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在四肢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92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睡眠質量、疼痛評分、肢體功能、生活質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結果 兩組護理前睡眠質量和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睡眠質量和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護理前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可有效促進四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復,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睡眠質量。
關鍵詞:四肢骨折;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肢體功能;疼痛程度;睡眠質量
四肢骨折為骨科常見病,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骨骼病變和外傷引起的。突發性創傷會導致患者出現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容易引起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等,還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對術后恢復不利[1]。術后進行適當的干預可促進患者康復。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是一種松弛的心理治療方法,能讓患者肌肉由緊繃狀態向松弛狀態轉變,實現身體與精神的松弛,且操作簡單、安全,對患者消極情緒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并能提高睡眠質量[2]。本研究旨在探討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在四肢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醫院收治的92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例。觀察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19~45,平均年齡(28.39±4.19)歲。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28.31±4.2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無精神疾病及無意識損害;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疾病或交流困難;重度骨折,無法近期恢復功能。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1)多模態鎮痛護理:遵醫囑給予鎮痛藥、按摩等方式減輕患者痛苦,結合物理鎮痛或多種方式的鎮痛策略,達到全面、多樣化鎮痛效果,有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鎮痛藥物要注意分階段、按患者痛苦程度選用。
(2)尿管護理:術后留置導尿管及早期康復不宜置入引流袋,若放置引流袋,需于1 d后盡快拔除;若患者術中有膀胱充盈,或需要很長的外科治療,則可以在全身麻醉情況下使用。對留置導尿管的患者,術后應妥善固定,然后再引導患者做膀胱輕肌功能鍛煉。若患者下床有困難,則應在拔除導管前進行床旁如廁訓練。
(3)加強營養護理: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配合,加強營養護理,使患者身體功能更快恢復。術后5~6 h,患者可以在沒有惡心、嘔吐及其他麻醉反應的情況下飲少量溫水。患者可在術后第1天吃流食,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和正常飲食。增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鈣質食物攝入,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快患者康復。遵循快速康復原則進行飲食護理,避免出現低血鉀,促進消化道功能,預防便秘,縮短患者康復時間。
(4)防止并發癥發生: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出現褥瘡、骨質疏松、泌尿系統感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因此指導患者盡早開始康復功能訓練,使患側肢體功能早日恢復。建議護士對患者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遵醫囑給予相關藥物治療,并做好用藥護理。
(5)功能鍛煉:功能訓練初期,要將恢復肌張力作為術后早期康復的首要工作,從創傷部位肌肉組織開始進行肌力恢復。同時,結合患者體質恢復狀況制訂康復方案,督促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在功能鍛煉期間,患者可在輕度疼痛、疲乏時暫停鍛煉,以恢復肢體功能為目的。麻醉完全消失后就可以引導患者在患側做膝關節屈伸運動,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1.2.2 觀察組給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
(1)護理教育:患者入院時,每天安排護士進行2次培訓,并根據患者病情安排相應的培訓內容。培訓期間,保證病房清潔、寧靜,不受醫療項目影響,每次15~30 min。在培訓過程中,護士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監護和指導,如果患者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需要及時停止訓練。入院后第2天,護士要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放松訓練的基本原理、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并告訴患者這一練習可以讓患者身體放松,同時可以提高他們的生理功能。在學習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相關視頻之后,患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行練習;在護理過程中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及時回答他們的問題,消除患者對培訓的疑慮。
(2)放松鍛煉:利用音樂播放軟件播放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相關的音樂,讓患者戴上耳機聆聽,并配合音樂的韻律,并依次釋放手臂、上臂、脖子、腹部、臀部、足部等部位的肌肉。
(3)體位要點:繃緊肌肉10 s,再放松5~10 s,讓患者深刻感受到放松和緊張時的生理和心理感覺。在放松的過程中,患者要調整好自己的呼吸節奏,在感到舒服的同時,繼續堅持鍛煉。患者面部無表情、全身肌肉持續松弛、呼吸減慢、肌肉緊張度降低是舒適的判定標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術后恢復指標、護理前后睡眠質量、疼痛評分、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睡眠質量和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睡眠質量和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術后疼痛是影響患者康復的重要原因。此外,負性情緒也會對海馬區產生不同的影響,導致神經遞質、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患肢血液中炎癥因子含量升高,蛋白質生成受阻,從而加劇疼痛。疼痛、焦慮和抑郁還會導致患者睡眠質量下降,使患者出現失眠,不利于患者康復[3~4]。
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可以使患者肌肉處于一種“舒張”的狀態,此時患者皮層覺醒程度減少,交感神經活性下降,皮質激素分泌減少,從而減輕疼痛程度,緩解負性情緒,改善睡眠質量[5~6]。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配合系統的運動訓練,有助于四肢骨折患者肢體動能恢復。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通過持續強化護理人員的訓練和評估,使護理人員有效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訓練,增強康復訓練的協調性,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骨骼新陳代謝和修復能力,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焦慮,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睡眠質量和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上肢功能和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可有效促進四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復,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睡眠質量。
參考文獻
[1]韓月,王麗,王海棠.漸進式抗阻與肌肉放松訓練對脛腓骨骨折患者骨骼康復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24):159-162.
[2]李杏.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疼痛及康復的影響[J].中國校醫,2022,36(6):442-444.
[3]裴麗麗.下肢蹬踏訓練系統聯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J].醫療裝備,2021,34(24):131-133.
[4]袁艷青,馬莉,劉慧娟,等.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結合疼痛管理對下肢骨折患者疼痛、心理狀態和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12):1819-1824.
[5]藺攀,韋鐘陽,牛云峰,等.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四肢骨折患者精神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1,48(1):135-138.
[6]鄧艷敏,杜雪蓮,董佩文,等.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應用于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2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