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是指由從事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企業發行的,僅限于在本企業或本企業所屬集團或同一品牌特許經營體系內兌付貨物或服務的預付憑證,包括以磁條卡、芯片卡、紙券等為載體的實體卡和以密碼、串碼、圖形、生物特征信息等為載體的虛擬卡。商務部2012年發布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及居民服務業三個行業的發卡企業在開展發卡業務后的規定時間內,須到屬地商務部門辦理備案登記,并按照要求進行資金存管。發卡企業需按照預付卡發卡業務中預收資金余額的一定比例進行資金存管,并每季度在商務部預付卡業務管理系統上報上一季度實際發卡業務數據。管理辦法明確資金存管可以用保證保險、銀行保函等方式替代,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應運而生。
[關鍵詞]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監管;保證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志碼:A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是指企業發行的,僅可在本企業或者同品牌經營體系內使用的,可以兌付商品或者服務的預付費憑證。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實體卡、虛擬卡、兌換紙券等[1]。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已經深入應用到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及居民服務等行業中,并已成為商家有效的營銷與資金管理工具,廣為人知的會員卡就是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一種。常見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大到有零售商超的購物卡、各類餐飲店門的儲值卡,小到街頭巷尾的美容美發店、足療洗浴店、健身中心等發售的預付費會員卡。
1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市場的發展及問題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已經深入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日常出行、餐飲、生活娛樂等方面都存在預付費的消費行為。預付卡的發行在極大方便了消費者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由于發卡企業資質參差不齊,經營能力及抗風險能力良莠不齊,一旦出現企業破產、跑路等行為,消費者持有的預付卡將面臨無法兌付的情況。消費者購買的預付卡卡內資金缺乏保障,發卡企業頻頻跑路、破產,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后引發投訴,當損失金額過大、涉及人數較多時,可能會引發群體維權行為,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2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市場監管現狀
為了對預付卡市場進行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減少預付卡市場資金風險,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在2012年發布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對從事批發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三大行業發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發卡企業進行了分類,并明確提出發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業務的企業,需要按照規定辦理備案手續。根據發卡形式的不同,上述三個行業的發卡企業又分為規模發卡、品牌發卡及集團發卡三大類。《管理辦法》要求上述三個行業的發卡企業應在開展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業務之日起30日內按照規定辦理備案手續。《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發卡企業可以發行預付卡金額,包括累計最大額度以及單張預付卡金額上限。同時,規定發卡企業備案采用資金存管制度,即申請備案的發卡企業應確定一個商業銀行賬戶作為資金存管賬戶,根據企業所屬行業及發卡模式,按照規定比例(20 %~40 %)與存管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將其發行的預付卡卡內余額的一定比例資金存管到銀行,用以應對企業日后的兌付風險。為了不增加發卡企業的負擔,《管理辦法》規定發卡企業可以選擇資金存管、保證保險、銀行保函任意一種方式到當地商務部門辦理預付卡備案手續。
實際上,預付卡市場上的發卡企業遠遠超過這一數字,單用途卡的發卡形式更加靈活和隱蔽,傳統監管方式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亟須作出調整。由于預付卡監管為后報備制,企業可以先發行預付卡,在規定的時間內到屬地管轄的商務部門辦理報備即可。同時,受限于商務主管部門的人力不足問題,無法實時對市場上的發卡主體進行監控。
3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的產生
資金存管、保證保險、銀行保函是目前預付卡發卡企業完成商務部合規備案要求的三種主要方式。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作為保證保險中的小眾險種,成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備案監管中重要的輔助力量。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是指當發行預付卡的投保企業發生保單約定的情形,導致發卡企業拒絕履行或無法履行預付卡的兌付義務,且無法向持卡人退款的,被保險人可以依據發卡企業購買的保險合同及投保時約定的理賠細則獲得相應的賠款[2]。商務部于2012年發布《管理辦法》之后,保證保險對存管資金的替代作用得到政府正式明確,進而獲得一定的市場關注。有承攬保證保險業務能力的保險公司開始進行預付卡履約的產品設計。
4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的優勢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作為主要的發卡備案管理方式之一,具有較強的便利性、經濟性和賠付直接性。首先,用保險備案的成本更加低廉。發卡企業僅需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費,即可作為高額存管資金的沖抵方式進行備案,完全符合商務主管部門監管要求。保險備案可以釋放企業凍結在銀行的資金,增強企業流動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其次,保單備案流程更加便利。根據商務部管理辦法,發卡企業需要每季度初在商務部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業務管理系統中上報上一季度發卡業務數據,由存管資金管理方或者為其提供擔保的機構對其余額數據進行審核,確保企業已經足額進行資金存管[3]。最后,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對于消費者的賠償更加直接。由于存管的資金所有權仍然屬于發卡企業,消費者通常需要發起專門訴訟且勝訴后才可從存管資金處獲賠。且消費者持有的預付卡僅為普通債權,發卡企業如遇破產,剩余財產的分配順序,普通債權順序在最后一位。由于存管資金占企業發行預付卡預收資金余額的比例較小,輪到普通債權債務清償時,往往無錢可賠,消費者的卡內余額依然無法挽回。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保單,為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三方關于權利、義務的合同。保險事故發生后,保險機構一旦認定屬于保險責任,就會啟動理賠程序。保險人直接向被保險人(持卡人)支付賠款。因此,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對于消費者的賠償更加直接,對消費者權利的保障作用更大。
5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業務發展問題分析
5.1 保險產品問題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產品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導致其業務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投保人范圍狹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產品條款的設計,與商務部《管理辦法》高度契合,將承保行業限定為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及居民服務業的企業法人,這就導致了該險種具有明顯的備案屬性。只有上述三個行業的企業法人,才具備投保該險種的資格。這三個行業之外的企業法人,以及屬于上述三個行業的個體工商戶,均不能投保。第二,保險定價偏高。根據投保額度高低、企業資質水平,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的費率水平較高,且價格區間較大。相對于其他類財產保險,該險種定價較高。考慮目前預付卡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嚴重,道德風險較高,而履約保證保險的定價與信用風險聯系較為緊密,費率水平下調空間較大。第三,保險責任不完善。目前市場存在的保險條款基本保險責任包括三種:一是投保企業被法院正式裁定破產;二是投保企業的營業執照被吊銷;三是投保人違反商務部的《管理辦法》的第二十一或二十二條,被備案機關處以最高級別行政處罰。而預付卡領域日常投訴較多的,還有企業惡意破產、卷錢跑路等道德風險行為。由于該情況被列為除外責任,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的市場價值難以進一步提升。
5.2 市場主體因素
第一,成本因素。規模發卡企業,多為小型發卡企業。該類發卡企業主要表現為,發卡規模較小,營業收入及盈利能力均屬于中等水平。規模發卡企業對于備案成本評估方式較為傳統。存管資金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流動性造成影響,但這筆資金所有權一直屬于企業,不具備消耗性,甚至可以按照活期存款獲得一定利息收入。而保證保險雖然可以釋放流動性,但每年的保險費仍是一筆開銷,屬于消費性支出。企業在流動性降低及消費支出增加之間權衡利弊,從最大效用的角度出發,可能作出資金存管的決定。第二,準入條件。在資金存管、保證保險與銀行保函這三種備案方式中,資金存管方式幾乎沒有準入條件限制,只需要企業在銀行開具指定賬戶,按照要求存入一定金額資金即可完成,操作便利性最強。保證保險需要企業按照核保要求提供相關文件進行核保定價,才可獲得準入,操作便利性略次于資金存管。銀行方面,由于在保函開具時未對企業經營風險進行審核,而對企業在銀行的沉淀資金提出一定要求,且需要一定比例的沉淀資金作為保函開立的條件。大部分規模發卡企業無法提供充足的沉淀資金,無法獲得銀行保函。第三,普及程度。我國保險市場的發達程度不及商業銀行。公眾對保險公司的了解及信任程度遠遠不及商業銀行。基于自身的業務發展,發卡企業與商業銀行的合作非常密切,業務關系良好。在申請預付卡備案的時候,企業首先考慮的往往是商業銀行。無論是資金存管還是保函,都是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并未在市場上進行大范圍廣告宣傳,險種定位較為小眾[4]。
5.3 監管政策影響
2012年,商務部下發的《管理辦法》,首次以政府部門條例的形式明確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監管機構為商務部及下屬商務體系。由于《管理辦法》是以政府部門條例形式下發,權威性未達到一定標準,各級商務局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執行的標準各有不同。這就造成大量的發卡企業游離在備案監管范圍之外,存在一定的社會隱患。
《管理辦法》將應受到備案制度監管的發卡行業限定為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及居民服務業,且明確為企業法人。《管理辦法》要求上述三個行業的發卡企業在開展發卡業務的規定時間內,到屬地商務部門辦理備案登記,同時明確企業需按照發卡業務中預收資金余額的一定比例進行資金存管,并每季度在商務部預付卡業務管理系統上報上一季度實際發卡業務數據。該部分也提及,發卡企業可以采取保證保險或者保函方式沖抵部分或者全部存管資金。保證保險的備案功能在政府層面得到正式的確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的業務在經濟發達地區開始蓬勃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保險或者保函只能沖抵全部存管資金,業務管理系統暫不支持部分沖抵。由于《管理辦法》關于保險的作用并未過多進行相關闡述,有關保證保險可以代替存管資金備案這一情況,各地商務局的接受程度也參差不一,在遇到發卡企業的相關咨詢時,無法作出準確解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險種的業務規模。
關于發卡企業的業務數據管理,商務部采取的是主動報送制。《管理辦法》要求各發卡企業在每季度初在商務部統一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業務管理系統中報送上一季度的預付卡業務數據,數據包括總發卡張數、總發卡金額、刷卡次數、實名卡明細、非實名卡明細、截止到上季度末的預收資金余額情況、提供擔保的金融機構等。企業按要求報送數據后,由提供擔保的金融機構確認企業預收資金余額是否在擔保額度內,轄區內的商務主管部門確認企業備案的有效性[5]。由此可見,發卡企業的發卡數據是自主填報制,數據的真實性有待商榷。由于企業發卡數據的真實性難以保證,保險公司在核保時也無法完全信任企業上報的數據,只能在可控范圍內進行保險金額的核批,這就造成保證保險額度核定的不足,進而影響保單的市場供應、市場價值。
6 結語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產品設計之初,是為了配合商務部的備案監管,保單關系方的設置均與商務部預付卡管理辦法高度契合,并未涵蓋監管范圍之外的行業。因此,當《管理辦法》越來越難以滿足高速發展的預付卡市場監管時,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的市場價值就無法獲得提升。近年來,部分地區商務主管部門紛紛開始創新,進行區域性預付卡市場監管治理。在商務部管理辦法修訂之前,根據區域特點實行預付卡區域性監管。為了進一步提高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履約保證保險產品的價值,建議保險機構可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產品優化。例如:擴大投保人及投保行業范圍,開放個體工商戶及涉預付卡業務行業全行業投保;重新設計核保細則及定價機制,根據發卡企業不同級別、數據透明度區分定價,提高發卡業務透明度;完善產品保險責任,增加關于投保人惡意破產、跑路的理賠責任;探索多平臺發卡獨立承保模式,即按照發卡企業不同發卡渠道及風險情況,分別承保,單獨定價。上述改善措施,有利于擴大產品在預付卡市場監管中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穆小紅. 預付卡市場應實施分類管理,加強監督檢查[J]. 金卡工程,2015(7):6-8.
[2]徐宏遠,木蘭,胡繼力. 大數據時代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市場監管路徑探析[J].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9,7(2):70-75.
[3]閆晶晶. 預付卡消費亂象怎么治[N]. 檢察日報,2020-09-14(05).
[4]鄭爽. 對進入保險制度降低預付卡資金挪用風險的探討[J]. 中國信用卡,2016(12):51-53.
[5]張云中.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從“保險”抓起[J]. 金卡工程,2013(11):43-44.
[作者簡介]相燁,女,河北石家莊人,世紀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碩士,研究方向:保證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