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綿竹九頂山山歌于2018年10月以傳統音樂類入選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孟開金老師是綿竹九頂山山歌非遺項目傳承人。九頂山山歌是綿竹清平人民勞動、生活的寫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唱的人越來越少,山歌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一定的影響。筆者通過田野調查、口述史研究方法,多次到綿竹清平村,就九頂山山歌的起源、發展現狀、保護與傳承,與傳承人孟開金老師進行交流,分析山歌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問題,探究應對策略,為綿竹九頂山山歌的保護與傳承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 口述史;九頂山山歌;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9-0012-04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等12個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強調要提高新時代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水平,健全保護傳承體系,提高保護傳承創新實踐能力,加大傳播普及力度。
綿竹九頂山山歌于2007年被德陽市政府評為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10月又以傳統音樂類入選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九頂山山歌是綿竹清平人民勞動、生活的寫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唱的人越來越少,山歌的傳承受到一定的影響。筆者通過田野調查、口述史研究方法,多次來到綿竹清平鎮,就九頂山山歌的起源、發展現狀、保護與傳承,與傳承人孟開金老師進行交流,希望為綿竹九頂山山歌的保護與傳承貢獻綿薄之力。
一、口述史方法對于綿竹九頂山山歌
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一)口述史
口述史就是講述者口頭陳述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記錄者通過視頻、錄音等方式記錄下來的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然后整理成文本,這是記錄和傳承歷史的重要方式。
口述史的有關概念,最早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的美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才逐漸被我國學術界所關注。目前,關于口述史的概念界限,我國學者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視口述史為口述史料;二是視口述史為在口述史料基礎上進而提升到研究層面的東西。[1]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口述史研究中,“經過學術和技術準備的訪談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合作,有計劃、有目的地錄音、記錄、整理、保存并研究他們的個人自述,以便為當代以及未來的文化遺產研究提供有聲的備忘材料”。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中,口述史方法已被廣泛運用。
(二)口述史方法在綿竹九頂山山歌保護與傳承研究中的意義
在綿竹九頂山南麓,有一個羌漢人民共同居住的地方——清平鎮。這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隨著德陽至茂縣公路綿竹清平段的通車,這個被稱為“避暑勝地”的古鎮,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這里不僅景色誘人,還是綿竹九頂山山歌的發源地。人們在九頂山山歌原汁原味的歌聲中,感受著民歌的韻味,體驗并尋覓著厚重的歷史以及羌漢民族相融的獨特文化[2]。
將口述史方法用于綿竹九頂山山歌的研究中,對山歌曾經的歷史進行口述實錄;通過采訪、交談等方法,對傳承人孟開金老師進行口述訪談,記錄山歌的旋律、節奏、調式等音樂特征,了解山歌的發展現狀;同時,對山歌管理部門相關人士進行口述史實錄,了解管理部門在振興優秀民族音樂文化活動中的作用,并對綿竹九頂山山歌的保護、發展、傳承、弘揚等方面進行采訪,后將采訪內容整理成文檔。這些是研究綿竹九頂山山歌的寶貴資料,在山歌保護與傳承研究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綿竹九頂山山歌的起源、內容與特點
綿竹九頂山山歌于2007年被德陽市政府評為市內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10月又被省政府公示擬定為四川省第五批非遺項目。
筆者多次去綿竹市清平鎮采風,與傳承人孟開金老師交流,孟老師在交流中談到,綿竹市九頂山山歌流傳于清平鎮五個行政村、一個銀杏社區及周邊地區,又因九頂山毗鄰茂縣、羌鄉北川和綿竹、什邡、綿陽市安州區,彼此有一定的地域關系和影響,導致這些地方的山歌既有共性,又有異性,有“十里不同村,十里不同音”之說。長調和扯白流傳于鹽井村、棋盤村,山歌小調流傳于圓包村和院通村,幫腔快板、鑼鼓山歌流傳于湔溝村,同時也存在個人創作的歌曲和調子。
(一)綿竹九頂山山歌的起源
談到九頂山山歌的起源,孟開金老師說:“九頂山山歌起源于青藏高原和龍門山脈中段的羌、蒙、藏、漢族,千百年以來,各族文化在不斷地撞擊和融合,而且從明朝到20世紀60年代初,漸漸形成了獨特的羌漢文化,表現形式有走桿、推桿、拉桿、抱蛋、摔跤,木鼓、羊皮鼓、鑼鼓巡游,跳拱等。”
(二)綿竹九頂山山歌的內容
1.題材內容豐富
九頂山山歌題材十分廣泛,有贊美九頂山山水的,如《美麗的清平》;歌唱人們幸福生活的,如《清平人民過小康》《十二月羌繡歌》;描寫羌族、漢族大團結的,如《羌漢情深》;還有描寫勞動生活、驅邪壯膽、震嚇猛獸、消疲解乏、排憂解悶、示愛抒懷的等等,如《打獵歌》《牧羊歌》《敬酒歌》《咂酒歌》《廚師歌》《伐木歌》等;清平人民創作的歌曲也與時俱進,如《災后清平變了樣》《喜迎二十大》等。孟開金老師在介紹九頂山山歌題材時,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清平人民過小康》:“九頂山喲,禹江河起舞喲,歌唱新時期喲;特色社會主義喲,清平人民過小康喲喂,清平人民過小康,過小康,納吉納嚕喲……”為了對比,孟老師又唱了一段《不唱山歌冷洋洋》(見譜例1)。九頂山山歌有“十里不同村,十里不同音”的說法,山歌內容豐富,種類各異,大多含有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
譜例1:
2.表演形式多樣
孟開金老師談到,頌揚家鄉美、縱情唱山歌是九頂山人民世代相傳的習俗。九頂山山歌以羌族山歌、舞蹈為基礎,融合了漢族歌舞元素,其歌詞、曲調及舞蹈既表現了山里人民勞動生活的真摯情感,也體現了羌族、漢族之間的團結友愛和文化交融。九頂山山歌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形式,唱歌時如果有眾人幫腔,那就呈現更熱鬧的場面。九頂山山歌還常常以表演唱的形式展現,演唱者以生活、勞動姿勢起舞,穿插著少許說白,形成眾人參與的表演唱,表演中還以羌笛、月琴、牛角號、喇叭進行伴奏,可以獲得不同的表演效果。
(三)綿竹九頂山山歌的特點
1.即興性特點
即興,就是對眼前事物有所感觸,臨時產生興致,事先毫無任何準備,僅就當時的感受創作、表演等。綿竹九頂山山歌具有即興的特點。孟開金老師說:“山歌以口傳心授為主,沒有統一的格式和音調,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即興發揮,見啥唱啥,清平人民的情感和日常生活都可以通過山歌表達出來。”孟開金老師出生于山歌世家,今年七十九歲,從小就喜歡唱山歌,有一副漂亮的嗓子,并且兒時就對父輩的演唱耳濡目染。他說:“在小時讀書的時候,大人們每天都喜歡唱歌、講故事,我就喜歡去聽、去記,大人們即興演唱,見山唱山,見水唱水,見到村民們收割稻谷,也可以唱上一段,這種場面,從小就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說完,老師又即興演唱了一段山歌《一桿槍》(見譜例2)。
譜例2:
2.群眾性特點
九頂山山歌旋律優美、調式單一、段落簡單、易于傳唱,九頂山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唱。村民們祭祀的時候可以唱,勞動的時候可以唱,婚喪嫁娶的時候可以唱,閑暇聊天時可以唱,歡慶節日皆可演唱……凡是有清平人民的地方就有山歌的存在,山歌旋律已經融入到清平人民的血液里,成為清平人民勞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綿竹九頂山山歌保護與傳承面臨的問題
(一)九頂山山歌傳承人年歲已高
孟開金,男,漢族,1945年生,2008年5月被評為綿竹九頂山山歌非遺項目傳承人。孟老師1959年在清平公社文工團擔任副團長,師從孟康樂學習九頂山山歌;2003年組織成立九頂山山歌隊,擔任隊長并開始收徒授藝;2013年成立九頂山山歌協會,收徒120余人。2013年至今,九頂山山歌隊在省內各地演出推廣九頂山山歌。綿竹的九頂山山歌是人們勞動、生活的寫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唱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是傳承人孟開金目前所能唱的歌也是很有限的,山歌的傳承受到一定的影響。孟老師一直從事九頂山山歌的宣傳、保護與傳承工作,雖然年事已高,但平時大部分精力仍放在羌漢山歌的傳唱上,他說他目前有4個徒弟,大徒弟將近70歲,小徒弟也有40多歲了,年輕人都要外出打工掙錢,學習山歌的很少。
(二)九頂山唱山歌的村民年齡越來越大
九頂山成立了山歌隊,目前有隊員一百多名,多數是老年人,年齡大多為五六十歲以上。20世紀90年代孟老師在生產隊收集山歌的時候,遇到一位老人說:“誰還唱山歌呢?大家都唱流行歌了,唱山歌真是要笑掉大牙。”老人們對唱山歌都抱有偏見,更何況年輕人。目前,清平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數是老人和小孩,有條件的年輕人也把自己的孩子帶出去了。山歌隊的老人們平時要干農活,村里有活動的時候才會聚集到一起唱山歌。九頂山唱山歌的村民年齡普遍較大,這是山歌隊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三)九頂山清平鎮的青少年對學唱山歌缺乏興趣
清平鎮有一所小學,學校開設了音樂課,音樂老師為了落實教育部門“唱家鄉的歌”這一藝術教育思想,不斷挖掘地方教學資源,把九頂山山歌的學習作為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但學生們受家庭與環境的影響,只喜歡聽具有現代感的流行音樂,對于學習九頂山山歌沒有興趣,認為學唱山歌很“土”,不時髦且很可笑,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此外,鎮上的老人們也缺乏對九頂山山歌這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了解,不喜歡自己的孫輩們學唱九頂山山歌。因此,清平鎮的青少年對學唱山歌缺乏興趣,究其原因,就是受身邊大環境影響,這種現象急需得到當地政府關注,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四)相關部門對九頂山山歌隊的支持力度需要加大
清平鎮九頂山山歌隊一百多名隊員多數年齡偏大,隊員們平常在家務農,有演出活動時就集中在一起排練,然后參加鎮、縣以及市里的演出。由于隊員們都是利用務農之外的時間參加排練、演出,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從活動場地、活動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比如相關部門可以派專人聯系山歌隊,負責九頂山山歌隊的日常工作,并在當地安排一間活動室用于山歌隊的日常排練,下撥專項經費制作演出服裝,并對參加排練、演出的隊員們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如果相關部門對九頂山山歌隊方方面面的支持力度跟不上,就直接影響到九頂山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四、口述史視域下綿竹九頂山山歌保護
與傳承的策略
(一)健全保護機制,拓寬地方保護渠道
我國目前文化保護相關的法律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物保護法》等,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等12個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強調要提高新時代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水平,健全保護傳承體系,提高保護傳承創新實踐能力,加大傳播普及力度。因此,九頂山清平鎮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機制,拓寬地方保護渠道,不斷完善保護工作的政策體系[3],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從政策、措施、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并安排相關人員負責實施。
(二)加強團隊建設,培養九頂山山歌傳承人
綿竹九頂山山歌的發展,除了外部的政策、經費支持,還需要加強山歌團隊建設。九頂山山歌隊一百多名隊員平時在家務農,有演出任務的時候,就召集在一起進行排練,短短的幾天后就參加演出。基于這種情況,鎮政府必須大力支持,首先,派專人負責山歌隊的日常工作,安排單獨的練習場地,制定切實可行、時間固定的排練計劃,并定期檢查山歌隊排練情況;其次,政府給予山歌隊隊員一定的排練補助,保證山歌隊排練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要在山歌隊中選拔嗓子條件好、樂感好、演唱能力強、有組織能力的年輕隊員重點培養,將這些優秀隊員培養成九頂山山歌的傳承人,擔負起保護、傳承與弘揚綿竹九頂山山歌的重任。
(三)重視學校教育,推動九頂山山歌進入校園
與孟老師交流時了解到,清平小學專門聘請他教授學生山歌,同時清平小學也成立了山歌演唱組,還有雨潤中學,也召集了一百多名學生學習,每個鎮每個鄉都有學生代表進行傳唱。孟老師年輕時也當過老師,他目前采用教一句唱一句的教學方法,待學生學會以后就組織齊唱。他也會關注學生個體,抽學生單獨演唱,還組織編排了學生表演唱。雖然清平小學每個星期沒有安排固定的時間上山歌課,但學校在開展活動的時候,會邀請孟開金老師去教一些民歌,指導學生表演。因此,要讓九頂山山歌傳承下去,就需要我們老一輩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陪伴著新一代的年輕人成長,讓九頂山的后代們學習、傳承祖輩的山歌。特別是當地政府部門要重視學校教育,推動九頂山山歌進入校園,加強在中小學的傳承力度。
(四)參加社會展演,宣傳九頂山山歌
近年來,九頂山山歌隊堅持自編自演,創作了《唱起來喲唱起來》《煤炭工人山歌》《又是一個豐收年》《好久沒到這方來》《喜慶黨的二十大》等歌曲,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推薦,參加德陽市、綿竹市組織的演出活動,獲得了“四川省民歌大賽優秀傳承獎”“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木鼓山歌原生態一等獎”“三星堆文藝獎”以及綿竹本地賽事的眾多獎牌和獎狀。九頂山山歌協會獲得“第八屆四川省通俗文藝研究會2022年度先進集體”,孟開金老師參加了2022年四川省非遺人物的評選活動,榮獲“2022四川非遺年度人物提名”“2023年綿竹市文藝工作先進個人”。因此,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推薦九頂山山歌協會參加國家級、省級、區域性活動,同時搭建區域性交流平臺,以九頂山山歌為主題推出宣傳片、短視頻等優秀作品,做好九頂山山歌的宣傳工作。
結" "語
九頂山地處德陽市境內的什邡市紅白鎮、茂縣境內的石鼓鄉、南新鎮之間,與綿竹清平鎮接壤,為岷山和龍門山脈中部,距成都市120公里。2018年10月,綿竹九頂山山歌以傳統音樂類入選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通過田野采風和口述史研究方法了解到,九頂山山歌內容豐富,有釋比祭祀歌、農活歌、打獵打漁歌、采藥歌、伐木歌、祝酒歌、情歌等不同的內容,有獨唱、對唱、領唱、合唱、齊唱、輪唱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具有即興性、群眾性等特點。由于九頂山山歌傳承人年歲已高、九頂山山歌隊隊員年齡普遍較大,因此,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健全保護機制、拓寬地方保護渠道,加強團隊建設,培養九頂山山歌傳承人,重視學校教育,推動九頂山山歌進入校園,加大推薦力度,宣傳九頂山山歌,推進綿竹九頂山山歌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 左玉河.中國口述史研究現狀與口述歷史學科建設[J].史學理論研究,2014(04):61-67+160.
[2] 華明玲.綿竹清平民歌的羌漢音樂接觸研究[J].民族學刊,2018,9(03):53-64+114-116.
[3] 吉差小明.口述史視域下彝族古歌保護與傳承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19(03):136-138.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