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象征著團圓與吉祥,也是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好時機。這個節日反映了中國人對春天和團圓的期盼。蘇軾筆下的元宵情思卻不盡相同,在密州時無限嘆惋,在宿州與親人朋友團聚時暢快適意,而當他經歷了權力的多番傾軋后,于杭州度過了一個雖喜悅但暗自傷感的悵意元宵,這三首元宵詞鮮明地體現了蘇軾在人生三個不同階段的際遇。
[關鍵詞] 蘇軾" 元宵詞" 文人心態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4-0125-04
《全宋詞》中收錄蘇軾元宵詞共三首,分別是《蝶戀花·密州上元》《南鄉子·宿州上元》《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這三首分別寫于密州、宿州與杭州,因蘇軾處于三個不同的人生時期,三首詞主題各不相同,當時所處的境遇不同,自然情感也不盡相同。前人對于蘇軾節序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重陽詞、中秋詞上,而對元宵詞論述無幾。本文通過對蘇軾三首元宵詞的創作背景和寫作手法進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蘇軾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創作,進一步加深對蘇軾其人其文的研究。
一、傳統文化中的元宵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名字的由來與古人將農歷正月稱為元月,以及夜晚被稱為“宵”有關。元宵節的起源有三種主要說法:一是認為元宵節起源于漢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左傳》記:“國之大事,在祀在戎。”[1]漢武帝重視太一神,因此朝廷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云:“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第二種說法是元宵節的起源與佛教相關,據《歲時廣記》記載:“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2]漢明帝下令于正月十五的晚上點燃燈火,以彰佛法,表達對神佛的尊敬,后來這一做法逐漸由宮廷傳入民間,燃燈成為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唐韋述在《西都雜記》中寫道:“西都禁城街衢,有執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許馳禁前后各一日,謂之放夜。”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元宵節與道教的祭祀活動相關,道教的“三元說”將正月十五視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分別對應天、地、人三宮,因此也要進行相應的慶祝活動。
宋代是元宵節得到發展與普及的一個重要時期,隨著城市經濟的蓬勃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和民間文藝的興起,元宵節成為全民狂歡的節日,宋人“獨喜上元”。在這樣一個熱鬧非凡的節日,宋代的詞人們將內心情感傾注于詞作中,創作了許多與此相關的作品,他們將生活中的情感和體驗凝結于其中,以表達對元宵節的感情。元宵節成了詞人們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同時也凝聚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
二、蘇軾元宵詞三首
1.失意:愁多夢不成之密州
蝶戀花·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1創作背景
傅藻《東坡紀年錄》記載:“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乙卯,公在密州,上元作《蝶戀花》。”[3]自熙寧變法后,蘇軾因與宰相王安石的政見不合,數度指出變法弊端,遭變法派打壓,被迫離開京城,先調往杭州后調至密州。密州對蘇軾而言如同流放,蘇軾自稱到密州是“備員偏州”,在知任密州前,他曾經在杭州擔任通判長達三年之久,蘇軾對杭州有著難以言喻的感情。他游覽遍了杭州及其周邊地區,每到一處,他便暢飲、寫詩,他在杭州度過了非常快樂的一段時光。杭州獨特的山水給了蘇軾無盡的慰藉,
蘇軾在密州任知州的第一年的元宵節作詞《蝶戀花·密州上元》,這時他剛到密州不過月余,新官上任,公務繁忙,而此時正值闔家團圓之時,而地處北方的密州冬夜寒冷,節日氛圍不夠濃厚。蘇軾思及杭州城此時的繁華喜慶,與密州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這讓蘇軾感到無比寂寥,越是在熱鬧的時刻,人就越容易感傷。同時,這一年也是他的發妻王弗去世的第十年。蘇軾與王弗是少年夫妻,伉儷情深,王弗去世后,蘇軾一直難以忘懷,在作《蝶戀花·密州上元》后不久,他在夢里見到了去世多年的妻子,寫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首詞透露出蘇軾對家鄉、杭州以及妻子的深深思念。
1.2對比手法:難把密州當杭州
對比反襯是本詞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杭州是密州的反襯,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熱鬧與冷清、雅與俗、氣候上的差異。
1.2.1熱鬧與冷清之對比
盡管本詞題記是“密州上元”,但實際上開篇卻從錢塘(杭州)寫起,蘇軾曾在那里度過了三個元宵節,對這時候杭州的熱鬧景象十分熟悉。因此,詞的首句便點出了元宵節最顯著的特點——燈火。在宋代,全國上下都非常重視元宵節的賞燈活動,加上城市經濟的繁榮,出現了售賣花燈的燈市,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可見燈市之熱鬧。蘇軾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揭示了杭州元宵節晚上的盛況。緊接著,從燈火之景轉到月下之景,“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街上裝扮華麗的的男女在皎潔明亮的月光下,美得如同畫中人物一般。上片最后一句描繪了富貴人家慶祝元宵的場面:“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這句是化用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一句,“帳”是指富貴人家在堂前懸掛的帷帳,“麝”即麝香,是一種十分名貴的香料。此二句表現了燈光下車馬擁擠,少年少女追逐嬉戲的景象,也展現了錢塘繁華富貴的場面。
1.2.2雅與俗之別
上片描寫杭州元宵節的景致,而下片則轉向了密州的元宵節。蘇軾的思緒回到了現實,與“燈火錢塘”迥然不同的是,眼前的密州是“寂寞山城”,再加自己已經“人老”,寂寞之情倍增。蘇軾至密州時四十歲,“老”并非指年齡的老邁,而是內心的蒼老。杭州與密州不僅是熱鬧與冷清上的比較,更是雅與俗的對照。杭州是“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別有雅致風味。而眼前的卻是“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密州城的上元節雖然也有擊鼓吹簫的場景,但更多的是以祭祀活動為主,遠沒有杭州那么吸引人。這三句著重刻畫密州元宵節的單調無聊,流露出蘇軾內心的孤寂和失落,這也折射出他初到陌生之地的不適,遠離朝廷的苦悶與無奈。
1.2.3氣候的差異
“火冷燈霜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寒冷的氣息籠罩著密州城,燈火清冷,霜露并下,昏暗的天空中烏云低垂,仿佛即將要下雪。這句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并且描繪出環境的空曠蒼涼。與此相比,上片所描寫的杭州卻是“更無一點塵隨馬”,氣候濕潤而宜人。這兩句著重強調了密州與杭州在氣候上的差異,營造出寂寥、寒冷、昏暗的氛圍,進一步表現出蘇軾在密州的不甚自在。
這首詞融情于景,表意含蓄,通過杭州與密州元宵節種種不同的對比,真實地表達了他初到密州時的種種不適。但蘇軾又是一個樂觀的人,縱觀他的一生,離京在各地任職,其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年的漂泊生活讓他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這首詞所表現出的失望只是他初來密州的一時之感。事實上,在不久之后,他便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以一句“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展示出他與當地人民的親近和融洽。
2.暢意:人生須盡歡之宿州
南鄉子·宿州上元
千騎試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
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2.1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蘇軾《泗岸喜題》云:“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岸上聞騾馱鐸聲空籠意亦欣然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據此,則上元至宿州,情事適合,編乙丑。”[4]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蘇軾因被貶謫至黃州。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神宗皇帝命蘇軾內移至汝州擔任團練副使一職。蘇軾認為“稍從內遷,示不終棄……惟知感涕”,于是,他啟程離開黃州前往汝州。當他快要到金陵(今南京)時,其幼子邂兒因染疾而不幸夭折,與此同時他的長子蘇邁也因遭受仕途打擊而病倒。在雙重打擊下,蘇軾決心要歸隱。他兩次上奏《乞常州居住表》,都毫無回音。元豐八年正月初,他來到宿州,雖然只是路過,但他在此地游覽古跡、吟詠詩歌,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元宵節。期間,他為長子蘇邁續弦娶妻,購置田產安家,樁樁喜事讓他原本壓抑的心情得到了釋放。
要說起蘇軾與宿州的緣分,首先得從汴河說起。《宋史·河渠志》載:“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富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5]宋朝的都城便在汴河之畔的汴梁(今河南開封),因此宿州成了當時舟車交會、商旅云集的重要城鎮之一。蘇軾一生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多次從汴河往返經宿州,與友人舉辦宴席、互相酬唱,留下許多詩文佳作。而此次并不是蘇軾第一次來到宿州,早在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蘇軾曾乘船前往徐州任職,就到過宿州,與劉涇結識并互贈詩文,蘇軾次韻答之。該詞正是蘇軾在這種輕松愉悅的心境下所創作的。
2.2典故的運用:江東歸老客告離白云鄉
上片開篇便描述了人們成群結隊、騎馬乘車,冒著春雨外出踏青、觀賞美景的場面,烘托了喜悅熱鬧的氣氛。接著蘇軾化用了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并且連續運用“落”和“收”兩個動詞,把靜物寫活了,也襯托出了春雨的綿軟。第二句“江東歸老客”,蘇軾在這引了范蠡棄官歸隱的典故,《國語》卷二一《越語下》:“越滅吳,反至五湖,范蠡辭于王日:‘君王勉之,臣不復入越國矣。’……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6]蘇軾以此表達了對鉤心斗角的官場的厭倦。“江東歸老客”是作者自指。據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先生正月離泗上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尋得請常州居住……五月一日過揚州,游竹西寺。”[7]“遲留”二字是因他在宿州幫長子蘇邁安頓家務,導致他赴汝州上任的時間一再延遲。
下片首句寫宿州的元宵夜景,蘇軾作者選取了元宵節慶活動中的兩個場景,一是鬧花燈的盛況,二是盛裝出席的女子賞燈,生動展現了熱鬧的場面。隨后三句是抒情,“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是形容宿州元宵節的美景,甚至比神仙居住的地方還要溫煦可人。“白云鄉”是用典,見于《莊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鄉”[8],指的是仙鄉美景。傳說中仙境所在之地,白云繚繞,笙歌不絕,人稱“白云鄉”,這里應借指隱居之地。《太平廣記》中《陶弘景》條引《談藪》:“丹陽陶弘景幼而惠……齊高祖問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賦詩以答之,詞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高祖賞之。’”[10]這里也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冷”則表現他在朝中受陷害、遭冷遇的傷感,意在言外。蘇軾通過“冷”與“溫柔”的對比,寫出了他內心的抑郁不得志,又表達了對宿州的喜愛之情,最后蘇軾毫不吝嗇地流露出自己對宿州的盛贊:“此去淮南第一州。”
3.悵意:休將白發唱黃雞之杭州
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
公守湖。辛未上元日,作會于伽藍中,時長老法惠在坐。時有獻翦伽花彩甚奇,謂有初春之興。因作二首,寄袁公濟。
雪頷霜髯不自驚。更將翦彩發春榮。羞顏未醉已先赪。
莫唱黃雞并白發,且呼張丈喚殷兄。有人歸去欲卿卿。
3.1創作背景
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辛未,上元作會,有獻翦彩花者,作《浣溪沙》寄袁公濟。”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三十三載,“辛未正月十五日次劉季孫連,遺伽藍院寄袁轂《浣溪沙》詞”,并注云:“本集:辛未上元日作會于伽藍中,時長老法惠在坐,人有獻翦伽花彩,甚奇,因寄袁公濟,調寄《浣溪沙》。”[10]
蘇軾在司馬光逝世后地位逐漸提升,引起政敵的嫉妒與彈劾。朝廷權力斗爭激烈,而宣仁太后卻偏袒蘇軾,不理會彈劾奏折,甚至命令朝臣停止彈劾,但攻擊依然不停,蘇軾感到厭煩,決定離開京城,請求到地方任職。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三月,太后終于批準他以龍閣學士出任杭州太守,這年七月,蘇軾重回闊別十六年的杭州。對于蘇軾來說,在地方上工作似乎比在京城更能報效國家。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他一方面埋頭讀書,一方面要求朝廷投款用于杭州的建設。
本詞作于元祐六年的上元節,蘇軾受到法惠長老的邀請來到伽藍寺一聚。古有剪紙以迎春的習俗。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第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遣,登高賦詩。”[11]佳節宴會,正喝到酣暢之時,蘇軾見到美艷的伽花不禁連連稱奇,遂作詞給他的好友袁公濟,蘇軾與袁公濟是同科出身的好友,元祐年間,二人同在杭州做客,經常互相唱酬。《浣溪沙》便創作于此。
3.2喜悅之下的愁思
上片開頭寫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歡樂場景。蘇軾時年五十五歲,多年的坎坷漂泊讓他已有老態,但他仍趁著酒興,將剪彩的花朵戴于頭上,這個舉動和他的年齡不相稱,因此雖還未醉,還是不由得臉紅。上片描寫的內容十分簡單,只是一些具體的生活場景的描寫,卻十分自然生動,富有人情味,上片像一個引子,為下片的“酒酣胸膽”開作鋪墊。
“莫唱”一句是全詞總的情感態度,反映出蘇軾此時的心境,并與上片的“雪頷霜髯不自驚”呼應。蘇軾很愛“黃雞”這個意象,在九年前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就有:“休將白發唱黃雞。”這里他再次使用,體現了他不服老之心。“張丈殷兄”,引用白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詩典,來說明自己雖已衰老,但對老友仍然有舊時的友誼與豪情。白居易中年后的經歷與蘇軾遭際頗有相似之處,故他對白居易的詩頗有共鳴。最后一句“有人歸去欲卿卿”中的“卿卿”出自《世說新語·惑溺》:“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后勿復爾。’ 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12]“卿”字指安豐,蘇軾后將兩“卿”字連用,為夫妻間的愛稱。這句是嘲笑有人不肯留下喝酒,而要回去和妻子親熱,將宴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宴會于寺廟中舉行,有法惠長老在場。然而,蘇軾及眾人仍開懷暢飲,這看似不合時宜的舉止,實則是他對黑暗社會現實與權力游戲深深厭惡的反映。在這歡樂的節日氛圍中,他選擇直抒胸臆,將內心的無奈與悲哀寓于詼諧詞句之中,使此詞在表達上顯得簡單而富有深意。
三、結語
蘇軾這三首元宵詞不僅展示了他在不同階段對于人生世事的洞察和思考,更體現了他對語言藝術的駕馭力與創造力。他以獨特的表達手法和深邃的個人情感,將對生命的真實感悟融入文字之中,引發讀者共鳴。這些詞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陳元靚.歲時廣記[M].許逸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0.
[3] 傅藻.東坡紀年錄[M]//張元濟.四部叢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4] 蘇軾.蘇軾文集編年箋注[M]李之亮,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
[5]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 左丘明.國語[M].焦杰,校.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7] 蘇軾.蘇軾選集[M].王水照,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 莊周.莊子[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9] 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0]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M].成都:巴蜀書社,1985.
[11] 宗懔撰.荊楚歲時記[M].杜公瞻,注.姜彥稚,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
[12] 劉義慶.世說新語[M].王謙,顏培金,注譯.武漢:崇文書局,2007.
(責任編輯 陸曉璇)
作者簡介:毛一格,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為宋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