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優秀的學校文化能夠增強師生凝聚力,引領學校快速發展,有效提升學校品牌形象。開展學校文化建設,學校應準確定位學校文化建設的起點,系統構建學校文化理念體系,逐步形成學校文化的實踐路徑,著力建設根植本土傳統、科學研判外部現實的“超越歷史與現實”的學校文化。
關鍵詞:學校文化建設;“水韻”文化;辦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9-0011-03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一所學校內涵、品位、特色的重要標志,是推動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1]。學校文化包括學校的物質文化、教學文化等,有著調節、引領、凝聚、育人等功能[2]。優秀的學校文化能夠增強師生凝聚力、引領學校快速發展、有效提升學校品牌形象。2020年9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強化學校文化引領作用,是增強學校辦學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應積極探索、建設高質量的校園文化,以促進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本文以玉林市陸川縣第二小學(以下簡稱陸川二小)打造“水韻”文化為例,探討學校文化建設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一、準確定位學校文化建設的起點
學校文化是學校最具代表的獨特標識。但是,反思當前一些學校的文化建設,存在自我特色呈現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辯識度低等問題。葉瀾指出,真正高品質的學校文化是根植于外來與本土、傳統與現實的土壤,所孕育出的“超越歷史與現實的文化”[3]。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深入本校”,基于學校自身傳統、發展愿景、教育教學理念等相關因素,對自身文化脈絡進行深入挖掘,注重由內生發,避免“拿來主義”,從而找準本校的文化建設起點。同時,要“跳出本校”,做全方位客觀分析,研判校內外各方面因素,尋求學校文化的外部依托,如地理、歷史、人文等,從而真正明確自身定位[4]。
陸川二小處在楊屋河和陸川縣母親河九洲江兩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特殊,水資源優勢突出。2013年8月,廣東與廣西達成共識:兩廣人民,共飲一江水,應聯手以陸川九洲江為試點,破解跨省小流域生態保護難題,把九洲江治理打造成“小流域治理的典范、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生態文明的典范”。為此,陸川縣政府編寫出版了《保護母親河》一書,作為鄉土讀本進入課堂。
2021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強調,開展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根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水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水乃萬物之本,生命之源。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水中感悟到“中庸”的處世之道,告誡人們做事要順其自然;老子領悟到“上善若水”,告誡世人“以水為師”。2021年10月,水利部印發的《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水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充分考慮水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好中華優秀治水文化,激活水文化的生命力,把水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傳承下去。”因此,將水文化納入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正是基于學校的地理位置、縣域文化、校本特色、社會聲譽等,陸川二小提出了建設以傳統水文化為基礎的“水韻”學校文化,引導教師用一種“柔情似水”的愛心、“靜待花開”的恒心以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技藝培養學生,幫助師生更深入地了解家鄉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與熱愛之情,從而為學校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系統構建學校文化理念體系
學校文化理念體系包括辦學理念、校訓、校風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特色,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愿景,為學校發展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引領。其中,辦學理念指引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辦學策略,為學校發展提供思想保障;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則是學校文化理念的具體體現,反映學校的精神風貌和教育風格,對學校的整體形象和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影響。陸川二小以傳統水文化為基礎,認真提煉水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韻”學校文化理念體系。
陸川二小提煉了寓意深刻的“水韻”辦學理念:育人如水,靜待花開。學校以陸川縣母親河——九洲江為文化形象依托,以傳統的水文化為底蘊,以弘揚“水德”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基于“育人如水,靜待花開”的教育理念,構建適合學生幸福成長的“水韻”學校文化,培育具有“水之四德”的學子。“水德”精神即水之四德:至善、至謙、至大、至柔。水有至善之功,上善莫過于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有至柔之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有至大之量,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為百谷之王;水有至謙之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學校要以水為師,如水般善納百川,包容萬物,愛護、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如水般善利萬物、滋養萬物,關愛、培養每一個學生,以“靜待花開”的包容和耐心去啟迪學生的心扉,引領學生成長。
陸川二小明確了言簡意賅的校訓、校風、學風和教風。校訓為“海納百川,善行天下”,寓意學校師生應胸懷世界,豁達大度,行善社會,奉獻他人,做到“九洲江水奔流去,立身潮頭勇向前”。校風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寓意學校師生徜徉在“水韻”校園里,親近水,與水對話,不斷感悟水的品格——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在親近水的過程中,學校師生逐漸把水的品格內化成自己的修養,以高尚的品德做人做事。學風為“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寓意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堅信無論多么困難,只要堅定不移地努力奮斗,就一定水滴石穿,獲得成功。教風為“師愛若水,潤物無聲”,寓意教師的愛就像水一樣,無聲無息地滋潤學生,學海無涯,教無定法,但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是教育最高境界。
三、探索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路徑
(一)物質文化:打造以景育人的“水韻”校園環境
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直接體現,包括學校的空間布局、建筑風格、綠化環境、宣傳展板等各種物質設施和物質元素等。校園是師生每天生活與學習的地方,精心打造能夠傳遞學校文化理念和價值體系的校園環境,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師生的思想和行為。同時,校園也是學校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承載著學校文化傳承的全部印記,師生不斷更迭,校園環境不斷變化,學校文化在不斷得到深化的同時,更能增加師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陸川二小遵循“整體規劃、突顯水育、彰顯特色”的原則,確定了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框架:一是以水之藍色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色調,二是以水元素相關形象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圖案,三是以“水”相關鏈接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文字。環境建設重在打造“潤物無聲”的精神境界,追求“水韻文化內聚為師生心中豐盈的精神源泉,亦外化為靈動的校園點滴”的目標。學校各個場所都賦予了鮮明的“水韻”文化主題。一是為各個教學樓分別命名為:啟航樓、水月樓、思源樓、水韻樓、百川樓、清源樓、潤澤樓、德潤樓。二是建設“水韻教育”三大主題景觀:“水之源”主題景觀體現“水韻教育”的思想內涵,“水之韻”主題景觀展示“水韻教育”的育人過程之“美”,“水之星”主題景觀展示“水韻文化”的豐碩成果。三是根據場景與育人需要,挖掘“水文化”育人經典素材,以“花草無言能解意,磚瓦無聲卻傳情”的設計理念,對校道、樓道、長廊、墻面、地面、操場等進行美化、綠化、凈化,精雕細琢成美麗的“水韻”景觀,讓一花一草一廊一墻都以水育人。
(二)教學文化:形成“水韻”特色的校本課程和教學模式
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課堂是學校育人的主陣地,學校文化必須深度融入課程教學實踐,才能真正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陸川二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基于《保護母親河》讀本打造了符合學校特色的“水韻教育”校本課程,編寫了六本同框架不同內容、以體現學生身心發展層次的階梯式校園讀本,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該課程以“相約水韻,相約美好”為主題,創設“聽水聲和鳴,與世界共舞”的學習情景,采用合作式、研究式、情景式學習方式,進行說水韻、做水韻、唱水韻、畫水韻、品水韻、寫水韻、賽水韻、嘗水韻的特色活動,凸顯“我的活動我做主”,創造更多的選擇、決定、行動、反思、滿足等機會,讓“和鳴與共舞”成為學生生命律動的主要元素,以此促進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在打造校本特色課程的同時,陸川二小研制了“四步一測”“水韻”課堂教學模式(如圖1)。第一步是激趣設疑,源頭活水。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通過設置疑問或引入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就像被“源頭活水”所吸引,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第二步是自主探究,跋山涉水。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或實踐探究等方式,解決之前提出的問題或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像“跋山涉水”一樣,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步是交流釋疑,如魚得水。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成果,共同解決問題。這種交流討論的過程就像“如魚得水”一樣,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第四步是鞏固延伸,依山傍水。學生通過練習、復習或拓展活動等,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一步就像“依山傍水”一樣,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拓寬視野、拓展思維。“一測”就是評價檢測。通過評價檢測,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促進自身發展,從而有效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水韻”課堂的教學策略是喚醒、潤澤、欣賞,希望學生受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喚醒教育”,春風化雨、不著痕跡的“潤澤教育”,和諧自然、如沐陽光的“欣賞教育”。在三個工作室的引領下,陸川二小教師運用“四步一測”“水韻”教學模式,先后送教下鄉到陸川縣14個鄉鎮以及興業縣城隍鎮平定小學,并與玉林市古定小學、玉東小學、育才小學以及北流市城南小學進行教學交流,獲得了同行的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活動文化:精心打造“七彩小水滴”系列實踐活動
活動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陸川二小通過組織與“水韻”文化密切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既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鍛煉能力、交流思想的機會和平臺,又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學校文化,加深對學校文化的理解。
陸川二小打造了一系列靈動如水的特色活動,成就了學生的“水韻”之美。例如,成立“繽紛童年,七彩二小”的“七彩小水滴”系列社團:“水之韻”合唱團、“水之靈”舞蹈隊、“水之潤”書畫社、“水之巧”手工坊、“水之韌”田徑隊、“水之剛”籃球隊、“水之愛”義工隊、“水之威”武術隊、“水韻”3D打印社等,讓每顆水滴光彩奪目;舉辦“四節一會”(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圖書交易會)、水之韻“三典禮”(入學典禮、入隊典禮、學成典禮),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培養學生;設立“七彩小水滴”:文明值周崗、光榮升旗崗、安全小衛士崗、水之聲廣播崗、環保小衛士崗“五崗”,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通過上述系列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2018年,在第十一屆上海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廣西賽區選拔賽中,陸川二小1名學生獲金獎;2019年,在第四屆肖邦國際青少年鋼琴公開賽中,陸川二小1名學生獲銀獎;2021年,在第八屆廣西中小學生藝術展演陶泥作品比賽中,陸川二小2名學生獲自治區級二等獎,3名學生獲市一等獎;在2022年玉林市科技作品比賽中,陸川二小23名學生獲市級一等獎、38名學生獲市級二等獎,136名學生獲縣級一等獎;2023年,在玉林市中小學生古箏彈奏比賽中,陸川二小1名學生獲特等獎;2024年,在玉林市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機器人投球競技賽中,陸川二小6名學生獲市級二等獎。
(四)師表文化:打造“若水”教師團隊,鑄牢共同愿景
從文化的起源看,文化即人化。學校文化的本質是師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學校文化從師生中生發,在學校中生長,反映了師生的生命意義和精神追求[5]。學校文化建設是人心工程,組建教育團隊,凝聚師生同心,是學校文化建設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務[6]。
陸川二小倡導“師愛若水,潤物無聲”的教風,引導教師將水之堅韌、靈活、淡泊的高尚品格融入育人工作,一方面以水的品質勵己,正身為范、厚德為美,另一方面以水的內涵鑒己,敬業為先、育人為本,為學生成長和發展提供明確的指引。針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陸川二小都會組織開展“水韻”文化專題培訓,確保每一名青年教師都能深度理解“水韻”文化辦學理念,促進教師個人發展規劃與學校愿景同頻共振。針對全體教職員工,學校定期開展水文化學術論壇、水文化教育基地學習等,并鼓勵教學名師、教育專家開展“水韻”教育研究,豐富教師的文化知識儲備,使水的內涵和品質真正內化在教師心中。
陸川二小重視教師評價,按“品性養成無聲若水”“智力開發細膩若水”“藝體發展活潑若水”三個項目開展“魅力教師”評比,激勵教師爭當先鋒,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在“水韻”校園文化的熏陶下,陸川二小的教師積極進取,涌現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近年來,陸川二小先后有4名教師獲得全國模范教師等國家級榮譽、6名教師獲得“八桂名師”等自治區級榮譽;3名教師評上正高級職稱、20多名教師評上副高級職稱。
經過十年的探索,陸川二小以“水韻”文化為底蘊,以弘揚“水德”精神為底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基于“育人如水,靜待花開”的教育理念,構建適合學生幸福成長的“水韻”育人模式,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績。學校以“育人如水,靜待花開”為主題的德育工作入選為教育部2018年度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學校《“水韻教育”育人模式的十年探索與實踐》獲得2023年玉林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最初構建的理論體系,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慢慢成為師生的共同愿景,逐步升華成學校的一種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廣大師生心靈,使其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表現,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展。陸川二小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將為之繼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宋繼東.如何把握學校文化“生長”的節奏?[J].中小學管理,2023(11):59.
[2]楊繼富,黃小娜,邵澤斌.民族地區學校文化建設中慣習重塑的內在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5):119-124.
[3]周曉陽,張多來.現代文化哲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91.
[4]姚宇婧.中小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困境與對策[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3,45(4):39-43.
[5]項紅專.是“校園文化”還是“學校文化”:基于2006年以來政策文本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9):48-52.
[6]宋繼東.如何彰顯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J].中小學管理,2023(12):57.
(責編 林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