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風吹夢》是泰國華裔女作家牡丹創作的長篇小說,描寫了抗日戰爭結束后的20年里華人移民到泰國,在泰國白手起家、成家立業,最終扎根于泰國的故事。小說以書信體的形式展開,穿插了許多當時中泰及國際上發生的事件,讓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也對我們了解泰國華人社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華人在泰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在泰國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職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將從華僑華人在泰國的職業出發,分析泰國華人的職業及其經濟角色,并探究形成這一角色的原因,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華人社會和華人的經濟生活。
[關鍵詞] 《南風吹夢》" 華人華僑" 經濟角色
[中圖分類號] I10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2-0020-04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泰國著名華裔女作家牡丹的長篇小說《南風吹夢》,書中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華人因家境貧寒移民到泰國成家立業,最終在泰國扎根的故事。該書開創了一種文學新風氣,使得華人題材小說逐漸在泰國流行,在泰國華人文學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泰國華人文學作為泰國文學的一部分,無論在質和量上都深刻地影響了泰國近代文學的發展進程。在華人作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傳統文化與泰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學特色。同時,在作品中作者通常會花大量筆墨描寫華裔族群在異國土地上經歷的艱難困苦和對故鄉的依戀之情,這是研究泰國華人社會和中泰兩國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材料。自阿瑜陀耶王朝起移居泰國的華人絡繹不絕,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形成規模,直到今天形成了十分龐大的華人群體,他們在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方面,華人群體為泰國帶來了大量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他們活躍于城鄉經濟網絡和國內外經貿交流,為泰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風吹夢》作為一部反映泰國華人社會的文學作品,對我們了解自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的20年里華人的職業以及在泰國經濟中充當的角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但是目前關于《南風吹夢》中華人的經濟角色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因此,對《南風吹夢》作品中華人的職業和經濟角色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窺探泰國華人的經濟生活,分析影響華人經濟角色的因素,從而透視華僑華人在泰國社會的生活景象。
一、作者及作品簡介
牡丹原名蘇帕·西里形合,1945年出生于泰國曼谷的華人家庭中,父親是個潮州人,母親是泰國人,曾經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后回到泰國。牡丹在華人社會中長大,她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寫作,代表作主要有《橙花氣味》《路邊花朵》《如流動的水》《霧散之前》《眼中的火焰》《星星點土壤》《夢想之火》《迎風之竹》等,其中的十幾部小說還被改編為電視劇,在泰國非常流行。1999年,泰國文學委員會公開稱贊她為泰國文學藝術家[1]。
《南風吹夢》是一本書信體小說,于1968-1969年期間發表于《婦女》雜志上,1969年獲得了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的優秀文學獎,現今有十種外文譯本,如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等。故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20年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曾璇有因國內戰爭、難以維持生活而移民到泰國,從而扎根于泰國,艱苦創業、娶妻生子,在泰國的20年間,他不斷給居住在中國的母親寫信,除了講述泰國的所見所聞外,還介紹了泰國的生活方式和泰國當時的社會狀況。
二、小說中主要人物職業
1.曾璇有
初到泰國,曾璇有在義父的幫助下到羅源通的雜貨店擔任會計,店里提供住宿和伙食,減輕了他在生活上的各種開支,同時他在夜晚的休息時間輔導羅源通兩個女兒學習漢語。在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后,曾璇有娶了美瑛為妻,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開了一個干雜食品店。幾年后擴大了自己的產業,開了一家糕點廠,由于外籍人沒有置買土地的權利,他們向地權人高價租了一塊地皮建廠,購置了必要用具。隨著廠里的設備逐漸完善,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到曾璇有店里購買糕點,糕點的口味和種類也隨著顧客的喜好開始增加,花樣和包裝變得越來越迎合泰國民眾的喜愛,使得糕點廠獲得更多的盈利。
2.洪金
洪金是曾璇有同鄉好友,倆人一起來到泰國,但由于沒有文化只能在雜貨店中擔任苦力,負責搬運每天到岸的貨物。在這一期間洪金認識了姹芭,隨后便把姹芭介紹到了曾璇有的店里來一起幫忙,姹芭平時在家搞養雞養鴨的副業,每天早晨幫母親調好飼料,中午回去再幫母親做半個鐘頭活兒,回來繼續幫忙售貨,傍晚又回家照管雞鴨,洪金經常到她母親那里買雞蛋。倆人結婚后在市場里租個小攤位做起了賣肉的行當,隨后物色了一間鋪面,用來賣點食品、咖啡和酒水。過了不久,洪金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們開了家飯館,售賣勞工伙食,一到飯點便有很多人前來光顧,全家人一起幫忙,還雇了好幾個員工,逐漸有了可觀的收入。
3.羅源通
羅源通是曾璇有的岳父,剛到泰國時靠著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從賣咖啡這樣的小生意做起,不斷積累自己的財富,以此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從事貨物零售與批發,他勤儉勞作、誠信經營,由于有人識貨并幫他掌握行情,又因他所售賣的東西質量好、價格便宜,于是有了一定的顧客基礎。除了經營貨物的進出口批發外,羅源通還開了一間零售店,規模很大,有足夠規模的發貨和搬運貨物的實力,他自己則管理資金和賬目。
4.紅梅
紅梅是羅源通的小女兒,從小對經商感興趣,盡管父親認為經商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學習到了許多經商的本領。在父親去世后挑起了家中的大梁,獨自經營父親留下來的店鋪,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雇員信服,讓母親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三、小說主要人物的職業構成及成因分析
1.職業構成
小說對每一個人物職業角色的刻畫十分鮮明且各具特色,每一個人物在不同的階段都從事著自己的經濟職能,通過不同的職業來發揮不同的經濟作用、不斷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曾璇有、紅梅以及更早時期來到泰國的羅源通、羅永泉等,他們都是華人移民泰國的典型代表,由于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以及后期學習到的會計、經商的本領,他們能夠在泰國快速地找到謀生手段,曾璇有在干雜食品店擔任會計,并在工作間隙輔導羅源通的兩個女兒文化課;羅源通做過小攤販、雜貨店老板和進出口商生意等;紅梅在父親去世后挑起了家中的大梁,繼續經營父親的生意;羅永泉擔任海員,每天往返于各大港口負責貨物交通運輸。而相比之下,洪金這類缺乏知識文化的華人便只能從搬運工做起,從事貨物搬運這樣的體力勞動,在與泰國姑娘結婚后,洪金與妻子從事養殖行業。隨著在泰國生活的熟悉和適應,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開始積攢自己的財富并不斷擴大自己的產業,并有了不錯的收入。
2.成因分析
2.1.中泰經濟的發展
泰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自阿瑜陀耶王朝實行薩迪納土地制度以來,泰國民眾按土地的多寡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地位。直到今天,傳統的封建等級社會觀念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泰國民眾,他們大多依附于土地,土地是勞動者唯一的生活來源。二戰期間,中國國內連年戰爭,加之沿海地區發生旱災,農民們顆粒無收,難以獲得生存的物質條件,因此決心到海外尋求出路。對于這些缺少文化知識但卻有著豐富種植經驗的農民而言,從事農業生產是相對簡單的,他們擔任菜農、農場主或農場雇員、養殖從業者、漁民等角色,參與到農業生產之中。但由于外僑者的身份,他們難以獲得土地的所有權和穩定經營權,因此從事農業生產的華人相對較少。
1855年泰國與英國簽訂了《鮑林條約》,泰國被迫向西方打開了大門,促使了泰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瓦解,泰國的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而在當時更多的泰國民眾相較于工業生產而言他們更愿意從事農業勞動,在泰國工業迅速發展,國內勞動力嚴重不足之際,華人勞工的出現為泰國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他們缺乏知識和技能去從事其他的專業化行業,且迫于生存和養家糊口的壓力,投身于泰國的碾米業、建筑業、運輸業等生產部門工作。
除了華人勞工外,最普遍的便是商人。隨著泰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愈發緊密,華人在泰國與世界貿易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泰國的社會經濟迅速卷入資本主義市場,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大量既懂泰國國內經濟又有海外貿易經驗的中間人,華商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他們是泰國與西方貿易的橋梁,促進了商品的快速流通,為泰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2.2執政者的法律政策
鑾披汶政府執政期間推行大泰民族主義政策,擔心華人危害泰國國家安全,以此實行同化政策。首先體現在國籍上,《國籍法》由1913年拉瑪六世修訂的“出生在泰國的即可獲得泰國國籍”轉變為“出生于泰國而其母為泰籍者,得為泰籍”,由此增加了入籍的限制。泰國華人的區別對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華人的權利,如規定父為外僑者,不得享有選舉權,無權購買土地,不得擔任民辦學校的校長等,盡管這段時間里對華人的政策有所放開和改善,但區別對待的政策仍然存在[2]。在經濟上,泰國政府以泰人治泰為原則,嚴厲打擊華人的支柱企業,限制華人的經濟特權,將相關的經營收為國有,增加稅收,尤其是所得稅和店鋪稅,促使許多華人企業破產倒閉。《國籍法》使一部分華人為了能夠生存而加入泰國國籍,另一部分不愿入籍的華人為了其經濟利益不受限制,在企業登記時不用自己的名字而是使用他們在泰國所娶的妻子或所生兒子的名字[3]。直到“農業工業化”發展方針的提出,泰國的農產品加工行業逐漸規模化,華人經營的農副產品加工廠相繼出現,為泰國農產品加工及出口提供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戰后泰國經濟經過近十年的重建,基本恢復到了戰前水平,部分農產品的生產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但由于農業發展的限制,泰國政府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工業化發展道路上。自1961年起實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在第一、二個經濟發展計劃期間,泰國政府利用泰國勞動力和農產品資源豐富的特點,將進口替代的重點轉向在泰國比較有優勢的紡織和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4],使得泰國的輕工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泰國的民族工業迅速崛起。同時,由于對泰國華人的經濟限制有所放寬以及華人同化政策的稍有成效,越來越多的華人企業得到了重新發展。
2.3中泰間的融合
華人移民泰國的性別比例極不平衡,盡管在國內有自己的妻室,但大多數在泰國長期生活的華人男性通常會選擇與泰人女子結婚,這最大的好處便是能夠盡快融入泰國群體,通過泰國妻子的出身和地位來提升自己的經濟價值和獲得更多的社會福利。在農業生產上,他們可以與擁有土地使用權的泰籍妻子共同從事農業生產;在進行商業貿易時,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產業掛靠在妻子和子女的名下以獲得更多的便利。而在泰國民眾中充當商人的是泰國婦女,而不是泰國男人;她們具有一定的經商知識,并且能夠認識到一個勤勞的華人丈夫所能帶來的利益[5]。泰人與華人在相貌上并沒有很大的差別,且在宗教信仰方面彼此懸殊不大,在職業和經濟地位的許可下,華人在泰國的自然通婚和融合已經成為必然。
中泰兩國人民通婚所生的后裔,在泰國并不另外成為一類,他們可以同化為華人,或是得到泰人的完全承認,他們可選擇其中一方,且不受慣例的約束。在語言和文化上融合了中泰雙方的特點,繼承了中泰雙方父母的優良個性以及身份上的自由使得他們既可以在華人社會中聯絡業務,又可以同泰國顧客周旋,這為經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2.4華人自身的性格
泰國華人有著熱愛祖國、重情重義的性格,雖身處異國他鄉,但始終保持著與祖國之間的聯系,努力團結在泰的華人團體。同時,為了現實和情感的需要而組織建立各種形式的社團,從中相互幫襯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同鄉會是以鄉誼為紐帶的社會組織,是建立在認同于家鄉的觀念的基礎上,以故鄉的旗幟號召把經濟實力千差萬別、運氣好壞各不相同的同鄉華僑聚合在一起,是整合同鄉適應居留國社會的最佳場所[6]。其一大功能就是聯絡鄉誼,團結同鄉華人。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無論是勞力還是商人,初到泰國的他們最迫切的需求便是組建自己的關系網,以行業間的聯系建立了業緣性社團,占重要地位的當屬1910年成立的泰國中華總商會。中華總商會的成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商人,除了促進貿易往來之外,中華總商會還起到了連接華商與泰國政府之間關系的作用,華商們通過中華總商會及時了解泰國的經濟政策,促進兩者間的正向交流。除此之外,華人本身具有刻苦耐勞、踏實苦干的性格,他們只身來到泰國,努力克服重重困難,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在異國他鄉立足并開創出屬于自己的事業,最終實現財富自由。而在消費方面卻十分謹慎,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從不會鋪張浪費,從而實現財富的聚積[7]。
四、結語
《南風吹夢》以主人公曾璇有的視角將泰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呈現出來,從中描繪了當時華人社會的生活圖景以及華人在泰國所充當的經濟角色。泰國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多種多樣,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對于初到泰國又缺乏知識文化的華人來說,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和苦力、勞工等體力勞動;而有知識和技能的則投身于專業的行業中,如會計、家庭教師等;隨著財富的逐漸積累,商人、工廠廠長等是他們熱衷于從事的職業身份,這些華人的出現使泰國的職業分工趨于專業化、精細化,為泰國經濟的多元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同時,影響華人社會分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的發展使得泰國由小農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轉變,泰國勞動力市場的擴大促使華人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泰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二是泰國政府對華人政治上的區別對待使得華人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受到限制,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同化政策及加快經濟發展方針的并施,華人經濟趨于穩步發展;三是泰華兩國人民的通婚與融合,使得中泰兩國人民的交流和聯系逐漸頻繁,同時也提升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是華人自身對祖國大陸的依戀和重情重義的品格,使得越來越多各具特色的華人社團相繼成立,成為溝通泰國政府與華人民眾的友好橋梁和華人之間相互幫助、共同發展的精神支柱。同時,華人勤勞刻苦、踏實苦干、節儉質樸的性格使得他們在各行各業中脫穎而出,為華人社會和泰國的經濟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惠蓮(Natjira Supatnantakul).泰國華人的傳統觀念變遷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7.
[2] 潘少紅.延續與提升:泰國華人社會地位的演變——二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J].東南學術,2003(02).
[3] 黃倩筠(SUTHASINEE PHONSAKUNPHAISAN).鑾披汶政府時期同化泰籍華裔的政策(1938-1957年)[D].杭州:浙江大學,2016.
[4] 田禾,周方冶.新版列國志泰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5] 施堅雅.泰國華人社會:歷史的分析[M].許華,等,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6] 潘少紅.泰國華人社團史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7] 符麗娃.反映泰國華人社會的泰國文學獎獲獎泰文小說之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3.
(特約編輯 范" 聰)
作者簡介:普婭濤,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華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亞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