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民族團結和民族復興的內在要求。小學數學承擔著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等多重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是對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深刻踐行。小學數學教師要提高政治意識,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境素材和時政科技素材等方面開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業練習和數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9-0110-03
在當今多元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石,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長效機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數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通過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等過程,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等多重任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是對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深刻踐行,更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述中國古代數學家的故事和成就、展示中華民族數學文化、結合優秀傳統文化設計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愛國情懷。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使學生接受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等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家國情懷,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數學發展的歷程中,蘊含著許多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科技相關的故事和案例,這些資源可以豐富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深刻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小學數學教師要提高政治意識,不斷探索和創新,深入挖掘教育素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
一、挖掘小學數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
(一)教育內容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機結合
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正是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抓手和應有之義。教師通過引入與數學知識點緊密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進行思考和解答,讓學生在探究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數學應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實現數學核心素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重提升。因此,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相結合,是挖掘小學數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的基礎。
(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挖掘小學數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的前提[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選取與學生緊密相關的節日習俗、民間故事等傳統文化元素,使數學學習內容豐富且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教師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避免過于復雜或抽象的內容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
(三)注重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可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有關的學習情境,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有形、有感、有效地展現出來。教師通過創設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置身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氛圍,并從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數學知識,在體驗中感悟數學的價值,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和理解。教學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教師要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向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延伸,重視豐富和擴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路徑
(一)在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
小學數學課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平臺。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情境圖、數學概念、數學文化、練習題中的數據等,往往蘊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元素。教師要做到用心挖掘教育資源,潛心整理教育素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善于用好教育契機,讓數學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同步進行,相得益彰。
一是巧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開展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設計了多樣化的情境,有利于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情境圖,有不少內容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團結場景的,如教材中北京故宮的圖片及面積、京九鐵路的路線圖及長度、國慶閱兵儀式圖及數據等,都可以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素材。教師應緊緊抓住這樣的契機,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情境圖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例如,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軸對稱”中呈現了“喜”字、天安門、布依族的蠟染、京劇的臉譜圖,這些圖片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教師在教學中用好這些插圖揭示數學規律的同時,可巧妙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民族文化教育。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呈現苗族、瑤族、壯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紋樣,再加入《愛我中華》的音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圖形之美,在學習軸對稱圖形的同時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瑰麗多姿。
二是巧用數學概念、例題中的數據進行拓展教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概念的揭示、例題中的數據等,都可以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發揮著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一些小學數學概念除了本身的數學含義外,還具有德育功能,可以用于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教授這些數學概念時,教師找到教育契合點,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將“最大公約數”“同心圓”等數學概念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相關聯,通過想象、比喻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同胞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關系,加深學生對“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的理解。通過數學教學與時政教育相結合,教師賦予數學概念新的教育意義。又如,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認識更大的數——人口普查”,以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省市及特別行政區的普查結果作為例題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給出的這些數據并補充一些少數民族人口數據,讓學生掌握大數的讀寫規則,同時有機滲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讓學生進一步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觀念。再如,在“折線統計圖”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廣西壯族自治區近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數據作為學習資料,以折線統計圖呈現,以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群眾團結奮斗,建設壯美廣西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的內生動力。
三是巧用數學文化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你知道嗎?”欄目,通常會介紹數學史及數學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教師應重視這方面知識的教學,滲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例如,小學數學教材在“負數”一課揭示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運用負數的國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九章算術》中就有正數和負數的記載;在“認識分數”一課介紹了我國古代用算籌表表示分數;在學習“整數”時介紹了我國古老的神奇計數工具算籌和算盤。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智慧。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還可以巧妙結合時政熱點和祖國建設成就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例如,學習路程和時間單位時介紹我國在高鐵、載人航天、探月、深海探測、飛機制造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學習多位數的運算時介紹我國的超級計算機和量子技術,從中滲透工匠精神、航天精神等中國精神。
(二)在作業練習中巧妙融入
作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在作業練習中對學生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強化學生的學習體會。教師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中,應巧妙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元素,豐富學生的認知,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感悟,讓學生深入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一是在基礎鞏固作業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礎鞏固作業即新課學習后的鞏固練習,學生通過作業練習可以有效鞏固所學數學知識,產生成功的喜悅感,并樂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激發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基礎鞏固作業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可以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例如,學生學習了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尺”后,教師設計的基礎鞏固作業是讓學生在地圖上量出自己的家鄉到新疆烏魯木齊的距離,計算出實際距離,然后結合飛機的飛行速度,計算從自己的家鄉乘坐飛機到烏魯木齊需要多少時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出自己的城市到北京的距離,計算乘坐高鐵需要多少時間,與早些年乘坐綠皮火車到北京的時間進行比較。學生完成作業后跟教師、同學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完成作業,學生鞏固和掌握了比例尺知識,還體會了祖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同胞共同開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是各民族同胞共同創造的。
二是在調查探究作業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人們對未知世界是好奇的,產生了好奇心,總希望一探究竟,探究到自己感覺明白了,把未知轉化為已知,自己能夠解釋了,心理就得到了澄明和慰藉。實踐探究體現了人類的求真、求善、求美的品質。在調查探究作業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可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例如,學生學習了“百分數”后,教師設計與實施調查探究作業,讓學生調查舞龍、舞獅、多人板鞋、背簍繡球、滾鐵環等民族體育項目的開展情況,計算出本班學生喜愛各項運動的人數及占比。調查探究作業幫助學生鞏固了百分數的知識,學生進一步提出了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運動的建議,體現了用數學的眼光思考、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加深了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三是在設計動手操作作業時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元素。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數學思維、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設計動手操作作業時應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元素的運用,調動學生的手、眼、腦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真實的情境中切實感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好玩”單元內容學習后,教師布置動手操作作業,要求學生設計學校的民族文化節、民族美食節、民族體育節的會徽,完成之后進行交流和自我評價。學生圍繞“你創作的徽標有什么特點?”“你運用了哪些已經學過的圖形和知識?”“你運用了哪些民族文化元素?”等問題展開思考,然后進行創作,并與教師、同學分享。
(三)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深化理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認識層面,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數學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使學生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數學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親身感受中華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團結精神的有效途徑。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實踐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廣西三月三民族歌圩節”開展“壯美廣西·八桂嘉年華”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調查項目的方案并開展調查,了解廣西三月三的民俗和活動。學生從廣西三月三的來歷、區內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民族體育活動、民族美食介紹和制作、廣西近年來的發展變化等方面進行調查,并用統計表、統計圖、數學小報、思維導圖等形式呈現,密切了數學活動與民族團結進步的聯系。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鞏固了數學知識,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懷與支持,進一步深化了對鑄牢中華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元素,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堅持以學生為本、文化融合、潛移默化的原則,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路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滲透到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莉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小學班主任,2023(22):50-52.
[2]郭人豪,任玉丹,曹辰.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2):111-117.
[3]劉森,蘆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國民族教育,2023(12):34-36.
(責編 韋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