化項目執行,深化整體項目的推進。半結構化研學課程將學生置于舒適區和挑戰區之間,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激發探究欲望,探尋更多可能的答案和解決方案。如在“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研學課程中,學生通過實地參觀調研,提出建設智慧南寧的建議,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匯報,開展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分享所學所思所獲,總結研學經驗。教師團隊對學生的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提出改進意見,為完成下一個研學任務“我們的智慧南寧”搭建腳手架。
(七)成果展示促學生成長
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成果具有生成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對最終的研學成果進行展示匯報,總結項目的得失成敗,關注個人在項目中的優勢和不足,再由學生和教師團隊進行評價,提出指導性意見。教師團隊從學生和其他人的反饋,以及內容、項目整體設計、實踐過程和研學成果等方面評估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質量,以便優化迭代課程,提高教學水平和課程質量。如在“探千年邕州,建智慧南寧”課程中,學生以報告、模型、視頻等形式展示最終的研學成果——我們的智慧南寧,并在校園內展示,邀請參觀者對成果進行評價,再由教師團隊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納入個人成長檔案。最后,教師團隊復盤迭代課程和優化課程。
研學旅行是面向未來的教育,而半結構化課程的開展對研學旅行則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生在半結構研學課程中基于真實問題的驅動,與教師團隊形成學習發展共同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做到知行合一,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半結構化研學課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因為學生的自主選擇不一致而導致學習進度不一致的現象,存在部分學生偏離課程重點的風險,較難保證課程整體的一致性。加上其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較為復雜,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相對于結構化課程而言其教學實施難度更大,對研學教師團隊的知識儲備、控場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學校教師、研學旅行指導師和研學機構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共同提升研學旅行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萬銳,白玉潔.教師利用課程資源的困境與突破:基于結構化理論的視角[J].西部素質教育,2023,9(15):13-16.
[2]殷世東.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旨:變革學習方式[J].教育評論,2019(11):3-7.
[3]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2017-10-30)[2024-06-12].https://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_5235316.htm.
[4]張安富.項目化教學是提高工程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之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66-169.
[5]胡鐵貴.發展研學旅行對我國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8):218-219.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2019-06-23)[2024-06-12].https://www.http://www.moe.gov.cn/jyb _ xxgk/moe 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001).
[8]李艷,陳虹宇,陳新亞.核心素養融入的中國研學旅行課程標準探討[J].教學研究,2020,43(3):76-85.
[9]蘇西·博斯,約翰·拉爾默.項目式教學[M].周華杰,陸穎,唐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
[10]仝月榮,肖雄子彥,張執南,等.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項目式教學模式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7):188.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研學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多方協同的項目式學習策略在研學實踐教育課程研發中的實踐研究”(2022ZJY1665)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