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服務中的治理關系應以居民為中心,注重內外關系溝通、全社會協同和提供公共服務,倡導居民自治和內外多元主體共治理念。本文以上海市部分老舊小區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分析了老舊小區精神文明服務欠缺的原因,從社區內部組織協調與社區對外關系溝通兩個方面出發,探討了完善老舊小區精神文明創建服務的思路,旨在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服務向多元立體的方向發展,提高社區治理能力和精神文明服務質量。
關鍵詞:老舊小區;精神文明;社區服務;治理關系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7-0124-04
一、引 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楊浦區考察時強調,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1]。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創新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2]。2023年8月,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調研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工作時指出,要弘揚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持續提升市民群眾的參與度和幸福感[3]。
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上海市持續鞏固提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質量水平,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成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市文明辦要求開展文明社區(小區)、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創建申報推薦工作,扎實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任務,把利民、惠民的精神文明工作置于城市發展的重要地位。
本研究通過對上海市延安西路部分老舊小區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多數老舊小區中公共設施較為陳舊,閑置的公共空間未得到有效利用。同時,社區居委會未深刻意識到居民對于思想道德建設及教育科學活動的需求,忽略了社區內外文化資本的潛力,對內溝通意識不強,對外關系缺乏疏通。因此,從內外服務關系的角度思考解決社區精神文明缺位的問題必要且緊迫。
二、上海部分老舊小區精神文明創建缺位的原因
近年來,上海市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兩舊一村”改造等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對于老舊小區精神文明創建的關注與投入力度有待加大,未有效形成社區長效管理機制。
調研顯示,上海市延安西路部分小區建筑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社區居民以初老人群為主,對社區內部建設少有創新性意見,導致社區對于精神文明服務的供給不足。同時,小區中可供居民進行精神文明娛樂的活動場所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居民之間互動交流減少。
這些問題折射出社區內部管理以及社區對外合作不夠完善,總體來看有以下兩點:第一,社區內部管理缺乏研究。多數單位生活小區,普遍存在管理難、難管理的現象,要么投入較大、負擔較重,要么投入不足、管理薄弱,要么外包服務監督不夠。居委會未將精神文明創建提上相關議事日程,未深入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徑,導致精神文明創建差距較大、群眾滿意度不高。第二,缺乏與社區外的良性互動。社區精神文明服務的發展需要外部資源的支持,比如社會組織、服務機構的進駐,盤活社區文化資源。但是,一些老舊小區由于地理位置、社會影響力等因素難以得到足夠的外部支持,從而導致服務缺位,很難吸引外部資源的關注[4]。
三、上海市老舊小區精神文明創建的現狀分析
上海老舊小區居民的構成較為復雜,不同年齡、職業和文化背景的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和接受精神文明創建的理念存在差異。本研究通過對上海市長寧區多個老舊小區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老舊小區在推進精神文明創建的進程中面臨著內部與外部的雙重阻力。
首先,內部管理意識有待提升,溝通渠道不夠健全。社區內部存在信息交流渠道不暢、信息交換不對等、精神文明服務功能型社群缺少等問題,導致居民對于小區內的信息了解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反饋和互動,進而造成了社區居民欠缺接觸外部文化的窗口,對政府、社會組織等提供的服務和支持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參與到相關活動中去,更難以了解社區外的最新動態和多元文化。此外,部分居民缺乏自治意識,尤其是35歲以下的青年群體,對小區的公共事務關心程度不夠,對精神文明服務的建設和維護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未充分意識到自己對于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責任和義務。
其次,內部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進駐受阻。由于生活環境相對封閉,老舊小區的精神文明交流活動以及文化設施相對不足,導致外部文化機構進駐改造成本大。部分小區要求外部文化機構在改造過程中必須遵守居委會的強制性規定,而這些規定可能限制了外部文化機構經營活動的開展,從而導致社會資源合作意愿不高。部分社區缺乏主動聯絡外部資源、發展多元社會關系的積極性,未充分意識到外部資源能為社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甚至認為與其他組織或機構合作會帶來額外的負擔[5]。部分居民思想觀念比較傳統,對外部資源持懷疑態度,認為外部資源進入是為了賺取利潤,而不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故而對外部資源持不信任態度。以上種種因素,都對老舊小區的精神文明創建造成了較大的挑戰。
四、加強老舊小區精神文明創建的對策及建議
(一)社區內部的公眾關系協調
1.發揮居委會的牽頭作用
居委會作為社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具有組織協調的作用,承擔著管理和服務社區居民的責任。因此,要積極回應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為其提供各種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業委會作為業主選舉產生的機構,代表著全體業主的基本利益,也要積極參與小區精神文明創建事務。
在實踐過程中,居委會和業委會要互相合作,共同推動老舊小區精神文明創建。居委會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促進業委會和居民代表參與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討論。業委會則要充分發揮業主自治的特點,積極參與和支持居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提高居民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性。居委會和業委會通過組織活動、開展志愿服務、促進鄰里關系等方式推動居民參與,營造和諧文明的社區環境,不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風尚,也有助于推動社區發展,提升居民的整體幸福感。
2.搭建社區內部透明化的信息交換空間
針對社區內部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的問題,居委會不僅要牽頭搭建透明化的信息交換空間,讓居民更加便捷地獲得社區內的相關信息,包括公共事務、社區活動、服務等,還要探索現代化的信息溝通途徑,利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新型傳媒工具,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快捷的信息交流和服務平臺。通過構建多元互動的基層溝通服務網絡,提高居民對社區事務的了解和參與度,加強居民之間的交流,營造社區共建共治的氛圍,使社區內部的信息流通更加透明,避免信息的不對稱和不準確傳播。
在具體操作層面,社區居委會、業委會應根據小區人口、環境、受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選擇適合社區的信息交換平臺,比如微型社區APP、小程序、微信群等,以確保平臺的易用性和覆蓋面。無論形式如何,此類平臺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權威信息發布(包括社區公告、活動信息等)和提供多樣化交流服務(包括業主提議、投訴建議等),滿足社區居民不同的信息需求。居委會要嚴格審核平臺上發布的信息,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同時也要注重增強互動,提高居民的參與度,比如,通過留言評論、投票調查等方式加強居民之間的交流和討論。此外,還要加強對平臺的安全監管,保護居民的個人隱私信息,確保信息交換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3.組建社區青年骨干發揮“智囊團”作用
目前,由于大部分老舊小區居委會與業委會主要由中年人群以及初老人群構成,管理缺乏年輕血液,因此,可能導致思維方式和決策方式相對傳統,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和信息觸達效果。同時,面對居民多元具體的精神文明訴求,會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而難以保證工作質量和效果。
針對這一難題,居委會與業委會必須凝聚社區內具有相同志愿、來自不同領域、擁有不同專長和經驗的青年,組建起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社區青年智囊團”。首先,針對社區發展的關鍵問題,應由社區青年骨干直接與社區管理層和相關部門進行溝通,輔助居委會與業委會進行決策,為其提供多元化創新性的建議,并不斷完善改進措施。其次,在形成系統化執行體系后,應由團隊成員組織經驗分享會和相關交流活動,為社區其他青年居民分享經驗,幫助社區青年提升專業能力和領導力,擴大青年智囊團規模,形成良性循環。此外,作為智囊團的一員,團隊成員還應具備強烈的公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比如,通過建言獻策的方式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積極參與社區公益項目和志愿者活動,充分發揮青年骨干帶頭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幫助和支持,傳遞正能量。
(二)社區對外的雙向關系溝通
1.社區外部資源的引入與利用
為了實現老舊小區的精神文明創建目標,首先,社區居委會應積極與社會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爭取社會力量的投資支持和幫助,為老舊小區的精神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動力。比如,通過向外界展示社區的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增強老舊小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通過打造并推廣老舊小區的文化品牌或旅游打卡資源,吸引更多優質文化資源涌入,復蘇老舊小區的精神文娛生活,為長期吸納社會優質文化資源打好基礎,走出新的破圈路徑。
其次,社區居委會在吸納和接受社會文化資源方面,應著眼于機制構建、服務落實與文化傳播多個層面,為老舊小區打造現代多元化的精神文明信息提供突破口。
(1)建章立制層面:建立志愿者加盟制度機制,落實長期合作。通過引入社會志愿者或與高校志愿者組織合作,促成常態化長期志愿者服務合作項目,組織志愿者為社區居民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幫助解決社區居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社區整體精神文明素質。比如,志愿者在小區內組織文藝演出、書法比賽、繪畫展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并通過邀請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走進社區,為居民提供心理疏導、讀書分享等方式,將年輕化的娛樂活動引入社區,形成新的社區文娛項目。
(2)實踐層面:發展社區商業,打造文旅地標。社區商業的發展,有助于增加居民的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穩定的經濟基礎為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提供了保障,讓居民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并推動相關文化服務產業的落地,促使形成經濟基礎培育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社區居委會要積極引入商業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社區經濟,為構建社區特色文化提供底層經濟滋養。比如陜西省西安市的鐘樓小區,各個角落散布著各式各樣的當地特色小吃店、面包房、咖啡店等,結合農貿市場模式,各類商品的銷售區域都集中在一個獨立的建筑室內空間,具有聚集性和長期性,且居住區具有長期穩定的客戶源,促使社區商業蓬勃發展,小區后期直接轉化成網紅打卡地,周圍又相繼出現書店、文創店等文化機構[6]。
(3)宣傳層面:立足生活場景,利用廣告資源進行文化傳播。社區場景廣告因具備受眾觸達率高、視覺和聽覺沖擊力強的特點,易于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對社區而言,將廣告中的新潮文化元素注入老舊社區,有益于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此外,社區廣告也是推動社區服務實現全民終身學習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手段[7]。社區居委會要明確廣告內容篩選標準,確保進入社區的廣告涵蓋多領域和多主題,提升學習研討活動類廣告在社區廣告總量中的占比,為特定學習者和社區服務對象提供更加優質、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和信息,鼓勵推廣全民終身學習,提升社區整體文化水平。
2.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成果的對外傳播
當服務改進取得一定進展后,及時向外宣傳取得的成果是保證外部資源長期性與穩定性的重中之重,有助于社區吸引更多更優質的社會支持。同時,通過對外宣傳加強與其他社區的交流與學習,促進經驗的分享和借鑒,有助于促進各地社區共同進步,提高全國社區精神文明整體水平。
因此,社區居委會要積極對外講好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故事。一方面,借助傳統媒體進行典型宣傳,擴大社區美譽度。比如,通過邀請媒體對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典型案例、人物事跡等進行采訪報道,傳遞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通過深入挖掘故事內核,不斷壯大傳播力量,擴大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影響范圍。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提高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成效在年輕群體中的聲量,發揮精神文明創建卓越成果的對外吸引力與感召力。比如,在此類平臺上發布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具體信息,包括活動照片、視頻、新聞報道等,提高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直播功能宣傳社區內的特色服務,并與外部觀眾進行互動;邀請社區內的志愿者、道德典范等進行直播互動,分享他們的故事和經驗,并配套創意海報與短視頻,在媒體平臺上進行反復宣傳、多點環繞,打造沉浸式社區文化體驗效果。
五、結 語
老舊小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文明創建對于整座城市的文化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精神文明創建與改造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居民、社會組織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在實踐中,基層政府不僅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強調社區參與和居民自治的重要性,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使社區服務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整合社區內外資源、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合作,為社區提供更多的支持與保障。此外,全社會要繼續探索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利益分配機制,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打造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新時代社區,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J].時事報告,2019(11):14-16.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7278.htm,(2022-08-16)[2024-2-10].
[3] 孟群舒.讓文化浸潤人心滋養生活助力發展[N].解放日報,2023-08-05(01).
[4] 宋小芳.社區文化建設助推社區治理現代化研究[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23,37(1):65-69.
[5] 蔣杰,王新榮.怎樣構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關系網絡[J].中國社會工作,2023(6):48.
[6] 姚雅露.西安市明城區集中式農貿市場空間改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7] 王娟娟.職業教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廣告設計推動社區服務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26):125-128.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