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驅動與平臺支持下的融媒體新聞作品呈現出沉浸式傳播特征,開辟了新聞采編工作嶄新的局面。本文分析了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的生成動因、基本類型,探討了融媒體新聞作品的創作策略,旨在為當前融媒體新聞作品創新與改革工作提供有益參考,助力融媒體新聞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沉浸式傳播;創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7-0048-04
一、引 言
傳統廣電媒體借勢新技術、新平臺,促使媒體融合工作從最初拓展媒介形式、豐富傳播渠道,逐步過渡到創新傳播內容、變革傳播模式階段。基于虛擬現實技術、H5技術、移動終端、智慧平臺的融媒體新聞,將觀眾的認知從“臨場感”推向“在場感”,形成“身體沉浸”與“心理沉浸”的雙重體驗。沉浸式傳播展現了融媒體新聞的時代性、先進性與探索性,賦予融媒體新聞強大的創新驅動力與傳播影響力,也為新時代新聞傳播研究工作帶來了全新的學理場域和知識圖譜。
二、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的生成動因
(一)技術驅動創造沉浸式效果
先進技術是推進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和創造沉浸式新聞傳播效果的重要驅動力。202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加強5G、4K/8K、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在全流程各環節的綜合運用,搶占全媒體時代戰略高地。”[1]先進技術促使融媒體新聞作品呈現出智能化、云端化、專業化、社會化生產特征,創造出交互式、全息化、沉浸式視聽效果。比如360°視頻/圖像技術,呈現了新聞現場的全景圖像,使觀眾能夠自主選擇所要觀看的新聞信息;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擴展現實(XR)與混合現實(MR)技術推進3D建模,重現新聞現場,打造擬真現實,能夠引導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新聞事件;位置服務(LBS)與5G全息異地同屏傳輸技術帶來了新聞采編的嶄新視角與新穎素材,打造出宏觀場景化新聞作品,讓觀眾全面認知新聞事件;H5技術增強了頁面視頻、圖像、場景的立體感與互動性,引導觀眾沉浸于新聞頁面場景之中,并積極參與新聞互動。
此外,隨著動作捕捉、編輯處理等應用服務的發展,新聞工作者創新性地運用沙畫技術、動漫技術來創作新聞作品,讓觀眾沉浸于虛擬情境之中,并獲得趣味性、娛樂性的觀看體驗[2]。這些先進技術在客觀上為融媒體新聞創造沉浸式傳播效果提供了支持,是沉浸式傳播重要的生成動因。
(二)媒體融合帶來開拓性語態
新媒體創造出萬物互聯、萬物皆屏、萬物皆媒的媒介生態,推動了臺網協同、固移融合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在跨屏、跨域、跨網、跨終端的融合過程中,形成了全景新聞紀錄片、全景新聞現場報道、虛擬現實場景新聞、虛擬現實新聞游戲等開拓性新聞敘事語態,促使早期的“播新聞”“報新聞”向“全息展現”“交互傳播”升級,且更注重滿足觀眾的參與感、在場感、獲得感,最終帶來沉浸式傳播效果。比如,短視頻專題報道《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創作團隊由新湖南客戶端、湖南日報社、華聲在線人員組成,該團隊發揮端、網、報融合優勢進行腳本設計和方案拍攝,運用帶有鮮明記錄特征的視頻設備Gopro,基于第一視角采集新聞素材,后期融入動畫、手繪元素,生動地展現了故事主角龍金彪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并傳達出團隊成員的真實感受。整個作品以“小切口”來表現“大主題”,散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拉近了觀眾與十八洞村之間的距離,尤其是運用Vlog第一視角表現方式,引導觀眾沉浸于敘事情境之中,更細致地感受視頻新聞內容,更真切地體驗角色生活經歷。由此可見,媒體融合不僅提升了屏、域、網、端、報等媒介平臺的資源整合與協同工作能力,為融媒體新聞采編播工作帶來了新的方式,也進一步強化其沉浸式傳播效果,從而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生態,實現新聞價值。
(三)社會責任催生內生性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下的大眾媒體,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營造和諧氛圍、助力經濟發展、構建公序良俗環境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適應新時代輿論格局與傳媒生態,對媒體融合工作進行了戰略性部署與前瞻性規劃,先后下發《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媒體社會責任,從意義、目標、任務和原則等角度對媒體融合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3]。這些政策性文件為融媒體新聞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內生性動力。與此同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的《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以及中宣部、廣電總局印發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等文件,明確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思路,肯定了融媒體新聞的重要價值,致力于將縣級融媒體新聞中心打造成為新聞宣傳主戰場、主陣地。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不僅使融媒體新聞獲得了更多的人才、技術、資源和設備,也更加重視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立足于新媒體環境特征,結合目標觀眾需求,積極采用新理念、新技術開展新聞采編播創新工作,打造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的優質新聞作品,增強融媒體新聞在傳播主陣地和新興傳播陣地中的核心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品牌輻射力。
三、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的基本類型
(一)全景新聞紀錄片
全景新聞紀錄片是指充分運用地理位置數據、大數據、三維建模等先進技術和設備,在真實社會空間或信息平臺之中對新聞事件進行立體性、全方位、動態化展示,觀眾從“上帝視角”俯瞰整個現場,從“宏觀層面”審視新聞內容,從而沉浸于新聞作品之中,準確透視新聞本質[4]。全景新聞紀錄片主要是全景式表現新聞現場和事件,比如,新華通訊社出品的衛星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不僅綜合運用航空測繪、衛星遙感、三維建模等技術,從太空視角展現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還引入了大數據信息,全面地展示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諸多成果,使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脫貧攻堅的壯舉與成果,直觀地欣賞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此外,在《她》《羊》《梯》《林》《沙》篇章中還引入了老百姓的故事,展現了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傳達出感人至深的信念、宗旨、理想與奉獻精神,使觀眾不僅獲得了新鮮、趣味、真實、共鳴的視聽感官,潛移默化地產生了“身體沉浸”與“心理沉浸”雙重體驗,也更深刻、全面地感知到新聞紀錄片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與觀念,進而增強對于新聞紀錄片的認同感。全景新聞紀錄片將傳統新聞紀錄片推進至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的新高度,不僅有助于提高新聞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與深刻性,也有助于觀眾理解,深化對新聞作品的認知。
(二)全景新聞現場報道
全景新聞現場報道也是融媒體新聞的重要形式,是指運用信息技術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展現新聞現場,提高新聞的真實性與感染力,提升觀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此類新聞作品,主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給觀眾帶來全景式現場報道。其中,“時間”是指突破傳統新聞現場報道時間短、內容簡略的局限,充分運用攜帶方便且應用服務豐富的移動端和數據流量龐大的5G技術,為觀眾帶來全程式、多角度的現場報道,從而使他們對新聞事件擁有更加全面的認知。“空間”是指打破傳統新聞現場報道空間小、場景不夠多元的限制,運用VR、AR、XR、MR、Lbs技術,創造出擬真式的虛擬空間,生動再現新聞發生的場景與過程。比如央視網的新聞作品《VR浸新聞》,運用地理位置數據、VR、衛星遙感等技術,全景式展現了化屋村、德勝村、武漢站、武大校園、北部灣水下考古現場等場景,甚至還將觀眾引入疊溪救災、豐城電廠事故等突發事件現場之中,使他們全景式地觀看新聞現場,并能夠自由地選擇運動路線、觀看視角、場景信息等,從而產生沉浸式觀看體驗,獲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全景新聞現場報道,充分展現了先進技術和設備對于融媒體新聞創新的賦能作用。未來,隨著技術進步與設備升級,此類新聞作品將逐步成為融媒體新聞的主體,滿足新媒體環境下觀眾對即時性、趣味性、直觀性新聞的體驗需求。
(三)虛擬現實場景新聞
虛擬現實場景新聞是指運用VR、AR、XR、MR技術建構虛擬場景、設計虛擬角色、呈現新聞內容,從而引導觀眾沉浸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維動態視景與實體行為系統之中,獲得趣味性、參與性、真實性的觀看體驗。除此之外,虛擬現實場景新聞還能表現歷史性新聞題材,甚至建構超現實新聞內容。一方面,在部分新聞事件已經發生且工作人員無法獲取第一手素材的情況下,新聞創作者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再現新聞現場和事件。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解碼十年》,運用XR、擴展現實、衛星遙感、地理信息還原、三維建模等技術,通過“一鏡到底”的主角設計,打造出“扶搖天地間”的虛擬現實情境,展現了新時代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歷史成就,并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再現了歷史場景,傳達了真實的故事與情感,發揮了思想教育、文化傳承、輿論引導等作用。另一方面,新聞創作者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突破客觀條件局限,建構超現實新聞內容。比如,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新立方智能演播室進行了一場“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將演播室“搬進”太空站,主持人與王亞平進行面對面交流。總而言之,虛擬現實場景新聞不僅實現了從同屏、跨屏到融屏的過渡,從真實場景、虛實結合場景到全虛擬場景的升級,也拓展了新聞題材,創新了新聞內容,增強了融媒體新聞作品的沉浸式傳播效果。
(四)虛擬現實新聞游戲
新聞游戲是指通過創作參與性、互動性的趣味游戲,潛移默化地傳播新聞內容。隨著信息技術與設備的不斷升級,此種新聞制作方式推出了虛擬現實新聞游戲,并帶來了更強的參與性與沉浸式效果[5]。比如,2014年《人民日報》啟動“中央廚房”碰碰詞兒融媒體工作室,推出“角色參與式”和“任務挑戰式”兩大類虛擬現實新聞游戲。在《警惕身邊的他》等角色參與式虛擬現實新聞游戲中,用戶選擇畢業大學生李四、留學生張磊、ADS研究所工作人員謝楓三種角色,以不同身份開啟三段不同的故事,并不斷做出選擇,控制劇情走向,從而獲得強烈的趣味性、刺激性體驗,同時強化對于反詐知識與技巧的認知。在《全國兩會》等任務挑戰式虛擬現實新聞游戲中,用戶打開游戲頁面,在進入游戲之后獲取總理紅包,隨后一邊進行游戲通關,一邊表達個人想法,最后再將游戲結果分享至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參與新聞游戲。用戶在游戲中既是內容生成主體,又是傳播主體,被新聞內容深深地“穿透”和“浸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賽博人”。先進技術和設備促使虛擬現實新聞游戲形式更加多樣,用戶參與感、沉浸感更加強烈,從而進一步推進融媒體新聞作品全息化、交互式、沉浸式發展,強化新聞傳播效果。
四、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策略
(一)敘事層面:“融通”與“同構”的敘事方式
敘事決定著融媒體新聞的鋪陳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沉浸式傳播效果。新聞作品必須內容緊湊、參與性突出、趣味性強才能使觀眾始終保持濃厚的熱情并沉浸于新聞情境之中,系統、深刻地認知新聞內容,準確感知背后的思想與情感。在敘事層面,融媒體新聞作品要借助新理念、新技術、新設備構建“融通”與“同構”的結構體系,創造沉浸式傳播效果。“融通”強調新聞作品中的每個場景、事件甚至畫面都融為一體,并集中傳達統一的主題與思想。比如,人民日報社創作的《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展現了1分鐘內有33個嬰兒誕生、快遞小哥收發7.6萬件快遞、“復興號”前進5833米等,內容集中傳達“改革開放40年成就源自每一個人努力”的價值取向。這不僅提高了融媒體新聞內容的緊湊性,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基調,營造了一體化的場景氛圍,也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與認同感。“同構”要求新聞作品通過虛擬場景內探索、趣味游戲、功能選擇的方式引導觀眾參與新聞敘事,或主動選擇觀看視角與內容,或通過角色扮演完成互動任務,從而沉浸于場景化、參與性、趣味性的新聞觀看體驗中。“同構”帶來了開放、自由的敘事方式,既增強了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效果,又滿足了觀眾個性化的新聞內容認知與體驗需求,從而更好地實現了新聞作品的價值。
(二)內容層面:“共情”與“共時”的新聞內容
“內容為王”媒介環境下,共情與共時的新聞內容也是融媒體新聞作品增強沉浸式傳播效果的重要條件。“共情”是指挖掘契合觀眾生活實際的題材,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比如《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脫貧之后》,通過大量鮮活的細節與富有特色的苗家俚語講述了十八洞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展現了村民堅持不懈、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鼓嶺!鼓嶺!》通過沙畫的方式,講述了美國人加德在福建的特殊故事,展現了鼓嶺的美麗景色和我國人民的熱情好客,表達了中美人民的深厚情誼。這些作品通過真實內容和真情實感吸引、打動觀眾,引導觀眾沉浸于新聞敘事情境之中,進而深化他們對融媒體新聞作品的理解與認知。“共時”強調觀眾共享同一個當下,一是要運用直播、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擬真性環境,使觀眾全程、直觀、細致地觀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并沉浸于在場體驗;二是要提供發表個人觀點和進行互動溝通的彈幕功能、留言板等渠道,讓觀眾能與同時觀看新聞作品的群體進行互動,獲得共時觀看感受。總而言之,“共情”為觀眾帶來了他們所認可的新聞敘事內容與情感思想,“共時”營造了在場性、參與性的情境氛圍,二者是融媒體新聞作品增強沉浸式傳播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屬性,決定著融媒體新聞作品的傳播效果與價值。
(三)視聽層面:真實與虛擬的視聽效果
融媒體新聞作品視聽層面的真實與虛擬交融方式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通過虛擬情境來表現真實的新聞內容,比如,虛擬現實新聞游戲中的角色扮演游戲、任務挑戰游戲以及虛擬現實場景新聞中的沙畫新聞作品、動漫新聞作品等,均是通過虛擬情境再現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其形式生動、價值突出、參與性強,呈現出良好的傳播效果。二是運用虛擬與真實相結合的方式來表現新聞內容,比如全景新聞紀錄片、虛擬現實場景新聞中的部分作品,將真實照片、視頻、書信之類的新聞素材與虛擬現實空間、事物、角色相結合,呈現出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視聽效果,從而提高新聞作品的趣味性。三是采用特殊技術和設備全景式、活動性展現真實場景,呈現真實內容,比如全景新聞現場報道,借助地理位置數據、VR、衛星遙感等技術,使觀眾擁有了“上帝視角”,能夠全景式、自由地觀看新聞現場。視聽層面的真實與虛擬交融所帶來的沉浸式傳播效果主要是通過先進技術和設備來實現的,給觀眾帶來了先入為主的體驗感,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沉浸于新聞敘事情境之中。
五、結 語
綜上所述,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效果的形成動因在于技術驅動,媒體融合帶來開拓性語態,社會責任催生內生性動力,由此造就了此類新聞作品特殊的視聽效果與傳播價值。融媒體新聞作品沉浸式傳播,依托于全景新聞紀錄片、全景新聞現場報道、虛擬現實場景新聞、虛擬現實新聞游戲四種新聞類型。對此,新聞工作者必須采用“融通”與“同構”的敘事方式,打造“共情”與“共時”的新聞內容以及真實與虛擬的視聽效果,才能提升融媒體新聞作品的沉浸式傳播效果,進一步增強其社會、經濟、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廣電總局.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2647.htm,2020-11-13.
[2] 李昌文.融媒體新聞報道[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22(5).
[3] 徐靜涵.融媒時代主流媒體視頻新聞報道機制的變化[J].當代電視,2023(4):103-108.
[4] 談華偉.重塑·超越·創造:融媒體新聞報道的創新實踐[J].傳媒,2022(8):80-82.
[5] 張麗.互文敘事與感官重塑: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文本特征[J].現代傳播,2021(9):91-97.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