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及現代文明,必思之工業革命與科技革新。然時代向前,很多人追逐新興卻遺忘傳統,高聲吶喊信息之火種卻只字不提文明之星辰。私以為,時代不可逆,傳統不可棄,不妨心系傳統且順時而行。
現代之變,日日益新,不可死板守舊而對抗時代。
如曹天元所言:“我們所見的那些傳奇,不過是恰好乘上了時代,而成就了自己的英雄史。”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集大成者—計算機,卻有人不信其能而信己,可哪個人能比得上如今七納米精度芯片的處理速度?又有誰可抗衡相對論達到量子通信般的傳輸速度與保密性?無人。私以為,那些信己者想于時代洪流中逆流而上并不明智,選擇科技之便利并不等同于丟棄傳統之意義。《禮記·大學》記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既是常態,身為傳承者,就該順勢而為,順時而變,不然歷史記載的因循守舊的代價恐又重蹈覆轍。
傳統之典,年年復往,不可標新立異而一味棄之。
傳統之中,確有糟粕,的確有那么一部分并不適應社會之發展,而應當洗去。可文明的延續是帶有民族獨特的印記的,傳統的內核是不能因新而新、為變而變的。不立足于傳統的基礎上求新無異于空想,不扎根于歷史的發展上求外無異于拿來。傳統并非全是一種老的死板,更多是一種自我認同。當今越來越多的人號召著新式自由,反對一切舊思維“控制”,而追求外來潮流或新興文化。可傳統不是謬論,是根源,是血脈,見證了文明的誕生與傳承,推演了民族的興衰與延續。不能因標新立異就全然忘本,不然水土不服的革新也只能落得失敗的下場。
文明之始終,唯變更固矣,但非交替而乃融合也。
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即便朝代更迭不斷,我們都將其視為中華文明的賡續。為何?因為文化即使在變更時也會被保留。曾有專家呼吁,摒棄文字之煩瑣,除卻文言與修辭,除去格式一律的詩賦。可殊不知,那永遠都是中華兒女精神之安處,“詩與遠方”才是我們追求之浪漫。
認同現代,認同求新,亦要認同傳統,認同堅守。唯二者并駕齊驅,我們心中的火種才能隨生命之延續永遠跳動。