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屬于原發性頭痛,其臨床癥狀以一側搏動樣頭痛為主。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的精神壓力也在增大,偏頭痛患者數量隨之上升。偏頭痛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且呈家族聚集性,大多數患者選擇服用西藥干預,但長期服用易產生耐藥性。中醫歷史悠久,其中針灸康復療法對偏頭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偏頭痛癥狀分析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于“頭風”范疇,并根據病癥的表現將其劃分為“少陽頭痛”。偏頭痛通常由顱外動脈擴張引起,表現為一種波動性的單側頭痛,發病時患者常伴有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2~3 h,一般持續1~2 d,間隔數日或數月后可能復發。隨著疾病發展,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胃腸道與自主神經表現,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面色蒼白等。病癥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特殊類型偏頭痛;眼肌麻痹性偏頭痛發作時,會存在眼肌麻痹問題,數日可有所緩解;內臟性偏頭痛發作階段,可能產生消化道癥狀與盆腔內疼痛等表現;基底動脈型偏頭痛患者會表現為枕頸部發作性頭痛,多合并眩暈、耳鳴以及口舌麻木等狀態。
不同穴位的針灸康復療法
目前,并無對所有偏頭痛患者都適用的西藥,且偏頭痛難以根治。所以,患者應注意改正不良生活習慣,盡量規避可能誘發偏頭痛的危險因素。中醫常根據偏頭痛患者的病因與體質,采用針灸手段進行控制或治療,能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痛苦。針灸時,取風池穴、陰陵泉穴、豐隆穴、率谷穴、太陽穴進行針刺,留針45 min,每日針刺1~2次。針對氣血虧虛引發的偏頭痛,則選取諸穴施以補法,留針20 min,每日1次。
合并瘀血阻絡患者,可采用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為主的干預方法,取風池穴、太陽穴、率谷穴、血海穴進行針刺,隔日針刺,留針45 min,共1~2次。肝陽上亢型針刺應以通絡止痛、平肝潛陽為主。在患者合谷穴、患側太陽穴、風池穴、兩側足臨泣穴針刺,使用瀉法在太沖穴、合谷穴等穴位性瀉法針刺5 min,留針30 min,采取平補平瀉手法進針5 min,留針45 min。病癥有效改善后,隔日1次,發作階段每日1次。14 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需要結合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其他治療干預。針對臨床療效不顯著的患者,增加1個療程干預,以保障臨床療效。
結束語
中醫治療偏頭痛療法多樣,秉承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此外,偏頭痛患者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適度鍛煉,避免勞累,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飲食方面,避免攝入酒精、咖啡、巧克力,少吃味精和煙熏、腌制食物;心理方面,避免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自然環境方面,避免高海拔、強光刺激,從而保證康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