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菲利普·羅斯在其創作生涯后期放棄了先前擅長的后現代實驗小說寫作技巧,開始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并關注社會現實題材,這標志著羅斯創作思想的重大改變,即進入新現實主義創作階段。羅斯的后期小說通過對個體經歷與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真實反映,體現了作者對社會、文化,以及經濟全球化問題的深入思考。
[關鍵詞] 羅斯" 新現實主義" 社會環境
[中圖分類號] I10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2-0048-04
1933年3月19日,菲利普·羅斯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羅斯具有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1955年發表的小說《阿農金獎大賽》即入選了“1956年度最佳美國短片小說”,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再見,哥倫布》,至2018年離世前共發表作品三十多部,是當代美國文壇杰出的猶太裔作家之一。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羅斯始終關注著美國社會現實。羅小云在其《菲利普·羅斯新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研究》一書中寫道:“在動蕩的國內外政治局勢下,羅斯的創作更傾向于在反思中重建歷史,探索日趨劇烈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根源。”[1]因此,可以通過對羅斯作品中新現實主義創作的關注點的深化、創作風格的轉變等過程,進一步深入地分析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社會現實狀況的變化過程。
一、走向新現實主義的羅斯
羅斯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市,是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位保險公司經理,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羅斯在紐瓦克度過了童年時光,后來進入了巴克內爾大學就讀,主修英語文學。羅斯在1954年獲得了巴克內爾大學的學士學位,隨后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語碩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期間,他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并得到了著名猶太裔作家索爾·貝婁的指導,他本人也在美國文學藝術院的古根海姆獎金的資助下去歐洲旅行。豐厚的物質基礎使得羅斯可以完全不為生計焦慮,專心于接受良好教育、觀察社會現實、游學訪問開闊眼界、安心從事創作。
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和夢想》中指出:“戰后,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20世紀70年代初期,又再翻了一番)。美國的海外投資從120億美元增加到800億美元。”[2]在這種環境下,各階層的人們都認為美國夢能夠實現,即使是移民到美國的起初處于邊緣和底層的猶太人也試圖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羅斯的第一部小說《放手》講述了一個年輕的猶太教師在紐瓦克郊區的生活。《再見,哥倫布》一書中主人公克魯格曼的經歷,可以視為羅斯間接描述了社會變革對美國猶太人家庭影響的例子。這一時期,羅斯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圍繞著經濟繁榮、擺脫身份族裔局限的社會地位向上流動,形成了對現實的看法。
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社會動蕩不安,階層沖突、族裔沖突等各類社會矛盾持續加劇。這一時期,面對嚴酷的現實,羅斯進行了更加多元的文學實驗,其作品風格與主題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發表于1971年的《我們這一幫》中,羅斯延續了喬納森·斯威夫特和馬克·吐溫的政治諷刺傳統,用夸張和諷刺的手法來批判和揭露政治現象。整部小說通過對話的形式展開,使得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社會政治氛圍的緊張和荒誕。小說通過對一個虛構總統的形象和經歷的描繪,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復雜性和矛盾。
羅斯在他的后期小說中表現出對現實的極大關注,并表達了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憂慮。羅斯在內容上著重描寫社會歷史現實以及人物在重大社會歷史事件中的遭遇,在創作手法上將后現代主義作了進一步的發展。通過創作《夏洛克行動:一部懺悔錄》、“美國三部曲”系列、《凡夫俗子》和《憤怒》等具有鮮明新現實主義特征的優秀作品,羅斯達到了他創作生涯的又一高峰。這些小說更加注重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描繪和批判,通過對個體經歷與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深入剖析,揭示出時代背景下的復雜性和矛盾。這種風格的轉變使羅斯的作品具有了更加廣泛的社會意義和現實關聯性。
二、羅斯后期作品中的新現實主義書寫
在動蕩的國內外政治局勢下,羅斯的后期創作更傾向于在反思中重建歷史,探索日趨激烈的社會矛盾的根源。從這個時期開始,羅斯的創作逐漸關注如下三個方面:東歐國家的文學發展、中東地區的政治局勢,以及美國國內的重大事件。他的創作主題經常涉及美國社會的各種問題,如宗教、文化和種族沖突。例如,“美國三部曲”就是通過個人命運與美國歷史的交織,展現了美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通過采用非線性敘事和多重視角,以此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社會現實的復雜性。這種敘事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藝術性和深度。
事實上,新現實主義文學注重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描繪,尤其是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它傾向于展現生活的本質和常態,而不是個別事件或異常情況。這類文學作品通常包含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剝削和異化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除此以外,新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典型的社會角色,通過他們的經歷和感受來體現社會問題和人性的復雜性。在語言風格上,新現實主義文學追求簡潔明了,避免過度修飾的文風,以平實的語言來傳達深刻的內容。
1.《美國牧歌》的新現實主義內涵
1998年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牧歌》是“美國三部曲”的第一部,被普遍認為是羅斯后期創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說通過主人公塞莫爾·利沃夫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從大蕭條經濟危機到20世紀末美國社會的變遷,揭示了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小說展現了一位體面的猶太企業家如何在美國大蕭條至20世紀末期間經歷了浪漫而悲劇性的一生。這部小說亦被看作是對“美國夢”的深刻反思。利沃夫家族的故事被視為“美國夢”的一個縮影,反映了追求“美國夢”可能帶來的輝煌成就與潛在危機。在敘事手法方面,故事采用回憶與回顧的結構,由主人公中學時代的崇拜者朱克曼進行敘述,創造了一種獨特的雙重視角。這種敘事方式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復雜性,使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和他們的生活。
該小說的新現實主義內涵體現在其對“美國夢”的深刻探討和對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環境的細致描繪上。這部作品通過塞莫爾·利沃夫一家四代人的故事,展現了美國猶太移民家族的生活沉浮和夢想破滅的過程。首先,小說揭示了文化環境沖突、宗教沖突和政治沖突等外在因素對家族命運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了利沃夫家族的生活,也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小說通過對猶太移民現實的絕境意識的揭示,表現了戰后美國的社會特征。在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下,《美國牧歌》展現了一種反面烏托邦的景象,讓人們看到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追求夢想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可以說,《美國牧歌》是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深刻反思。通過使用新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小說展現了“美國夢”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同時也為理解美國少數族裔的歷史經驗和社會地位提供了寶貴的視角。
2.《人性的污穢》的敘事手法
《人性的污穢》于2000年面世,被譽為羅斯“美國三部曲”的巔峰之作,是一部展現多重主題的小說。小說以主人公科爾曼·西爾克的故事為核心,通過他的人生經歷揭示了美國社會中存在的種族問題和身份認同的復雜性。科爾曼作為一個有著黑人血統卻選擇作為猶太人生活的大學教授,他的生活軌跡反映了個人身份選擇與社會期待之間的沖突。另外,小說中的人物不僅面臨著身份認同的挑戰,還經歷了家庭關系的創傷和越南戰爭的心理影響。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小說豐富的主題內涵,使其成為研究當代美國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文本。
《人性的污穢》關注更廣闊的社會現實,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沖突展現了人性的多面性。科爾曼是一位古典文學系教授,他因在課堂上使用“幽靈”一詞描述兩名缺席的黑人學生而被扣上“種族主義者”的罪名。這一事件引發了一連串的家庭和個人危機,包括他妻子的突然離世和他自己與學院清潔女工福妮雅的秘密交往。這些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沖突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污穢。
在敘事手法上,羅斯采用了新現實主義的技巧,聚焦于福妮雅和其前夫萊斯特這樣的普通人,展現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心理活動。除此以外,新現實主義傾向于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采用多重敘事方式并存。這部小說不僅僅講述了科爾曼的個人史,它還通過回憶和其他人物的視角揭示了與科爾曼相關的其他故事線,如他的家族背景、他的情人福妮雅的生活以及她前夫的故事。《人性的污穢》通過其復雜的敘事結構和深刻的主題探討,展現了新現實主義敘事手法的特點,使得這部作品成為了對人性和社會現實深刻反思的代表作。
3.《凡夫俗子》中的典型人物塑造
隨著老年的迫近,死亡主題已成為羅斯后期創作的焦點。2006年出版的《凡夫俗子》是羅斯后期小說中的代表作品,曾獲2007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其文學價值在于深刻探討了普通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的態度和勇氣。這部作品通過主人公“凡夫俗子”的人生歷程,展現了一個普通人如何經歷疾病和痛苦,以及他如何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小說采用倒敘的敘事手法,這種結構使得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他所面臨的困境。通過這種方式,羅斯成功地將一個看似平凡的人生故事轉化為對人性、生活意義和死亡本質的深刻思考。
羅斯在小說中精心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他成為一個能夠引起讀者強烈情感共鳴的角色。讀者可以通過主人公的經歷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同時也體會到在逆境中堅持和超越的重要性。羅斯在其他作品中也展現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如他對東歐鐵幕時代的西方作家的觀察,這些作品與《凡夫俗子》相互呼應,揭示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
小說通過倒敘手法對主人公生活的各個階段進行回顧,展現了一個平凡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選擇時的心路歷程。這種敘事方式使得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如何成為一個典型的“凡夫俗子”。
將小說典型人物放在其典型環境中進行塑造,是小說新現實主義書寫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塑造典型人物時,羅斯往往注重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凡夫俗子》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系列的事件,更是一系列情感和思考的展現。通過這種方式,羅斯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立體且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讓讀者能夠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并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4.《憤怒》中的顯示批判
《憤怒》于2008年出版,其背景設定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所小型學院。在學院里,生活看似平靜有序,學生們參與聽課、社團活動、約會和做禮拜等日常活動,主人公馬庫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同時,也被無處不在的征兵陰影所困擾,這讓他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情緒。隨著故事的發展,馬庫斯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和打擊,他必須在個人理想與歷史的巨輪之間做出選擇。這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反思,也是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因此,《憤怒》不僅是一部關于成長的小說,它還通過馬丁的視角,反映了青春、欲望與反戰的主題,以及個人與社會的沖突。
《憤怒》展現了青春的躁動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同時也反映了家庭關系的緊張和破裂。羅斯在小說中借一首國歌來問責美國的歷史與現實,表達了對戰爭背景下個人尤其是年輕人無辜受害的同情和憤慨。馬庫斯的人物形象深刻而復雜,他的憤怒源于家庭的不和諧、同學之間的疏遠,以及對社會不公的感知。這樣的人物塑造使得讀者能夠深入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
羅斯以其獨特的敘事技巧和風格,將小說構建為一個充滿張力的故事,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品的深度和力量。作為猶太作家,羅斯在作品中融入了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展現了猶太人群體在美國社會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征。小說不僅在文學上獲得認可,還影響了社會對青春、家庭和戰爭等問題的看法,促使人們思考這些議題背后的更深層次含義。
三、新現實主義書寫的時代價值
半個世紀以來,國外學者對羅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經有了深度和廣度上的較大突破,不再局限于單一的作品和主題研究,積極尋求跨學科發展。高婷的《當代“伊甸園的困惑——菲利普·羅斯新現實主義小說 lt;美國牧歌gt; 解讀》考察了作品的新現實主義視域及創作主題,認為這是羅斯“對美國猶太移民構建當代‘伊甸園’夢想的深入探索”[3]。苗媛、崔化強調羅斯從新現實主義文化要素的三方面,即“美國社會歷史特殊時域、地域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產階級典型人物代表的塑造”入手,描述“二戰后美國社會重大歷史事件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再現了當代美國人在荒謬的歷史中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比較深入地論證了羅斯創作手法的轉向,認為他的后期作品“美國三部曲”具有“將歷史與虛構相融合的新現實主義走向”[4]。楊東指出羅斯在他后期的小說創作中表現出對現實的極大關注,小說中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折射出整個美國社會潛在的生存危機[5]。總的來說,學界對羅斯的研究仍然局限于族裔、美國夢破滅等主題,或者局限于對作品的敘事特征、人物特征等文學特點的分析。筆者認為應當進一步深入挖掘羅斯作品的時代價值,將羅斯全部的作品看作一個整體,找出新現實主義視域下不同歷史時期美國社會現實的共性或者個性特征。
菲利普·羅斯的文學創作經歷了從現實主義到后現代,再轉向新現實主義的過程。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他個人藝術風格的發展,也映射出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問題。在新現實主義階段,羅斯的作品更加直接地揭露了“美國夢”幻滅的過程,以及個體在社會歷史洪流中的掙扎與適應。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敘述,也是對整個時代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羅斯的后期創作還涉及了經濟全球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這一點在當代文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新現實主義作品將個人命運與歷史事件相結合,反映了歷史的深刻影響。羅斯在其后期小說中的新現實主義書寫不僅在藝術上展現了他對美國社會深層次的關注,而且在思想上提供了對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狀態的深刻洞察。通過深入探討美國社會中的種族、宗教、政治等重大議題,羅斯的后期小說展現了社會變遷對個體生活的影響。綜上所述,這些小說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也是了解當代美國社會和文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羅小云.菲利普·羅斯新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2] 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 高婷.當代“伊甸園”的困惑——菲利普·羅斯新現實主義小說《美國牧歌》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10(03).
[4] 苗媛,崔化.菲利普·羅斯“美國三部曲”的新現實主義解讀[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1).
[5] 楊東.新現實主義小說的敘事空間及主題意蘊探究——以菲利普·羅斯后期小說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2(08).
(特約編輯 范" 聰)
作者簡介:劉姣姣,合肥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商務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2021年合肥師范學院校級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新現實主義視域下菲利普·羅斯后期小說中的戰爭書寫(項目編號:2021SKQ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