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號級茶”一樣,在普洱茶發燒友心目中,“印級茶”也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印級茶,全稱叫“印級圓茶”。是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由中國茶業公司云南省公司生產的普洱茶餅。外包裝上,有八個紅色“中”字,環繞一個“茶”字,因“茶”字顏色有紅、綠、黃、藍之分而得名。
仲秋時節,應老茶客陳華光先生之邀,普洱茶資深藏家、雙陳普洱創始人陳永堂先生帶來了珍藏在專業干倉的兩款印級茶-1992年中茶藍印和1996年大紅印,與茶友們分享。在陳香陳韻中,感受云南喬木茶樹的氣息與歲月沉淀的滋味,令人“印”象深刻。
壹
1996年大紅印
風華正茂“勐海味”
棉紙上,如星辰般散落著大小不一的孔洞,這是時間留下的斑駁印跡。餅面的宋體字,鮮艷的紅,體現了國企的莊重大氣。湊近鼻端,陳年的氣息,從紙面透出。雖經緊壓,條索仍清晰可辨,肥壯勻整,油潤有光。
由于現場茶友有十多人,投茶量約18克,以350毫升紫砂壺沖泡,茶水比為1:20。潤茶后,第1道茶,樟香顯,并帶有果蜜香。湯色呈金黃,入口醇和。
第2道起,樟香、果蜜香漸顯,湯色轉為栗黃。口感強勁,縱有苦澀帶來的收斂感,卻很協調。入喉,苦澀很快消失,回甘迅速。
湯色漸濃,呈現出透亮的栗紅色,瑰麗的色澤,猶如紅酒。盡管陳放了近30年,但,霸氣的“勐海味”依舊,風華正茂。
“勐海味”最迷人之處在于樟木香、木質香及花蜜香交織的香氣,入口渾厚強勁,苦澀協調且轉化迅速,飲后滿口甘甜,滲透喉底,給口腔帶來清涼與舒潤。
其實,這樣的口感來自苦澀的“貢獻”。苦澀,是茶香氣、滋味及特質的“骨”。“茶圣”陸羽也說:“啜苦咽甘,茶也。”
陳永堂說,這款茶是1996年香港某百年老茶莊向中茶公司定制的普洱生茶餅,并非常規產品。而真正意義的“紅印”只存在了十多年。
印級茶代表普洱的第二個時代。
紅印是T953年中茶云南省公司西雙版納茶廠更名為勐海茶廠后生產的首批普洱圓茶,算得上“新中國第一批”。
因選料優質,紅印面世后,深受歡迎,承載著幾代人的美好回憶。而鮮明的紅字,象征著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新中國。
20世紀70年代以后,迎來了普洱的第三個時代“七子級茶”了。
然而,老茶客們對紅印情有獨鐘。我們手中的這杯紅印就是來自“鐵粉”的藏品。
“這款茶是中茶公司以勐海茶區喬木老樹茶青為原料,對標(20世紀)60年代的大紅印品質風格生產、供出口的名品老茶,再現了傳統紅印的口感風味。”
第5道開始,適當延長出湯時間。湯色艷麗,入口稠厚,綿滑細膩,“野韻”十足。飲后,滿口生津甘甜,滲透喉底,沁涼爽潤。
它的滋味與湯質,保持得很好,泡了近20沖,還是很飽滿。苦澀漸弱,醇厚甘潤。湯中有木質香,杯底是純凈細幽的花蜜香。
貳
1992年中茶藍印圓茶
“霸道”的溫柔
1996年大紅印還意猶未盡,1992年中茶藍印已經開泡。
同樣,藍印也是一款定制茶品。
據介紹,藍印有兩個版本:一款是銷往臺灣的“無紙版”,稱為“無紙藍印”;一款是外包棉紙的常規“中茶藍印圓茶”,稱為“大藍印”。這兩個版本的藍印均由陳永堂從一位臺商手上轉讓并收藏。
茶在藏家間的流轉,使茶與人的故事不斷續寫。又借由分享,來到我們的面前。
32年的陳化,茶餅略有些松動,輕輕拆解,便發出了聲響。以壺身高、壺壁厚的紫砂壺沖泡,除了能保溫外,還能給芽葉的舒展提供充足的空間。銀壺煮水,保證以足夠的水溫,將茶“喚醒”。
玻璃公道杯中,深栗紅的茶湯,油亮玉潤,閃著高貴華麗的光澤。第一口就讓人倍覺驚艷:似樟香,似梅子香,又似杏仁香,多香交融于湯,豐富而飽滿。滋味濃釅,醇厚甘甜,“內容”豐富飽滿。
較之1996年大紅印,參香更顯,茶氣猛烈,穿透力強,飲后腹背發暖出汗,渾身通透,維持著穩定的平衡。含在口中,湯質細膩,滲透洇潤味蕾。喉底回甘生津之感,若涌泉般綿綿不絕。
“真正的好茶,自己會說話。”選料上,這款藍印用的是易武野放喬木古樹茶青,以“壯葉嫩梗”為主。
茶圈流行“班章為王,易武為后”之說,易武茶以“香揚水柔”為著稱,然而,這款藍印卻是“霸道”的“王后”,剛中帶柔,柔中帶剛。
約三四道后,座中有茶友說額頭后背發輕汗,皆言“茶氣”勁猛,“穿透力強”“渾身通透”。
又接連泡了五六道,濃純高揚的樟香仍縈于湯面。細啜回味,卅余載光陰,沉淀轉化出蜜香陳韻。
這是無情的時間,留給我們最溫情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