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小學勞動教育應基于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和學校的校情、生情,探索構建具有學校特點的小學勞動課程內容,推動小學勞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南寧市濱湖路小學通過建立家校聯動、班班聯動、校校聯動、校社聯動的家校社“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起涵蓋三類勞動十個任務群的勞動課程內容,推動學生常態化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精心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同時實施相關的勞動課程評價,引導學生立志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家校社協同;“四聯動”勞動課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構建;勞動實踐;勞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9-0028-06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要求學校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主導作用,積極營造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氛圍,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用好社會育人資源,有針對性地常態化開展共青團和少先隊活動、勞動教育、實踐教學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中小學必須開展的教育活動。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0年3月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及教育部在當年7月出臺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大中小學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素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勞動課標》),首次將勞動課程從義務教育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從勞動課程的國家意志、時代擔當出發,凝練了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建構了素養統領的勞動課程目標體系,形成了以勞動任務群為基本單元的勞動課程內容結構[1]。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2]1。筆者之前所在學校南寧市濱湖路小學(以下簡稱濱湖路小學)成為首批自治區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校后,基于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根據《2022年版勞動課標》所提出的“學校在實施勞動課程時要始終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與家庭和社區緊密合作,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勞動教育環境”[2]49的要求,對學校多年來所構建的“樂動童耕”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進行了重新梳理和凝練,建立了家校聯動、班班聯動、校校聯動、校社聯動的家校社“四聯動”協同育人機制,相應構建了家校社“四聯動”勞動課程內容,精心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四方面核心素養。本文以濱湖路小學的家校社“四聯動”勞動課程為例,探討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下小學勞動課程的內容構建與實踐。
一、勞動課程的內容構建
勞動課程有課標、無教材。針對這一情況,《2022年版勞動課標》指出:學校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結合自身實際,自主選擇確定各年級勞動任務群的學習數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勞動課程內容涵蓋十個任務群,小學1—2年級側重選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3—4年級及以上各學段涵蓋三類勞動[2]12。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所規定的每周1課時以上的勞動課程課時數以及《2022年版勞動課標》的有關規定,濱湖路小學結合多年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經驗,緊扣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勞動,依托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勞動教育資源,以勞動實踐為主線,精心構建了適應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適合小學生勞動課程學習需要、涵蓋三類勞動十個任務群的家校社“四聯動”勞動課程內容(如圖1),同時依據學段進階規律,全面系統地在實踐中推進每個年級每周1課時以上的勞動課程。濱湖路小學的家校社“四聯動”勞動課程以主題勞動的形式統籌推進,將《2022年版勞動課標》所規定的三類勞動的十個任務群如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等巧妙融入其中,體現勞動課程內容在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等方面的結構化特征,用“家校聯動‘小管家’課程”“班班聯動‘小能手’課程”“校校聯動‘小達人’課程”“校社聯動‘小巧匠’課程”筑牢學校立德樹人的根基,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4。
(一)家校聯動“小管家”課程:營造家庭勞動教育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日常生活勞動
家校聯動“小管家”課程以家校協同為基本路徑,以培養學生勞動觀念以及勞動習慣和品質為勞動課程核心素養導向,以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能力為主要目標,著力營造家庭勞動教育氛圍,圍繞家庭日常生活勞動開發了“家務勞動自立大課堂”和“持家有道自理大課堂”兩個課程版塊,立足學生吃、用、穿、住、行五方面的個人生活事務,設計了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日常生活勞動任務群的課程內容。其中的“家務勞動自立大課堂”課程版塊以“我愛我家”課程為抓手,設置了“吃——每周一菜我會做”“用——日常家務我能行”“穿——收納整理我在行”三個主題勞動內容,通過家庭與學校聯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習得個人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習慣;“持家有道自理大課堂”課程版塊以“今日當家”課程為抓手,設置了“住——廢舊物品巧利用”“行——家庭開支我統籌”兩個主題勞動內容,通過家長與教師聯動,引導學生慢慢懂得勞動創造財富的基本道理,形成尊重勞動和普通勞動者的積極情感。
(二)班班聯動“小能手”課程:營造班級勞動教育氛圍,引導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積極參加校內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班班聯動“小能手”課程以校內各班協同為基本路徑,著力營造班級勞動教育氛圍,以培養學生四方面勞動素養為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導向,圍繞校內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開發了“校務清潔至美大課堂”“‘四季童耕’種植大課堂”“‘心手相牽’互助大課堂”三個課程版塊,設計了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農業生產勞動、公益勞動等勞動任務群的課程內容。“校務清潔至美大課堂”課程版塊以“今日值日”課程為抓手,設置了“教室衛生我負責”“校園衛生我承擔”兩個主題勞動內容,引導各班學生學會與班級同學合作,自覺參加校內日常生活勞動;“‘四季童耕’種植大課堂”課程版塊以校內種植課程為抓手,設置了“‘童趣廊’果蔬種植”“‘稻田拾夢’水稻種植”兩個主題勞動內容,指導學生初步體驗簡單的種植、養殖等生產勞動,引導學生學會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在勞動實踐中增強體力,習得相關生產勞動技能;“‘心手相牽’互助大課堂”課程版塊以同伴互助課程為抓手,設置了“我們的班級我們做主”“大手牽小手護苗行動”兩個主題勞動內容,引導學生在跨年級的班級共建、牽手幫扶中共同參加校內服務性勞動,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為自己所在班級和其他班級提供服務,感受奉獻愛心的成就感,促進形成班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擔當意識。
(三)校校聯動“小達人”課程:營造校際勞動教育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內生產勞動和創造性勞動
校校聯動“小達人”課程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濱湖集團)各校區、南寧市濱湖學區(以下簡稱濱湖學區)各成員校以及跨區域的“濱湖藍”學校聯盟各成員校(含十多所區內外學校)之間的校校協同為路徑,以培養學生四方面勞動素養為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導向,以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實踐創新能力為價值追求,圍繞校內日常生活勞動和創造性勞動開發了“民俗節慶勞作大課堂”“‘創客未來’智創大課堂”兩個課程版塊,設計了傳統工藝制作、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現代服務業勞動等勞動任務群的課程內容。“民俗節慶勞作大課堂”課程版塊將勞動教育與校內“1+X”特色托管服務課程和“石榴籽”民俗工藝課程進行了有機地融合。其中的“1+X”特色托管服務課程為濱湖路小學托管服務課程的特色模式,“1”指的是1小時的作業指導,旨在幫助學生“減掉書包”分量;“X”指的是與勞動教育、藝術教育融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特色主題課程,其中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有“壯家小裁縫”“壯錦小繪手”兩個主題勞動內容,通常由濱湖集團各校區的教師自主研發,五校區聯動策劃與執行,并在課程結束后同步開展同一主題的每月勞動技能挑戰賽,以此培養五校區每一名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興趣特長;“石榴籽”民俗工藝課程包括“民族工藝秀”“民俗節慶樂”兩個主題勞動內容,由濱湖學區學區長學校——濱湖路小學統籌引領各成員校輪流承辦(含策劃和組織)“每月一主題”勞動實踐活動,通過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聯動,使濱湖學區每一名學生積極參加校內生產勞動、弘揚勞動精神、助力鄉村振興。“‘創客未來’智創大課堂”課程版塊以“童心逐夢”科學探究課程為抓手,設計了“5G未來探索發現”“3D科創實操體驗”“AI智能輕松玩轉”三個主題勞動內容,拓寬學校勞動教育渠道,匯聚濱湖集團各校區、濱湖學區各成員校、“濱湖藍”學校聯盟各成員校的師資力量,聚焦科技進步新成果開發相應的勞動課程內容:市內各校每月開展校校聯動的勞動技能線下展示和比賽活動,地處不同區域的“濱湖藍”學校聯盟各成員校則可借助校內的智慧校園系統,以“互聯網+”的方式同步開展以上主題內容的勞動課程,從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校校聯動的育人合力,培養不同區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校社聯動“小巧匠”課程:營造社會勞動教育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校社聯動“小巧匠”課程以學校與社會、社區、場館、基地、高校、科研單位協同為途徑,以涵育勞動精神、培養勞動能力為勞動課程的核心素養導向,開發了“場館志愿服務大課堂”和“職業體驗社會大課堂”兩個課程版塊,設計了清潔與衛生、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等勞動任務群的課程內容。“場館志愿服務大課堂”以場館研學志愿服務課程為抓手,設置了“場館研學小講師”“環境保護小使者”“愛心守護小天使”三個主題勞動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等勞動精神。“職業體驗社會大課堂”課程版塊以勞動研學職業體驗課程為抓手,設置了“‘非遺’傳承人”“田園小農人”“大國小工匠”三種角色體驗主題勞動內容,以勞動研學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引導學生體會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二、勞動課程的實踐路徑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勞動教育做出了頂層設計,提出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家庭應發揮基礎作用,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社會應發揮支持作用。在家校社協同育人視角下,濱湖路小學積極整合勞動教育資源,科學設計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勞動項目,開辟了家校聯動、班班聯動、校校聯動、校社聯動的家校社“四聯動”勞動課程實施路徑,形成了勞動教育的協同育人格局[3]。
(一)家校聯動:持之以恒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以及勞動習慣和品質
為了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濱湖路小學所設計的家校聯動“小管家”課程,通過設置相關的主題勞動內容,引導家長充分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鼓勵、指導和督促孩子由他律到自律,逐漸形成參加家庭日常生活勞動的自覺,通過參加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等家務勞動做好居家衛生,掌握掃地拖地、整理房間、炒菜做飯等家務勞動技能。學校利用校內勞動課程,以課程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系統學習和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同時為學生提供生活技能展示平臺,調動學生參加家庭日常生活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樂趣,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家里的事情堅持做”的勞動習慣以及自覺自愿、專心致志、有始有終的勞動品質,逐漸成長為能夠自理、自立的“小管家”。
例如,濱湖路小學設置的“吃——每周一菜我會做”主題勞動內容(如表1)便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每學期初,學校發布本學期的“每周一菜”安排表,每周選定一種主要食材,指引不同學段的學生分三階段由易到難地完成進階式烹飪學習與勞動。準備階段:每周的班級勞動課上,教師以當周指定的主要食材為主題,開設烹飪指導課,同時邀請不同行業的“爸爸媽媽講師團”成員走進勞動課堂,為學生們講授烹飪技巧。實踐階段:每周的周末時間,學生憑借在學校勞動課上學到的烹飪技巧,各自在家里運用同一食材烹飪指定的菜品,將親手烹飪的菜品與家人分享;爸爸媽媽幫助孩子將烹飪菜品的過程錄制成微視頻,并對孩子是否全程參與、是否獨立完成菜品烹飪進行評價,同時對菜品的色、香、味進行評價。展評階段:下一周的班級勞動課上,教師用開課時間點評上周“每周一菜”菜品制作出色的學生,并播放菜品制作優秀的微視頻;每月月末組織學生評選班級“小廚神”,由班級“小廚神”代表班級參加本月的學校“勞動技能紅豆挑戰賽”,并在每學期末先后參加班級、校級“小廚神”比賽。濱湖路小學的家校聯動“小管家”課程,讓家長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勞動教育不再是學校教育一方的責任,而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的責任。家校聯動的勞動課程實施,讓勞動教育更接地氣。
(二)班班聯動:著力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
班級是勞動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濱湖路小學的班班聯動“小能手”課程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班級競標、班班聯動等方式,推動勞動課程在班級層面的實施[4]。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智慧與能力,濱湖路小學因地制宜,在校園里打造了38塊“童趣廊”果蔬種植基地和1塊“稻田拾夢”水稻種植基地,作為“‘四季童耕’種植大課堂”的勞動教育基地。每個學期,濱湖路小學通過競標方式招募“童趣廊”果蔬種植基地和“稻田拾夢”水稻種植基地的勞動實踐班級。“童趣廊”果蔬種植基地競標成功的各班成片成行地規劃各自的種植區域,通常由各班班主任引導學生從地域特性、種植時令、所需陽光和水分等方面統籌考慮本班的科學種植工作,班級之間在種植過程中亦可互幫互助,嘗試多種生態種植方式,如大棚種植、無土栽培技術等,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實現從簡單勞動到創造性勞動的過渡,有效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稻田拾夢”水稻種植基地競標成功的班級,可在上一個種植班級的老師、學生和家長的指導下學習和掌握拋秧、插秧、護養等技術,開展新一輪的水稻種植創新實驗。在近年的水稻種植生產勞動中,有的班級實踐探索了“稻鴨魚”生態農業,通過構建立體種養小型生態圈,體驗創造性勞動的樂趣;有的班級將太空種子引入稻田,跟普通水稻進行了對比種植,讓“禾下乘涼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有的班級以問題為驅動開展項目式學習,如探索研制“防雀網”,解決鳥兒啄食稻谷的問題,確保了水稻豐收。以上勞動創新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開展種植勞動的興趣,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使學生明白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勞動艱辛,學會了尊重勞動者,樹立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三)校校聯動:拓寬學生的勞動視野,夯實學生的勞動觀念之基
為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由濱湖路小學主導的校校聯動“小達人”課程引領濱湖集團各校區、濱湖學區各成員校以及“濱湖藍”聯盟學校各成員校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常態化開展“線下主課堂+線上分課堂”等形式多樣的校內勞動實踐及學生勞動實踐“云”研學活動。此類課程通常由濱湖路小學統籌安排,濱湖學區各成員校輪流牽頭承辦“每月一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此類課程通常分策劃、實踐和展示三階段實施:由牽頭學校先提創意和思路,再協同各校商議實施策略并聯動實施;勞動實踐結束之后,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勞動實踐展示評比活動和學生勞動技能挑戰賽。此外,還以青秀區“創意生活節”、“那夢空間”鄉村藝術節、啊哩哩鄉村音樂市集及好物交換活動等形式,由濱湖路小學組織相關成員校開展“云研學”活動,展示學生創意新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勞動實踐過程和勞動物化成果,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學會尊重普通勞動者,強化勞動觀念,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基本態度和情感,大力弘揚勞動精神。
以濱湖路小學濱湖校區(以下簡稱濱湖校區)牽頭組織的濱湖學區“每月一主題”勞動實踐活動為例。在策劃階段,濱湖校區率先確定當月開展濱湖學區勞動課程的主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石榴籽’勞動課程”,并通過濱湖學區QQ群或用電話溝通的方式征求各成員校的意見和建議,征集各成員校最具特色、最能體現民族團結進步主題的勞動項目,最終遴選、凝練出“國韻扎染綻錦繡”“美食飄香壯鄉味”“油茶飄香心相連”“傳統佩飾美云肩”“稻花香飄版畫韻”“民俗美食風味濃”“民族刺繡傳匠心”“手工銅鼓話‘非遺’”“簸箕繪就民俗美”“巧手編織竹籃秀”“粽情粽意友誼長”等多個勞動項目,構成了當月“石榴籽”民俗工藝課程的主要內容;之后濱湖校區再與濱湖學區各成員校商定以上課程內容,提出本月勞動課程實施方案,再次協同濱湖學區各成員校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議定最終的課程實施方案;最后將定稿的課程實施方案統一推送給各成員校。在實踐階段,濱湖學區各成員校根據既定方案和課程設計,在本校各班同步開展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當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石榴籽’勞動課程”,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了解勞動者的辛苦與快樂,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同時由各班勞動課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勞動技能訓練并完成當月的勞動作品物化成果;之后通過舉辦“班級賽—年級賽—校級賽”,層層選拔出各校當月參加勞動課程交流展示的學生代表,組成團隊進行強化訓練,準備參加濱湖學區的勞動成果展示。在展示階段,濱湖學區各成員校的學生代表聚集到牽頭學校濱湖校區,圍繞不同勞動項目開展“石榴籽”勞動課程實踐經驗交流與成果展示活動;濱湖校區安排各班學生到不同展區觀摩、學習,并派出學校的攝影攝像團隊進行現場拍攝和采訪,錄制相關活動視頻。在濱湖學區勞動實踐展示活動結束后,濱湖校區信息技術教師負責對視頻進行剪輯,并發送給濱湖學區和“濱湖藍”聯盟學校各成員校,各校在LED顯示屏和勞動課上同步展示,使不同區域的全體學生“同上一堂課”,拓寬勞動視野。此外,該視頻還將作為濱湖學區勞動實踐教育成果宣傳片在青秀區“創意生活節”上宣傳推廣,以此激勵南寧市青秀區全體學生尊重勞動和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校校聯動“小達人”課程的實施,打通了不同區域學校勞動教育的課程壁壘,拓寬了勞動教育渠道,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勞動實踐展示平臺。校校聯動的勞動課程,在勞動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真正扎根在了學生的心田。
(四)校社聯動:活用社會勞動教育資源,涵育學生的勞動精神
校社聯動“小巧匠”課程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為勞動教育尋求社會支持。2022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濱湖路小學與地處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的古岳民族文化藝術村共建,成立了第一個校外勞動研學基地,組織濱湖集團五校區學生代表走出學校,到基地開展水稻種植勞動研學,繼而帶動濱湖學區各成員校到實踐基地開展了勞動研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夯實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根基。此外,濱湖路小學還與社區、企業單位、科研單位等共建,持續性、常態化開展校外志愿服務和勞動研學,如:與嘉賓社區、南湖街道辦多次攜手,組織學生擔任“紅領巾志愿者”,到所轄小區、地鐵站、街道等地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禁毒宣傳等工作,參與社區治理;暑假期間,組織200多名愛心家庭的家長與學生參加由團市委和南寧市教育局聯合開展的“每周一小時,我是小小督導員”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進入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桶邊督導的志愿服務,踐行志愿服務精神;組織學生到福利院開展幫助孤寡老人、關愛殘疾兒童和孤兒的愛心活動;與廣西科技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博物館、廣西革命紀念館等九大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一起組織場館研學活動,引導學生爭當場館義務講解員,講好廣西紅色故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工廠,參加多樣化的職業體驗活動,如到創美廚學院開展勞動研學,探索食品生產的秘密、親自動手制作美食,從中體會匠人匠心,涵育工匠精神;與老木棉匠園共同開展“傳承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主題民俗研學勞動,開展活字印刷術項目式學習,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廣西中醫藥研究院共同組織學生前往“中國茉莉之鄉”南寧橫州市開展茉莉花采摘制作研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觀世界級“非遺”項目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的過程中學習“非遺”文化,增強對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勞動課程的評價探索
濱湖路小學每年創編一本學校文化讀本《我的紅豆故事——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新時代好少年好習慣讀本》,將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特色評價體系“我的紅豆故事”緊密結合。自勞動課程實施以來,學校將學生勞動習慣與品質等勞動素養的培養納入其中,將勞動教育目標量化為一個個勞動好習慣養成點,細化每個點的過程性評價暨勞動素養表現性評價,以紅豆為載體,以學生、同伴、家長、教師、社會為評價主體,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勞動課程評價探索,讓勞動課程評價更具可操作性。由少先隊主導的勞動課程評價則與少先隊大隊部“紅領巾獎章”的“勞動章”評選相結合,以《紅領巾爭章手冊》為載體開展進階性勞動評價,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四季童耕’種植大課堂”課程版塊的評價以任務單的方式下沉年級組,由年級組組織實施以勞動素養為導向的課程評價,主要根據不同學段不同的勞動形式和勞動強度,對學生堅持勞動的耐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進行個性化的綜合評價,在進階式勞動實踐和勞動評價中,引導學生持續感受勞動的艱辛與不易,養成持之以恒的勞動品質。
以“‘四季童耕’種植大課堂”課程版塊的“童趣廊”果蔬種植主題勞動評價為例。學校圍繞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四方面勞動素養的具體表現,分別設置了三個學段的果蔬種植主題勞動評價要點(如表2),形成了層層遞進的階梯式評價機制;同時采用紅豆評比方式,使四顆紅豆分別對應四方面勞動素養,達成目標即可獲得相應的紅豆。
濱湖路小學的勞動課程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每日家務勞動打卡”“勞動技能紅豆挑戰賽”屬于過程性評價,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次數、勞動時長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勞動的過程性評價。“紅領巾志愿者服務評價”“紅豆勞動明星評比”以及結合“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兒童節開展的“勞動技能紅豆挑戰賽”,都是在日常評價基礎上對優秀勞動者進行的獎勵,屬于結果性展示與評價,意在激勵學生在豐富勞動體驗的基礎上,每學期掌握1—2項符合自身年齡特點的勞動技能。
綜上所述,濱湖路小學在開展家校社“四聯動”勞動課程內容構建與實踐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勞動教育資源,著力拓寬勞動教育渠道,構建了與三類勞動十個勞動任務群相匹配的勞動課程內容,同時將勞動課程評價融入學校的特色評價體系,家校社三方相輔相成、共同發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主題的勞動實踐活動,努力畫好勞動教育的同心圓,形成了齊抓共管、多方協同的勞動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顧建軍.建構一體化勞動課程為義務教育勞動育人奠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楊成根,趙亞杰.“家校社”協同發力,推進勞動教育落實落地[J].教育家,2023(9):32-33.
[4]陳玉嬋.以“三三三”為抓手,推動勞動教材的深度落地[J].中國德育,2023(16):59-6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新時代小學“四聯動”勞動課程的實踐與探究”(2022ZJY1934)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