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徐繼孺是清末曹州府曹縣籍翰林,山東省近代文化名人,為魯西南文化保護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的作品集《徐悔齋集》和他編撰的《曹南文獻錄》被收入《山東文獻集成》。一輪、二輪《曹縣志·人物傳》都收錄“徐繼孺”,但對徐繼孺生平記述存在過于簡略甚至謬誤之處。本文結合相關史料,對其生平進行了梳理和考證。
[關鍵詞] 徐繼孺" 生平" 《徐悔齋集》
[中圖分類號] I20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2-0056-04
徐繼孺是清末曹州府曹縣籍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陜西副主考、河南學政,歷署太原府、汾州府知府,補潞安府知府,因“庚子教案”罷官后,專心著述。徐繼孺更是一位山東文化名人,他的詩文集《徐悔齋集》[1]和他編撰的《曹南文獻錄》被收錄《山東文獻集成》,為魯西南文化保護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一、出生時間
徐繼孺的出生年份應是1857年。
對于徐繼孺的出生年份,目前有兩種記載。在曹縣政協于1987年編寫的《曹縣文史資料第三輯》和曹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于1999年12月編印的《山東省曹縣地名志》中,均載為1857年。在出版于2000年9月的第一輪《曹縣志》[2]中記作1858年,此后眾多資料、文章記為1858年。
徐繼孺詩作“丁巳之年吾以降,倏忽又見丁巳年。陽九百六君不信,何以東海犁為田。”①從這首詩可以推斷他出生于丁巳年,即1857年。另一首“饋歲俗無改,人情思夏正。衣裳果顛倒,氣候半陰晴。夢與流年逝,燈含隔歲明。龍鐘五十七,所得是無成。”②癸丑年(1913年)虛歲五十七,如果是1858年出生,是虛歲五十六。
《曹南詩社唱和集》[3]437頁收錄的幾首詩進一步佐證了筆者推論。扈翰廷的詩題為《悔齋六十晉一雙慶奉祝》;徐繼孺的和詩中有“花甲一周虞夢短”一句;謝焜(字耀庵)有詩《丁巳初春校書三一園,讀翰廷壽悔齋詩次韻二首》。當然,此處六十一也是虛歲,虛歲計算的是某人出生后經歷的年份序數,是我國民間傳統習慣。通過這些可以確信,徐繼孺出生于丁巳(1857年),他的生日在初春。
注:①引自《徐悔齋集》7頁,《丁巳元日書感》。以下凡引自該書的僅注明某頁,或某頁某篇。②466頁,《癸丑之旦》。
二、中秀才
徐繼孺是1869年中秀才。
清代凡童生入學者皆稱附生,即秀才。“年十二,補弟子員。”《行狀》與《墓志銘》記述一致。“繼孺年十四歲,侍先大夫講席時,已充附學生員。”①可見在他十四歲前已經是秀才,彼時他跟父親讀書,同時做些協助工作。“昔余十三齡,幸塵膠庠后。”②這些文字出自徐本人,可信度高,應確信徐是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中秀才,虛歲十三。
1.拔貢
時在1873年。
拔貢是科舉制度中選拔生員的一種。清制,初定六年一次, 乾隆七年改為每十二年(逢酉歲)一次。“先是府君拔貢以咸豐辛酉科,繼孺以同治癸酉科,本年宣統己酉科,繼孺次子奉皋獲雋。”③徐家祖孫三代入貢,徐繼孺是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無疑。
“余年十七歲,與君偕貢成均”④“十六同治癸酉貢成均,游學濟南。”⑤拔貢生集中到省學學習。徐繼孺遂游學濟南,先后在濼源書院、尚志書院求學。
2.任黃縣訓導
徐繼孺任黃縣訓導是在1884年。
現有材料一般寫作:不久,拔貢朝考,選為黃縣訓導。《徐公墓志銘》是說“弱冠(二十歲)肄業于濼源書院,得與濟南名士交。旋授黃縣訓導。”似乎在濟南時間不長,就去黃縣任教職。徐繼孺為張彥士的詩集《黃山外史詩》寫序,中有“越二百余年,至光緒甲申,余繼先生為是官。”⑥張彥士,字龍弼,定陶人士,號黃山外史,康熙初年曾任黃縣訓導。《光緒曹縣志》卷十一“選舉拔貢”有“徐繼孺:同治癸酉科府學拔貢……朝考二等,禮部帶領引見,欽點以教職用。光緒十年選授黃縣訓導。”這就證實,徐繼孺任黃縣訓導時間是光緒十年甲申,即1884年。當時徐先生已經二十八歲。
3.中舉中進士
戊子(1888年)中舉。庚寅(1890年)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所有材料記載一致。
注:①274頁,《宋立齋先生家傳》。②309頁,《述懷贈岳賓谷》。③303頁,《誥封朝議大夫先考菊潭府君墓志銘》。④247頁,《呂松巖家傳》。⑤《悔齋公行狀》。⑥86頁。
三、翰林院
徐繼孺入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館,授職編修。1893年充陜西副考官。1894年,出任河南學政。所有材料記載基本一致,任河南學政時長模糊。
《徐悔齋集》多篇文章對徐在河南有比較詳細的陳述。“余奉督學以甲午冬十月至大梁。”①“甲午冬,繼孺督學河南。”②這里表明徐繼孺是1894年十月到達開封。
在河南期間,徐繼孺主持了丁酉年的考試。“先生以甲午來豫,又三年,丁酉為以例貢士成均之年,綜歲科兩試之士,錄為拔貢優貢者,百有三十六人。”③“光緒丁酉孟冬,試事畢,請假歸里。”④1897年冬,徐繼孺在河南學政任上請假回曹縣探親。
“六年俸滿,由翰林院掌院出具考語”⑤“差滿回京,人以為躋清要在指顧間,君乃翻然乞外,指分山西。”⑥可知,徐繼孺是1894年十月到河南開封,1898年離豫進京,在河南待了5年左右的時間。
1.在山西
徐繼孺是1898年秋到達山西,1901年初離開山西,期間任清源局總辦(半年),署太原知府(半年)、署汾州知府(一年)。1900年冬,題補潞安州知府,未到任。
“歷署太原汾州等府知府,補潞安府知府。”⑦交代了徐繼孺在山西的基本經歷。從徐本人文字中可知,在山西沒有正式擔任職務。清代官制,“署”是代理、暫任,“補”需候缺。
徐繼孺是1898年六月離京赴山西的。《戊戌六月乞外奉別意園先生》⑧詩題可證。他在與盛昱的書信中更有具體交代。“六月叩別后,陸行泥淖,山行犖確,日僅六七十里……七月十七日抵省垣”⑨盛昱,1850年—1899年,愛新覺羅氏,字伯羲,號意園,光緒十年任國子監祭酒,是徐繼孺戊子科座師。徐繼孺與伯羲交往密切,《徐悔齋集》中收錄徐與盛昱有關的詩文書信較多。
“吾七月望后抵晉。地僻應酬少,每日尚可讀書一二卷。本擬十月回里。……某十月內充發審局差,冬至月改派清源局。”⑩“清源局為理清庫款專設……任事半載”①徐繼孺在清源局任上半年時間,理清了賬目,使不法分子受到懲處。徐提調署太原府知府。
“某羈晉經年,實乖初愿,忝權首郡……自六月初三日受篆,已余一月,公事亦稍暇矣……某攝篆太原,倏忽半載……半載勞勞,幸釋重負”②“某權篆太原,已于十二月初九日交卸。”③文字中,可知徐繼孺在太原府任上也是大約半年時間。
“以戊戌之秋改官來晉。其明年,攝篆太原……今年庚子來攝汾州”④此句可知徐繼孺1900年在署汾州知府任上。
《與祝荔村同年》看不出寫信時間,字數不多,全文引用:“和約十二條已定,天下事益不可為。某請假未允,忽又真除潞安。宦海茫茫,驟難解脫,奈何奈何!尊寄賑濟清冊,十分核實,以閑散之職,彌縫司牧之闕,賢者隨時補救,到處春風,欽佩欽佩!”⑤“和約十二條已定”應指:慈禧為取得各國寬恕,于閏八月初三發布懲處肇禍諸臣的上諭(來自網絡);歐洲列強最終決定“保全”慈禧,開始與清廷議和。“真除潞安”是任實職,似乎到潞安府上任了。
“嘉平初旬得冬月五日書……某乞假未報,忽有題補潞安之示”⑥嘉平月指農歷十二月,冬月是農歷十一月)這封信是庚子年十二月上旬來信的回復,時間晚于《與祝荔村同年》,卻說“題補潞安”。下文交代,徐繼孺辛丑年正月初九棄官回家。其間不足一個月,當然也不能說沒有時間到潞安赴任。
“庚子冬,補潞安州知府,行將大用,而和議已成,牽連教案,罷官歸里”⑦⑨署理知府是正五品,知府是從四品,故有“行將大用”一說。但如果已經到任,又何來“行將”?
注:①247頁,《呂松巖家傳》。②301頁,《誥封朝議大夫先考菊潭府君墓志銘》。③7頁,《悔齋徐先生碑》。④102頁,《半野山房酬草序》⑤《悔齋公行狀》。⑥5頁,《徐公墓志銘》。⑦5頁,《徐公墓志銘》。
⑧318頁。⑨188頁,《上宗室師伯羲先生》。⑩194頁,《與李莘夫》。
2.洋人被殺
洋人被殺事件發生在1900年七月,徐繼孺時署汾州府知府。
現有材料普遍顯示徐1900年冬任潞安州知府,派員截殺傳教士,一時山西人心大快。實則謬誤。
《徐悔齋集》多處言及此事。“汾郡洋人被拳民殺死一節,已上書新老,以保護不力自請處分。”⑧(《與張靜涵》,220頁)此處所謂“上書”,應指寫于(庚子)十月二十日的《上署山西藩臺許自請撤任稟》:“汾郡洋人三名及男女大小口七名,據汾陽沈令于七月二十二日稟報,護送回國及出境日期。旋于二十四日稟報,護送洋人,行至中途,被拳民殺死。”①(“洋人三名及男女大小口七名”,7人不錯,未必全是洋人。)此處可知,徐繼孺時署汾州府任上,不然“汾陽沈令”不會向他稟告。徐提出“請以保護不力,將卑府先行撤任,聽候懲處”之后,還說“至汾屬應行團練、賑務各要件,節經稟報,略已就緒。一俟委員接署,即便逐條移交,不至貽誤。”②這里移交的也是汾州府有關事務。
“汾郡洋人數名,被拳民殺死。刻聞和約,懲辦禍首。已上書以保護不力,自請撤任懲處,不忍使同官獨任其過,更不忍百姓受其株連……若果得一革職處分而去,亦尚心安……來復之候,我生尚及見之耶。”③這封信沒有注明時間,從上下文可看出是庚子年十月二十日之后。徐繼孺七月十四日已經得到洋人被殺的報告,十月二十日才“自請撤任懲處”,其間值得揣摩。
注:①《磐石鎮徐氏家譜》之《悔齋公行狀》篇。以下簡稱“《悔齋公行狀》”②191頁,《上宗室師伯羲先生》。③199頁,《復李莘夫》。④247頁,《呂松巖家傳》。⑤227頁。⑥217頁,《答李心海》。⑦《悔齋公行狀》。⑧220頁,《與張靜涵》。
四、隱居蘇門山
現有材料說,二月初,徐將印綬交予縣令,倉促逃往蘇門山,隱居三年,閉門著述。實際應是:1901年初,徐繼孺棄官回到曹縣,后去蘇門山隱居。
《行狀》中有“牽連教案,罷官歸里”之說。徐繼孺在與姚釋筠的回信中寫道:“某正月初九日棄官歸省。”④《徐悔齋集》收入的書信大多沒有時間,此處卻加注“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徐在信中還說自己“惟有暫避兇焰,以觀消息耳。”
徐繼孺與曹微亭的信中反映得比較詳細。“禍從天降,孽自己作……歸見雙親,已屬大幸。”⑤徐繼孺歸見雙親,顯然不是直接去的蘇門山。“若或不幸,山窮水盡,區區自有一番處置。此書即當永訣可也。”由此可以看出徐當時心情悲觀。信中還有“俄約未成,合肥已去。此亂作何結局,實難逆料”⑥一句,其中“合肥已去”應指李鴻章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信末落款時間為“十月初一日,日蝕后二刻。”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4]中寫道:“《辛丑條約》訂了以后,俄國不肯退出,反向中國要求各種特殊權利……李鴻章主張接受俄國的要求,但他在辛丑的冬天死了……”⑦“俄約未成,合肥已去”所表達的信息,與此可相互印證。
本文定稿之際,友人發來新從《清實錄》查到的相關內容。《清實錄》第四百八十二卷“辛卯。署汾州府知府候補知府徐繼孺撤離職守……即行革職。”辛卯,是指辛丑年三月。《清實錄》第四百八十六卷“丁丑。上年拳匪肇亂,京畿一帶,多被擾害,以致各省人心煽動。焚毀教堂,傷害教士教民之案,層見疊出。朝廷屢降諭旨,飭令妥為保護。乃地方官奉行不力,致釀事端……山西汾州府知府徐繼孺……均著定為斬監候罪名。貸其一死,發往極邊充軍,永不釋回。”丁丑是辛丑年八月。這兩份材料,可知清政府對徐繼孺的最后處理意見,同時也能夠看出徐繼孺最終職務是汾州府知府。
這些證實了筆者前面的推論:徐未到任潞安州府知府。在曹縣,他前后兩次獲知處分的消息:三月,革職;八月定罪,極邊充軍,永不釋回。這也與“未幾復奉,嚴旨罪及永戍,居家候遣,而部文迄未下”①對應上了。
注:①156頁,《上署山西藩臺許自請撤任稟》。②156頁。③196頁,《答李莘夫》。④209頁,《與姚釋筠太史》。⑤⑥182頁,《答曹微亭》。⑦《中國近代史》103頁,武漢出版社。
1.潛心著述,吟詩唱和
徐繼孺從蘇門山返回曹縣后,潛心著述,也和眾多文友吟詩唱和。
徐繼孺住宅西側有一不足半畝的小園,初名“遁園”。他為此園寫詩十多首。“相地宅西畔,塵埃避甚囂……方田無半畝,瘠土恰三弓。”②“平生愛說桃花源,困閉城市囂且煩。晨昏游息謀小隱,地無半畝強號園。乙巳歲始蓬茅誅,頹垣敗瓦痛掃除。蕓田自制金鴉嘴,汲水謀安玉鹿廬……”③其中“乙巳歲始”一句或許說明徐繼孺1905年已經回到曹縣。
2.以身殉職
徐繼孺去世于1917年7月10日(農歷五月二十二日)。所有記載一致。
民國初年,曹縣一帶匪類猖獗,旱災水災不斷。1915年(民國五年丙辰)地方騷亂,上司要求各地舉辦保衛團加強治安。縣知事曹倜聘請年屆花甲的徐繼孺主持團練事宜。《悔齋公行狀》記述:“年來土匪充斥,大吏飭各縣舉辦保衛團以清盜源。邑侯曹倜敦請府君主持其事。府君以事關桑梓,不得不勉為其難。”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夜,碭山土匪大毛(毛思忠)二毛(毛思義)攻陷曹縣城。徐繼孺因主持團事,急出設法抵御,不幸為流彈所中,以身殉職。
五、結語
新的史料,為我們發現和修改現有志書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謬誤提供了條件。作為基層史志工作者,對文字要精益求精,不斷提升地方史書質量;對歷史記載要慎之又慎,避免貽誤后人、留下遺憾。筆者對他一生經歷進行初步考證,是讀志用志的成果,雖然力求盡量接近事實,無奈能力、眼界所限,所作結論仍有不當之處。特別是徐繼孺的學術思想,他的歷史文化貢獻,他與毓賢、盛昱、胡聘之的交往等尚需進一步研究。
注:①《悔齋公行狀》。②336頁,《遁園雜詠六首》。③352頁,《遁園》。
參考文獻
[1] 徐繼孺.《徐悔齋集》[M].北京:線裝書局,2022.
[2] 曹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曹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 政協曹縣委員會.《曹南詩社唱和集》[M].北京:線裝書局,2021.
[4]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
(特約編輯 范" 聰)
作者簡介:張榮昌,曹縣縣委黨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為地方史志、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