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手術麻醉是許多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兒科領域,更是保障小兒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然而,與成人相比,小兒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結構使他們在接受麻醉時面臨更高的風險。本文詳細介紹小兒手術麻醉的風險及注意事項。
小兒手術麻醉的主要風險
呼吸系統風險
(1)呼吸道梗阻:由于小兒的呼吸道相對較窄,且喉部解剖結構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出現呼吸道梗阻。此外,部分小兒可能存在困難氣道或困難插管情況,進一步增加麻醉風險。麻醉過程中,如果發生呼吸道梗阻,將導致小兒嚴重缺氧,甚至威脅生命。
(2)喉痙攣與喉頭水腫:全麻蘇醒階段,小兒容易出現躁動,拔除氣管導管時可能發生喉痙攣,進而造成缺氧。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在麻醉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喉頭水腫。
循環系統風險
小兒對缺氧的耐受能力遠不及成人,循環系統的波動也較大。如果麻醉期間出現供氧不足,可能導致心跳減慢、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嚴重后果。
消化系統風險
小兒的胃容量小,且消化系統功能尚不完善,容易發生嘔吐。在麻醉狀態下,如果胃里有殘留的食物或液體,可能會返流至口腔,甚至嗆入氣管中,引起呼吸道堵塞和圍術期缺氧。
神經系統風險
全麻藥物會暫時抑制神經系統功能,導致小兒心跳減慢、呼吸減弱等。雖然這些變化在麻醉醫生的監控下是可控的,但仍有潛在的風險,如認知功能延遲恢復或行為異常,需引起高度重視。
過敏與藥物反應
部分小兒可能對麻醉藥或輔助用藥存在過敏反應,家長需在術前詳細告知麻醉醫生。
家長需要知道的事項
安撫小兒情緒
手術前的緊張和恐懼情緒不僅影響小兒的心理狀態,還可能增加麻醉風險。家長可通過視頻、書籍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小兒解釋手術和麻醉的過程,減輕其焦慮情緒。
術前禁食禁飲
術前禁食禁飲是預防嘔吐和誤吸的重要措施。家長應根據醫生的指導,嚴格控制小兒的飲食時間。一般來說,清涼飲料需禁飲2 h、母乳4 h、嬰兒配方奶粉和牛奶等液體乳制品6 h,淀粉類固體食物和油炸、脂肪及肉類食品需禁食8 h以上。
防止感冒
術前應注意不要感冒,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應及時告知醫生并推遲手術,以免增加麻醉過程中的喉痙攣和喉頭水腫風險。
全面告知病史
家長在麻醉前訪視過程中,應詳細告知麻醉醫生小兒的既往史,包括過敏史、哮喘史、家族史、外傷史、用藥史等,這些信息對麻醉醫生制定個性化的麻醉方案至關重要。
術前準備
衣物與附屬物的處理
(1)選擇衣物:小兒進入手術室前,應換上寬松、舒適的棉質衣物。棉質衣物透氣性好,不易引起孩子皮膚過敏或不適。上衣最好選擇開衫款式,這樣在術中操作或連接監測設備時,可迅速且方便地穿脫,減少對小兒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2)清理附屬物:小兒身上的所有附屬物,如手表、項鏈、耳環、戒指等,應在術前取下,以免對手術過程造成干擾。對于必須佩戴的醫療設備,如牙箍、助聽器等,家長應提前告知麻醉醫生。如果小兒的牙齒有松動跡象,也應及時告知醫生,因為松動的牙齒在術中有可能脫落,并誤入食道或氣管,增加手術風險。
特殊的術前要求
(1)禁食禁飲:這是術前準備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按照醫生的指示,家長應嚴格控制小兒術前的飲食時間,以確保手術時胃是空的,有助于減少嘔吐和誤吸的風險。具體的禁食禁飲時間會根據小兒的年齡、食物種類以及手術的緊急程度而有所不同,家長應嚴格遵守醫囑。
(2)皮膚準備:手術前,醫護人員會對小兒的手術部位進行皮膚準備,包括清潔、消毒和剃除毛發(如有需要)。家長應協助小兒保持手術部位的清潔,并在術前避免涂抹任何可能干擾手術或引起過敏的護膚品。
(3)心理準備:家長可通過與小兒的溝通、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和過程,以及給予鼓勵和支持,幫助小兒緩解緊張和焦慮情緒。同時,與醫護人員合作,為小兒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手術環境。
術后護理
體位與飲食管理
(1)體位調整:小兒回病房后,應保持平臥位,頭部稍后仰或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或分泌物誤入氣道引起窒息。在麻醉藥物尚未完全代謝之前,小兒的意識和肌肉控制能力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家長應密切觀察小兒呼吸和意識狀態。
(2)飲食恢復:術后2 h內可適量飲水以補充體液;6 h后可根據小兒的具體情況逐漸過渡到流食、半流食和普通飲食。在進食過程中,家長應觀察小兒是否有嘔吐或嗆咳現象,并及時清理嘔吐物,防止嗆入氣管。家長要密切關注小兒的飲食量和食欲變化,避免過量進食造成胃腸負擔。小兒在進食后出現不適,如腹痛、腹脹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進食,并及時向醫生反饋,以便及時調整飲食計劃,確保術后順利恢復。
情緒與疼痛管理
(1)情緒安撫:醫護人員與家長應給予充分的安撫和陪伴,如通過溫柔的語言、撫摸和擁抱等方式緩解小兒不良情緒,也可播放小兒喜歡的音樂或視頻來轉移其注意力。
(2)疼痛控制:根據醫生的醫囑按時給小兒服用解熱鎮痛藥或鎮痛泵進行鎮痛治療,也可通過調整舒適體位、熱敷或冷敷、按摩等非藥物手段幫助小兒減輕疼痛。
了解麻醉藥物的影響
藥物代謝與速度
麻醉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速度相對較快,這是由其藥代動力學特性所決定的。一般來說,大多數麻醉藥物在給藥后幾小時甚至十幾分鐘內就能被身體迅速代謝并排出體外。這意味著,麻醉藥物在手術結束后不久就會從小兒的體內消失,不會長時間滯留。不同麻醉藥物的代謝速度可能存在差異,患兒年齡、體重、肝腎功能等也會對藥物的代謝產生影響。因此,在使用麻醉藥物時,醫生會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和手術需求,精確計算所用藥物劑量,確保體內藥物濃度維持在安全有效的范圍內。醫生還會在手術后密切監測患兒的恢復情況,確保麻醉藥物的影響完全消退,保障患兒的健康和安全。
對生長發育及智力的影響
家長最為關心的莫過于麻醉藥物是否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根據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單次或短期內的麻醉手術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智力幾乎無影響,這是因為麻醉藥物的作用主要是暫時性地抑制神經系統的功能,以便手術能夠順利進行。一旦手術結束,麻醉藥物的作用就會逐漸消退,小兒的神經系統功能也會恢復正常。
家長的正確態度
面對麻醉手術,家長應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一方面,要相信現代醫學和麻醉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做好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為小兒的手術成功和康復創造有利條件。家長還可通過與麻醉醫生的溝通交流,了解更多關于麻醉藥物及其影響的知識,這有助于消除疑慮和不安情緒,增強對手術的信心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