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我國當前一項重大而迫切的任務,“講好中國故事”是關鍵。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際學科視角,提出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闡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五個維度———為何講、誰來講、給誰聽、講什么、如何講,旨在為國際傳播理論本土化和“講好中國故事”實踐路徑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傳播;北京冬奧會;“講好中國故事”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7-0097-04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新文科項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復合型涉外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2021JGLX083);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河南省紅色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2021YB0510)階段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做出過一系列重要論述。2013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1]。“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2]。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于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國際話語權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至關重要。如何講述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持續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已成為黨和國家當前外宣工作中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研究問題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給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社會越來越希望聆聽到中國話語、中國聲音,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國際輿論整體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的發展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成輿論話語權優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作任重道遠。
本文以“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中文全文數據庫檢索發現(截至2024年5月24日),2013年相關文獻由之前個位數遞增到31篇,之后呈逐年倍數遞增趨勢;文獻學科分布前3位分別是新聞與傳媒(32.18%)、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12.37%)、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8.81%);外國語言文字學科較2023年遞增了近2%,但是僅占5.81%。同時,通過梳理高頻引用文獻主題,本文發現研究主題同質化現象依然突出,研究內容主要聚焦“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內涵、策略和傳播途徑幾個方面[3]。雖然現有文獻從不同學科視角,針對講述的內容、方式、路徑和主客體等方面進行了討論,但是,由于缺乏系統性,大多研究僅從新聞傳媒或國際政治學科視角提出運用新的傳播手段,在敘事方式或敘事策略上優化中國話語表達,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國家形象[4-5],鮮有跨文化交際學者如莊恩平、陸婷婷提出要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并指出在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時,要運用跨文化思維和溝通方式[6]。在新聞與傳播學科領域,“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經常和“國際傳播”或“對外傳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等同使用。跨文化傳播是基于“點對面”或“面對面”的傳播,缺乏基于該視角的研究無法準確掌握受眾對中國故事的理解程度,這是目前我們在“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大背景下亟待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講好中國故事”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整合多學科優勢,不斷深化相關研究。目前,學界關于“講好中國故事”路徑的研究存在觀點趨同、缺少新意等不足,因此,學者要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特別是跨文化交際學者要發揮學科優勢,用“跨文化”的方式闡釋清楚中國故事內涵。對此,本文擬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并對其內容和內涵進行解讀,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二、“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
本文從“為何講”“誰來講”“給誰聽”“講什么”和“如何講”五個維度出發,探討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必須考慮的要素,并嘗試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7]。
如圖1所示,“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一個跨文化事件用“圓”表示,圓的四周是事件發生的語境,包含了“為何講”一個維度,其余四個維度在圓內,分別是“誰來講”“給誰聽”“講什么”以及“如何講”。
(一)為何講
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的國際國內輿論環境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讓世界深入地了解中國,為我國營造有序的國際環境。
(二)誰來講
中國故事要由中國人自己講述,我們要主動“自塑”國家形象。政府部門、官方媒體不僅要講,還要從跨文化視角思考誰來講更容易“拉近”海外受眾,不容忽視我國的企業、NGO、智庫、學者和學生群體等作為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主體。只有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增強受眾意識,他們講述的內容才能讓國外受眾聽得到、聽得懂,還聽得進,從而最大化地發揮這些群體的公共外交作用。
(三)給誰聽
目前,我們國際傳播工作的重點是講給在華的外國人聽,主要包括外國群眾、媒體、企業組織和官員,只有他們真正地了解了中國,才最有可能主動地講述中國,自愿地“他塑”中國國家形象,進而實現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外國友人的“他塑”需要在中國人“自塑”的基礎上產生,在圖1右側使用虛線框標示,表明外國友人由傳播客體轉換為傳播主體,這樣才能實現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四)講什么
講述的中國故事要融入國際話語中,多主動講述中國鮮活的事實和“有情感”的故事,還要坦然面對、直接回應世界關切的問題。不能局限于講述我們“是什么”,要突出講述我們“為何能”;要講述中國的傳統和現在,更要向世界講述中國對未來的憧憬(visionofthefuture),講述我們的中國夢和世界夢。
(五)如何講
就講述的主客體和內容而言,講述雙方要實現有效的溝通。講述者(主體)不僅要有“受眾”意識和主動設置議題的能力,還要了解受眾的需求、語言表達習慣、文化差異等,用易于受眾理解的語言方式講,而非自說自話。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漢語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對中國故事的內容進行重構,用海外受眾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溝通方式,講他們想聽、想要了解的中國,從而實現雙向有效、適切地交流與溝通。
總之,“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有兩條線:一條是主線(圖1左側以實線箭頭標示),主要由中國人以跨文化方式給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另一條是副線(圖1右側以虛線箭頭標示),只有在主線范式完成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外國友人才能從講述的客體轉換成主體,進而把中國故事轉述給更多的外國人,實現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
三、跨文化視域下北京冬奧會國際傳播的重構
2022年,我國承辦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精彩紛呈的開幕式不僅為各參賽國奉上了一道中國文化盛宴,同時,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國家文化身份和積極自信的國家形象。通過成功舉辦北京2022冬奧會及冬殘奧會,中國向世界的表達方式由“我”(從中國看中國)轉變成了“我們”(從世界看中國),為國際傳播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經驗參考[8]。本文以北京冬奧開閉幕式文化展演為例,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闡釋中國故事要“講什么”和“如何講”。
(一)設置“中國扶貧”議題,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形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近8億人擺脫了貧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物質脫貧雖然極為重要,但每一個貧困群眾只有實現“精神脫貧”,才能真正站上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節目《雪花》,一群可愛的小朋友手持“和平鴿”共同匯成愛心形狀時,一只“小鴿子”掉隊了,然后一只大點的“鴿子”過去把“小鴿子”拉回到隊伍里。這個細節溫暖了很多人的心,也引起了“網友”的無限遐想。官方回應說:“掉隊的小鴿子”展現出小朋友的浪漫、天真、友愛,該節目旨在弘揚團結友愛、一起向未來的奧運精神。本文認為,也展現了黨和政府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
還有一群孩子在開閉幕式上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用希臘語唱響了奧林匹克會歌,用質樸、純凈、圣潔的童聲感動了很多人。這些孩子是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山區鄉村小學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的成員,僅僅通過3個月的希臘語學習和排練,便成功登上了國際奧林匹克大舞臺,實現了與世界“一起向未來”的美好愿望。2020年2月,阜平縣正式脫貧“摘帽”。馬蘭花兒童合唱團是在國家“教育扶貧”政策支持下成立的,孩子們通過音樂看到了外面更美好多彩的世界。
“扶貧減貧”議題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國際通用話語。“消除貧困”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第一個———“Top1:NoPoverty”,世界減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Leavingnoonebehind),也是2019年聯合國“行動十年”向全世界的呼吁。我們不僅要在北京冬奧會這樣的國際場合和國際語境下,多渠道講述“中國扶貧”的故事,講述在中國“減貧”的道路上,每一個地區、城市、鄉村和群眾都不能少、不能掉隊,也要講在世界“減貧”的道路上,每一個大陸、國家、地區和人民不能少、不能掉隊,呼吁全世界團結起來,共同向未來(Togetherforasharedfuture)。此外,我們不僅要主動講,還要借力國外學者解讀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成功的“密碼”[9]。
(二)傳播“和而不同”的世界觀,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notwo snowflakesarealike),正如各國的文化、制度不盡相同。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雪花”符號,其設計靈感源于中國結,通過現代科技“鐫刻”有91個參賽代表團名字的小“雪花”,最后拼組成一片驚艷的“大雪花”主火炬臺,不僅體現了“冰雪運動”的主題,也傳遞了“和而不同”的世界觀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中國文明觀。
“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國際傳播中我們要準確傳遞其內涵。中文“和諧”是指萬事萬物間的平衡與協調,并不是消除個性差異,而是有著“和而不同”(harmonybutwithoutuniformity/harmonywithdiversity)的深刻內涵。我們認為,差異并不意味著必然導致對抗、沖突,反而因為事物之間差異形成的互補,才構成“和諧”的必要條件;不同事物只要合理、恰如其分地組合,就可以實現由不協調到協調,由不勻稱到勻稱,由不平衡到平衡。這里面包含了我國古人對宇宙和大自然法則中“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合之道[10]。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中國文明觀,認為世界只要秉持文明包容精神,交流互鑒,所謂“文明沖突”就不存在[11]。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不是零和博弈(zero-sumgame),而應提倡和平共處、共同繁榮(win-win)。
“交流互鑒”的文明觀是中國和中國人民開放、包容與愛好和平的文化基因。準確地向世界傳播中國“和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既是對“文明沖突論”的有力回應,也有助于世界進一步聽懂中國聲音、理解中國。
(三)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體系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由中國“十二生肖”造型的冰車行駛過的冰痕“劃出”的“中國結”圖案,巧妙地把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聯結在一起,與“飛入”鳥巢體育場上空的紅絲帶勾勒出的巨型立體的紅色“中國結”交相呼應,每條絲帶可以獨立成結,寓意全世界運動員團結起來,“一起向未來”。在國際傳播中,我們要建構中華民族“團結同心”的文化特質,傳遞中國“世界大同、天下一家”(oneworldone family)的理念和美好愿景。“中國結”寓意世界的連結和聯通,也表達了中國對世界能夠團結協作、互聯互通、建立友誼等美好祝愿。通過“中國結”把大家連在一起,互文了世界奧林匹克呼吁“更團結”的格言,更體現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繼承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世界大同”等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和世界觀,還蘊含著“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既包含了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憧憬,又有尊重人類文明多元化、提倡人類社會交流互鑒、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主張和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人民高瞻遠矚的國際視野和偉大的世界胸懷[12]。“中國結”中的彩色絲帶是“一帶一路”的具象,象征著全世界能夠共商共建共享“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中國倡議,體現了國際傳播跨文化范式中強調多向世界傳遞中國人的世界夢和對世界未來的愿景。
四、結 語
本文基于目前國際傳播研究現狀的分析,構建了“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為國際傳播研究提供了一個跨文化視角的研究路徑和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論創新意義。同時,提出用跨文化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并以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為例,講述了北京冬奧的三個故事,希望能在學界引起新一輪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討論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夏康健,崔士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重要論述的發展脈絡和深刻內涵[J].中國出版,2021(13):8-13.
[2] 習近平.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01).
[3] 李子璇.傳承·創新·融合:“講好中國故事”的思考與實踐[J].今傳媒,2023,31(4):11-14.
[4] 程征.“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J].中國記者,2016(9):27-30.
[5] 趙永華,孟林山.敘事范式理論視域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分析[J].對外傳播,2018(8):43-45.
[6] 莊恩平,陸婷婷.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J].對外傳播,2016(10):43-45.
[7] 岳豪,莊恩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探索:用跨文化方式“講好中國故事”[J].外語教學,2022(5):55-59.
[8] 劉.從“我”到“我們”,冬奧傳播新樣態[N].中國財經報,2022-02-26(08).
[9] 中國日報.回顧40年:中國減貧的成功之道何在?[EB/OL].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0 07/09/WS5f067b5da310a859d09d6e12.html,2020-07-09.
[10] 張利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民族認同[N].中國科學報,2012-07-30(05).
[11]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全文)[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28/c1002-24761811.html,2014-03-28.
[12] 楊抗抗.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時代意蘊[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