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早F晚E”作為當下存在于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普遍心理狀態,體現出當代年輕人處于日常壓力、挑戰和沖突中的一種動態的情緒波動現象。導致這一狀態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因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素及大學生自身因素。本文通過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時間,培養興趣愛好,以及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等策略,旨在幫助他們改善這種心理狀態。
[關鍵詞]早F晚E;大學生;情緒;心理健康
青年一代的成長,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希望。當代大學生,作為最有代表性的青年群體,其思想意識、精神風貌和生活狀態,不僅關乎他們是否能順利成長成才,更是對社會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觀照這一群體的狀態,是高等教育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內容之一。在當前“00后”為主的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了許多不同于以往群體的特點。繼早些年出現的“躺平”“擺爛”等現象,當下“早F晚E”逐漸成了一種新型生活狀態,在大學生群體中蔓延。所謂“早F晚E”,最先是指早上一杯咖啡(Coffee)提神醒腦,晚上一杯酒(Encore)放松心情,而經過網絡發酵與傳播并大肆流行后,“早F晚E”有了一種新的說法:早上喊加油(Fighting),晚上睡前卻憂郁、傷感(Emo)。“早F晚E”這一狀態的出現,最直接表達了當代大學生一邊想努力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一邊卻被現實生活壓力打擊,常常感覺迷茫的狀態。本文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針對性引導策略。
一、關于“早F晚E”狀態
“早F晚E”是一種描繪人們面對壓力、沖突或挑戰時情緒狀態起伏的狀態。與之前網上大火的“擺爛”“躺平”等具有單一情緒傾向的互聯網熱詞不同的是,“早F晚E”表現出了一種動態的情緒波動,這種情緒波動甚至是劇烈的、兩極分化的,其實質上反映出的是當代年輕人積極樂觀與消極沮喪兩種心態相互抗衡的矛盾心理狀態。一方面,人們不斷追求著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相信努力拼搏就能帶來成功,是樂觀積極面對生活的良好心態。但是,有追求就會有壓力,當實現理想過程中產生的壓力過大,人們內心的憂愁焦慮就無法排解,心理健康狀態就會失衡,出現深夜抑郁的情況。從大學生日常校園生活角度來看,“早F晚E”這一狀態,形象地表現出以當代大學生為主要代表的新青年群體在白天努力奮斗,晚上卻常常迷茫失落的狀態。這種落差可能會引發出一種悲觀、壓抑、抑郁甚至自我傷害的消極心理狀態[1]。
總體而言,“早F晚E”狀態可以被理解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壓力、挑戰和沖突的一種情緒起伏狀態。理解和掌握這種規律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了解,幫助他們提升情緒管理和壓力應對能力,進而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當然,這種現象并非所有大學生都有,或者在所有大學生中都有明顯的表現。
二、“早F晚E”狀態成因
心理學關于壓力的研究表明,個體面對生活壓力,在進行自我控制時需要消耗心理資源,一旦資源不足,便會陷入“情緒內耗”的狀態。“早F晚E”體現了當代大學生被迫適應環境、習慣性壓抑和隱藏自身的情緒,逐漸消耗心理資源,慢慢從情緒惡化到降低生活品質,從信心削減到心力透支,情緒及心理狀態逐漸失衡,陷入惡性循環的一個漫長過程。當代大學生“早F晚E”現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因素
首先,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壓力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元。他們不僅要應對學業上的挑戰,還要面對就業、復雜的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壓力。同時,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和期望也在不斷提高,這使得許多大學生感到焦慮和不安。這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挑戰,讓大學生經常處于高期望與低成就的落差中。其次,隨著網絡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普及化,大學生對各類社交媒體的使用過度也給自我生活狀態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生常常本著主動求助的目的到網絡世界尋找答案,但是卻總會陷入網絡信息消極獲取的怪圈中無法走出來,導致問題走向無解。近些年來,“情緒樹洞”等各種網絡互助途徑,真正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少之又少,反而讓他們更加進入了“自證”無力感的狀態。最后,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也在不斷多元化,一些亞文化群體所倡導的非主流文化價值觀也在一定范圍不斷傳播,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困惑和沖突,讓他們游離在奮斗與懈怠之間,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非常容易出現“早F晚E”的狀態。
(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塑造大學生心理的兩大重要因素,這兩者相互作用,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緒狀態有著深遠的影響。盡管過去二十年,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力度不斷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也非常明顯,但是面對“00后”這一群體,學校教育還是出現了許多短板。對于大學生而言,其中既有小學、初中教育的影響滯后性,又有高等教育在此領域的應對策略尚顯不足。首先,前瞻性不足。面對思想活躍的大學生群體,學校在教育內容上不能及時更新,往往是采用問題解決的方式,這直接導致學生群體對此帶有一定的排斥性。其次,系統性不夠。盡管目前高校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校園生活方面,努力實現著“三全育人”途徑優化,但是面對諸如“早F晚E”這樣的群體狀態,還缺少較為系統有效的針對性策略。而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親子關系的疏離感、交流的功利性、教育方法的缺失,都對當前大學生的親子關系提出了許多挑戰。在實際工作中,筆者也發現,存在較為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個體,背后往往存在一個復雜的家庭背景。本來作為重要社會支持系統的家庭,往往不能給大學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訴求滿足,加之家校地域的分離,讓許多父母也感到教育無力,更無須說有效的教育方法了。可以說,與中小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在踏入大學校園后,家庭教育這方面似乎突然失去了重要依靠,在許多時候,既往的家庭成長史反而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阻礙因素。
近年來,從國家有關教育政策和地方教育措施來看,高校與家庭的家校合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由于彼此缺乏了解,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反而在一些學生的成長問題上相互掣肘甚至存在個別矛盾,在合作效果上自然不理想。兩者的認知分歧和立足點導致大學生在兩種教育氛圍中搖擺,對學校或家長的對抗現象也經常出現,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無力感持續時間過久,“早F晚E”也成了一種必然結果之一。
(三)學生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每個大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價值觀、成長環境和生活環境。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和挑戰。首先,有些大學生的性格天生較為內向、敏感,或是過于追求完美,這使得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產生焦慮、沮喪等消極情緒。例如,對于那些天生較為內向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更害怕在眾多目光中發言,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產生壓力,從而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其次,成長經歷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那些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父母離異、家庭暴力或其他創傷事件的學生,可能更容易在大學期間出現心理問題。這些創傷可能導致他們對人際關系、學業等產生不信任感,甚至產生自我否定的消極情緒。最后,大學生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和處理能力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另一關鍵因素。面對壓力和挑戰時,有些大學生能夠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而有些則容易陷入消極情緒中無法擺脫。每個人的性格、生活環境、成長經歷等都不同,對于心理狀態的調節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個人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學生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甚至陷入“早F晚E”的困境。
三、“早F晚E”狀態的引導策略
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早F晚E”狀態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到成因與教育的契合點,基于大學生校園生活現實,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幫助大學生應對“早F晚E”狀態。
(一)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時間
近年來,不少教育與心理專家提出了“空心病”這一概念[2],我們在此不做學術討論,僅從表現形式上看,“空心病”與“早F晚E”狀態存在很大部分的重合。盡管大學生的學業壓力很大,但是在時間支配上,與中小學生相比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引導他們制訂明確的學習和生活計劃,合理規劃,避免因時間管理不當而產生焦慮、抑郁的消極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合理的時間安排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學習效率,還能在規律性生活狀態中促進身心健康。
首先,明確學習目標。大學生可確立一個實際可達到的目標,并將其細化為每月、每周、每日的具體任務,確保學習進程有條不紊,避免因目標模糊而產生迷茫和焦慮的消極情緒。其次,保證充足的休息。睡眠是恢復精力和緩解心理壓力的重要手段。每晚應保持高質量睡眠,并在白天適時休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此外,娛樂活動和社交也是緩解心理壓力的重要途徑。選擇一些娛樂活動放松心情,如聽音樂、看電影、運動等。最后,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系,分享彼此的生活狀態,可以減輕心理壓力,并提供情感支持。
欣喜的是,近年來不少高校都針對大學生此方面訴求,在課程設置中加入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比如生涯規劃和學習心理學等課程,從科學角度引導大學生合理進行日常規劃,更高效地投入學習生活中。當然,這一做法有待進一步普及,而不能夠“蜻蜓點水”,高校只有將這種規劃引導日常化、系統化,并且從大一到大四都堅持去引導,才會收到實效,在提高大學生學習工作效率的基礎上,讓他們更加規律自如地應對校園生活挑戰,避免因時間管理不當而產生壓力和焦慮,才能夠使大學生在面對“早F晚E”狀態時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二)引導大學生培養興趣愛好
處于“早F晚E”狀態中的大學生個體,往往不是忙碌的,反而會有大量的時間被浪費掉。除了必要的計劃,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從興趣愛好入手,充分挖掘業余空閑時間價值。與過去相比,當下大學校園更加開放,校園生活更加豐富,但與之相比,大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還缺乏深度認識。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需要不斷去思考并探索出更加前置性的引導措施,并更加體系化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首先,為大學生既往興趣愛好提供持續動力。毋庸置疑,大學生作為社會思潮的前沿“領頭羊”角色,大多本身就有著各種興趣愛好,只是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限制,許多學生無法維持興趣。從大家最熟悉的藝術興趣如繪畫、音樂、運動等,到帶有高校特色的學術興趣、實踐興趣等,其中的承接關系是高校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重起爐灶”并不適合大學生群體的興趣培養,而對他們的興趣愛好進行基礎探尋并深化,是行之有效的路徑。一些高校現在會對大一剛入學的學生進行興趣愛好調查,這是一種很好的做法,了解基礎提供平臺,能夠事半功倍地為大學生提供興趣支持,也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個體積極性。
其次,為大學生興趣提供轉化遷移可能。大學校園是一個緩沖器,是個體從知識能力到實踐檢驗的過渡,因此,在引導大學生擺脫“早F晚E”狀態過程中,高校除了興趣維持外,讓他們體驗到生活意義的同時,還要結合教育需求,為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轉化遷移平臺,讓他們更深入地探索興趣愛好的實踐價值。具體而言,高校要提供更加豐富的展現平臺,比如各類比賽、志愿服務、實習機會等,讓大學生將興趣愛好在“做中學”“做中深化”,這也符合知行合一和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可以預見,如果大學生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其自身技能不僅得到了鍛煉,心靈也會得到滋養,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會大大提高。同時,在更加社會化的平臺上從事自己的興趣愛好,對于自我意識強烈的“00后”大學生而言也是很好的適應社會途徑。
(三)引導大學生尋求專業幫助
“早F晚E”狀態盡管不一定會給所有學生帶來嚴重的發展阻礙,但是確實會有部分學生,在這一狀態的持續中,對正常的校園學習生活產生退縮,甚至會出現社會功能的退化。因此,面對這一部分群體,我們還需要通過優化幫扶氛圍,引導他們及時尋求專業幫助。除了整合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等資源,大學的心理輔導與咨詢、生涯指導等專業機構與部門資源建設,是非常重要的[3]。在具備一定的硬件基礎上,高校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在有需要時能夠求助有路,得到及時幫助。
當然,如果這一專業幫助途徑能夠適應新時代大學生需求,更加主動地“送服務上門”,通過加大知識普及宣傳、個體化預測與指導等,及時化解風險,預防因“早F晚E”等不良狀態導致嚴重的情緒問題,則能夠很好地幫助大學生應對這一挑戰。
結束語
“早F晚E”狀態的產生,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既有其時代必然性,也有其個體發展共性,作為教育管理者,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其形成機制,接受其存在的合理性,思考有效的引導方法,讓“早F晚E”不僅停留在現象表面,更要積極去看待這一現象,從其中探索出積極的教育價值,幫助大學生群體在“危機中”規避成長風險,找到發展機會,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性發展的必需。
參考文獻
[1]徐進,田堯.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內卷情緒消解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2024(1):136-139.
[2]馮琳琳,李麗榮,張樂琳,等.大學生“空心病”現象的形成與應對策略:基于教育功利化視角[J].高教學刊,2023,9(31):15-18.
[3]王惠,陳艷麗.大學生抑郁情緒與心理健康輔導對策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3,44(12):1756.
作者簡介:王楚楚(1993— ),女,漢族,浙江諸暨人,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