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胃炎與胃潰瘍是兒科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構成潛在威脅。這兩種病癥雖然在病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癥狀、成因以及治療方法各有特點。了解小兒胃炎與胃潰瘍,有助于家長及時發現異常,并采取有效措施,維護兒童健康。
小兒胃炎
小兒胃炎的癥狀
(1)腹痛: 腹痛是小兒胃炎最典型,也是最常見的癥狀,其特點多樣,可能表現為持續性隱痛,如同胃部被輕柔、持續地按壓;也可能呈現為陣發性痙攣性腹痛,如同胃部肌肉突然劇烈收縮,疼痛來得快,去得也快。這種腹痛可發生在餐前、餐后或夜間,無特定規律,給患兒帶來極大不適。腹痛時,常伴有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進一步加劇患兒的痛苦。
(2)消化道其他癥狀:除了腹痛,小兒胃炎還常伴隨一系列消化道癥狀,如腹脹、食欲不振、反酸等。腹脹感讓患兒感覺腹部飽脹,即使未進食也如此,影響正常進食量;食欲不振會導致患兒營養攝入不足,長期以往可引起消瘦、貧血等;反酸是指胃酸逆流至食道,可引起燒灼感,增加患兒的不適感。
(3)全身癥狀與并發癥:隨著病情的發展,小兒胃炎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全身癥狀,如面色變黃、精神萎靡等,這些都是營養不良和機體機能下降的表現。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患兒可能因胃黏膜受損嚴重、血管破裂,出現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便血,需立即就醫治療。
小兒胃炎的發病因素
了解小兒胃炎的發病因素,是預防和治療的關鍵。
(1)冷刺激下的胃黏膜損傷:炎炎夏日,冷飲成為許多孩子的解暑佳品,但是過量攝入冷飲會對胃黏膜造成傷害。冷飲進入胃內,會迅速降低胃內溫度,導致胃黏膜下血管收縮,進而使胃黏膜層變薄,防御能力下降。長期如此,胃黏膜易受到胃酸、食物殘渣等刺激因素的損傷,從而引發胃炎。
(2)營養失衡與胃負擔加重:零食以其豐富的口味和便捷的食用方式深受兒童喜愛,過多攝入零食不僅會導致營養失衡,還可能加重胃的負擔。許多零食屬于高油、高糖、高鹽食品,長期大量食用會損害胃黏膜;同時,零食中的添加劑也可能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零食往往作為正餐之外的補充食物,過量食用會占據胃的容量,影響正餐的消化吸收。因此,家長應合理控制孩子的零食攝入量,鼓勵多吃正餐和新鮮蔬果。
(3)飲食不規律與精神壓力:飲食不規律會打亂腸胃系統的正常運作節奏,使胃酸分泌和食物消化過程變得紊亂;精神壓力過大會導致神經緊張、內分泌紊亂等生理變化,進一步影響腸胃功能。兩者共同作用下,腸胃系統易受到損傷,從而引發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因此,家長應關注孩子的飲食習慣和心理狀態,幫助其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和良好的心態。
(4)細菌及病毒感染: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引發小兒胃炎的重要外部因素,它們通過食物、水源等途徑進入兒童體內后,會反復侵襲胃黏膜并造成損傷。其中,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不僅能在胃黏膜上定居并繁殖,還能產生多種有害物質損傷胃黏膜。此外,家庭成員若患有幽門螺桿菌,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可能通過親密接觸將病菌傳染給孩子。
小兒胃炎的預防
(1)規律飲食:規律飲食是預防小兒胃炎的首要原則。家長應確保孩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過饑過飽。過度進食不僅增加胃的負擔,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長此以往易誘發胃炎。此外,應避免“填鴨式”強迫孩子進食,尊重孩子的飲食意愿,培養其自主進食的能力。同時,家長應引導孩子遠離奶油蛋糕、冷飲等不健康食品。正餐應以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牛奶、燉蛋、魚、豆制品、面條、粥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2)飲食調理:小兒的腸胃系統相對嬌嫩,在飲食上需細心調理。食物應做到細、軟、嫩、爛,以便孩子咀嚼和消化。同時,應注重營養均衡,確保孩子獲得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此外,家長可適量給孩子食用一些對胃消化功能有幫助的食品,如山藥、土豆、蘋果、蓮子、蒸南瓜泥、米粥等。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和有益成分,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功能,有助于預防胃炎。
(3)防范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感染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家庭內部應提倡分食制度,即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唾液直接接觸食物和餐具。特別是當家庭成員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時,更應嚴格執行分食制度,防止病菌在家庭成員間交叉感染。此外,家長應定期帶孩子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一旦發現感染,應及時就醫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小兒胃潰瘍
小兒胃潰瘍的癥狀
新生兒期:急性起病與并發癥
新生兒時期的胃潰瘍往往繼發于其他嚴重疾病,如早產、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癥狀表現急驟且嚴重。納差、嘔吐、便血是新生兒胃潰瘍的常見癥狀,往往預示著病情的危重。特別是嘔血和黑便,作為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表現,需立即采取緊急治療措施。
嬰兒期:生長發育遲緩與消化道癥狀
進入嬰兒期,胃潰瘍的癥狀逐漸顯現,如食欲差、嘔吐、腹脹等,同時可能伴有生長發育遲緩。這些癥狀雖非特異性,但長期存在應引起重視。
幼兒期至學齡前:腹痛與并發癥的多樣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胃潰瘍的癥狀逐漸趨于典型。幼兒期常表現為嘔吐、間歇性腹痛,可能反復發作,部分患兒可發生嘔血、黑便,甚至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學齡前兒童的腹痛多位于臍周或上腹部,與進食無明顯規律。學齡兒童逐漸與成人相似,出現典型的餐后半小時胃痛(胃潰瘍)或夜間痛(十二指腸潰瘍),進食后疼痛可緩解或消失。此外,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也時有發生。
消化道出血的隱匿性與危險性
部分胃潰瘍患兒可能以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癥狀,且腹痛不劇烈,易被忽視。當患兒突發嘔血、便血時,往往已伴有貧血、暈厥,甚至休克等嚴重并發癥,此時需立即進行緊急救治。因此,對于反復腹痛的患兒,無論癥狀輕重,均應及時就診,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小兒胃潰瘍的治療
一般治療:調整生活方式
一般治療在胃潰瘍的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首先,應培養患兒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其次,飲食上應少食冷飲、油煎、辛辣、刺激食物,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同時,注意手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家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時,應采用分食制,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對于消化道出血的患兒,應積極進行監護治療,防止休克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藥物治療:抑制胃酸與保護胃黏膜
藥物治療是胃潰瘍治療的核心部分,其中,抑制胃酸治療是消除侵襲因素的主要途徑。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是目前最常用的抑酸藥物,其抑酸作用強于傳統的H2受體拮抗劑,可顯著促進潰瘍愈合。此外,胃黏膜保護劑也是常用的治療藥物,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減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侵蝕。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提高治愈率的關鍵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目前多數主張采用聯合用藥的方案進行治療,其中,以PPI為中心的“三聯”或“四聯”藥物方案最為常用。這些方案通過聯合使用PPI、抗生素和/或鉍劑等藥物,從不同途徑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達到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目的。
手術治療:針對嚴重并發癥的干預
雖然大多數胃潰瘍患兒無需手術治療即可獲得良好療效,但在某些情況下,手術治療仍是必要的,如潰瘍合并穿孔、難以控制的出血、失血量大、幽門完全性梗阻經治療無改善以及慢性難治性疼痛等。手術的目的在于切除病變組織、修復穿孔或梗阻部位、控制出血,以恢復患兒的正常消化功能和生活質量。
結束語
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小兒胃炎與胃潰瘍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也在不斷進步。大家應提高對這些病癥的認識,有助于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促進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