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千孤兒入內蒙”是民族團結互助的生動寫照,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黨性本色,體現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本文深入研究“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民族團結互助歷史佳話的意義和新時代內涵,指出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和增進“五個認同”,全國各族人民要團結奮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關鍵詞:民族團結;中國共產黨;五個認同;團結奮斗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7-0010-04
基金項目:內蒙古科技大學2021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新時代內涵研究”(DJYB2112)。
一、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民族團結互助歷史佳話,強調內蒙古自治區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繼續保持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傳統。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專門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表重要論述,強調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內蒙古,為新征程中內蒙古的發展方向擘畫新藍圖,用“兩個主線”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二、“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意義
“三千孤兒入內蒙”是民族團結互助的生動寫照,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黨性本色,充分體現了各族同胞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手足情誼,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進一步詮釋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關系[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史上,2021年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這一年我們迎來了黨的百年華誕,勝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也開啟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將學史作為中國共產黨來到百年歷史新起點的“第一功課”。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學習、挖掘、研究“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歷史佳話的內涵,對于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克服狹隘民族主義,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點,都具有深刻意義。
三、“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新時代內涵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的最高準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沒有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一個多民族國家要實現團結統一是不可想象的。”[2]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偉業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初就把民族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共二大綱領提出了為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必須組成“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心系國家和民族危亡,倡導和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號召各族人民群眾、社會各階層,結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實際,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在《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提出了“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的主張。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為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方向和切實可行的實踐范例。隨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基本政治制度被明確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偉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黨和政府通過“派下去,請上來”這一疏通民族關系的創造性舉措,有效增進了各民族間的感情,贏得了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衷心擁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就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入到了嶄新的歷史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3]民族地區受地理位置影響,交通不夠便利,經濟發展不夠快,成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歷時八年的脫貧攻堅戰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地區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少數民族群眾如期脫貧,邁向了小康社會。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團結奮斗的歷史,也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和成就說明了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的最高準則。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有我國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政治局面。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加速動蕩,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加,民族工作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挑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必須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把黨的政策、主張貫穿到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持續推向前進。同時,還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做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提高政治站位,繼續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推向前進。
(二)堅定和增進“五個認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身份標識、精神旗幟,就宛如一盤散沙,難以凝心聚力。“五個認同”是對偉大祖國、偉大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事業領導力量、所走道路的認同,是我們黨共筑民族復興偉業的思想根基。各民族團結統一、守望相助、共同繁榮,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核心就在于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1.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厚植家國情懷。在“五個認同”中,對偉大祖國的認同位居首位,反映出這一認同的極端重要性。五千多年來,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共同開拓了祖國廣袤的疆土,共同書寫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新紀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經過了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從“一窮二白”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民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形成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而聚積于人民群眾心中最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創造歷史偉業最強大的力量。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們要大力傳承和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國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將愛國當作本分和職責,心里裝著國家和社會,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之中,在扎根人民中成就“小我”,在奉獻國家中成就“大我”。
2.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打牢思想根基。幾千年來,各民族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北方民族不斷給漢族輸入新的血液,漢族也同樣充實著其他民族。通過經濟上的互通有無、不斷交織,使得文化上相互交融、情感上相互依存,最終形成了各民族融合的多元一體格局,共同書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共同創造了悠久深厚的歷史,共同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互助、勤勞勇敢、命運與共、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歷史和事實雄辯地證明,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只有14億中華兒女緊緊團結在一起,才能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合力,才能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為戰勝前行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艱難險阻,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偉力。
3.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突出精神內核。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深刻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最持久的力量。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核心、最有力量的自信。《詩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我國古代各地區各民族民歌的匯總。《楚辭》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記錄或整理的少數民族民歌。縱觀中國歷史,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均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4]。正是各民族長期的文化交融使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綿延至今,其中深刻培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進步。費孝通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中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核心在于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大一統”思想。數千年來,在這一思想的凝聚和推動下,各民族彼此互通、相互交融、相互學習、相互成就,使得中華文化基因得以賡續至今,構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4.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指明領導力量。黨的百年奮斗實踐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歷史成就雄辯地證明:中國能,歸根結底是中國共產黨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在殘酷的斗爭中淬煉磨礪,至今已走過了百年歷程。秉持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基本國情,創造性地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為人先、艱苦奮斗,帶領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風險挑戰,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起點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民族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完成了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實現了擺脫貧困的千年夙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國民族地區累計減貧2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下降到4%,少數民族面貌、民族團結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全國各族人民只有聽黨話、跟黨走,團結一心,勇毅前行,才能如期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5]。
5.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持正確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實踐,歷經艱辛,付出巨大犧牲和代價探索出來的適合我國具體實際的正確道路,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6]。全面增強各族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致遠,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幅提升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問題,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各族群眾切實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內化為不懈奮斗的動力,自覺擰成一股繩,團結拼搏、艱苦奮斗,以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團結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的集結號。歷經五千多年的延續發展,我們依靠團結奮斗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拓了幅員遼闊的疆土,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依靠團結奮斗同內憂外患做堅決斗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捍衛了民族獨立和尊嚴[7]。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踏步地趕上了時代發展的步伐。這一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多次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結合實踐和時代特點作出了許多關于民族工作的創造性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他以上率下、事必躬親,在每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多次參加少數民族代表團審議,深入民族地區考察調研,同各族人民群眾深入交談,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結合中華歷史傳統文化,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形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為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方針[8]。黨中央將民族工作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進行全面推進,使得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深入、文化交流更為廣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結構。隨著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逐步增強,中華民族闊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全國各族兒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因此,我們要珍惜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大好局面,同各種分裂、滲透活動做斗爭,同心同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四、結 語
“三千孤兒入內蒙”是草原兒女心向黨的真實寫照,也是民族團結互助的光輝典范。內蒙古作為模范自治區,始終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和內蒙古人民滿懷牽掛。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后,內蒙古自治區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民族地區考察的第一站。在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內蒙古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賦予內蒙古重大戰略定位,即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9],要求內蒙古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加快經濟轉型,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同時,也要求內蒙古的各族干部群眾深刻踐行守望相助理念,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開展各項工作。新時代的十多年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和關懷下,內蒙古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未來,草原各族兒女要始終心向黨、跟黨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以個人實際行動珍惜和維護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大力弘揚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職守、甘于奉獻的蒙古馬精神,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馬雪.川西北地區鄉村共同體文化建設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2.
[2] 郝時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17(6):1-11.
[3] 蔣彬,王胡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少數民族民生實踐歷程與經驗啟示[J].民族研究,2021(2):1-19.
[4] 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北京:新華社,2019-09-27.
[5] 張春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推進責任型政黨建設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6] 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演進與戰略意義[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3):5-21.
[7] 丁薛祥.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J].黨建研究,2022(12):12-18.
[8] 姜潔,李昌禹.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成就述評[J].民族大家庭,2021(5):17-20.
[9] 鄧海云,高平,彭景暉,等.內蒙古:大草原“變”了![N].光明日報,2022-11-11(01).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